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外科學

學科名 中醫學 中醫外科學 書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hōng yī wài kē xué

2 英文參考

surge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urge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Surgery of TCM

3 概述

中醫外科學:1.學科名;2.同類同名科教書籍。

4 學科名·中醫外科學

中醫外科學爲學科名[1]中醫外科學是研究瘡瘍、癭、瘤、巖(癌)、乳房病及外科雜病的診治與預防的臨牀中醫學[2]。爲運用中醫理論闡述外科病證的病因病機辨證、治療和預防的一門臨牀學科[2]。內容包括瘡瘍皮膚病、肛門病和外科其它雜病。在歷史上,跌打損傷、金刃刀傷及眼耳鼻喉口腔等病患,曾歸入外科範圍,隨着臨牀醫學的發展,它們已成爲獨立的臨牀學科[2]。目前,凡生於體表的疾患,如瘡瘍皮膚病,癭、瘤、巖,肛腸病,男性前陰病,以及燒傷凍傷、蛇蟲咬傷、破傷風脫疽腸癰等,雖然多有專科專病的建立,但仍統屬中醫外科的範圍[2]。本學科歷史悠久,臨牀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內治外治結合的特色,在中西醫結合以及開展專科專病建設的過程中,不斷取得成果[2]

4.1 中醫外科學的定義

中醫外科學(surge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是以中醫藥理論爲指導,重點研究以人體體表和竅道爲主要表現的外科疾病證治規律及預防保健的一門臨牀學科[3][4]

4.2 中醫外科學手術源流

[5]中醫外科學手術起源於原始社會,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發展於秦漢隋唐時期,宋代以後則更加成熟。但至宋以後,中醫外科手術一直停留在切開療法烙法、砭鐮、掛線、結紮等淺表手術的層次。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醫外科手術隨着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進入了嶄新的時代,中醫外科手術水平與之形成了巨大的差距。

中醫學某種程度上可謂起源於中醫外科。早期人類生存環境惡劣,易遭受動物咬傷、凍傷等不測,且當時戰事紛爭,創傷、流血現象普遍,人們在自救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原始的外科療法,如傷口包紮、壓迫止血、清除異物等。

根據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考證,約在公元前1324年我國就已有外科病名的記載。至周代,外科成爲獨立專科,外科醫生被稱爲“瘍醫”(《周禮·天官》)。先秦時期的《山海經》則記載了我國最早的外科手術器械,即用於排膿的砭鍼。1973年出土於馬王堆的《五十二病方》,是目前發現最早的一部醫學文獻,其不僅記載有30餘種中醫外科疾病以及痔結紮切除、肛漏手術、腹股溝斜疝手術等外科治療方法,而且還有作爲探針用於檢查、治療漏管的外科器械“鋌”的記載。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我國第一部醫學鉅著《黃帝內經》,則奠定了中醫外科學的理論基礎,並最早提出用截趾術治療脫疽

中醫外科學發展至漢代已初具規模,當時著名的外科學家華佗被後世尊爲“外科鼻祖”。其以“麻沸散”作爲麻醉劑進行開顱術、死骨剔除術、剖腹術、腸切除吻合術,開創了應用全身麻醉進行外科手術的先河,而“麻沸散”也成爲世界醫學史上最早的麻醉劑。東晉《肘後備急方》論述了對開放創口進行早期處理的重要性,並記載有燒灼止血法。《晉書》載有兔脣修補術及目瘤摘除術。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載有短腸吻合術、大網膜結紮切除術、大網膜壞死切除術、結紮血管止血術等手術方法和步驟。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載有食管異物剔除術,同時其中的蔥管導尿法是世界上最早應用導尿術的記載,比1860年法國發明橡皮管導尿早了1200年。宋代《醫說》有采用燒灼法消毒醫療器械的記載;《小兒衛生總微方論》記載了小兒先天性並指的截指術;《衛濟寶書》中記載了炙板、消息子、煉刀、竹刀、小勾等多種醫療器械;《夷堅志》記錄了用同種異體骨移植於頜骨骨缺損取得成功的病例,而700年後西方纔有骨移植手術的記錄。元代《世醫得效方》爲創傷外科專著,記載了利用夾板、鐵鉗、鑿、剪刀桑白皮線等器材進行的各種創傷手術,介紹了以烏頭、曼陀羅爲主要成分的全麻藥適應症、劑量注意事項,並詳細記錄了全麻下實行骨外科手術的全過程。

