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病毒

病原微生物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liú xíng xìng gǎn mào bìng dú

2 英文參考

influenza virus

3 註解

簡稱流感病毒。流感的病原體,呈球形,直徑80~120毫微米,核酸爲單鏈RNA,有包膜,包膜上有血凝素和神經氨酸酶。流感病毒有甲型、乙型和丙型之分,存在於病人的口、鼻等分泌物中,經飛沫傳播,進入人體呼吸道粘膜上皮細胞,並在細胞內繁殖,引起粘膜充血水腫細胞變性、脫落等局部病變。經1~3天潛伏期,出現全身中毒症狀,如發熱、發冷、頭痛鼻塞、流遞、咳嗽、全身肌肉疼痛等現象。一般病程3~7天。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具有很強的傳染性,發病率高,甚至可引起世界大流行。

流感極易傳播,因此發現有流感病人,應及早隔離和治療。流感流行期間儘可能避免人羣集聚,注意房屋通風,提倡在公共場所戴口罩,病人的口鼻腔分泌物及污染物應隨時消毒疫苗接種對預防流感有一定效果。保持環境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也能起預防作用

流感是一種上呼吸道急性傳染病,它傳染性強、傳播快、潛伏期短、發病率高。已引起數次世界性大流行,僅1918~1919年的世界大流行,死亡人數就達2000萬,對人類的生命健康危害極大。

4 生物學性狀

4.1 形態結構

流感病毒具有多形態,有的呈絲狀、有的呈桿狀,但一般爲球形,病毒的直徑爲80~120nm,內有一直徑約爲70nm 的電子緻密核心,其實就是病毒的核衣殼。絲狀體長短不一,長度有時可達4000nm,直徑與球形病毒相同。流感病毒結構主要包括內部的核心(即核衣殼)和外面的包膜(即病毒囊膜)兩部分。

1.核心(核衣殼)流感病毒核心在電子顯微鏡下呈電子緻密的核心,由核蛋白捲曲旋包繞螺旋形RNA組成,其核酸爲單股負鏈RNA,分子量爲5.9-6.3×106道爾頓,分節段。甲、乙型流感病毒爲8個節段,丙型爲7個節段,每一個節段就是一個基因,決定流感病毒遺傳特性,其基因組分節段的特點使本病毒具有高頻率基因重配,容易發生變異流感病毒RNA外包繞的蛋白質中,三種分子量較大的蛋白P1、P2、P3均爲RNA多聚酶,與RNA的轉錄有關,其他均爲核蛋白核蛋白抗原穩定,很少發生變異,具有型特異性。根據核蛋白抗原性的不同,可把感染人的流感病毒分爲甲、乙、丙三型。

2.病毒囊膜流感病毒囊膜由內向外,可分爲內膜蛋白、類脂和糖蛋白三層。內膜蛋白(M蛋白)是包圍在病毒核心外的一層膜六結構,介於核蛋白與脂質雙層膜之間,與組成脂質雙層膜的類脂緊密結合,在維持病毒形狀與完整性上起重要作用類脂層是脂質雙層結構,它來自宿主細胞膜核膜,其中鑲嵌的兩種糖蛋白向外突出脂質雙層形成刺突,構成了流感病毒囊膜的第三層一糖蛋白層。糖蛋白層由兩種糖蛋白刺突組成,一種是神經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一種是血凝素 (Hemagglutinin HA)。

神經氨酸酶是由4條相同的糖基化多肽所組成的蘑菇狀四聚體,具有酶活性,可水解宿主細胞表面糖蛋白末端的N-乙酰神經氨酸,有利於成熟病毒的釋放(抗神經氨酸酶抗體抑制病毒細胞釋放,但沒有中和作用);神經氨酸酶的抗原結構較易發生變異,它是流感病毒亞型的劃分依據之一。

血凝素:是由3條糖基化多肽分子以非共價形式聚合而成的三聚體,其C末端有一疏水區插入病毒囊膜的雙層脂質膜中,是HA與病毒囊膜的結合部位。N末端有一疏水區,具有膜融合活性,對病毒侵入宿主細胞是必須的。HA能與多種動物(如雞、豚鼠)和人的紅細胞表面的糖蛋白受體相結合,引起紅細胞凝集,我們把這種現象叫血凝。若在病毒細胞混合前先加抗血凝素抗體,使該抗體首先與病毒血凝素結合,當再加入紅細胞時,由於病毒凝集上結合的抗體阻斷作用,血凝素就不能再與紅細胞上的受體結合,紅細胞就不出現凝集,這種現象我們稱爲血凝抑制。血凝和血凝抑制,是病毒學研究常用的檢測指標。

