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蹻穴

經穴別名 腧穴學 經穴分類名 特定穴 鍼灸學 中醫學 經絡學 交會穴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yáng qiāo xué

2 英文參考

Shēnmài BL62[中國鍼灸學詞典]

3 概述

陽蹻穴:1.陽蹻脈交會穴;2.申脈穴;3.跗陽

5 申脈穴·陽蹻穴

陽蹻穴經穴別名[2]。指申脈[2]。見《針經指南》。《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陰陽蹻四穴。”王冰注:“……陽蹻穴是謂申脈。”

針經指南》載:“申脈通陽蹻”,爲八脈八穴之一。

穴位申脈
漢語拼音Shenmai
羅馬拼音Shenmai
美國英譯名Streching Vessel
各國代號中國BL62
日本62
法國莫蘭特氏V62
富耶氏V62
德國B62
英國B62
美國BI62

申脈經穴名(Shēnmài BL62)[3]。出《鍼灸甲乙經》。別名陽蹻[4]。屬足太陽膀胱經[4][4]申脈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陽[4][4]。申通“伸”字,是伸展的意思,脈即經脈,此穴屬足太陽脈,又是陽蹻脈的始發點,由此向陽蹻脈伸展,故名申脈[4]

5.1 標準定位

申脈穴在足外側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八脈交會穴,通於陽蹺脈[5]

申脈穴位於足外踝下緣之中點凹陷中[5]

申脈穴位於足外踝下緣之中點凹陷中[5]

申脈穴的位置

圖43(圖出自《中醫大辭典》)

申脈穴的位置

圖出自《中國鍼灸學詞典》

申脈穴的位置

申脈穴的位置

申脈穴的位置

申脈穴的位置

5.2 取法

正坐垂足着地或俯臥位,在外踝正下方凹陷處取穴

申脈穴位於踝區,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緣與跟骨之間凹陷中。正坐或側臥取之[5]

5.3 穴位解剖

申脈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腓骨肌下支持帶、腓骨長、短肌。有外踝動脈網。分佈腓腸神經皮膚腓腸神經分佈。深筋膜形成腓骨肌下支持帶,限制腓骨長、短肌(腱)於外踝下方的踝溝內。二肌腱穿經支持帶的內面時,有一總腱鞘包繞,以減少肌腱在運動過程的摩擦。二肌由腓淺神經支配。血液供應來自外踝前後動脈、跗外側動脈、腓動脈的跟外側支,以及足底外側動脈的分支等形成的外踝網供應。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腓骨長肌腱→距跟外側韌帶[5]

布有腓腸神經外踝動脈[5]

5.4 特異性

申脈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陽蹻脈

5.5 功效與作用

清熱安神,利腰膝。

申脈穴有清神志、舒筋脈通陽蹻的作用[5]

5.6 治病

申脈穴主治頭痛眩暈,癲、狂、癇,腰腿痛,足踝關節痛等[5]

申脈穴主治頭、腰腿、神志等疾患:如偏正頭痛目赤腫痛眩暈、膝部紅腫、跟骨痛、足痿不收、霍亂轉筋癲癇暈厥[5]

現代又多用申脈穴治療腓腸肌痙攣,精神病、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炎等[5]

1.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頭痛內耳眩暈失眠癲癇精神分裂症腦血管病後遺症;

2. 運動系統疾病:腰肌勞損,下肢癱瘓關節炎踝關節扭傷

5.7 刺灸法

5.7.1 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5]

直刺0.3~0.5寸[5]

直刺或略向下斜刺0.2~0.3寸,局部酸脹。

5.7.2 灸法

可灸[5]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5]

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5~10分鐘。

5.8 配伍

申脈陽陵泉足三裏,有舒筋的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5.9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腰痛不能舉足,少坐,若下車躓地,胵中燆燆然。

