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紅喉的病因病機
紅喉,常因氣候急劇變化,起居不慎,肺衛失固,而爲風熱邪毒乘虛侵犯,從口鼻直襲咽喉,內傷於肺,相搏不去,致咽喉腫痛而爲喉痹。此時邪在衛表,故病情較輕,若由誤治,失治,或肺胃邪熱壅盛傳裏,則出現胃經熱盛之證候,病情轉重。
5 紅喉的症狀
風熱喉痹以咽喉疼痛,咽部紅腫,喉底或有顆粒突起,喉核腫脹不明顯爲其特徵,全身有風熱症狀。初起時,患者咽乾微紅腫,灼痛面赤,繼之邪熱壅盛於裏,則腫痛加劇,梗塞咽喉,致飲食吞嚥障礙,或聲嘶,或發寒熱。
6 需要與紅喉相鑑別的疾病
紅喉與風熱乳蛾均有咽喉紅腫疼痛的症狀,但風熱喉痹病變部位主要在咽部,故喉核腫脹不明顯,風熱乳蛾病變部位主要在喉核,故喉核紅腫,有黃白色膿點。風熱乳蛾者,每兼有風熱喉痹,而風熱喉痹者,卻不一定兼有風熱乳蛾。
7 紅喉的治療
紅喉治宜疏風清熱,解毒利咽。可選用粘子解毒湯、清咽利膈湯等加減治療。
7.1 辨證治療
7.1.1 風熱外侵,肺經有熱
喉痹·風邪外襲證(throat obstruction with pattern of external assault by wind)是指風邪外襲,以咽部疼痛,吞嚥不利,咽部紅腫,伴發熱、惡風、頭痛、咳嗽,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浮等爲常見症的喉痹證候[3]。
7.1.1.1 症狀
初起時,患者咽部乾燥灼熱,微痛,吞嚥感覺不利,其後疼痛逐漸加重,有異物阻塞感。
檢查見咽部微紅,微腫,隨症狀加重,懸雍垂色紅、腫脹,喉底紅腫,或有顆粒突起。
全身有發熱,惡寒、頭痛、咳嗽痰黃,舌質淡紅、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等症狀。
7.1.1.2 證候分析
風熱邪毒侵犯,傷及咽部,邪尚在肺衛,病情較輕,故出現咽部微紅、微腫、微痛,乾燥灼熱感,吞嚥不利等症。
發熱惡寒,是邪正相爭,抗邪外出的表現。
7.1.1.3 方藥治療
7.1.1.3.1 治法
7.1.1.3.2 方藥
可用疏風清熱湯[備註]疏風清熱湯(經驗方):荊芥、防風、牛蒡子、甘草、金銀花、連翹、桑白皮、赤芍、桔梗、黃芩、天花粉、玄蔘、浙貝母加減治療。
7.1.1.4 外治法
可用吹藥、含漱、含服等法,並可結合針刺治療。
7.1.1.4.1 吹藥
清熱解毒,豁痰宣肺,祛腐生肌,用錫類散[備註]錫類散(《金匱翼》):象牙屑、珍珠、青黛(飛)、冰片、壁線、牛黃、人指甲,共研極細末,密裝,備用,少許吹喉中。[4];
清熱解毒,祛腐消腫,用冰硼散[備註]冰硼散(《外科正宗》):玄明粉、硃砂、硼砂、冰片,共研極細末。;
苦寒泄熱,祛腐除膿,可用珠黃散[備註]珠黃散(經驗方):人中白3g、馬勃粉15 g、青黛3g、孩兒茶3g、玄明粉1.5 g、硼砂3g、薄荷1.5g、黃連1.5g、牛黃0.9 g、珍珠末0.9 g、梅片0.9 g,共研爲極細末。;
每次吹藥少許,每隔1~2 h 一次。
7.1.1.4.2 含漱
用漱口方[備註]漱口方(經驗方):防風4.5g、甘草4.5 g、金銀花15 g、連翹15 g、薄荷3g、荊芥4.5 g,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漱口。漱口,以清潔口腔,並有疏風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作用,或用荊芥、菊花煎水含漱。
7.1.1.4.3 含服
含服鐵笛丸[備註]鐵笛丸(經驗方):訶子、麥冬、茯苓、瓜蔞皮各300g,貝母、甘草、桔梗各600g,鳳凰衣30 g,玄蔘300g,青果120g或潤喉丸[備註]潤喉丸(經驗方):甘草粉300g、硼砂15 g、食鹽15 g、玄明粉30 g、酸梅750 g(去核),共研爲細末,以荸芥粉250 g爲糊制丸,每丸重3 g。,以清熱潤燥。
7.1.1.5 鍼灸療法
7.1.1.5.1 針刺
選穴:以手太陰肺經穴爲主。取少商、商陽、尺澤、合谷。少商、商陽分別爲手太陰、手陽明經井穴,刺血可清瀉肺熱。尺澤爲手太陰經合、水穴,取實則瀉其子之意。合谷疏風解表,清咽止痛。
隨證配穴:聲音嘶啞者,加廉泉、扶突。咳嗽者,加風門,針後拔罐。咯痰不爽者,加天突。
7.1.1.5.2 耳針
取扁桃體區壓痛點埋針,在埋針期間,病人可自行按摩以加強刺激。
7.1.1.5.3 穴位注射
