白睛混赤

望眼神 望診 中醫學 眼科診法 中醫眼科學 眼科症狀 中醫診斷學 中醫症狀名 望五官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bái jīng hún chì

2 英文參考

turbid reddening of white of the ey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bulbar conjunctival and ciliary hyperemia[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定義

白睛混赤(turbid reddening of white of the eye;bulbar conjunctival and ciliary hyperemia)爲症狀名。是指目赤和抱輪紅赤同時存在的表現[1]

4 關於目赤

目赤(red eye;conjunctival hyperemia)爲症狀[2]。出《黃帝內經素問·五常政大論》等篇。[2]。又名赤眼[2]白睛紅赤(reddening of white of the eye; hyperemia of bulbar conjunctiva)[2]。是指雙眼或單眼白睛部位發紅的表現[2]

目赤相當於西醫的球結膜充血[2]。‘

張氏醫通》卷八:“目赤有三:一曰風助火鬱於上;二曰火盛;三曰燥傷肝。”一般因於風火邪毒入侵者,多見目赤腫痛肝熱上攻者,多見白睛紅赤,或抱輪紅甚;肝肺陰虛者,多見白睛淡紅,視物昏朦[2]

目赤眵多者,要問是否接觸過紅眼病患者。目的是瞭解發病的原因,是屬外感六淫內傷七情勞倦飲食及外傷中的何種因素。宜結合眼部及全身病情辨證論治[2]

詳見目赤條。

5 關於抱輪紅赤

抱輪紅赤(reddening surrounding the black of the eye;ciliary hyperemia)爲症狀名。是指環繞黑睛周圍的白睛紅赤,赤環如帶,壓之紅赤不退,推之血絲不移的表現[2]

抱輪紅赤相當於西醫的睫狀充血[2]

詳見抱輪紅赤條。

6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58.

治療白睛混赤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