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母細胞瘤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èn mǔ xì bāo liú

2 英文參考

nephroblastoma

3 概述

腎母細胞瘤(Wilms'tumor)是最常見的腹部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在小兒腹部腫瘤中佔首位。腫瘤主要發生在生後最初5年內,特別多見於2~4歲。左右側發病數相近,3~10%爲雙側性,或同時或相繼發生。男女性別幾無差別,但多數報告中男性略多於女性。個別病例發生於成人。1899年德國醫師Max Wilms首先報告此病,後以該氏姓氏命名而爲人們所熟知。近代稱爲腎母細胞瘤(Nephroblastoma),因從胚胎發生上由後腎發展而成,且腫瘤由極其類似腎母細胞的成份所組成。自化學療法問世,尤其放線菌素D與長春新鹼對本瘤特殊有效,加以採用綜合治療方案,使其預後明顯改善,各期的2年生存率均可在80%以上,甚至達92%,是腫瘤治療取得巨大成功的實踐之一。

4 診斷

嬰兒發現上腹部腫塊,應按現代診斷技術進行檢查排泄性泌尿系造影可見腎外形增大,腎盂腎盞變形、伸長、移位或有破壞。部分病例腎功能減退或完全不顯影,需應用大劑量造影劑造影。平片上伸有散在或線狀鈣化。超聲檢查有助於鑑別腎積水。CT檢查有助於確定腫瘤侵犯的範圍。並可進行血清紅細胞生長素測定和血清腎素測定。必要時可進行腎動脈造影99mTc-DMSA腎閃爍掃描等檢查

腎母細胞瘤至今尚無診斷性腫瘤標記物。與神經細胞瘤等腫瘤鑑別時,可進行骨髓穿刺,尿VMA、HVA定量,血清乳酸脫氫酶(LDH),甲胎蛋白(AFP)定量,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定量等檢查

在剖腹時,典型所見,腎母細胞瘤是一個實質,光滑、表面有擴張的側支血管,略帶藍色的球形腫物,部分取代其所發生腎臟,並使腎臟移位。由於腫瘤被高張力的腎被膜所圍繞,且有脆而易碎、富於細胞的特性,應避免在術前、術中作穿刺或切開活檢,以免種植而播散。爲了除外雙側性腫瘤的可能,有時必須進行活檢,尤其是在第2次、第3次手術時,要選擇合適的部位。在獲得確切的診斷後,才能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案。有一組報告小兒雙側腎母細胞瘤,雖然活檢19例中17例獲得生存,這是很好的證明。不應由於懼怕活檢種植,以致未能明確腫瘤組織結構,從而降低生存率。當然,切除單側病變的病例,爲了活檢是要付出代價的。腫瘤散落的病例,即使能將腫瘤完全切除,並處於有利的病期,但仍需加用化療和放療而對能完整切除腫瘤,未作活檢的病例,只要少量化療可以獲得同樣的治癒率。

術前診斷必須瞭解以下問題:

(一)對側腎臟是否正常 因爲腎母細胞瘤的治療是腎切除,對側腎功能必須正常。有可能同時發生側性腫瘤,也許對側腎臟缺如或有先天畸形。根據病史,體檢超聲,血和尿的實驗室檢查以及排泄性泌尿系造影所示,基本上可以作出如下的診斷,對側腎臟功能良好,或有損害,或可切除的。在特殊病例可補作腎圖動脈造影、CT檢查獲得進一步瞭解。即使檢查陰性外科醫師在手術時仍需小心地探視對側腎臟,避免可能因X線未發現較小腫瘤的失誤。

(二)是否有轉移 由於腎母細胞瘤生長快速,首次發現時已有相當大的體積,雖然初步檢查是侷限的,但診斷時15%已有轉移,常見部位是肺,其次爲肝、骨和腦。由於並非常規檢查淋巴結標本,所以在統計學上淋巴結轉移與生存率的關係,報道的數據較少。2年生存率在淋巴結陰性者爲82%,陽性者爲54%。

(三)腫瘤能否切除 腫瘤位於腎包膜內,壓迫和推移周圍臟器,但很少侵入附近臟器。腫瘤已經穿破包膜,仍然很少不能切除的。甚至腫瘤包繞大血管,亦時常能找到間隙而分離出來。瘤栓時常直接侵入腎靜脈、下腔靜脈乃至右心房。所以術前瞭解是否已侵入血管是很重要的,必要時作下腔靜脈造影和、或右心血管造影。術時要限制操作,以免腫瘤擴散入腎靜脈

5 治療措施

在治療前,對於腫瘤特異性和預後因素應有充分的瞭解,根據具體病例制訂合適的治療方案,才能使治療效果提高。在治療過程中,更要防止有害無益的過度治療。在主要治療結束之後,定期隨訪是非常重要的。

