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風病

傳染病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má fēng bìng

2 概述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侵犯皮膚、粘膜和周圍神經,也可侵犯深部組織器官。本病在世界範圍內流行甚廣,據估計全世界現有麻風病人約一千萬人左右主要分佈於亞洲、非洲及拉丁美洲。

3 麻風病病因

病原菌麻風桿菌。在光學顯微鏡下完整的桿菌爲直棒狀或稍有彎曲,長約2~6微米,長約0.2~0.6微米,無鞭毛、芽孢或莢膜。非完整者可見短棒狀、雙球狀、念珠狀、顆粒狀形狀。數量較多時有聚簇的特點,可形成球團狀或束刷狀。在電子顯微鏡下可觀察麻風桿菌新的結構麻風桿菌抗酸染色爲紅色,革蘭氏染色陽性。離體後的麻風桿菌,在夏季日光照射2~3小時即喪失其繁殖力,在60℃處理一小時或紫外線照射兩小時,可喪失其活力。一般應用煮沸、高壓蒸氣紫外線照射等處理即可殺死。

麻風病人是麻風桿菌的天然宿主麻風桿菌在病人體分佈(以瘤型一端病人爲例)比較廣泛,主要見於皮膚、粘膜、周圍神經淋巴結、肝脾等網狀內皮系統某些細胞內。在皮膚主要分佈神經末稍、巨噬細胞平滑肌、毛帶及血管壁等處。在粘膜以甚爲常見。此外骨髓睾丸腎上腺、眼前半部等處也是麻風桿菌容易侵犯和存在的部位,周圍血液橫紋肌中也能發現少量的麻風桿菌麻風桿菌主要通過破潰的皮膚和粘膜(主要是鼻粘膜)排出體外,其它在乳汁、淚液、精液陰道分泌物中,也有麻風桿菌,但菌量很少。

麻風桿菌動物接種:1960年Shepard在小鼠足墊中,初步接種成功,得到有限的局部繁殖,建立了小鼠足墊感染模型。1066年在Ress應用免疫抑制法,造成嚴重的系統感染,使麻風桿菌的動物接種前進了一大步。1971年Kirchheimer與 Storrs應用犰狳接種麻風桿菌成功,建立犰狳感染模型。1976年高板健二等報告應用裸鼠(先天無胸腺小鼠)接種麻風桿菌獲得成功。

麻風桿菌的人工培養,到目前還未獲得公認的成功。因此,上工培養仍是今後研究的重點。

4 麻風病傳染方式

麻風病傳染方式主要是直接接觸傳染,其次是間接接觸傳染

1、直接接觸傳染這種方式是健康者與傳染麻風病人的直接接觸,傳染是通過含有麻風桿菌皮膚或粘膜損害與有破損的健康人皮膚或粘膜的接觸所致。這種傳染情況最多見於和患者密切接觸的家屬。雖然接觸的密切程度與感染發病有關,但這並不排除偶爾接觸而傳染的可能性。

2、間接接觸傳染這種方式是健康者與傳染麻風患者經過一定的傳播媒介而受到傳染。例如接觸傳染患者用過的衣物、被褥、手巾、食具等。間接接觸傳染的可能性要比直接接觸傳染的可能性小,但也不可能忽視。

3、其它傳染方式從理論上說,麻風菌無論通過皮膚、呼吸道、消化道等都有可能侵入人體而致成感染。近來有人強調呼吸道的傳染方式,認爲鼻粘膜是麻風菌的主要排出途徑,鼻分泌物中的麻風菌在離體後仍能存活相當的時間,帶菌的塵埃或飛沫可以進入健康人的呼吸道而致感染。也有人指出,以吮血蟲爲媒介可能造成麻風傳染。然而,對這些看法尚有爭論。而且在麻風流行病學方面還未能得到證實。

必須指出,儘管目前尚無足夠的證據肯定什麼是主要的傳染途徑,但要機體的抵抗無疑是在傳染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因素。一個傳染患者的周圍人羣受到感染的機會雖然相似,但發生麻風的畢竟是少數。麻風院(村)附近的地區,麻風發病率也並不高,即使是麻風患者的配偶,患病率一般不超過5%。此外約有2/3的麻風病人並問不出麻風接觸史。這些都表明,多數長期密切接觸者並不發病。麻風桿菌進入人體後是否發病以及發病後的過程和表現,主要取決於被感染者的抵抗力、也就是機體的免疫狀態。近年來不少人認爲,麻風病也和其他許多傳染病一樣,存在有亞臨牀感染(Subcllinical infection),藉以說明麻風病感染率要比發病率高得多,絕大多數接觸者在感染後建立了對麻風特異性免疫力,以亞臨牀感染的方式而終止感染