取脾俞、曲池、每穴注射魚腥草注射液或柴胡注射液0.5~1 ml。
7.1.2 邪毒傳裏,肺胃熱盛
喉痹·肺胃熱盛證(throat obstruction with pattern of heat exuberance in lung and stomach)是指肺胃熱盛,以咽部疼痛較劇,吞嚥困難,咽部紅赤腫脹明顯,喉底顆粒紅腫,頜下有臖核,伴發熱、口渴喜飲、口氣臭穢、大便燥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舌苔黃,脈洪數等爲常見症的喉痹證候。
7.1.2.1 症狀
檢查見咽部及喉核紅腫,懸雍垂腫脹,喉底濾泡腫大,頜下有臖核,壓痛。
全身症狀表現爲高熱,口乾喜飲,口氣臭穢,頭痛劇,痰黃而粘稠,大便祕結,小便黃,舌質紅,苔黃,脈數有力等。
7.1.2.2 證候分析
邪熱壅盛傳裏,火邪蒸灼咽喉,則咽喉紅腫,疼痛加劇,吞嚥困難;風熱邪毒結於頜下,則頜下起臖核,壓痛明顯,邪熱灼爍津液,則痰黃而粘稠。
高熱,口乾,頭痛,大便祕結,小便黃,舌赤苔黃,脈洪數等症,均是陽明熱盛之證。
7.1.2.3 方藥治療
7.1.2.3.1 治法
7.1.2.3.2 方藥
可選用清咽利膈湯加減治療。
《丹溪心法》卷四指出:“喉痹大概多是痰熱。”因此,本病的治療,應適當配清咽化痰藥物,以清除熱痰,開結利咽喉,常用藥物如瓜蔞、前胡、百部、竹茹、射干、桔梗、杏仁、天竺黃等。
7.1.2.4 外治法
7.1.2.4.1 含漱
用漱口方[備註]漱口方(經驗方):防風4.5g、甘草4.5 g、金銀花15 g、連翹15 g、薄荷3g、荊芥4.5 g,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漱口。漱口,以清潔口腔,並有疏風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作用,或用荊芥、菊花煎水含漱。
7.1.2.4.2 吹藥
清熱解毒,豁痰宣肺,祛腐生肌,用錫類散[備註]錫類散(《金匱翼》):象牙屑、珍珠、青黛(飛)、冰片、壁線、牛黃、人指甲,共研極細末,密裝,備用,少許吹喉中。;
清熱解毒,祛腐消腫,用冰硼散[備註]冰硼散(《外科正宗》):玄明粉、硃砂、硼砂、冰片,共研極細末。;
苦寒泄熱,祛腐除膿,可用珠黃散[備註]珠黃散(經驗方):人中白3g、馬勃粉15 g、青黛3g、孩兒茶3g、玄明粉1.5 g、硼砂3g、薄荷1.5g、黃連1.5g、牛黃0.9 g、珍珠末0.9 g、梅片0.9 g,共研爲極細末。;
每次吹藥少許,每隔1~2 h 一次。
7.1.2.5 鍼灸治療
7.1.2.5.1 針刺
選穴:以足陽明胃經穴爲主。取內庭、天突、豐隆、天鼎、少商穴。取足陽明經滎穴內庭,配手陽明經少商、天鼎,清陽明鬱熱,以消腫止痛。天突爲任脈與陰維脈交會穴,可清利咽喉。豐隆爲足陽明的絡穴,瀉之以清熱滌痰。
7.1.2.5.2 放血療法
若紅腫痛甚時,放血少許以泄熱邪,在耳輪1、2、3上用三棱針、粗針或縫衣針,針刺1~2分深,放血1~2滴;或在耳殼背部找出明顯之小靜脈,用三棱針刺破,放血2~5滴。亦可針刺少商、商陽,出血1~2滴。[6]
7.1.2.6 穴位按摩
①用食指按壓天突3分鐘,力度以感到酸脹爲宜。
7.2 鍼灸治療
7.2.1 針刺
7.2.1.1 方一
以廉泉、天突、合谷、少商等穴爲主[8]。酌配尺澤、曲池、外關、天柱等穴。針以強刺激瀉法爲主,留針15~30分鐘,其間間隙運針以加強針感,並可配合淡鹽水漱口。
7.2.1.2 方二
針刺頰車,合谷,少商或作下頜角封閉,可使炎症消退,止痛效果尤佳。
7.2.2 艾灸
7.2.2.1 症狀
發病較急,咽喉感覺疼痛難忍,如有物堵在喉間,吞嚥困難,口氣辛臭,常誘發風熱感冒,舌紅苔薄,脈浮數。
7.2.2.2 選穴
7.2.2.3 灸法
艾條雀啄灸,即像麻雀進食時頭部一上一下地運動,艾條距皮膚最近0.5~1釐米,從而產生一陣陣的灼熱感,每穴10~15分鐘,以穴位紅暈灼熱爲度,每日2次,痊癒即止。
7.2.2.4 對症治療
咽炎常伴有風熱感冒、牙痛等症狀,臨牀可以根據伴隨症狀加用以下方法。
7.2.2.4.1 風熱感冒
灸法:艾條雀啄灸,即像麻雀進食時頭部一上一下運動,艾條距皮膚最近0.5~1釐米,從而產生一陣陣灼熱感,10~15分鐘,以穴位紅暈灼熱爲度,每日1次。
7.2.2.4.2 牙痛
選穴:列缺
灸法:艾條溫和灸,每穴15分鐘,以穴位紅暈灼熱爲度,每日1次。
7.3 其他療法
7.3.1 刮痧