至明清時代,中醫外科學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治療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如《外科正宗》載有癰疽的切開引流、膿胸穿刺排膿、肛漏的掛線、鼻息肉摘除、體表腫物的切除、自刎急救和氣管食管吻合術、斷指再續等手術療法,並載有外傷綜合止血術。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的外科學已發展至新的高度,更爲難能可貴的是無菌觀念已見萌芽,如要求換藥室應“淨幾明窗”、對患者沖洗瘡口應注意生等。另外,《外科證治準繩》也認識到了預防感染外科手術中的重要性,並載有耳落再植術、分層縫合自刎者氣管食管外傷手術方法,同時還介紹了以“川烏草烏、南星、半夏川椒爲末調擦”鎮痛用於局部手術的經驗,這也是世界上局麻的首次報道。清代的《瘍醫大全》載有陰道閉鎖手術、脣裂修補術以及耳再植、鼻再植、斷指再植手術等。《醫門補要》載有包莖炎與包皮切開術。《外科圖說》則以圖文並茂的形式介紹了30餘種手術器械的構造和使用方法

綜上所述,中醫外科學手術起源於原始社會,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發展於秦漢隋唐時期,宋代以後則更加成熟。但需要特別提及的是,至宋以後,中醫外科手術沒能得到系統的發展完善。當時的醫家更倡導“取類比象”、“有諸內必形諸於外”、“外病內治”,對於外科疾病越來越強調整體治療內治特徵明顯,湯藥以及鍼灸等非手術的外治療法成爲主流,較少涉及顱腦及胸腹腔等內臟外科大手術,致使外科手術技術的發展受到空前的制約,中醫外科學也逐步形成了以整體觀中醫藥理論爲指導、以中醫藥內外結合爲主要治療方法(不以手術方法爲主)、以人體體表症狀爲主的外科疾病爲主要診治範圍的一門臨牀主幹學科。

自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方醫學作爲經濟文化擴張的重要內容進入中國,西醫外科自此在中國出現。科學技術的落後,加上傳統道德觀(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有所損傷)反對手術、解剖中醫理論體系自身限制(如整體觀)以及古代醫界技術保密風氣等,諸多因素限制了中醫外科學的發展,加之外科手術的重要基礎學科如麻醉學、解剖學等沒有發展成爲中醫學的一個獨立的學科,致使中醫外科手術一直停留在切開療法烙法、砭鐮、掛線、結紮等淺表手術的層次。而主要以手術方法治療疾病的西醫外科學在16世紀後由於歐洲的文藝復興,先後解決了解剖麻醉止血感染疼痛等難題,其學科發展步入了快速發展的時代。當代,由於計算機技術以及生物技術等學科的飛躍發展,內鏡、腹腔鏡、機器人手術、克隆技術等新的技術手段不斷問世,西醫外科學進入了嶄新的時代,中醫外科手術水平與之形成了巨大的差距。

4.3 影響中醫外科學發展因素

受到疾病譜改變、分科細化、傳統外治藥物外治技術應用減少的影響,中醫外科的生存空間明顯縮小,一些醫院沒有將“中醫外科”作爲常規科室設置,加之外科醫師工作強度大,經濟效益不顯著,導致專業隊伍分散,從事中醫外科學的人員流失嚴重,學術思維淡化,學術理論發展緩慢

中醫外科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曾經以其先進的醫學理論體系和技術手段而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但時至今日,其發展卻步履維艱。主要原因如下。

4.3.1 疾病譜變化

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的生活方式及影響健康的因素也較以往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如飲食結構的改變、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自然生態環境的惡化等,使得外科的疾病譜發生結構性變化。傳統瘡瘍病發病率有所減少,但周圍血管疾病、乳腺疾病、甲狀腺疾病、糖尿病痛風腫瘤、各種創傷以及各種手術後竇道瘻管的發病率卻有增無減。由於對許多疾病的病因病機、診治規律等系統認識相對不足,在中醫理論研究方面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治療疾病的新方法及新技術不夠豐富,影響療效進一步提高。

