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经
第48-61难主论疾病的证候、诊断及四诊。第69-81难论述针刺补泻之法。具有代表性的有吕博望《注众难经》、杨玄操《集注难经》、丁德用《补注难经》、滑寿《难经本义》、熊宗立《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张世贤《图注八十一难经》、徐大椿《难经经释》、黄元御《难经悬解》、日人丹波元胤《难经疏注》等。
-
八十一难经
概述:《八十一难经》为医经著作。原题秦越人撰。第69-81难论述针刺补泻之法。具有代表性的有吕博望《注众难经》、杨玄操《集注难经》、丁德用《补注难经》、滑寿《难经本义》、熊宗立《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张世贤《图注八十一难经》、徐大椿《难经经释》、黄元御《难经悬解》、日人丹波元胤《难经疏注》等。
-
五输穴
概述:五输穴为经穴分类名。杨上善《明堂》注:水溢为荥,谓十二经脉从指出已,流溢此处,故名为荥。六府下合穴:六腑中,胃、膀胱、胆属足三阳经,各有合穴;《难经·六十八难》曰:“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荥穴:主要用于清泄各经热证,阳经主外热,阴经主内热。
-
十变
十天干组合的变化关系:十变指十天干组合的变化关系。《标幽赋》:“推于十干十变,知孔穴之开阖。”子午流注法用语五门十变之五门,指十天干隔五相合,即甲与己合,乙与庚合,丙与辛合,丁与壬合,戊与癸合;十变指十天干相合后的变化,即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又称五运。
-
针刺深浅法
依荣卫分深浅《难经》主张刺卫者宜浅,刺营者宜深。刺阴者先左手摄按所针荣俞之处,气散乃内针。类别原则方法刺卫刺卫无伤营浅刺,沿皮横刺(卧针)刺营刺荣无伤卫先用左手按压穴位,使浅层卫气散开后再针刺
-
王少卿
王少卿为元代医家。撰《难经重玄》。以张洁古《难经注》之附以药物,王氏遂演绎其说。此书已佚,元代吕复评其“未足以发人之蕴”。
-
鼻槁·燥邪犯肺证
定义:鼻槁·燥邪犯肺证(witherednosewithpatternofdrynessassailinglung)是指燥邪犯肺,以鼻内干燥,灼热疼痛,涕痂带血,鼻黏膜充血干燥,或有痂块,伴咽痒干咳,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鼻槁证候。针灸疗法:针刺:取穴:取迎香、禾髎、素髎、足三里、肺俞、脾俞等穴。3穴,中弱刺激,留针10~
-
庞安时
庞安时为北宋著名医学家。据《仇池笔记》载:有民间孕妇临产,胎儿七日未下,安时针之胎落。世医,其父以《脉诀》教授,嫌浅近不足取。复钻研黄帝、扁鹊脉书,及《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诸书,汇通百家,尤尚《难经》。书中提出温病不能全用伤寒汗下法治疗的新观点,对后世温病学派有所启迪。
-
难经疏证
《难经疏证》医经著作。本书首列其父丹波元简《难经解题》一篇,作者征引各家学说结合个人见解补其剩义。其后参考《难经集注》、《难经本义》、《难经经释》等书,分别将八十一难予以疏证。所写按语补足了注文之不足,并在一定程度上考订了《难经》的原文。现存日刻本、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
医经国小
《医经国小》作者刘纯。一本于素问灵枢难经。及张仲景王叔和至近代刘守真张洁古李明之朱仲修诸家之书。正统三年己未岁九月甲子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国史总裁同知经筵事庐陵杨士奇序医意也。其书内经载运气病源靡不悉备。晋王叔和集次及撰脉经以示后学。幸唐太仆令王冰重整其义。至于脉诀之未备者。
-
鼻槁·脾气虚证
定义:鼻槁·脾气虚证(witherednosewithspleenqideficiencypattern)是指脾气虚弱,以鼻内干燥,鼻涕黄绿腥臭,头痛头昏,嗅觉减退,鼻黏膜色淡,干萎较甚,鼻腔宽大,涕痂积留,伴纳差腹胀、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脉缓弱等为常见症的鼻槁证候。针灸疗法:针刺:取穴:取迎香、禾髎、素髎、足三里、肺俞、脾俞等穴。
-
周舆权
周舆权宋代医家。一作与权。字仲立。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尝订《难经》,作《难经辨正释疑》。另著《扁鹊八十一难经辨正条例》一卷。
-
臭鼻证