凝集流感病毒的主要中和抗原,其抗原性最易發生變異。它是流感病毒亞型劃分的另一依據。

4.2 分型、變異與流行

核蛋白的可溶性補體結合抗原的不同,流感病毒被分爲甲(A)、乙(B)和丙(C)三型;各型流感病毒又根據其表面血凝素及神經氨酸酶抗原性的不同再分爲若干亞型。從世界上過去流感流行的資料分析,認爲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抗原性比較穩定;甲型的表面抗原HA、HA最易變異,二者可同時變異,也可分別發生。自1934年分離甲型流感病毒以來,已發生多次世界性的大流行以及大流行間期的小流行。其流行規模的大小,主要取決於病毒表面抗原變異幅度大小;幅度小,屬於量變稱抗原漂移(Antigen drift),是核酸序列的點突變,致使HA或HA抗原決定簇發生某些改變,並在免疫人羣中被選擇出來,可引起中小流行。若變異幅度大,即新毒株的HA和/或NA完全與前次流行株失去聯繫,形成新的亞型,系質變稱抗原轉(Antigenic shift),是由核酸序列不斷的突變積累或外來基因片斷重組所致。這種抗原性的轉變使人羣原有的特異性免疫力失效,因此可以引起大規模甚至世界性的流感流行。

4.3 培養特性

流感病毒在雞胚中生長良好,一般初次分離應先接種羊膜腔中傳代適應後方接種尿囊腔。病毒在雞胚中並不引起明顯病變。用血凝試驗可判斷羊水或與尿囊液中有無病毒生長人流病毒感染多種動物,但只有雪貂的表現類似人類流感。另外,甲、乙型流感在原代人胚腎、猴腎等組織細胞中也能生長

4.4 抵抗力

流感病毒抵抗力較弱,不耐熱,56℃30分鐘即被滅活,室溫下感染性很快消失;對乾燥、日光、紫外線乙醚甲醛敏感;酸性條件下更易滅活,但在-70℃或冷凍乾燥後活性可長期保存

5 致病性與免疫性

流感病毒經過飛沫傳播,侵入呼吸道,通過其HA吸附於呼吸道粘膜上皮細胞膜上的HA受體上,然後浸入這些細胞進行增殖。經1~2天的潛伏期感染者即可出現流感症狀病毒在呼吸道粘膜上皮細胞內增殖,造成這些細胞變性壞死脫落,粘膜充血水腫腺體分泌增加;出現噴嚏、鼻塞咳嗽症狀病毒在上皮細胞複製,很少入血,但可釋放內毒素樣物質入血,引起全身中毒症狀發熱頭痛、全身痠痛、疲乏無力、白細胞數下降等。流感病毒感染一般數日內自愈,但幼兒或年老體弱病人易繼發細菌感染,如合併肺炎等,病死率高。

病後對同型病毒免疫力,可維持1~2年,主要爲分泌型lga 和血清中和抗體 lgM、lgG共同的作用;這些抗體有兩類:一是抗病毒血凝素抗體,能阻止病毒侵入易感細胞,在抗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另一類是抗神經氨酸酶抗體,能少細胞排毒和病毒擴散。此外CTL可殺傷流感病毒感染細胞,在促進受染機體的康復方面也起重要作用

6 病毒學診斷

(一)病毒分離鑑定採取發病初期(發病3天)病人鼻咽洗液或含漱液,加青、鏈黴素殺菌後,接種於雞胚羊膜腔內及尿囊腔中,35℃孵育2~4日,取羊水尿囊液做血凝試驗,檢查有無病毒增殖。若試驗爲陰性,需在雞胚中盲目傳代三次後再試驗。若血凝試驗爲陽性,可用已知流感病毒各型特異性抗體與新分離病毒進行血凝抑制試驗,鑑定型別。

(二)血清學試驗取病人急性期(發病3日內)和恢復期(發病2~4周)雙份血清,同樣與已知各亞型流感病毒進行血凝抑制試驗或其他試驗。恢復期血清抗體效價是急性期的4倍或4倍以上,具有協助診斷意義。

免疫熒光技術直接檢測鼻分泌物中病毒抗原,能夠達到快速診斷的目的。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