5 麻風病免疫

麻風病是一慢性傳染病模型,也是一個免疫病慢性疾病模型。長期以來,人們就觀察到,在臨牀上存在有結核樣型和瘤型兩種不同的極型,各型麻風組織病理學上和組織內含菌量的多少都表現明顯差異。這些差異並非麻風桿菌有不同的菌株,而是由於機體對麻風桿菌免疫反應不同所致。近年來根據臨牀、細菌、病理、免疫等方面表現和特點,都可見到這種漸次移行的現象。爲了形象地說明以免疫力爲基礎的這種狀態,借用物理學上的光譜概念,確立了麻風病免疫光譜現象。即從結核樣型、界線類、(界線類偏結核樣型、中間界線類、界線類偏瘤型)到瘤型,正像一個連續的光譜狀。一些研究表明,機體的免疫力決定着麻風感染過程,如感染後是否發病、發病類型和轉歸等。從各型麻風皮膚淋巴結活檢中,觀察組織病理象變化,可見損害中淋巴細胞浸潤程度以及組織巨噬系統細胞形態學變化,都可以反映出病人對麻風桿菌免疫反應的不同。

應用體液免疫細胞免疫測定方法檢測結果說明,健康成人對麻風桿菌大都具有較強的免疫力,兒童免疫力較弱,免疫力的強弱隨年齡增長而漸增強。各型麻風麻風桿菌免疫力也不同,在免疫光譜一端的結核麻風(TT),其體液抗體較正常人僅略爲增高,而細胞免疫功能正常或略爲降低。而在光譜另一端的瘤型麻風(LL),其體液抗體明顯增高,而細胞免疫功能則顯示嚴重缺陷。各型麻風體液抗體產生來看,其水平在麻風光普中依序爲:LL>BL>BB>BT>TT, 免疫力低的瘤型卻較有免疫結核樣型和正常人爲高,這是一個反常現象。說明在麻風病血清中雖有高水平的坑體,但對身體似乎沒有任何保護和有益作用。從細胞免疫反應的強度來看,依序爲:TT>BT>BB>BL>LL。麻風病免疫防禦機制主要是細胞免疫需要指出的是,細胞免疫反應抑制(或缺陷)有特異性和非特異兩個方面,瘤型麻風經有效的抗麻風治療後,其非特異性細胞免疫缺陷可以得到改善;而對麻風桿菌的無反應性(如麻風菌素試驗),雖經多年治療仍不改變,這種特異性缺陷的性質和機制還有待深入研究。

6 麻風病的治療

[1]

麻風病患者及早和規範開展聯合化療是消除傳染阻斷傳播、預防畸殘和及早治癒的關鍵。

6.1 藥物種類、用法和不良反應

6.1.1 麻風藥物種類

1.常用抗麻風藥物包括

(1)利福平(Rifampicin)膠囊劑,每粒300mg。

(2)氨苯碸(Dapsone)片劑,每片100mg。

(3)氯法齊明(Clofazimine)丸劑,有兩種,每月監服的爲每粒100mg,每天自服的爲每粒50mg。

2.其他替代藥物

(1)氧氟沙星(Ofloxacin)片劑,每片100mg。

(2)米諾環素(minocycline)片劑,每片100mg或50mg;。

(3)克拉黴素(Clarithromyein)片劑,每片250mg。

(4)莫西沙星(Moxifloxacin)片劑,每片400mg。

6.1.2 常用的抗麻風藥物用量和用法

表5-1常用的抗麻風藥物用量和用法

藥物

服法

<5歲

5~9歲

10~14歲

≥15歲

利福平

每月一次(監服)

150mg

300mg

450mg

600mg

氯法齊明

每月一次(監服)

50mg

100mg

200mg

300mg

氯法齊明

每日一次(自服)

50mg(隔日)

50mg

50mg

50mg

氨苯碸

每日一次(自服)

25mg(隔日)