臭鼻证是指鼻槁之鼻气恶臭者。又称鼻干燥。发生缓慢,病程较长,是常见的慢性鼻病。鼻槁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论》;“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难经》、《金匮要略方论》及后世医著亦有“鼻槁”、“鼻燥”等记载,但多系指病变中的症状而言。鼻槁相当于西医的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
-
鼻槁·肺肾阴虚证
定义:鼻槁·肺肾阴虚证(witherednosewithlung-kidneyyindeficiencypattern)是指肺肾阴虚,以鼻干较甚,鼻衄,嗅觉减退,鼻黏膜色红干燥,鼻甲萎缩,或有脓涕痂皮积留,鼻气恶臭,伴咽干燥、干咳少痰、或痰带血丝、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鼻槁证候。(2)天冬、麦冬各10克,泡水代茶饮服。
-
纳支法
纳支法为子午流注方法之一。此凡气始至而用针取之,名曰迎而夺之,其气流注终而内针,出针扪穴,名日随而济之。”后者以十二经脉配合十二地支,遇阴经开井荥输经合五穴,遇阳经开井荥输原经合六穴。《针灸大成》:“迎者,迎其气之方来,如寅时气来注于肺,卯时气来注于大肠,此时肺、大肠气方盛,而夺泻也。
-
大瘕泄
《研经言》:“今之痢,即《难经》五泄中之大瘕泄。”《内经》作“肠澼”,《伤寒论》称“下利”、“热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备急千金要方》称作“滞下”,后世多称痢疾。《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即寒湿而变为热泄也。”
-
阴维病
阴维病是指本经发病主要表现为心痛、胃痛等阴经里证。《难经》:“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吕广注:“阴为荣,荣为血,血者心,故心痛也。”《奇经八脉考》引张洁古释:“卫为阳主表,阳维受邪为病在表,故苦寒热;荣为阴主里,阴维受邪为病在里,故苦心痛。”
-
谢缙孙
谢缙孙元代医家。字坚白。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精通医学,于元统(1333-1334年)间为医侯郎、辽阳路官医提举。著《难经说》(一作《难经解》),论理严密,源委清晰。
-
奔豚
是指肾脏阴寒之气上逆,或肝经气火冲逆,以有气从少腹上冲胸脘、咽喉,发时痛苦剧烈,心悸头晕,久而喘咳、骨痿、少气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奔豚的治疗:奔豚治宜温散寒邪或清肝降逆。积聚现常分为聚证(肝气郁结证、食滞痰阻证)、积证(气滞血阻积证、气结血瘀积证、瘀血内结积证、正虚瘀结积证)进行辨治,详见积聚条。
-
飞门
飞门为人体部位名。《难经·四十四难》:“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于口之前端,分上唇、下唇。足阳明经“环唇”、足厥阴经“环唇内”,冲任之脉“络唇口”。唇与发音有关,《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口唇者,音声之扇也。”
-
奔豚气
见《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是指肾脏阴寒之气上逆,或肝经气火冲逆,以有气从少腹上冲胸脘、咽喉,发时痛苦剧烈,心悸头晕,久而喘咳、骨痿、少气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积聚现常分为聚证(肝气郁结证、食滞痰阻证)、积证(气滞血阻积证、气结血瘀积证、瘀血内结积证、正虚瘀结积证)进行辨治,详见积聚条。
-
后重
《医贯·痢疾论》:“又有一等阴虚似痢者,即五泄中大瘕泄者是也。《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曰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即寒湿而变为热泄也。”《景岳全书·杂证谟》:“凡里急后重者,病在广肠最下之处,而其病本,则不在广肠,而在脾肾。凡热痢、寒痢、虚痢,皆有之,不得尽以为热也。
-
营卫补泻法
当泻之时,从荣置气。荣卫通行,此其要也”。补应取卫阳之气,泻应弃置荣血。《医学入门》:“补则从卫取气宜轻浅而针,从其卫气随之于后而济其虚也。方法《难经》后世医家补进针得气后,将针推进下插,引卫分阳气深入以纳之先浅后深,紧按慢提泻进针到深层得气后,将针动而上提,引荣血从阴分向外散之先深后浅,紧提慢按
-
奔豚·肝气犯肺证
定义:奔豚·肝气犯肺证(kidneyamassmentwithsyndromeofliverqiinvadinglung)是指肝气犯肺,肺气失宣,以气从少腹上冲胸脘,发热,恶寒,无汗,腹满,饮水而尿少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