4.3.2 分科細化

由於有突出優勢特色的肛腸科、皮膚科、乳腺科、周圍血管科、泌尿科等相繼從傳統的“中醫外科”中分化獨立中醫外科的臨牀生存空間逐漸縮小,加上疾病譜的改變,中醫外科成了一個“大而空”的骨架。在許多醫療機構中,以普通外科代替中醫外科,以三級學科代替中醫外科,導致“中醫外科”名存實亡或僅只有教研室意義上的“中醫外科”。同時,在醫院臨牀科室的設置中,單獨的“中醫外科”不多,在三級醫院更是鳳毛麟角,在二級醫院及基層醫院則基本消失。越來越多的患者認爲外科和手術就是西醫的專利,而不知道中醫還有外科中醫還能做手術,更不知道中醫外科的治療手段和方法

4.3.3 醫院“西化”

隨着市場經濟的深化,加之價格、機制及體制等原因,各家醫院都面臨着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問題。有關的政策和法規也限制了自制製劑、升丹製劑、動物類藥物的使用,導致中醫外科執業範圍的侷限,加上醫療糾紛鑑定的“西醫化”等,致使中醫醫師在工作中多以西醫的模式和思維診治疾病,中醫特色優勢卻不斷淡化。同時,由於中醫外科外用製劑及外治特色技術的收費低廉,加之勞動強度大,對醫院、科室的經濟貢獻度小,其生存和發展的壓力更顯沉重。效益壓倒特色,當然嚴重影響中醫外科特有的外治治療手段和藥物使用。

4.3.4 學術思維淡化

目前,中醫教育、醫事管理、臨牀醫療、科學研究工作中的中醫特色日益不足,存在重“西”輕“中”的現象。中醫臨牀診療工作的總體趨勢是以辨病論治代替辨證論治,有是病用是方已成爲固定模式;醫者大都以西醫的思維診治疾病,中醫理論、醫技、醫術、理念、思維日見淡化、弱化。例如,但遇外科感染性疾病即以清熱解毒法治療,此種思維直接動搖了中醫外科學術的根基。

4.3.5 學術理論發展緩慢

學術的發展與創新是中醫學長盛不衰的生命線。當前社會經濟尤其是現代科學技術在不斷地迅猛發展,而中醫學由於其方法論本身存在缺陷,導致過分強調繼承,忽視創新,不能及時吸收所處時代的科技成果;或繼承挖掘不足,學術觀點未能昇華爲學術思想,未形成學術流派,導致中醫學術理論發展緩慢。每一項高新技術或新藥問世,就意味着中醫學原有的臨牀優勢可能被取代,原有的優勢變成相對的劣勢,診療範圍逐漸縮小。例如,活血化瘀法治療周圍血管疾病被介入和微創技術取代,清熱通淋排石被碎石技術取代等。另外,中醫外科治療手段比較單一,內治是當今臨牀最常用的方法,但在給藥途徑和口感上都不容易被患者接受,在危急重症的治療中更是缺乏有力的措施。

4.3.6 外治藥物和技術弱化

外科之法,最重外治”。外治法中醫外科最大的優勢及特色所在,但外治法的現狀不容樂觀。例如,外治法的診療範圍日益萎縮,特色技術及特色製劑傳承乏人乏術,其優勢、專長正趨於淡化和消亡。

中醫外科傳統的丸、散、膏、丹等外用藥物不僅療效好,而且價格低廉,但多爲院內製劑,使用範圍侷限、用量小,很難形成規模經濟,基本上是負利潤,導致很多傳統的院內製劑逐步退出臨牀,甚至停產。同時,有關的規範按管理西藥的辦法管理中藥及院內製劑,未充分考慮中醫臨牀用藥的特點及院內製劑的實際應用等情況。審批一個院內中藥製劑幾乎與審批一個西醫新藥過程相同,致使院內中藥製劑的研發週期長、難度大、成本高,許多醫院不得不放棄院內製劑的開發與申報。從目前的發展現狀看,中藥特色製劑及特色方藥正趨向萎縮,部分已瀕於失傳狀態,嚴重製約了中醫外科學的發展。

