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連松

現代 人物百科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bǎi lián sōng

2 註解

柏連松(1936年— ),男,漢族,上海市人,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現任衛生部新藥審評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肛腸學會副會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成果獎審評委員會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審評委員會委員;全國高等醫學教育學會肛腸分會副主任委員;全國痔病專題組組長;上海市肛腸病醫療協作中心主任;上海市肛腸學會主任委員;上海市新藥市評委員會委員;上海市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市科學技術學會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國際健康中醫專家委員會顧問;上海市幹保局肛腸科保健醫師;上海市藥材公司顧問;中華醫學音像出版社《中國痔瘻學》系列視聽教材顧問;《醫用激光與臨牀》顧問;《中國肛腸病雜誌》副主編;《上海中醫藥雜誌》及《上海中醫藥報》特約編委;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肛腸科主任醫師;上海中醫藥研究院肛腸病研究室主任;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肛腸病教研室主任等。

柏連松教授,早年師從全國著名老中醫、上海中醫外科名醫夏少農教授,跟隨夏師臨診,後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上海市中醫進修班。他全面、系統地掌握了夏氏外科中醫特色,在從事中醫外科、肛腸科的40多年中,他長期工作在醫、教、研第一線,將中醫傳統方法與現代醫學的先進技術相結合,並把肛腸病作爲自己悉心主攻方向,積累了豐富的臨牀經驗,創立了許多有特色的治療新方法,研製發明了許多新藥,使中醫肛腸科得到了重大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果,被譽爲東方名醫。

他獨創的“雙線切掛法”治療各種高位複雜性肛瘻,既簡化了操作步驟,又縮短了手術時間,總有效率高達95%以上,而且避免了復發以及肛門失禁等手術後的併發症、後遺症的發生。由此,他被載入《中國名人錄》和《中國名醫名方》等書籍中,並多次在國際性學術會議上交流。近年來柏教授仍不斷地進行探索,在原有手術基礎上又增加了“隧道法”治療高位複雜性肛瘻,使該病的治療方法日臻完善。

柏連松教授首創研製的純中藥栓劑消痔錠,用於治療內痔出血,有效率達94%以上,因而在1986年獲上海市優秀中成藥新產品二等獎,並被載入中國藥典。

柏連松教授還先後研製發明了曙光Ⅰ號注射液、長麻Ⅰ號、炎寧灌腸液、燻洗Ⅰ號、柏氏痔科治療儀等,其中,“炎寧灌腸液治療非特異性直腸炎的臨牀與實驗研究”,獲1995年度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三等獎。

柏連松教授不僅是位名醫,而且是位儒醫,由他編著的《簡明肛腸病學》和主編的《實用中醫肛腸病學》先後由科技文獻出版社出版,主編的《中醫肛腸科學》被上海市衛生局指定爲肛腸科住院醫師培養叢書之一,另外他還編著了《醫籍精選》和《中醫治療疑難病祕要》肛腸病章節,其中《實用中醫肛腸病學》獲1990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由於柏連松教授對肛腸病治療和研究的傑出貢獻,使得原先空白中醫肛腸科學第一次作爲中醫外科學的一門獨立的分科學科,在我國正式創立並已在海外享有聲譽。柏教授本人則成爲我國中醫肛腸科學的帶頭人和奠基人。近年來他在國內外重要醫學期刊上發表論文三十多篇,並應邀出訪美國、新加坡等國際學術報告。2000年榮獲二十一世紀國際醫藥發展大會“金象大獎”。

3 科研成果

《實用中醫肛腸病學》,集各家長處,尤以發揚中醫特色爲主,介紹了中醫的長處和最新突破,其中的有關肛腸病治療的中藥選編,爲國內同類書中少見,方便讀者查考,獲1990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4 學術觀點