奔豚·肝气犯脾证
定义:奔豚·肝气犯脾证(kidneyamassmentwithsyndromeofliverqiinvadingspleen)是指肝气犯脾,脾气不舒,以气从少腹上冲胸脘,腹满,谵语,脉弦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详见奔豚条。积聚现常分为聚证(肝气郁结证、食滞痰阻证)、积证(气滞血阻积证、气结血瘀积证、瘀血内结积证、正虚瘀结积证)进行辨治,详见积聚条。
-
贲豚
又称奔豚(《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贲肫(《诸病源候论·积聚病诸候》)、奔豚气、肾积(《难经·五十四难》)。是指肾脏阴寒之气上逆,或肝经气火冲逆,以有气从少腹上冲胸脘、咽喉,发时痛苦剧烈,心悸头晕,久而喘咳、骨痿、少气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
-
下极之俞
概述:下极之俞为人体部位名,指会阴部,或指长强。《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医宗金鉴》:“篡者,横骨之下,两股之前,相合共结之凹也。前、后两阴之间名下极穴,又名屏翳穴、会阴穴,即男女阴气之所也”。长强穴·下极之俞:长强为经穴名,代号DU1。别名气之阴郄、橛骨、气郄、为之、骨骶。
-
动而伸之
动而伸之为刺法术语。与“推而纳之”对举。出《难经·七十八难》。意指针刺得气以后,将针转动向上抽引,这是针刺泻法操作要领。《黄帝内经灵枢·官能》泻法用“切而转之”、“伸而迎之”,为《难经》所本。其理与《难经·七十六难》“当泻之时,从荣置气”一致,后世所称的“紧提慢按”的泻法操作,即以此为依据。
-
八脉
奇经八脉是人体十二经脉之外具有不同作用的八条经脉,相对十二正经而言,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本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向上循行,经过股外侧、胁肋和肩胛部外侧,沿颈上抵面颊部,到达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阴蹻相并上行,入于风池穴处。
-
七冲门
《难经·四十四难》:“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形容口唇的张合如门扇,饮食由此而入,故称。古人谓消化系统有七个要冲,齿牙如门户,称为户门。《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会厌者,音声之户也。”贲门:贲门指胃上口。
-
守邪之神
守邪之神即肾间动气。肾间动气又称“生气之原”。指两肾之间所藏的真气,是命门之火的体现。人体脏腑经脉之气以及三焦气化,均赖肾间动气的作用。见《难经·八难》。
-
合主逆气而泄
“合主逆气而泄”出自《难经·六十八难》。合:合穴;主:主治。合穴五行属水,水应肾。邪在肾则肾气不足而气逆,肾开窍于二阴,如气逆则不禁而下泄。治之于合(土)穴者,不令土刑水也。
-
大络
大络属络脉。大络指全身最大的络脉。包括十五络和“胃之大络”。《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吴蓖注:“十二经支注之大络,《难经》所谓络脉十五者是也。”
-
血室
概述:血室出自《伤寒论》:1.冲脉;《针灸甲乙经》:“冲脉任脉者,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冲脉与任、督两脉同起于胞中,浅出于腹股沟当气冲穴的部位,与足少阴肾经(《难经》作足阳明胃经)并行向上,到胸中而弥漫散布。本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胸腹气逆而拘急,躁热,疝瘕,喘动应手,不孕,痿证等。
-
四经
概述:四经:1.四时的平脉;为肝经、心经、肺经、肾经四条经脉,分别与春、夏、秋、冬四时相对应。即春弦、夏洪、秋浮、冬沉。《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四经应四时。”寸关尺三部各主四经脉·四经:四经为寸关尺三部每部各主四经脉(如左寸心与小肠,右寸肺与大肠)。《难经·十八难》:“脉有三部,部有四经。”
-
七传
七传指古人以五行相克推演疾病的七种传变。根据十天干,隔七位相传,每一天干所属的五行,到第七个天干的五行必是相克的。仿此推算则乙木为辛金所克,丙火为壬水所克,丁火为癸水所克,戊土为甲木所克,己土为乙木所克等。《难经·五十三难》:“经言七传者死,间脏者生,何谓也?然:七传者,传其所胜也。”
-
神经反射说