中藥製劑的製作技藝一直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缺乏有關詳細的計數資料。隨着傳統製劑的停產或使用減少,一些藥物的製作方法及老藥工的技術無人繼承,瀕臨失傳。同時,在強調中醫藥“簡、便、廉、驗”特色的同時,其中所蘊含的技術價值被忽略,不能有效調動有關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導致中醫外科學中頗具中醫特色、療效顯著的外治技術在許多醫院中正逐漸消失。

4.3.7 人才隊伍不穩定

受到上述疾病譜改變、分科細化、傳統外治藥物外治技術應用減少的影響,中醫外科的生存空間明顯縮小,一些醫院沒有將“中醫外科”作爲常規科室設置,從而影響了人才梯隊的建設。加之外科醫師工作強度大,經濟效益不顯著,導致專業隊伍分散,很多中醫人才外科信心不足,從事中醫外科學的人員流失嚴重,嚴重影響中醫外科學的發展。

4.4 振興中醫外科的思考

臨牀實踐表明,中醫外科技術不僅能治療常見病、多發病,而且能治療慢性難愈性潰瘍糖尿病性足病、手術後竇道等疑難複雜疾病,以及毒蛇咬傷壞死性筋膜炎等危急重症。我們應秉承傳統,立足臨牀,直面疾病譜變化,擴大臨牀診療範圍,積極開展外科手術等技術,同時融合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創新理論及技術,發展學術,提高療效

4.4.1 正確定位,與時俱進,擴大診療範圍,把握主陣地

中醫外科學發展的重點在臨牀。要充分考慮中醫外科的優勢及劣勢所在,融合中西醫之長,揚長避短。同時根據醫院實際情況,在保持傳統優勢的學科主攻方向基礎上,順應疾病譜的變化,與時俱進,培育和發展新的技術增長點,擴大中醫外科陣地。凡臨牀療效顯著、中醫優勢特色明顯的疾病或疾病所處的階段,就必須重點研究及積極發揚,不斷擴大中醫外科的臨牀診療範圍,以利於學術的深化及醫療技術的提升。如解決手術後竇道形成、血管介入治療後血管再狹窄、腹部手術後腸梗阻等西醫目前難以解決的治療難點。又如外科疾病圍手術期中醫藥治療能減少手術創傷,提高手術治療效果,降低手術風險腫瘤圍化療期、圍放療期的中醫藥治療能減毒增效,提高生活質量。又如丹毒有頭疽乳癰外科感染性疾病,西醫常規抗感染治療易形成慢性遷延性炎症,而中醫治療有療程短、後遺症少、醫療負擔輕等獨特的優勢。再如慢性難愈性潰瘍,包括手術後的竇道中醫治療有促進創面癒合、防治瘢痕形成的優勢。糖尿病性足病,中醫治療有加速創面癒合、降低截肢率和致殘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優勢。

4.4.2 堅定信念,繼承弘揚中醫特色

中醫外科學的理論體系和診療技術,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明顯的先進性。如煨膿溼潤法與溼性療法、拔火罐與負壓引流、局部辨證論治體系與創面牀準備理論等,無不閃爍着中醫學的智慧,體現了世界醫學最先進的治療理念。同時,中醫外科學是保留中醫傳統特色優勢最多的學科,因此其發展首先要立足保持特色,發揮優勢,並應力爭使特色更鮮明,優勢更突出。

多年的臨牀實踐表明,中醫外科技術不僅能治療常見病、多發病,而且能治療慢性難愈性潰瘍糖尿病性足病、手術後竇道等疑難複雜疾病,以及毒蛇咬傷壞死性筋膜炎等危急重症。因此,我們在臨牀工作中應堅定信念、樹立信心,充分發揚中醫的特色和優勢。

