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disinfectant[WS/T 466-2014 《消毒專業名詞術語》]
3 概述
消毒劑(disinfectant)是指用於殺滅傳播媒介上的微生物使其達到消毒或滅菌要求的製劑[1]。消毒劑包括消毒產品中的消毒劑和涉及飲用水衛生安全產品中的消毒劑。
4 消毒劑中毒
能殺滅細菌的製劑稱消毒劑。日常應用的包括醛類消毒劑、含氯消毒劑、過氧化物、碘類、醇類、酚類、季銨鹽類、環氧化物及中藥製劑。醛類消毒劑爲無色揮發性液體,有刺激性氣味,對眼、呼吸道黏膜產生損傷。含氯消毒劑分爲無機氯化合物和有機氯化合物,前者性質不穩定,易受光、熱和潮溼的影響,後者相對穩定,溶於水後性質不穩。過氧化物類氧化能力強,消毒後不殘留,性質不穩,現用現配,高濃度時有腐蝕性和刺激性。碘類消毒劑,紫黑色液體,稀溶液毒性低,也需現用現配,高濃度具有腐蝕性。上述消毒劑可通過吸入、誤服和氣體揮發導致機體損害。[3]
4.1 臨牀表現
1.眼部損害
具有揮發性的氣體刺激眼部或不慎濺入可導致視物模糊、畏光、流淚和疼痛等。如損傷視網膜可導致失明。
2.皮膚損害
高濃度溶液對皮膚、黏膜有刺激性作用,可出現局部水皰、紅腫、皮炎等,也可產生致敏作用、急性皮炎,表現爲粟粒至米粒大小紅色丘疹,周圍皮膚潮紅或輕度紅腫,皺裂部位可見溼潤現象,瘙癢明顯。
3.呼吸系統損害
吸人中毒時,可有鼻塞、聲音嘶啞、氣喘、咳嗽、呼吸困難、支氣管哮喘、喉頭水腫及窒息、嚴重的有化學性肺水腫。
4.消化系統損害
誤服後出現口咽、食管、胃黏膜損傷,噁心、嘔吐、胃穿孔、腹痛、腹瀉、便血等。灼傷後組織攣縮導致食管狹窄,出現進食障礙。
5.其他症狀
可有心悸、頭暈、頭痛、乏力等。嚴重者可出現循環衰竭、皮膚溼冷、青紫,繼而昏迷。攝人大劑量的次氯酸鈉可產生高鐵血紅蛋白血癥。
4.2 治療
1.重在預防,重視按規定的使用方法和範圍應用。性質不穩定的消毒劑應放在陰涼、乾燥、通風處。消毒時穿戴防護用具,燻蒸操作時人員不要在消毒地點停留。物品經過過氧化物消毒後,應放置1~2h再使用。
2.皮膚及眼出現刺激性症狀者使用大量清水沖洗。皮膚沾染上過氧化物類毒物也可用2%的碳酸氫鈉沖洗。出現呼吸道刺激症狀時,應先脫離現場,按刺激性氣體中毒治療要點處理。
3.誤服中毒者,不主張洗胃、催吐、導瀉,不主張使用酸鹼中和劑,立即口服100~200ml的牛奶、蛋清或氫氧化鋁凝膠,如誤服含碘消毒劑,可服用大量澱粉米湯。必要時應保留胃管,防止食管狹窄。
4.吸人中毒,應轉移至新鮮空氣處,如出現咳嗽、呼吸困難等呼吸道刺激症狀,給予吸氧及對症治療,出現急性肺損傷,應早期給予激素治療,必要時使用呼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