4.1 治療高位複雜性肛瘻應以徹底治療、保護肛功能爲主旨

高位複雜性肛瘻是肛腸外科手術的一個難點,還存在着許多問題:①複發率高,復發的原因是未找準內口和清除乾淨原發感染病竈。②併發症後遺症較多,其中最嚴重的是損傷肛門外括約肌深部及恥骨直腸肌引起的肛門不完全失禁和完全失禁,以及由於肌肉斷開引起的肛門向前移位變形肛門直腸彎曲消失而引起的粘膜及直腸脫出,大面積瘢痕引起的直腸狹窄和創面肉芽水腫久不癒合等。③癌變較多,粘液癌佔多數,一般認爲與長期慢性炎症刺激有關,硬結形成,粘液分泌及疼痛常爲癌變的先兆,10年以上者癌變率較高,值得引起充分的重視。

柏連松教授認爲,肛瘻的手術治療原則是:①針對肛門感染肛瘻形成的主要原因,應徹底切除感染肛隱窩肛門腺導管和肛門腺作爲肛瘻根治的關鍵。②根據肛瘻主要是“肌間瘻性膿腫”的新理論,在肌間尋找瘻道並清除病竈。③應把保護肛括約肌肛門機能作爲總的原則。

柏連松教授經長期臨牀探索,經驗總結,對此肛腸科難治之症首先獨創了“雙線切掛法”,後又在原有手術基礎上增加了“隧道法”。這兩種新技術、新方法療效確切,大大提高了高位複雜性肛瘻治癒率,並基本杜絕了術後肛門失禁的後遺症。

4.2 益氣健脾清解法治療急慢性潰瘍性結直腸

急慢性潰瘍性結、直腸炎,歷來是內科、肛腸科難治之症。由於其發病原因不明,反覆發作,中醫屬“腸癖”、“痢”、“滯下”或“泄瀉”諸證,皆相類似。柏連松教授認爲,“痢疾”、“泄瀉”之證其病因,不外有內因外因不內外因三端,早在《三因極--病證方論·泄瀉敘論》曰:“溼熱之氣,久客腸胃,滑利而下,皆外所因;喜則散,怒則激,憂則聚,驚則動,髒氣隔絕,精神本散,必致溏泄,皆內所因;其如飲食生冷,勞逸所傷,皆不內外因。”外感六淫內傷七情,或飲食不節,恣食生冷,醉飽入房,自戕臟腑之氣,以致脾胃受傷,運化失司,溼熱內蘊,下注大腸,則生泄瀉柏連松教授認爲六淫之氣傷人,腸胃失調皆能致瀉,溼邪爲發病的主要因素,且常兼夾寒、熱、暑等病邪,溼邪影響脾胃運化,脾惡溼喜燥,溼盛則脾不能正常運化而成泄矣。由於慢性潰瘍性結、直腸炎病程較長,久病體虛,脾胃虛弱,運化失健,水溼不化,溼濁內生,溼熱內蘊,下注大腸所致,故治則益氣健脾清解爲主,常用經驗方爲:炙芪、黨蔘、炒白朮淮山藥、扁豆衣白茯苓、川柏、馬齒莧等加減。經此藥治療頗能得到滿意的療效。

柏連松教授除用中藥內服治療慢性潰瘍性結直腸炎,還研製了用中藥灌腸配合治療,並作了劑型改革。藥用川柏、五倍子生軍白芨四味,製成開塞露樣灌腸液(即炎寧灌腸液),具有清熱解毒燥溼止血的功效,達到使用方便、操作簡便、療效佳的目的。

4.3 治療痔應以減輕病人痛苦、縮短病程、延緩復發爲宗旨

注射療法是治痔的一種有效方法,由於各醫家對注射液劑量、濃度及操作不同,往往療效不顯。柏連松教授通過數萬例的臨牀實踐,多次進行操作技術的改進、藥物篩選,研製出曙光Ⅰ號注射液,根據局部解剖的特點,分三步注射治療各期內痔,取得顯着的療效。這種方法具有無痛苦、無併發症、病程短、見效快的優點,基本達到一次治癒,病程僅爲一週左右,特別適用於年老體弱、或兼有其它嚴重慢性疾病不宜手術者。