4.4.3 創新基本理論,提升學術水平

中醫理論發展相對緩慢已成爲外科學發展的瓶頸。我們一定要秉承傳統,在繼承、發掘傳統精華的同時,立足臨牀,不斷總結中醫藥在治療外科常見病、多發病、疑難復雜病及急危重症的臨證經驗及其臨牀療效,梳理其學術淵源和發展脈絡,凝練學術觀點,再上升爲學術思想,進而建立新的理論體系、形成學術流派,以進一步促進外科學術的繁榮和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諸多學者在創新基本理論、提升學術水平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例如,從清熱解毒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通腑攻下、扶正法治療外科感染性疾病,從祛腐生肌到祛腐、祛瘀、補虛、活血生肌治療慢性皮潰瘍,從提膿祛腐到煨膿溼潤法、煨膿祛腐、祛瘀化腐治療皮膚潰瘍(腐肉未脫),從多種治則活血化瘀法治療周圍血管病,從藥捻療法灌注、拖線、墊棉法治療難愈性竇瘻類疾病,從疏肝理氣到調攝衝任治療乳腺病,從以毒攻毒扶正祛邪防治腫瘤復發轉移,等等,這些研究成果不僅豐富、發展、完善了中醫外科基本理論,而且提升了學術水平,進而推動了外科學的發展。

4.4.4 創新外治藥物與技術,進一步提高臨牀療效

外治法中醫外科治療疾病的主要療法,是中醫外科有別於西醫外科最主要的特點,也是提高臨牀療效的關鍵所在。傳統的丸、散、膏、丹等外用藥有不同程度的療效,並有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是中醫外科外治療法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但多數傳統製劑的劑型色澤、味道、給藥方式等較難適應現代臨牀的需求,必須結合現代製藥技術,包括納米技術分子生物學技術,開展對傳統有效膏劑散劑的製作工藝、藥物篩選藥物配伍的研究工作,建立新的中藥外用劑型及給藥方式,如硬膏劑膜劑氣霧劑緩釋劑、控釋劑、經皮給藥系統及促滲藥物等,同時開展外用製劑的安全性研究,從而提升中醫外科外治法的技術含量,進一步提高臨牀療效。

升丹製劑是外科提膿去腐的“聖藥”,有不可替代作用,因含砷、汞,藥廠或院內製劑室都不願生產,多數醫師不敢用,在臨牀瀕於滅亡狀態。但是國內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吳翰香用雄黃(含砷)治療白血病,20世紀70年代張亭棟研究砒霜輕粉蟾蜍等治療白血病,20世紀90年代后王振義院士、陳竺院士將三氧化二砷(俗稱砒霜)與西藥結合起來用於治療白血病,使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的“五年無病生存率”從約25%躍升至約95%,並通過分子生物學研究闡明其機制,並得到了世界的公認,代表了該領域的世界最高研究水平,這種聯合療法目前是全世界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標準療法,2012年榮獲第七屆聖捷爾吉癌症研究創新成就獎,是迄今爲止世界在癌症研究方面的最高嘉獎,也是美國以外的科學家首度獲獎。國內並以研製三氧化二砷注射液,被評爲“中國發明專利優秀獎”,“國家重點新產品”,治療各種腫瘤,取得良好療效。國外已研製銀離子抗菌敷料,其機制主要是基於重金屬離子細菌蛋白質的變性作用,因而具有廣譜殺菌及很少產生耐藥菌的特點。我們不僅沒有理由反對、質疑升丹製劑的使用,還應該融合現代科學技術成果,開發出安全、高效的升丹製劑。

外治特色技術,如切開法烙法砭鐮法掛線法等是中醫藥防治疾病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但一直缺乏系統規範的深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臨牀推廣應用及臨牀療效的提高,影響了中醫藥學體系的完整性與優勢的發揮,影響了中醫藥學的發展與走向世界。有必要選擇中醫外科色診治技術,如敷貼療法、拖線療法、藥捻療法燻洗療法灌注法等,建立特色外治療法的規範化方案、技術操作標準以及療效評價體系,形成臨牀診療指南,並進一步推廣應用。同時引進新技術、新方法,使臨牀診斷、治療有客觀指標,並不斷提高療效。

