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惑病

中醫診斷學 中醫學 中醫病名 中醫皮膚科學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hú huò bìng

2 英文參考

Behcet’s syndrom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疾病科屬

內科

4 疾病概述

狐惑病(Behcet's syndrome[1])是指以口咽、陰部蝕爛,目赤如鳩眼小腿結節紅斑等爲主要表現的皮膚疾病[1]。與西醫之白塞氏綜合徵(眼、口、生殖器三聯綜合徵)類似。

5 症狀

咽喉口腔、眼及外陰潰爛爲主證,並見精神恍惚不安等爲主要表現。

6 診斷要點

本病的特徵性病變是口、眼、外陰同時出現潰蝕(眼部症狀一般出現較晚)。

1、 口咽症狀口腔粘膜、舌、齒齦咽喉等處發生潰瘍,口舌痛齒痛聲嘶咽乾

2、 外部症狀陰囊肛周、陰莖龜頭或女子陰脣等處發生潰瘍癢痛。

3、眼部症狀目赤畏光,腫痛,化膿,視力減退甚則失明。若出現眼部損害,意味病情嚴重。

4、全身症狀發熱多汗,疲乏,關節痠痛失眠噁心厭食,煩燥不安,神情恍惚等,有的患者面部的顏色出現乍白乍黑等異樣改變。

7 辨證分析

本病的病因,一般在早期多由感受溼熱毒氣,或溫邪內侵,鬱久化熱,以致熱毒內攻而引起。中、晚期則因溼熱毒邪內蘊日久,邪熱傷陰液,或由他病而汗吐下太過傷陰,或熱病傷陰陰虛內熱,與溼濁相合所致。總之,本病在早期多爲實證,中、晚期多爲本虛標實,其病變涉及肝、脾、心、腎諸髒,其病機主要是熱邪內擾,溼熱毒氣燻蒸,內則擾亂神明,外則發爲癰瘍。本病的治療,初期以清熱利溼解毒祛邪爲主,中、晚期則以補虛佐以祛邪解毒之法。

8 辨證論治

8.1 溼熱內蘊

8.1.1 證見

發熱默默欲眠或臥起不安,食慾不振,甚至厭食,欲嘔,口腔咽喉外陰潰瘍灼痛、腐臭,尿黃,大便乾結,舌質紅,舌苔色黃粘膩,脈滑數。

8.1.2 治法

8.1.3 方藥

1、主方:龍膽瀉肝湯李杲蘭室祕藏》)合瀉黃散錢乙小兒藥證直訣》)處方龍膽草15克,梔子黃芩各12克,黃連10克,石膏30克,柴胡12克,防風10克,車前子澤瀉各10克,生地黃15克,藿香12克,金銀花18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溫熱傷陰者,可選加玄蔘15克、天花清熱,除溼,解毒。粉20克。溼盛者可加六一散30克,薏苡仁、士茯苓各20克。便祕者加枳實大黃各12克。

2、中成藥

牛黃解毒片,每次4片,每日3次。

清開靈口服液,每次2瓶,每日3次。

羚翹解毒丸,每次1丸,每日3次。

8.2 陰虛內熱

8.2.1 證見

午後低熱,手足心熱煩躁不安,頭暈,多失眠口乾苦,尿短赤,大便乾結,口、咽、外陰潰瘍,患處暗紅,潰爛灼痛舌質紅,苔幹黃,或少苔,脈細數。

8.2.2 治法

8.2.3 方藥

1、主方:一貫煎魏之琇《柳洲醫話》)加減處方生地黃20克,枸杞子12克,麥冬沙蔘玄蔘白芍各15克,女貞子12克,旱蓮草12克,川楝子10克,山藥18克,龜板30克,甘草6克。水煎服。熱盛者,選加玄蔘白薇地骨各15克,知母黃柏各12克。氣陰兩虛者,合生脈散。本病的眼部症狀一般發生較晚。紅腫羞明者,可用溫清飲(即四物湯黃連解毒湯),並酌加菊花密蒙花夏枯草谷精草等。紅腫清退之後,即改用滋腎清肝爲主。

2、中成藥知柏地黃丸,每次9克,每日3次。單方驗方玄蔘地黃湯(張俊雄《福建中醫藥》1988.6)處方玄蔘生地黃熟地黃黨蔘茯苓皮各15克,山藥20克,山茱萸菟絲子澤瀉各12克,鬱金牡丹皮各9克,甘草6克。水煎服。滋養肝腎,清熱。

9 其他療法

1、 外治法本病除內服藥外,還須配合外洗,促進潰瘍癒合。

苦蔘30克,煎水洗外陰,每日2次。

⑵陳艾葉30克,黃藥子20克,白礬3克,煎水洗外陰,每日2次。

錫類散,撒於患處,每日3次。

雙料喉風散,吹喉舌口腔潰瘍處,每日3次。

竹茹,研爲細末,經清毒處理後,撒於口腔潰瘍處,每日3次。

吳茱萸適量,研爲細末,用醋調成糊狀,置於紗布上,貼兩足心湧泉穴,每晚1次。

2、預防調護

⑴本病常繼發於外感之後,故凡遇外感,應及時治療,避免反覆遷延。

⑵飲食應清淡,對於肥甘厚味、煙、酒等蘊熱生溼之品應嚴加節制。

⑶避免過勞,保持心情愉快保持足夠睡眠,增加戶外活動

10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治療狐惑病的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