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palpitation with syndrome of water qi invading heart[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定義
心悸·水氣凌心證(palpitation with syndrome of water qi invading heart[1])是指水氣內停,上凌於心,以心悸怔忡不已,胸悶氣喘,咳吐大量泡沫痰涎,面浮足腫,不能平臥,目眩,尿少,舌淡,苔白膩或白滑,脈弦滑等爲常見症的心悸證候。
5 證候分析
水爲陰邪,賴陽氣化之,今陽虛不能化水,水邪內停,上凌於心,故見心悸。陽氣不能達於四肢,不能充於肌表,故形寒肢冷。飲阻於中,清陽不升,則見眩暈。氣機不利,故胸脘痞滿。如氣化不利,水液內停,則渴不欲飲,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腫。飲邪上逆,則噁心吐涎。舌苔白滑,脈象弦滑,亦爲水飲內停之象。
6 心悸·水氣凌心證的治療
6.1 治法
6.2 方藥治療
心悸·水氣凌心證可用苓桂術甘湯[備註]苓桂術甘湯(《金匱要略方論》):茯苓、桂枝、白朮、甘草加減治療。方中茯苓淡滲利水;桂枝、甘草通陽化氣;白朮健脾去溼。如水飲上逆,噁心嘔吐者,加半夏、陳皮、生薑之品以和胃降逆。
如腎陽虛衰不能制水,水氣凌心,症見心悸喘咳,不能平臥,小便不利,浮腫較甚者,宜用真武湯[備註]真武湯(《傷寒論》):炮附子、白朮、茯苓、芍藥、生薑加減,以溫陽行水。正如離照當空,則陰霾自散。
6.3 鍼灸治療
6.3.1 方一
取心俞、郄門、內關、通裏等穴爲主[5]。水飲內停者加脾俞、胃俞、三焦俞。
6.3.2 方二
選穴:以手少陰心經、任脈穴爲主。取關元、腎俞、內關、神門、陰陵泉。
方義:關元、腎俞壯腎陽以行水氣。內關、神門寧心定悸。陰陵泉健脾以化水飲。
6.4 飲食療法
6.4.1 推薦食材
6.4.2 推薦食療方
1.玉米鬚茶(《防治心血管病的飲食》):玉米鬚18g,決明子10g,甘菊花6g,開水沖泡,代茶頻飲。
2.鯉魚湯(《飲膳正要》):將鯉魚一條去鱗、鰓,剖腹去內臟,洗淨,切塊,與蓽茇5g、川椒15g同入鍋內,加蔥、姜、調料及水適量,煮沸後轉文火燉40分鐘,將魚肉煮熟即可。佐餐服食。
3.茯苓粉粥(《本草綱目》):粳米30g洗淨煮粥,八成熟時加入茯苓粉30g、大棗7枚拌勻,煮熟成粥即可,可加糖少許。早餐食用。
7 關於心悸
心悸(palpitation[7])爲病證名。是指以自覺心跳,驚慌不安,不能自主爲主要表現的疾病。出自《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俗稱心跳,簡稱悸。心悸包括驚悸和怔忡。因驚恐而發、時發時止者,稱驚悸,病程較短而病情較輕;不因驚而發、心中動搖不寧而無休止者,稱怔忡,病情較重而病程較長,爲心悸之重症。驚悸日久不愈,可發展爲怔忡,但二者均以心悸爲主要症狀,治療方法相似。心悸臨牀一般多呈陣發性,每因情志波動或勞累過度而發作。且常與失眠、健忘、眩暈、耳鳴等症同時並見。
鍼灸治療心悸不僅能控制症狀,而且對疾病本身也有治療作用。但在器質性心臟病出現心衰傾向時,則應針對病情的輕重緩急,及時採用綜合治療措施。
詳見心悸條。
8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2]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3-108.
- ^ [3]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43-46.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86.
- ^ [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65.
- ^ [6]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77-80.
- ^ [7]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