手術療法中醫外科主要的外治法之一,在中醫外科學中佔有重要地位,曾在世界醫學史上處於領先水平。但是自1840年以來,外科手術受到空前制約,與西醫差距越來越大。國家醫療服務項目中無中醫手術療法的收費項目,甚至一些地方衛生局則明確表示,在綜合醫院中醫不能進入外科,不能手術,否則屬於超範圍行醫;綜合醫院出臺規定,限制在綜合醫院工作的中醫師開展外科手術,對於中醫教育機構培養的外科手術人才不予錄用或拒之門外。有必要在政策上進一步保證,打破“手術是西醫的東西,中醫不能做手術”的錯誤觀點的束縛,糾正限制中醫開展外科手術的行爲,積極開展手術療法;同時在相關收費項目中充分體現手術療法中醫色診療技術的勞務價值,或建立中醫特色技術補償機制。

4.4.5 融合現代科學技術,促進學科發展

任何一門學科的發展都要與時俱進,中醫外科學的發展同樣如此,必須依據自身的思維模式和理論體系,融合現代科學技術成果,豐富和發展自己。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曾說:“中醫利用現代化設備和技術越先進,中醫藥就越能得到發展。利用先進的診斷設備,可以有利於中醫辨證施治,也有利於觀察中醫治療的療效。”如難愈性竇瘻竇道走行復雜,隱匿性管道難以被發現,易致術後復發。而採用腔內超聲檢查X線竇瘻造影、螺旋CT竇瘻造影三維重建等現代技術,可以明確病變範圍、分佈、主管道走向、支管數量及其與周圍組織的關係,從而使手術操作更有針對性,進一步提高了臨牀療效,減少了病情復發,同時也爲診斷、療效評判提供了客觀依據。又如,引進血管微創介入技術、幹細胞技術治療周圍血管病,能迅速改善局部血供,提高臨牀療效。

中醫外科學的技術手段用於治療疾病,其臨牀療效顯著,但臨牀研究規範化不夠,有關的作用機制研究不夠深入,成爲學科可持續發展及走向世界的的瓶頸。因此,我們必須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完善中醫臨牀信息採集的標準化、客觀化、規範化方法,遵循臨牀流行病學循證醫學的研究思路,建立能夠反映中醫藥特色與優勢的療效評價體系,探討中醫藥的治療優勢及中醫藥干預的優勢環節、適宜時機、適宜人羣,闡明其科學性、有效性、規範性、安全性、可操作性,形成具有中醫特色的臨牀診療指南(臨牀診療路徑)。同時,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建立外科病證結合實驗動物模型,通過多學科、跨領域、交叉、滲透性研究,從整體—細胞基因層次,多水平、多角度、多靶點研究中醫證的本質和內涵;同時對臨牀有效方藥和特色技術的作用機制進行研究,力求揭示療效基礎,闡明作用機制,發現藥物的新靶標及藥效的物質基礎,進而豐富中醫外科學的理論內涵,實現理論創新和技術創新。

4.4.6 注重人才培養,造就名中醫羣體

人才是學科發展的靈魂。外科要振興,加強人才培養是關鍵,尤其是在目前中醫外科發展存在諸多困難的情況下,更需要培養有志於從事中醫外科事業的人才。優秀中醫臨牀人才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需要有明確的政策導向,而且要爲人才的成長提供適宜的“土壤”,確保在二級和三級醫院獨立設置中醫外科臨牀科室。在此基礎上建立多層次、多學科的人才培養機制,通過“師徒授受(一師多徒、一徒多師,隨師臨診、專題講授、病案討論、病房查房、學術經驗交流會)+

院校教育(研究生)+多學科融合”以及“挖掘臨牀經驗—臨牀應用驗證—機制研究—學術思想的昇華與創新—理論指導臨牀—提高臨牀療效”的模式,形成由“院士、國醫大師—名醫—中青年名醫—學術骨幹”組成的結構分佈合理的優秀中醫外科團隊。

5 同類同名科教書籍·中醫外科學

中醫外科學泛指同類同名科教書籍[5]

6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75.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4.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5. ^ [5] 闕華髮."立足臨牀 促進中醫外科學術創新".中國中醫藥報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