柏連松教授經長期臨牀經驗總結,對混合痔的手術治療採用四聯療法(外切、內扎、注射及長效麻醉療法),即在常規混合痔外切、內扎的基礎上增加了痔動脈區的粘膜下痔動脈周圍注射術(注射液柏連松教授研製的曙光Ⅰ號),以及肛周注射長效麻醉劑利多卡因亞甲藍)。此手術方法具有減輕了痔手術病人的痛苦、減少混合痔術後大出血、加速痔核脫落、縮短病程、延緩痔復發等優點。

4.4 肛腸科疾病應注重內外並治

肛腸科疾病除用手術治療,應注重配合中藥口服、外用,內外並治,提高療效,多用於手術前後,以增強病人體質,減輕症狀控制病情發展或爲手術創造條件。

由於肛腸科疾病有一定的特點,如其病位在下,其致病因素多爲“風、熱、燥、溼”等,故臨牀治療有一定規律可尋,其常用的內治法歸納清熱涼血清熱解毒清熱利溼、清熱祛風清熱化溼清熱攻下、潤腸通便活血化瘀軟堅散結滋陰潤燥益氣升提、溫陽散寒澀腸固脫、托里透膿扶正補虛等法。

中醫肛腸科外用藥較多,有油膏散劑栓劑洗劑等,需根據不同創面酌情使用。柏連松教授強調術後傷口分階段換藥處理的治療經驗,術後一週內選用紅油膏換藥處理,至創面腐肉脫落、新肌露出,始改用三石散換藥

燻洗法中醫常用傳統外治法,淵源流長,應用甚廣,具有簡便有效的特點。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對此就有較詳盡的文字記載,認爲燻洗法治療肛腸疾病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癢,益氣升提,燥溼殺蟲,活血生肌,收斂固澀等作用,通過抑菌,減少炎症因子的分泌,改善局部的組織血運,促進傷口組織再生和癒合等方面,達到治療目的。柏連松教授通過長期臨牀觀察和醫療實踐,結合祖國醫學的經典理論,採用清熱解毒燥溼祛風、活血生肌等方法治療肛腸科各種疾病及手術創面,研製成燻洗Ⅰ號方,本方藥物組成:川柏、蒲公英虎杖苦蔘片四味。將四味藥水煎成湯3000毫升藥液,借其蒸騰之藥氣燻灼患處,然後再將藥物熱淋洗或浸浴患部。由於操作繁瑣不便,多次予以劑型改進,先將這四味藥打碎包成“袋泡茶”樣包裝,現又製成顆粒劑,使用非常方便。

5 證治經驗

5.1 內痔三步注射法

柏連松教授從1977年起運用中醫傳統理論與歷代醫家的臨牀經驗及自己在臨牀上不斷的研究探索,研製了“曙光Ⅰ號”注射液,十多年來對其藥物配伍及濃度等多次進行改進,此注射液具有良好的止血、收斂、抑菌作用注射液主藥五倍子鞣酸)、明礬(硫酸鉀鋁),根據這兩味藥的性能,“酸可固脫,澀可收斂”, 能使局部組織產生無菌炎症,使直腸動脈靜脈叢產生栓塞和痔間質纖維化,粘連硬化,從而導致各期內痔都能較徹底地萎縮並消失。

操作方法,主要是根據內痔形成的解剖學基礎和發病機理爲基礎,分三步注射:第一步,痔核上方的痔動脈區(截石位3、7、11點),注射進針角度一般與肛管平行,使痔上動脈硬化萎縮,就可減少痔區的供血,使痔能較徹底地萎縮同時還可以防止復發;第二步,痔核的粘膜下層區將藥液呈扇形注射,進針角度一般與肛管成45o,不能太深,以免刺入肌層;第三步,痔核粘膜固有層,使痔核呈水泡狀,以小血管充分暴露,粘膜顏色微白爲止。

