跗陽

腧穴學 特定穴 鍼灸學 中醫學 郄穴 小腿部腧穴 交會穴 穴位特效按摩 陽蹻脈交會穴 足太陽膀胱經經穴 經穴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fū yáng

2 英文參考

Fūyáng BL59[中國鍼灸學詞典]

fūyáng[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59[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L59[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跗陽
漢語拼音Fuyang
羅馬拼音Fuyang
美國英譯名Foot Yang
各國代號中國BL59
日本59
法國莫蘭特氏V59
富耶氏
德國B59
英國B59
美國BI59

跗陽經穴名(Fūyáng BL59)[1]。出《鍼灸甲乙經》。《備急千金要方》作付陽;《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王冰注作附陽,別名外陽陽蹻[2]。屬足太陽膀胱經[2]跗陽陽蹻脈郄穴[2][3]。跗即足背,陽爲陰之對,上爲陽,此穴在小腿側足背上方,故名跗陽[3]跗陽穴主治頭、腰、膝、踝等疾患:如頭重如石,頭痛目眩,腰骶髖股後外側痛,膝脛酸重,霍亂轉筋寒溼腳氣外踝紅腫,兩足生瘡,癲癇,下肢不遂,頭痛頭重腰腿痛,下肢痿痹,外踝腫痛,下肢癱瘓腳氣,現代又多用跗陽穴治療坐骨神經痛,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炎,急性腰扭傷腓腸肌痙攣,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等。

4 跗陽穴的別名

付陽(《備急千金要方》),附陽(《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外陽(《扁鵲神應鍼灸玉龍經》),陽蹻(《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王冰注)。

5 出處

鍼灸甲乙經》:痿厥頭重……四肢不舉跗陽主之。

6 穴名

跗即足背,陽爲陰之對,上爲陽,此穴在小腿側足背上方,故名跗陽[3]

跗,有足背之義。《莊子秋水》:“蹶泥則沒足滅跗。”《龍龕手鑑》雲:“足上也。”通附,從屬、靠近之意。陽,背爲陽,上亦爲陽。因足太陽之絡(飛揚)別走足少陰腎經陽氣將盡,從此陽經已絡於陰經,實有附屬陽氣之意,位於足陽明足少陽之後,相與附麗而行,故在飛揚絡穴之下,設此穴爲跗陽[4]

8 所屬部位

小腿[5]

9 跗陽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跗陽穴在小腿後面,外踝後,崑崙穴直上3寸。陽蹺脈郄穴[5]

跗陽穴位小腿後區,崑崙( BL60)直上3寸,腓骨與跟腱之間。正坐或側臥取之[5]

跗陽穴位小腿後外側,外踝尖與跟腱水平連線之中點直上3寸處[5]

跗陽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中的位置

跗陽穴在小腿的位置

跗陽穴的位置

跗陽穴在小腿的位置

跗陽穴的位置

跗陽穴在小腿的位置(肌肉

跗陽穴的位置

跗陽穴在小腿的位置(骨骼神經血管

10 跗陽穴的取法

跗陽穴位小腿後區,崑崙( BL60)直上3寸,腓骨與跟腱之間。正坐或側臥取之[5]

正坐垂足或俯臥位,在足外踝後方,崑崙直上3寸處取穴

俯臥位崑崙穴直上3寸小腿後外側處取穴[6]

快速取穴:平足外踝向上量4橫指,按壓有酸脹感處即是跗陽[7]

11 跗陽穴位解剖

跗陽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腓骨短肌、(踇)長屈肌。有小隱靜脈,深層爲腓動脈末支。當腓腸神經分佈處。皮膚腓腸外側皮神經分佈。該神經爲腓總神經自膕窩內發出,向下走行於小腿後區外側,並沒途發出分支,分佈小腿外側的皮膚腓腸外側皮神經發交通支,於小腿中、下1/3交界處與腓腸內側皮神經會合成腓腸神經,伴小隱靜脈向下外方行至足背外側緣。曲張的小隱靜脈和皮神經可以反覆交叉。

11.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腓骨短肌→長屈肌[7]

皮膚→皮下組織→腓骨短肌→𧿹長屈肌[8]

11.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腓腸神經分支和小隱靜脈屬支分佈;深層有腓淺神經、脛神經和腓動脈分支分佈[8]

布有腓腸神經、小隱靜脈,深層爲腓動脈末支[8]

12 跗陽穴的功效與作用

跗陽穴有清頭風、疏筋絡的作用[8]

跗陽厥陰舒筋活絡退熱散風的功效。

跗陽穴爲陽蹺脈郄穴陽蹺脈主運動,凡運動功能障礙、行走困難、屈伸不利等下肢病均可治療[9]

跗陽穴系陽蹺脈郄穴,有舒筋利節之功。以上數穴,俱有關於筋,以其俱近於腨腸也,此肌名曰腨腸,則其既關於踹,又關於腸,其治療可知有關於筋也。[9]

13 跗陽穴主治病

跗陽穴主治頭、腰、膝、踝等疾患:如頭重如石,頭痛目眩,腰骶髖股後外側痛,膝脛酸重,霍亂轉筋寒溼腳氣外踝紅腫,兩足生瘡,癲癇,下肢不遂,頭痛頭重腰腿痛,下肢痿痹,外踝腫痛,下肢癱瘓腳氣,現代又多用跗陽穴治療坐骨神經痛,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炎,急性腰扭傷腓腸肌痙攣,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等。

跗陽穴主治頭、腰、膝、踝等疾患:如頭重如石、頭痛目眩、腰骶髖股後外側痛、膝脛酸重、霍亂轉筋寒溼腳氣外踝紅腫、兩足生瘡、癲癇、下肢不遂等[9]

跗陽穴主治頭痛頭重腰腿痛,下肢痿痹,外踝腫痛[9]

跗陽穴主治頭重頭痛腰腿痛、下肢癱瘓外踝紅腫[9]

跗陽穴主治頭重頭痛外踝紅腫,腳氣腰腿痛,下肢痿痹等[9]

現代又多用跗陽穴治療坐骨神經痛、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炎等[9]

1. 運動系統疾病:急性腰扭傷,下肢癱瘓腓腸肌痙攣;

2.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頭痛等。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直刺0.8~1.2寸[9][9],局部有酸脹感[9],可向足底放散[9]

一般直刺1.0~1.5寸[9][9]

14.2 灸法

可灸[9][9][9]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9]

艾炷灸溫鍼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15 跗陽穴的配伍

跗陽環跳委中,有舒筋活血通絡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跗陽大椎風池百會,治頭痛[9]

跗陽環跳風市陽陵泉懸鐘,治下肢外側疼痛[9]

16 特效按摩

拇指指節刮按跗陽穴1~3分鐘,對外踝腫痛、腳麻痹等病症具有明顯療效[9]

17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痿厥頭重、頞痛、樞股腨外廉骨痛瘛瘲、痹不仁振寒、時有熱、四肢不舉跗陽主之。

鍼灸大成》:主霍亂轉筋腰痛不能久立,坐不能起,髀樞股胻痛,痿厥風痹不仁頭重䪼痛,時有寒熱四肢不舉

太平聖惠方》:腰痛不能久立,腿膝脛酸重,筋急屈伸難,坐不能起。

循經考穴編》:癱瘓痿痹,腰尻髀樞股胻痛,外踝紅腫,寒溼腳氣,兩足生瘡。

18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68.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15.
  3.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4. ^ [4]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5.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0.
  6.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57.
  7.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8. ^ [8]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86.
  9.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57.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