採用手術配合化療及放療的綜合療法,已是公認的治療方法。但如何組合和應用劑量以及療程,使達到危害最小而療效最高的目的,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腎切除是治療的主要手段,術時常有少量失血。對於巨大腫瘤,特別是下腔靜脈被包纏者,可遭遇大出血的危險。因此,術前準備要有中心靜脈插管和監測,必要時可快速補充血容量。橈動脈插管和監測,可及時作血氣分析,術時置導尿管和術後尿量監測

瘤體較脆易破裂,所以腹部切口必須有廣大的顯露,使其易於顯露腎靜脈探查其他部位的腫瘤病竈。最好的進路是橫切口,從第12肋骨的腋前線到達對側緣。切除巨大腫瘤時,可能要加作胸部延長切口,使手術較爲容易且安全。要求過細地探查腹腔,可能有淋巴結和/或肝轉移,對於可疑淋巴結要作活檢,並用金屬夾作好標記。對側腎臟要仔細的檢視和觸捫。外科醫師的使命是清除所有腫瘤組織,需要作廣泛的淋巴解剖,或者切除被腫瘤浸潤的鄰近組織,如胃、腸、肝。要仔細地觸捫腎靜脈,保證在瘤栓的遠端結紮靜脈。如若瘤栓延伸至下腔靜脈,應切開靜脈去除瘤栓。瘤栓擴展至右心房,則要藉助體外循環才能成功的達到目的。

傳統要求手術時早期結紮腎靜脈,認爲可以減少肺瘤栓的危險性。然而,根據各方資料,靜脈結紮的時機,並不影響預後,結紮腎靜脈先於結紮腎動脈,則流出阻斷先於流於阻斷,結果是瘤體充血腫脹,增加脆性,腎周腫瘤靜脈破裂。所以技術上可行時,應早期阻斷動脈,使瘤體縮小和減少脆性,便於操作。當腫瘤巨大時,不可能先顯露腎靜脈,要等待四周遊離後,從側面到達腎門,如經胸腹聯合切口,則較爲便利。

當遇到少見的病例,腫瘤巨大和/或病人情況太差時,爲了使術前瘤體縮小,便於切除時簡易安全,可應用一療程長春新鹼或放療或腎動脈栓塞。但使用術前治療方案前,其生存率並不改善,況且術前治療有以下缺點:①甚至是小劑量化療,亦可破壞腫瘤組織結構,從而不能進行分期,結果是給予不適當的治療方案。②可以發生誤診。某些腹部腫塊病例,剖腹證明不是腎母細胞瘤。③嬰兒的Ⅰ期腫瘤,接受不適當的術前治療。

結合腫瘤的分期與組織病理學分類,可採用下列具體方案。

(一)預後好的組織結構

Ⅰ期 瘤腎切除術,化療(長春新鹼+放線菌素D),療程10周或6個月,不作放療。

Ⅱ期 手術,化療(長春新鹼+放線菌素D+阿黴素),療程15個月,不作放療或放療20Gy。

Ⅲ期 手術,化療同Ⅱ期,放療10Gy或20Gy。

Ⅳ期 手術,3藥化療同Ⅱ期和Ⅲ期,或加用環磷酰胺爲4藥化療,放療20Gy。

(二)預後差的組織結構

任何分期 瘤腎切除術,3藥和4藥化療,放療劑量按年齡增至40Gy。

1.化療藥物 ①放線菌素D15μg/(kg·d),連續5天,第6周和3個月時重複,此後,每3個月爲一療程。②長春新鹼1.5mg/m2,每週1次,8~10周爲一療程。③阿黴素40mg/m2,分2~3天靜注,每4周1次,總量300~400mg/m2。④環磷酰胺10mg/(kg·d),連續3天,以後,每6周爲一療程。

2.放射療法 在術後48~72小時進行,不宜晚於10天。

雙側腫留的治療:根據個別病例選擇最佳方案,目的是保留更多有功能的腎組織,將大的腫留作腎切除;另一側作活檢或部分切除,術後化療和放療。同時發生的雙側腫瘤,時常是預後好的組織類型,傾向應用較保守的方法。對於預後差的組織結構,要加強治療計劃。

轉移腫瘤的治療:目前認爲應用化療爲第一線,外科手術爲第二線。例如肺轉移的治療,先化療,以後再切除殘留病竈,但外科切除轉移瘤要在加強化療之後進行。

6 病理改變

腫瘤起源於未分化的後腎胚基,可形成腎的各種成分。瘤體大小不一,覆有薄而脆的假包膜,切面均勻呈魚肉狀,灰白色,有壞死出血、囊性變。鏡下可見未分化的上皮性和間葉性的混合組織,上皮分化爲不規則的腺樣結構或形似腎小球的團塊。間葉組織可演變爲橫紋肌、平滑肌、骨、軟骨、血管結締組織等。腫瘤增長極快,可直接穿破包膜侵犯腎周圍組織,或轉移至局部淋巴結肝臟等;經血轉移,以肺轉移多見;10~45%有腎靜脈瘤栓,下腔靜脈瘤栓爲4.5%。,骨轉移較少。