5.2 四聯療法治療混合痔

混合痔手術治療中的劇烈疼痛、病程較長、脫線階段大出血是長期困擾肛腸科醫師的難題,也是患者對痔手術畏懼之所在。混合痔常規治療用外切內扎療法,此法在減輕疼痛方面有一定療效,其機理是明確了齒線上下神經類型不同,但術後大出血及病程(脫線時間)較長仍未徹底解決。柏連松教授爲了克服這些缺點,經長期的臨牀實踐,總結出用四聯療法(外切、內扎、注射及長效麻醉療法)治療混合痔。在外切、內扎的基礎上,增加痔動脈區的粘膜下痔動脈周圍注射術,注射液柏連松教授研製的曙光Ⅰ號,可阻滯該區域血供,加速痔核脫落,避免痔脫線階段大出血,縮短病程,同時可延緩痔病的復發。亞甲藍長效麻醉經長期臨牀觀察及多種文獻報道有良好的術後止痛效果,並無明顯不良反應。總之,四聯療法(外切、內扎、注射及長效麻醉療法)汲取各種療法的優點,解決混合痔手術的三大難題,增加了痔手術的安全性,減輕了痔手術病人的痛苦,延緩了痔復發的傾向。

5.3 低位肛癰一次性根治術

目前在我市其它各級醫療機構中,肛癰的常規治療方法是先切開排膿,待急性炎症控制形成肛瘻(一般需2~3個月)後,再進行肛瘻的手術治療。但此法病程較長,病人需行兩次手術,痛苦大,且易加重肛隱窩持續感染而形成新的膿腫支管,使肛瘻複雜化。此外,各家術後也選用不同類型的自制或市售洗劑油膏劑、散劑,以及高錳酸鉀凡士林等等,而且西醫常預防性應用抗生素肛門手術的圍手術期。這不僅造成浪費,而且易導致細菌耐藥性的產生及藥物副作用發生,增加了肛門手術後感染的機會。

柏連松教授自80年代末,對於低位肛癰總結出一套以低位肛癰一次性根治術爲主,術中採用局麻,手術時間短,術後無須禁食,且強調術後傷口分階段換藥處理的治療經驗,術後一週內選用紅油膏換藥處理,至創面腐肉脫落、新肌露出,始改用三石散換藥,還可配合中藥內服,多用於手術前後,以增強病人體質,減輕症狀控制炎症發展或爲手術創造條件。住院時間約二週,門診換藥一週,一般即可痊癒。通過綜合治療治癒疾病,縮短療程,基本杜絕了術後肛門失禁肛門狹窄、再次復發的後遺症,減輕病人痛苦,降低費用,克服以上缺點。

5.4 雙線切掛法、隧道法治療高位複雜性肛瘻

高位複雜性肛瘻是肛腸外科手術的一個難點,柏連松教授經長期臨牀探索,對此肛腸科難治之症獨創了“雙線切掛法”、“隧道法”兩種新技術。這兩種方法的目的都是爲了儘可能保護肛功能。“雙線切掛法”在橡皮筋掛線的基礎上,再予絲線掛線,可防止橡皮筋鬆脫,達到鈍性切割肛門括約肌的治療效果。“隧道法”從外口,不完全切開覆蓋的皮膚,儘可能避開肛門括約肌,潛行剝切肛瘻炎變組織,徹底清除感染病竈。這兩種方法大大提高了療效,在迄今爲止的5000餘例患者中總有效率達95%以上,縮短了療程,減少肛門組織損傷,減少了因創面過大引起肉芽水腫久不癒合、因損傷肛門外括約肌深部及恥骨直腸肌引起的肛門不完全失禁和完全失禁、由於肌肉斷開引起的肛門向前移位變形肛門直腸彎曲消失而引起的粘膜及直腸脫出,大面積瘢痕引起的肛門直腸狹窄等後遺症。

6 用藥特色

6.1 手術前後用藥原則

1、 術前用藥規律

痔嵌頓、血栓外痔患者,治擬清熱利溼活血化瘀爲主,藥用川柏、虎杖丹皮桃仁米仁蒲公英等。

肛癰初期,肛門局部紅腫熱痛腫塊堅硬不潰,正氣不虛,治擬清熱行瘀、消腫軟堅爲主,藥用全當歸赤芍丹皮桃仁米仁半枝蓮、炙甲片等;肛癰後期肛門局部腫塊潰破溢膿,耗傷氣陰,治擬養陰清熱解毒爲主,藥用細生地、北沙蔘天花粉、生黃芪皁角刺等。