咽喉腫痛,多先提刮風府穴,繼而提刮兩耳後顱息穴,兩側臂臑穴,以及曲池、間使、大陵、太淵等。背部常順足太陽膀胱經,自上而下提刮(由肺俞至肝俞、胃俞,由大腸俞至膀胱俞),體質虛弱者,少用此法。[10]
初覺咽喉疼痛,常取頸窩部(即頸動脈部位),擦香油少許,用厚銅錢的邊緣刮之。自上而下順刮,忌用由下向上的倒刮法。左側咽痛刮右側,右側咽痛刮左側。輕病多在刮後而愈,重病也能減輕症狀。
7.3.2 擒拿
擒拿法適用於急性咽喉疾病之腫脹疼痛劇烈,滴水難入者。擒拿法能調和氣血,疏通經絡,減輕症狀。方法有多種,現介紹單側擒拿法和雙側擒拿法。
7.3.2.1 單側擒拿法
操作時囑病人正坐,手向側平舉,拇指在上,小指在下。若病人左手平舉,術者立於病人舉手之正側面。用左手食指、中指、無名指緊按患者魚際背部(相當於合谷穴處),小指扣住腕部,拇指與病人拇指羅紋面相對,並用力向前壓緊,另用右手拇指按住患者鎖骨上緣肩關節處(相當於肩髃穴處),食指、中指、無名指緊握腋窩處,並用力向外拉開。施術時,可囑第三者立於病人前面,將湯藥或半流質等緩緩灌下。此時,因咽喉疼痛明顯減輕,就能吞嚥。此法可連續使用。
7.3.2.2 雙側擒拿法
患者坐在沒有靠背的椅上,醫者站在患者背後,用兩手從患者腋下伸向胸前,並以食指、中指、無名指按住鎖骨上緣,兩肘臂壓住患者脅肋,同時醫者胸部貼緊患者背部。位置固定好後,便開始用力。兩手用力向左右兩側拉開,(沿鎖骨到肩胛),同時,兩肘臂和胸部將患者脅肋及背部壓緊。要三方面同時使用氣力,這樣可使患者咽喉部鬆動,便於吞嚥,助手即把預先制好的藥湯或稀粥餵給患者吞服。
7.3.3 導引法
《諸病源候論》卷三十所說:“一手長舒令掌仰,一手提頦,挽之向外,一時極勢二七。左右亦然,手不動,兩向側極勢,急挽之二七。去……喉痹。”
7.3.4 按摩法
咽喉疼痛的按摩:取穴風池、風府、天突、曲池、合谷、肩井。操作時患者取仰臥位,先在喉結兩旁及天突穴處用推拿或一指推揉手法,上下往返數次。再取坐位,按揉風池、風府、肩井等穴,配合拿風池、肩井、曲池、合谷等。
11 關於喉痹
喉痹(throat obstruction;pharyngitis)爲病名[12]。出《黃帝內經素問·陰陽別論》。又稱喉閉[13]。是指以咽部紅腫疼痛,或乾燥、異物感不適,吞嚥不利等爲主要表現的咽喉病。廣義爲咽喉腫痛病證的統稱。但通常所說的喉痹,多指發病及病程演變不危急,咽喉紅腫疼痛較輕,並有輕度吞嚥不順或聲音低啞、寒熱等證。喉痹的病因病理有風熱與陰虛之不同,故將風熱邪毒引起的喉痹,稱爲風熱喉痹,由臟腑虧損、虛火上炎而致的喉痹,稱爲虛火喉痹。
風熱喉痹相當於西醫的急性咽炎,虛火喉痹相當於西醫的慢性咽炎。
詳見喉痹條。
12 參考資料
- ^ [1]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72-73.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56.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 ^ [4]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9.
- ^ [5]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248-251.
- ^ [6]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70.
-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8]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33.
- ^ [9] 柴鐵劬主編.灸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10]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6-68.
- ^ [11]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7.
- ^ [1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11.
- ^ [1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