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靜脈竇及腦靜脈血栓形成

神經內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lú nèi jìng mài dòu jí nǎo jìng mài xuè shuān xíng chéng

2 疾病分類

神經內科

3 疾病概述

顱內靜脈竇及靜脈均可形成血栓,是腦血管疾病的另一大類。按病理性質可分爲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類。感染性者多繼發於眼眶、面部、乳突或鼻竇感染腦膜炎、硬膜下膿腫敗血症等,以海綿竇和橫竇血栓形成較常發生。非感染性者多與血流瘀滯或“高凝性”有關,常繼發於消耗性疾病、顱腦外傷產褥期血液病心臟病等多種疾病狀態,以上矢狀竇血栓形成爲多見。腦靜脈血栓形成多由靜脈竇血栓擴展所致。

臨牀表現:(1)全身性症狀感染性者有不規則發熱寒戰、周身痠痛、萎靡乏力意識障礙等。非感染性者一般均有頭痛嘔吐顱內壓增高症狀。(2)竇性症狀:主要是由於局部靜脈迴流障礙而引起的侷限性神經症狀。

顱內靜脈竇及腦靜脈血栓形成的治療,包括原發病的治療、抗感染治療及對症治療。有顱內壓增高者,可應用甘露醇腎上腺皮質激素,以防止腦疝發生。對乳突炎等化膿性原發病竈應積極治療,包括手術及抗菌素的應用。對非感染性者,應積極糾正脫水及衰竭狀態,降低血液粘稠度,以阻止病情發展。必要時可考慮外科手術,包括血栓或病竈清除及減壓手術等。

4 疾病描述

顱內靜脈竇及腦靜脈血栓形成是一組由於多種病因導致的腦靜脈系統血管病。病因、病變部位不同,臨牀症狀各異。

5 症狀體徵

本組疾病臨牀表現多樣,共同特徵爲顱內壓增高症狀突出,頭痛嚴重而持續,嘔吐多爲噴射性,可見視乳頭水腫;以及意識障礙癲癇發作和局竈性神經功能缺損等。腦脊液壓力增高,化膿性血栓形成CSF粒細胞數增多。

(1)上矢狀竇血栓形成多爲非感染性,鑑於產後1-3周產婦妊娠期、嬰幼兒老年人嚴重脫水及惡液質等;感染性少見。由於流入該竇的大腦靜脈迴流受阻,導致腦皮質嚴重水腫、出血和軟化竈。急性或亞急性起病,常見全身衰弱狀態,顱內壓增高爲首發症狀,可見前額水腫,無局竈火形成神經體徵。嬰幼兒可見顱縫分離、額淺靜脈怒張迂曲,老年患者症狀輕微,僅有頭痛頭暈等;部分患者早期出現局竈性或全身性癲癇發作。可出現偏癱、偏身感覺障礙、黑朦(枕葉皮質)、膀胱歸能障礙及雙下肢癱(旁中央小葉受累)等。腦壓增高,CSF白細胞、蛋白增高。

(2)海綿竇血栓形成常有眶部、鼻竇及面部化膿形成感染或全身性感染,累累及一側或兩側海綿竇。起病急驟,伴高熱、眼部疼痛及眶部壓痛;眼靜脈迴流受阻導致球結膜水腫、患眼突出、眼瞼不能閉合及眼周軟組織紅腫;Ⅲ、Ⅳ、Ⅵ、Ⅴ1-2腦神經受累出現眼瞼下垂眼球運動受限或固定、複視瞳孔擴大和對光反應消失,可發生角膜潰瘍視神經較少受累,可見視乳頭水腫及周圍出血視力正常或中度下降;對側偏癱及偏深感覺障礙。炎症波及頸內動脈海綿竇段可出現頸動脈觸痛,可併發末言或腦膿腫垂體受累發生膿腫壞死,引起水鹽代謝紊亂。CSF細胞數增高。如病情進展快、腦深靜脈小腦靜脈受累、出現昏迷等提示預備後面不良。

(3)乙狀竇血栓形成常由化膿性乳突炎或中耳炎引起,嬰幼兒常見。約50%爲溶血鏈球菌敗血症,可見皮膚、粘膜瘀或淤斑。發熱寒戰及外周血白細胞增高,嬰兒可見顱縫分離,常見嗜睡昏迷,可發生抽搐;頭皮及乳突周圍靜脈怒張,頸類靜脈觸痛,無局竈火形成神經體徵。累及頸靜脈孔影響IX、X、XI腦神經,出現頸靜脈孔綜合徵吞嚥困難、飲水發嗆、聲音嘶啞及副神經受累)。如血栓擴展至上矢狀竇等,顱內壓增高更明顯,出現昏迷癱瘓癲癇發作。腰穿時壓頸實驗患側壓力不升,健側壓力迅速升高,CSF細胞數和蛋白細胞增高。

(4)直竇血栓形成少見,但因顱內壓急驟增高、昏迷抽搐和去腦強直發作,可很快死亡。

(5)大腦靜脈血栓形成多因靜脈血栓形成擴延所致。大腦皮質靜脈血栓形成常見於產褥期脫水血液病等,起病突然,出現發熱、癇性發作和輕偏癱。深部大腦大靜脈(Galen靜脈)血栓病情嚴重,可累及間腦和基底節,出現高熱昏迷、去腦強直發作及癇性發作,存活患者可遺留受阻徐動症、舞蹈症等。

6 疾病病因

特發性病因不明,繼發性典型者與易感狀有關,如產褥期脫水營養不良(消耗性血栓形成),感染(如中耳炎、乳突炎、鼻竇炎)以及凝血病、白血病白塞病等。

7 診斷檢查

CT檢查可證明靜脈梗死引起的出血,增強CT有時可顯示上矢狀竇血栓形成血栓一致的充盈缺損,稱爲上矢狀竇孔三角徵(delta徵)。增強MRI爲首選診斷方法,早期正常血液流空現象消失,可見T1等信號、T2低信號,1-2周後T1、T2均呈高信號。MSA可證實診斷。頭痛及視乳頭水腫患者通過神經影像檢查可與顱內佔位病變鑑別。

8 治療方案

本組疾病治療首先是脫水降顱壓、控制癇性發作,可應用廣譜抗生素治療膿毒性血栓形成抗凝劑溶栓藥可用於治療無菌血栓形成,可能促使靜脈再通和改善臨牀預後,但療效未完全證實;因可能誘發顱內出血,應嚴格選擇病例,密切觀察和檢測病情。

9 特別提示

1、降低顱內壓,控制腦水腫可用脫水劑、利尿劑和激素等,並控制出入量。同時可使用低分子左旋糖酐和血管擴張劑。顱內高壓危及視力生命時可行減壓手術。

2、治療原發病,對炎性者特別已有腦膜-腦炎症狀者,應針致病菌使用大劑量抗生素,如青黴素2000萬U/日,靜滴,或氨苄青黴素12g/日,分4次肌注或2次靜滴。還可同時椎管內注射慶大黴素5mg,1次/12小時或桿菌肽5000U,1次/日。病原菌不明者可加用氯黴素靜滴2次/日。以上用藥至少兩週,熱退或症狀緩解後仍需用藥一個月以上。對外傷所致併發血腫者可行手術清除。

3、對症治療:如控制癲癇、維持營養及水電解質平衡控制興奮躁動等。

治療顱內靜脈竇及腦靜脈血栓形成的穴位

查看更多

顱內靜脈竇及腦靜脈血栓形成相關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