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氏立克次體斑疹熱

感染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lì shì lì kè cì tǐ bān zhěn rè

2 註解

3 疾病別名

立克氏立克次氏體斑疹熱,落基山斑點熱,落基山斑點熱,落磯山斑疹熱,蜱傳熱,蜱傳斑疹傷寒,Rocky mountain spotted fever,typhus fever,tick-borne,Fiebre manchada,Fiebre petequial,Febre maculosa,Sao Paulotyphus

4 疾病代碼

ICD:A77.0

5 疾病分類

感染

6 疾病概述

立氏立克次體斑疹熱是由立氏立克次體經蜱傳播引起的一種急性地方性傳染病,本病也稱落基山斑點熱,蜱傳斑疹傷寒(typhus fever,tick-borne,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命名),Fiebre manchada(墨西哥命名),Fiebre petequial(哥倫比亞命名),Febre maculosa 或Sao Paulo typhus(巴西命名)。

發病高峯季節爲夏季。兒童和青年常見。潛伏期2~14 天,平均爲7 天。立氏立克次體感染量越大,潛伏期越短,病情也越嚴重。潛伏期後,部分患者可有1~3 天的前驅期,表現爲食慾減退、疲倦、四肢無力和畏寒症狀

7 疾病描述

立氏立克次體斑疹熱是由立氏立克次體經蜱傳播引起的一種急性地方性傳染病,本病也稱落基山斑點熱,蜱傳斑疹傷寒(typhus fever,tick-borne,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命名),Fiebre manchada(墨西哥命名),Fiebre petequial(哥倫比亞命名),Febre maculosa 或Sao Paulo typhus(巴西命名)。臨牀特徵有發熱頭痛和皮疹,重型患者可危及生命

8 症狀體徵

潛伏期2~14 天,平均爲7 天。立氏立克次體感染量越大,潛伏期越短,病情也越嚴重。潛伏期後,部分患者可有1~3 天的前驅期,表現爲食慾減退、疲倦、四肢無力和畏寒症狀

典型患者突然起病,體溫急劇上升到39~40℃,嚴重患者可出現41℃以上的超高熱。伴有寒戰、劇烈頭痛、全身肌肉關節疼痛畏光眼球後痛。肝、脾可出現腫大。未經病原治療,發熱不退,熱程可達2~3 周,以後多數患者發熱緩慢消退立氏立克次體斑疹熱與其他斑點熱不同的是在蜱叮咬處不出現潰瘍或焦痂(初瘡),如果叮咬處發生細菌感染可有化膿性炎症改變或膿皰

80%天90%患者發熱後3~4 天出現皮疹,開始位於手腕和踝部,以後擴展到手臂、雙足、胸腹部和頜面部。皮疹形態爲粉紅色斑疹,直徑2~5mm。出疹2~3 天后,皮疹出現融和,轉變爲紅色或紫色。恢復期皮疹逐漸消退,在手掌、足底、踝周和腋窩的皺褶處皮疹變爲瘀點,形成立氏立克次體斑疹熱皮疹的特徵性分佈。皮疹消退後可有短暫的色素沉着和糠皮樣脫皮。

沒有得到有效治療的患者,立氏立克次體可使血管內皮的損害加重,出現血栓形成和局部缺血性壞疽,在鼻尖耳垂陰囊部和指趾處的皮膚容易發生。如果大動脈血栓形成,可發生肢體壞死偏癱。重型患者常因心肌炎肺水腫而死亡。

9 疾病病因

立氏立克次體的形態以球杆狀爲主,大小爲(0.3μm~0.6μm)×(1.2μm~2.0μm),革蘭染色陰性。對熱和消毒劑敏感。耐低溫,在受感染細胞內置-70℃以下可長期存活。動物接種能使家兔、小白鼠、豚鼠和猴子發病。可用雞胚和

Vero 細胞分離立氏立克次體。

10 病理生理

立氏立克次體有兩種表面蛋白,分子量分別爲1.2×105 和1.55×105,與致病力有關。立氏立克次體主要侵犯動靜脈內皮細胞造成血管炎症和通透性增加。嚴重時凝血系統激肽系統被激活,引起血栓性阻塞、血管肌層壞死以及中樞神經系統的微栓塞,使心臟、肺臟、腎臟中樞神經系統等主要器官功能損害。病理變化程度比恙蟲病斑疹傷寒嚴重。

11 診斷檢查

診斷:2 周內到過蜱媒存在的小城鎮或農村,與攜帶硬蜱的動物有接觸史,或有被硬蜱叮咬史均是流行病學有用的參考資料。患者急性發熱、劇烈頭痛畏光眼球後痛以及手腕和踝部有粉紅色皮疹,應高度懷疑本病。外-斐反應免疫學陽性結果有利於臨牀診斷。皮膚、皮疹活檢特異性免疫熒光抗體陽性和動物病原體分離陽性有確診意義。