鍼灸大成》:潔古曰:癇病晝發,灸陽蹻

5.10 研究進展

失眠:據報道針刺申脈穴爲主,每日1次或隔日1次,7日爲1療程,治療200例,經1~4療程,有很好療效。又有上午瀉申脈,下午補照海,治療50例,效果好。

眶下神經痛:針刺申脈後溪,左病右取,右病左取,雙側痛取雙側,有較好療效。

小兒泄瀉:灸申脈

6 跗陽·陽蹻穴

陽蹻穴經穴別名[5]。是指跗陽[5]。《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王冰注:“陽蹻一,謂跗陽穴也。”

穴位跗陽
漢語拼音Fuyang
羅馬拼音Fuyang
美國英譯名Foot Yang
各國代號中國BL59
日本59
法國莫蘭特氏V59
富耶氏
德國B59
英國B59
美國BI59

跗陽經穴名(Fūyáng BL59)[6]。出《鍼灸甲乙經》。《備急千金要方》作付陽;《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王冰注作附陽,別名外陽陽蹻[7]。屬足太陽膀胱經[7][7]跗陽陽蹻脈郄穴[7][7][7]。跗即足背,陽爲陰之對,上爲陽,此穴在小腿側足背上方,故名跗陽[7]

6.1 標準定位

跗陽穴在小腿後面,外踝後,崑崙穴直上3寸。陽蹺脈郄穴[7]

跗陽穴位小腿後區,崑崙( BL60)直上3寸,腓骨與跟腱之間[7]。正坐或側臥取之[7]

跗陽穴位小腿後外側,外踝尖與跟腱水平連線之中點直上3寸處[7]

跗陽穴的位置

跗陽穴的位置

跗陽穴的位置

跗陽穴的位置

6.2 取法

跗陽穴位小腿後區,崑崙( BL60)直上3寸,腓骨與跟腱之間[7]。正坐或側臥取之[7]

正坐垂足或俯臥位,在足外踝後方,崑崙直上3寸處取穴

6.3 穴位解剖

跗陽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腓骨短肌、(踇)長屈肌。有小隱靜脈,深層爲腓動脈末支。當腓腸神經分佈處。皮膚腓腸外側皮神經分佈。該神經爲腓總神經自膕窩內發出,向下走行於小腿後區外側,並沒途發出分支,分佈小腿外側的皮膚腓腸外側皮神經發交通支,於小腿中、下1/3交界處與腓腸內側皮神經會合成腓腸神經,伴小隱靜脈向下外方行至足背外側緣。曲張的小隱靜脈和皮神經可以反覆交叉。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腓骨短肌→長屈肌[7]

布有腓腸神經、小隱靜脈,深層爲腓動脈末支[7]

6.4 特異性

跗陽陽蹻脈郄穴

6.5 功效與作用

跗陽穴有清頭風、疏筋絡的作用[7]

舒筋活絡退熱散風。

6.6 治病

跗陽穴主治頭、腰、膝、踝等疾患:如頭重如石、頭痛目眩、腰骶髖股後外側痛、膝脛酸重、霍亂轉筋寒溼腳氣外踝紅腫、兩足生瘡、癲癇、下肢不遂等[7]

現代又多用跗陽穴治療坐骨神經痛、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炎等[7]

跗陽穴主治頭重頭痛外踝紅腫,腳氣腰腿痛,下肢痿痹等[7]

1. 運動系統疾病:急性腰扭傷,下肢癱瘓腓腸肌痙攣;

2.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頭痛等。

6.7 刺灸法

6.7.1 刺法

一般直刺1.0~1.5寸[7]

直刺1~1.5寸[7]

直刺0.5~1寸,局部酸脹,針感可向足底放散;

6.7.2 灸法

可灸[7]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7]

艾炷灸溫鍼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6.8 配伍

跗陽環跳委中,有舒筋活血通絡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6.9 文獻摘要

太平聖惠方》:腰痛不能久立,腿膝脛痠重。

循經考穴編》:主癱瘓痿痹。

7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92.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4.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87.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64.
  5.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6. ^ [6]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68.
  7.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1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