7 臨牀表現

臨牀病理分期與掌握病情、制定治療方案及影響預後均有密切關係,至爲重要。經過多年的觀察研究,目前認識到先天性中胚葉細胞腎瘤(congenital mesoblastic nephroma)常發生在乳兒期,組織分化良好,常呈良性過程。囊性腎母細胞瘤亦呈良性過程,預後較好。根據國際小兒腫瘤學會的觀點,強調細胞組織類型對於預後的重要關係,因此,按病理組織學可將腎母細胞瘤分爲兩種類型。

(一)預後好的組織結構組 例如典型腎母細胞瘤、囊性腎母細胞瘤、中胚葉細胞腎瘤。

(二)預後差的組織結構組 約佔10%,例如未分化型腎母細胞瘤、透明細胞肉瘤橫紋樣瘤(rhabdoid tumor)。近60%病例死亡。

影響預後的因素,以往認爲與腫瘤大小病兒的年齡有關,在非常有效的治療發展下,現已失去意義。其他因素諸如浸潤包膜,擴展至腎靜脈或下腔靜脈,腎外局部擴散,術中破潰,腹腔播散等,可將肉眼所見的腫瘤全部開除和應用多藥化療的方法進行治療。當前認爲最重要的預後因素是腫瘤組織結構,原發腫瘤的完整切除,轉移病竈和雙側病變。因此,近年的臨牀病理分期方法,對於腫瘤的局部播散,不似以前那樣注重,已從Ⅲ期移爲Ⅱ期。而對淋巴結轉移,因其預後甚差,比以前估計的更嚴重,所以從Ⅱ期改爲Ⅲ期。

臨牀病理分期:

Ⅰ期:腫瘤限於腎內,可完全切除,腎被膜完整,術前或術中腫瘤未破潰,切除邊緣無腫瘤殘存。

Ⅱ期:腫瘤擴散至腎外,但可完全切除;有區域性擴散:如腫瘤穿透被膜達腎周圍組織;腎外血管內有瘤栓或已被腫瘤浸潤腫瘤曾做活體檢查或有腫瘤局部散落但僅限於腎窩;切除邊緣無明顯腫瘤殘存。

Ⅲ期:腹部有非血源腫瘤殘存。

1.腎門或主動脈淋巴鏈經病理檢查腫瘤浸潤

2.腹腔內有廣泛性腫瘤污染,如術前或術中有腫瘤散落或腫瘤生長穿透腹膜面。

3.腹膜腫瘤種植。

4.切除邊緣有腫瘤殘存(大體或鏡檢)。

5.由於浸潤周圍主要臟器,腫瘤未能完全切除。

Ⅳ期:血源轉移,如肺、肝、骨、腦。

Ⅴ期:診斷時爲雙側性腫瘤,應按上述標準對每側進行分期。

時常爲無症狀的上腹部腫塊,向脅部鼓出。表面光滑、實質性,較固定,大者可超越腹部中線。早期不伴有其它症狀,常在嬰兒更衣或洗浴時被家長或幼保人員偶然發現。腫物增長較大時,可出現腹痛血尿發熱高血壓貧血症狀疼痛可因局部浸潤腫瘤出血壞死腫瘤壓迫周圍組織臟器等引起,個別因病理性腎破裂而出現急性腹痛血尿浸潤腎盂、腎盞而發生,並不常見,約10~15%。低熱是常見症狀,由於腫瘤釋出的蛋白質所致,提示腫瘤進展較快。高血壓常因腎缺血而腎素升高所致,較常見,有30~60%。貧血多因腫瘤出血的關係。腫瘤晚期可出現惡液質。近年注意內分泌改變,腫瘤可產生紅細胞生長素,測定時紅細胞生長素可升高,但很少出現紅細胞增多症。

計有15%病例伴有其他先天畸形,如無肛症,偏身肥大症,Beckwith-Wiedemann綜合徵等。最多見是泌尿生殖畸形,如蹄鐵形腎等。近年對家族性發生傾向與遺傳性關係有較多的研究,發現有染色體異常,11號染色體短臂的中間部缺失性畸變,使其成因研究有所進展。

8 預後

完整執行治療方案的病例,2年無復發可認爲治癒。治療方案執行不完整的要等待5年再作定論。綜合治療的預後較好,腫瘤侷限在腎內者,2年無瘤存活率爲88%,2年存活率爲93%。局部晚期病變及遠處轉移者,2年無瘤存活率爲77%。從組織類型分析,預後好的2年存活率爲90%,預後差的僅54%。

治療腎母細胞瘤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