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檢查 外周白細胞計數早期減少,以後大多在正常範圍。如果出現重型化或繼發細菌感染可出現升高。病情後期可出現繼發性貧血

2.凝血機制檢查 嚴重患者可出現纖維蛋白原減少,凝血酶原時間和部分凝血酶時間延長,甚至發生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3.腦脊液檢查 出現神經系統病變的患者腦脊液檢查可見壓力升高,單核細胞計數和蛋白水平輕度增加。

4.免疫學檢查 外-斐反應OX19 和OX2 可出現凝聚反應,間隔2 周複查OX19和OX2 的凝聚效價可有4 倍的升高;而OXk 不出現陽性。此外,間接免疫熒光抗體試驗和補體結合試驗也可出現陽性反應,在2~3 周後效價有4 倍的增高。皮膚和皮疹活檢進行免疫熒光抗體試驗,可發現立克司立克次體,試驗過程僅需要4~6h,可在病程的3~4 天就有陽性結果,有早期快速診斷意義。

5.病原學檢查 立氏立克次體僅能在生長於真核細胞內,在遊離的細胞培養上不能分離該立克次體。可用家兔或小鼠進行病原體分離陽性結果有確診意義。

其他輔助檢查:腹部超聲檢查肝脾腫大。

12 鑑別診斷

本病的主要鑑別診斷爲麻疹,可藉助麻疹口腔黏膜科氏斑的特徵進行鑑別。有中樞神經系統症狀患者應與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敗血症型相鑑別,可藉助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敗血症型的瘀點和瘀斑出現早,腦脊液呈化膿性改變進行鑑別。

13 治療方案

影響細菌蛋白質合成的抗菌藥物對立氏立克次體有特效。四環素,成人,250~500mg/次,3 次/d 或4 次/d,口服;或者1g/d,靜脈滴注。多西環素,成人,100mg/次,1 次/12h,口服。氯黴素,成人,250~500mg/次,3 次/d 或4次/d,口服;或者1~2g/d,靜脈滴注。一般患者病原治療2~3 天體溫下降,抗菌藥物療程爲6 天。尚未見有對四環素氯黴素耐藥的報告,復發罕見。喹諾酮類抗菌藥物也有特效。由於立克次體缺乏細胞壁青黴素和頭孢黴素類抗菌藥物無效。重型患者應給予積極的支持療法,提供足夠營養和熱量,維持水、電解質酸鹼平衡,保護重要臟器功能中毒症狀明顯或頭痛劇烈時可適量使用糖皮質激素

14 併發症

立氏立克次體斑疹熱的併發症有休克心臟腎衰竭等。一些患者病情恢復後可有耳聾視力下降、肢體癱瘓和反覆發作的大皰性紅斑等後遺症。

15 預後及預防

預後:立氏立克次體斑疹熱是一種人體宿主全身性細胞受累的嚴重感染性疾病,如果沒有進行有效病原治療,病死率可達20%~30%。使用及時有效的抗菌藥物可把病死率降低到3%。暴發型患者病理改變呈不可逆進行性發展,可在3~5 天內死亡。重型患者發生與下列因素有關,包括高齡患病,有效抗菌藥物使用不及時和患者葡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等。症狀出現4~5 天之後應用有效的抗菌藥物死亡率相差數倍。故此,立氏立克次體斑疹熱患者應該住院治療,密切觀察肺部體徵、血壓尿量、心功能和顱內壓的改變。

預防:

1.控制傳染源 滅鼠和滅蜱。

2.切斷傳播途徑 在牧場、灌木、草地和住宅有蜱隱蔽的地方可使用2%馬拉硫磷溶液噴灑滅蜱。

3.保護易感人羣 在野外工作應穿防護服,也可在外露的部位使用乙酰苯胺丁酯等驅避劑。雞胚卵黃囊疫苗有部分保護作用,能延長潛伏期,縮短熱程,減輕病情,但是,不能防止發病。臨時需要進入疫區,可口服多西環素預防。

16 流行病學

Howard T.Ricketts 按照本病的發現地理位置美國落基山來命名。

1.傳染源 爲被立氏立克次體感染的兔、松鼠、鹿和熊等動物,以及既能作爲貯存宿主又能作爲傳播媒介的硬蜱。

2.傳播途徑 主要爲硬蜱類,如美洲犬蜱、安得遜革蜱、變異革蜱及血紅扇頭蜱等。立氏立克次體在某些蜱類和動物中維持循環,當人進入本病流行區,經蜱叮咬發生感染。另外,當碾碎蜱或接觸蜱糞便時,立氏立克次體可通過破損的皮膚和眼結膜進入人體,也可通過誤輸被污染血液或在實驗室內吸入污染氣溶膠而受感染

3.易感人羣 人羣普遍易感。立氏立克次體斑疹熱可產生保護性免疫,未見再次感染的報告。

4.流行特徵 本病主要流行於美洲,包括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哥倫比亞、巴拿馬和哥斯達黎加等。發病高峯季節爲夏季。兒童和青年常見。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