2、 術後用藥規律

肛腸科痔、瘻、裂等疾病手術後,治擬益氣健脾養陰清熱爲主,藥用炙黃芪黨蔘、炒白朮、杭白芍北沙蔘麥冬龜版鱉甲、川柏、丹皮、鹿含草等。

6.2 益氣健脾爲主治療慢性潰瘍性結、直腸

慢性潰瘍性結、直腸炎,治則益氣健脾爲主,藥用炙黃芪黨蔘、炒白朮淮山藥、白茯苓扁豆衣等。大便稀爛不成形,次數多者,可加川黃連木香腹痛明顯者,可加延胡索枳殼大便粘凍者,可加川柏、鹿含草、馬齒莧胃脘不適者,可加炙雞金、香谷芽焦楂曲。

6.3 益氣養陰、潤腸通便法治療虛證便祕

臨牀上虛證便祕較多見,尤以老年人爲多,宜用益氣養陰、潤腸通便法治療,藥用炙黃芪黨蔘、炒白朮北沙蔘天花粉、甜蓯蓉、火麻仁全瓜蔞枳殼實、川黃柏等。

6.4 肛腸科外用藥特色

柏教授運用中醫辨證施治理論,認爲肛腸病多與溼熱血瘀有關,故治療應以清熱利溼活血化瘀爲主,創制了治療肛腸科各種疾病及手術創面的“痔科燻洗方”。方中虎杖苦平,功用清熱利溼,通絡,用爲君藥蒲公英苦寒,功用清熱解毒散結;黃柏苦寒,功用清熱燥溼,泄火解毒蒲公英黃柏共爲臣藥,共同加強君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作用苦蔘苦寒,功用清熱燥溼殺蟲止癢,外洗治療傷口癢痛效果較好,用爲佐藥。四藥相合,清解與苦降並舉,理溼與行血皆施,可使溼熱去,瘀血行、結氣散,局部不適症狀消失,傷口癒合加速。

中藥保留灌腸是治療許多肛腸疾病的有效方法,但需根據不同病情選用不同藥物肛癰、痔嵌頓、血栓外痔等症見紅、腫、熱、痛者,可選用金三七柏連松教授研製的炎寧灌腸液,適用於各種急、慢性肛門直腸結腸的炎性病變。

7 醫案

7.1 直腸多發性息肉

邵某,男,66歲,海員。便血七、八年之久,曾多次檢查治療,診斷爲直腸多發性息肉雖經治療,效果不顯,建議手術治療,患者懼怕手術,要求中醫保守治療。經肛指檢查,可觸及大如黃豆、小如綠豆的多發性腫塊,呈環狀分佈質地較軟,並有粘液及血染手套,肛鏡發現:距肛門5cm~8cm之間,直腸各壁都可見大小不等、形狀不一、分佈不均的腫塊約20個,表面充血水腫、粘膜表面有淡黃色粘液,部分腫塊上用棉球揩之有出血現象,病體活檢提示:炎性息肉。遂以黃柏15克、大黃15克、五倍子15克、白芨粉3克、貫衆15克保留灌腸半月餘,便血及粘液顯著減少,繼續用灌腸法三週後,肛門鏡複查:息肉表面充血減少,水腫消退,揩之不出血,再堅持用灌腸治療二週後,症狀消失,隨訪至今未再見覆發。