神经反射说是经络实质假说之一。在这种学说指导下,有人根据《灵枢·本脏篇》和《难经》的记载,认为古人对经络的描述可能是指动、静脉以及神经而言。另外的一些实验表明,针刺或电针对乙醚、水合氯醛麻醉的动物,具有解除抑制使之提前苏醒的作用,但若刺激部位的神经阻滞麻醉时,针刺则不显示这种效应。
-
六脏
六脏:1.六脏指心、心包络、肝、脾、肺、肾。见《此事难知》卷上。《难经·三十九难》:“五脏亦有六脏者,谓肾有两脏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
-
勿听子
勿听子即熊宗立。曾对《内经》、《难经》、《脉经》、伤寒、外科、妇科、儿科、本草等方面的医籍加以编纂和注释。编著有《医书大全》、《黄帝内经素问灵枢运气音释补遗》、《素问运气图括定局立成》、《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伤寒运气全书》、《王叔和脉诀图要俗解》、《类证注释钱氏小儿方诀》等。
-
丁履中
丁锦(17~18世纪)为清代医家。字履中,号适庐老人,江苏云间(今上海市松江县)人,生平事迹未详。他根据一种古本《难经》,加以摘注而著成《古本难经阐注》一书。自谓尝游于武昌而获古本《难经》,用以校今本,发现缪误甚多,计三十多处,遂以此为据,编写《古本难经阐注》计二卷(一说四卷)。现有刻本及影印本存世。
-
长桑君
长桑君为战国时医家。渤海郡鄚(今河北任丘)人。善用针灸、汤药、按摩治病,特别对针灸有很高的造诣,医名甚著。据《史记》载:虢国太子患尸厥,数日不醒,药巫罔效,后经扁鹊诊视,使弟子子扬厉针砥石,刺“三阳五会”,又使子豹为五分之熨,并服汤药二旬而愈。《汉书·艺文志》载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均佚。
-
荥主身热
荥主身热是指荥穴,五行属火,火应心,邪在心,心火灼于肺(火克金),故身热。荥,荥穴;主,主治。治之于荥者,不令火乘金也。(治之于腑之荥(水)穴者,不令水克火也。)出《难经·六十八难》。
-
气冲之脉
气冲之脉即冲脉。《难经·八难》吕广注:“夫气冲之脉者,起于两肾之间,主气,故日肾间动气。挟任脉,上至咽喉…”参见肾间动气:肾间动气又称“生气之原”。指两肾之间所藏的真气,是命门之火的体现。人体脏腑经脉之气以及三焦气化,均赖肾间动气的作用。
-
伤寒学
就文献形式而言,伤寒学的内容不仅反映在历代冠以“伤寒”二字的专著中,而且还包括了诸如《内经》、《难经》、《脉经》、《千金方》、《太平圣惠方》等中医历代各种著述中的有关内容。伤寒学的主要内容:伤寒学的主要内容包括:(1)急性外感热病的病因,如风寒、风热,暑热、湿热、燥热、温毒、疠气等。
-
王靖
王靖,1957年7月出生,江苏省泰州市人。学医时间:1974年从医时间:1975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秦越人、华佗、张仲景、李时珍、傅山、王清任、叶天士。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温热论》、《中药大辞典》等。
-
经主喘咳寒热
“经主喘咳寒热”出《难经·六十八难》。主:主治。经穴五行属金,金应肺。邪在肺,则喘咳寒热;且金必刑木,木者肝,肝怒则气逆,乘肺则喘。治之于经者,不令金刑木也(治之于腑之经(火)穴者,不令火克金也)。
-
泻南补北法
泻南补北法为配穴法之一。它是根据五行生克关系,提出对肝实肺虚而脾土无恙的病症,要用泻心火,补肾水的方法来治疗。这种治法是对“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补充,说明五脏之间相互影响是多方面的,因而治疗方法不能局限于补母泻子。心实肾虚,要泻脾补肝;脾实肝虚,要泻肺补心;肾实脾虚,要泻肝补肺等。
-
荥俞
荥俞泛指穴位。《难经·七十八难》:“必先以左手厌(压)按所针荥俞之处。”
-
皇络
皇络即大络。皇,大也(见《说文·王部》)。《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皇络、孙络、横络、丝络,未取尽名。”大络是指全身最大的络脉。包括十五络和“胃之大络”。见《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吴崑曰:“十二经支注之大络,《难经》所谓络脉十五者是也。”
-
内针
《喉风论》:“内针长六寸,其锋遍以竹杆套之,外露锋二分,其利如刃。凡口内红肿至牙床者以此破之。针灸术语·内针:内针出自出《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内(nà纳)内针,即进针。内针指将针刺入体内,因称。内,古同纳,入也。《难经·七十一难》:“刺阴者,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荥俞之处,气散乃内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