25mg

50mg

100mg

6.1.3 麻風藥物不良反應

表5-2 抗麻風藥物不良反應

藥名

主要不良反應

罕見不良反應

利福平

毒性、胃腸反應過敏反應

急性腎功能衰竭休克血小板減少

症、皮疹、“流感綜合徵”、僞膜性結

腸炎、僞腎上腺危象、骨質軟化症、溶

血性貧血

6.1.4 麻風藥物應用的注意事項

1.化療前,應瞭解患者藥物過敏血液病和肝腎疾病史。開展血常規和肝功能檢查,對有血液異常和肝功能障礙的患者,應根據情況慎用抗麻風藥物,或選用替代治療藥物

2.應向患者說明服用抗麻風藥物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囑咐患者一旦出現不良反應,應及時報告醫生,特別應警覺新病人在治療4~5周後可能發生氨苯碸綜合徵

3.口服抗麻風藥物應晨間空腹頓服,如患者藥物耐受性較差,可由縣(市)麻風病防治機構醫生決定將空腹頓服藥改爲飯後服用或分服

4.輕微不良反應,例如胃腸道反應關節痛等,可在醫生觀察指導下繼續用藥。

5.如不良反應較重,應及時報告縣(市)麻風病防治機構,並囑患者到縣(市)麻風病防治機構就診,經臨牀觀察決定是否停用導致不良反應藥物

6.如發生明確或可疑嚴重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囑患者醫療衛生機構診治,同時按照藥不良反應報告程序進行報告。

6.2 化療方案和療程

6.2.1 成人少菌型麻風病患者化療方案和療程

利福平600mg,加氨苯碸100mg,每月1次監服;氨苯碸100mg每天1次自服,治療6個月。每月服藥不少於20天,可在9個月內完成;連續中斷3個月則應重新治療。

6.2.2 兒童少菌型麻風病患者化療方案和療程

表5-3  兒童少菌型麻風病患者化療方案和療程

藥物

服法

<5歲

5~9歲

10~14歲

≥15歲

利福平

每月1次(監服)

150mg

300mg

450mg

600mg

氨苯碸

每日1次(自服)

25mg(隔日)

25mg

50mg

100mg

注:療程爲6個月,完成時間和規則治療定義同成人少菌型患者

6.2.3 成人多菌型麻風病患者化療方案和療程

利福平600mg,加氯法齊明300mg,加氨苯碸100mg,每月1次監服;氫苯碸100mg,加氯法齊明50mg,每天1次自服,三藥治療12個月。每月服藥不少於20天,一年中至少服藥8個月,連續中斷4個月應重新治療,整個療程可在18個月內完成。

6.2.4 兒童多菌型麻風病患者化療和療程

表5-4  兒童多菌型麻風病患者化療方案和療程

藥物

服法

<5歲

5~9歲

10~14歲

≥15歲

利福平

每月1次(監服)

150mg

300mg

450mg

600mg

氨苯碸

每日1次(自服)

25mg(隔日)

25mg

50mg

100mg

氯法齊明

每月1次(監服)

50mg

100mg

200mg

300mg

氯法齊明

每日1次(自服)

50mg(隔日)

50mg

50mg

50mg

注:療程爲l2個月,完成時間和規則治療定義同成人多菌型患者

6.2.5 特殊情況時治療方案和療程

1.復發患者  按照多菌型方案治療。

2.中斷治療者  重新按照原來的治療方案和療程治療。

3.利福平耐藥或過敏或肝腎損傷不能用利福平

(1)強化治療階段:莫西沙星400mg,加氯法齊明50mg,加克拉黴素500mg,加米諾環素100mg,每天服藥1次,治療6個月。

(2)繼續治療階段:莫西沙星400mg,加克拉黴素500mg,加米諾環素200mg,每月服藥1次,繼續治療18個月。每次服藥,無論是每日或每月一次都應在監督下服用。對於以前未接受過長時間氨苯碸單療(超過1年)的患者,在6個月初始強化治療階段可以用氨苯碸代替克拉黴素米諾環素

4.氨苯碸過敏者:

氨苯碸去除,僅服用利福平氯法齊明兩藥,療程12個月。

5.拒服氯法齊明者:

氧氟沙星400mg,或米諾環素100mg,每日治療,療程12個月。

6.2.6 臨牀療效評價標準

1.顯著進步  活動性皮損大部分消退細菌指數下降。

2.進步  活動性皮損部分消退細菌指數有下降。

3.無變化  皮損及細菌指數基本無變化。

4.惡化  皮損擴大或出現新皮損,細菌指數升高。

6.3 臨牀治癒標準

完成聯合化療規定療程的病例,活動症狀活動性皮損或周圍神經疼痛及壓痛等)完全消失,無麻風反應皮膚塗片查菌陰性,應臨牀判愈。

7 參考資料

  1. ^ [1]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377-380.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