7.2 高位複雜性肛瘻

楊某,男,66歲,新加坡華僑。患者10年前肛旁起發一腫塊,紅腫熱痛,後來反覆發作,多次進行引流手術,久不收口,潰口由1個增加到5個,肛旁膿水淋漓不盡,經常污染衣褲,當地醫院診斷爲複雜性肛瘻,曾多次手術治療未效,專來上海求診。檢查發現患者感染向兩側及上方蔓延,形成多支管道,其中有一支繞肛管半圈,內口位置較高,已超過肛門直腸環,屬比較罕見的高位複雜性肛瘻。經雙線掛線術與切開法相結合分步進行手術治療而愈,且無後遺症,隨訪4年,未見覆發。

7.3 潰瘍性結腸炎

張某,男,38歲,1993年10月15號初診,患者大便次數多,每日十餘次,時有膿血便半年餘。就診時症見大便次數多不成形,時有膿血便,常伴腸鳴腹痛面色萎黃,納食不馨,神疲乏力,腸鏡檢查示:潰瘍性結腸炎舌苔薄黃膩,質淡胖,脈細無力。辨證脾氣虛弱,溼熱內蘊。治擬益氣健脾,清化溼熱。予炎寧灌腸液每日保留灌腸二次,每次一支,另予中藥內服:太子參30克,炒白朮12克,白茯苓12克,姜半夏10克,川黃連3克,廣木香6克,白頭翁30克,馬齒莧30克,枳殼10克,黃柏10克,虎杖30克,每日一劑,連服7帖。10月22日複診,患者大便次數減少,每日四~五次,精神轉佳,舌苔薄黃,脈細,證治同前,予原方去白頭翁,加炙雞金10克,蓮肉10克,同時繼用炎寧灌腸液保留灌腸。二月後,患者大便次數每日一~二次,成形,無腹痛腹瀉精神振作,胃納馨,經半年後隨訪,患者病情無復發。

7.4 直腸炎性腫塊

徐某,女,38歲,粘液膿血便三月,外院肛指檢查發現距肛門約4~5cm直腸半圈腫塊,推之不可移動,且指套上有膿性分泌物,予CT檢查,報告爲:直腸浸潤性癌,建議立即行mille's手術治療。患者慕名至曙光醫院柏教授處求治,柏教授再次肛指檢查,發現此腫塊雖佔直腸半圈,但質地較韌,不似直腸癌那麼堅硬,且表面較光滑,憑長期的臨牀經驗,柏教授告訴患者:這不是直腸癌,而是直腸周圍炎性腫塊。予中藥口服,配合炎寧灌腸液保留灌腸每日一次,一週後複診,再次肛指檢查腫塊明顯縮小,繼予中藥口服及炎寧灌腸液保留灌腸。三月後再次CT複查,腫塊已完全消退

7.5 混合痔出血、脫垂

李某,男,88歲,形體消瘦行動不便,有痔疾史40餘年,痔核長期脫於肛門外,分泌物較多,時有便血,色鮮紅,近期諸症加重,肛門需用尿布襯墊,有腦中風冠心病、慢性心衰等病史。已至多家醫院求治,因患者有多種慢性病、全身情況差,都只予外用藥,拒絕予手術治療,無明顯療效。慕名來柏教授專家門診求治,檢查示:環狀混合痔內痔脫出肛門充血明顯,表面分泌物較多。擬診“環狀混合痔”,預約門診注射治療。次日,予行曙光Ⅰ號三步注射,總藥液量約36毫升左右,術畢將痔核納回肛內,用消毒紗布固定包紮。術後第二天解大便時,出血及脫出現象消失,隨訪一年,未見覆發。

8 論文

標題:《實用中醫肛腸病學

出處:1988年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

標題:《中醫肛腸科學

標題:《簡明肛腸病學》

出處:1985年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

標題:《醫籍精選》肛腸病章節

標題:《中醫治療疑難病祕要》肛腸病章節。

標題:《二氧化碳激光治療痔瘡

出處:《應用激光聯刊》81年第10期

標題:《中藥治療Ⅱ期內痔110例臨牀觀察》

出處:《肛腸雜誌》82年第10期

標題:《消痔錠治療內痔251例臨牀觀察》

出處:《中國肛腸雜誌》84年第3期;

標題:《激光在肛腸病治療上的應用》

出處:《中醫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1987年。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