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腫病

皮膚性病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yìng zhǒng bìng

2 英文參考

scleredema

3 註解

4 疾病別名

成人硬腫病,Buschke硬腫病

6 疾病概述

硬腫病又稱成人硬腫病病因不明,可能與感染,特別是鏈球菌感染有關,亦有報告併發糖尿病多發性骨髓瘤

診斷要點:1.好發於青壯年,女性多發。2.發病前數週多有感染史。3.皮損始發於頭頸部、背部,對稱,境界不清,患處皮膚平滑,蒼白,皮溫低,真皮腫脹似木板樣硬,與皮下組織粘連不能移動,表面非可凹性。如累及面部及口咽時,出現假面具樣表情,張口及吞嚥困難。4.皮損逐漸向肩、上臂及軀幹上部發展。5.病情在2-4周達到高峯,持續數月數年可自然緩解。不留痕跡。6.組織病理示真皮明顯增厚,膠原增粗,皮下脂肪纖維化。膠原束間有間隙。

治療要點:1.早期抗感染治療。2.皮損尚無特效療法,可試用理療,局部注射透明質酸纖維蛋白溶酶皮質類固醇激素製劑。

7 疾病描述

硬腫病又稱成人硬腫病和Buschke硬腫病。1876年Piffard首先報道,1902年Buschke作了詳細描述。本病約有半數病例的發病年齡小於20歲,故成人硬腫病這一病名不夠確切。其特徵是皮膚瀰漫性非凹陷性腫脹和發硬,大多可自然痊癒

8 症狀體徵

本病較少見。偶有家族史。女性多於男性,10歲以前者佔29%,10~20歲者佔22%,餘爲成人。雖可自然發生,但大部分患者(65%~90%)發病前幾天到6周有感染史,如流感、扁桃體炎咽炎麻疹腮腺炎、猩紅熱膿皰瘡蜂窩織炎。一些病例曾受過外傷感染後至發病前偶有微熱、倦怠、肌肉痛和關節痛等前驅症狀皮膚發生硬腫前偶見點狀紅斑。皮疹始於頭面、頸或背部,兩側對稱,呈現腫脹發硬,與正常皮膚間界限不清。皮損表面平滑、蒼白、發涼,毛髮和色素正常,無潰瘍萎縮

9 疾病病因

本病病因未明。曾提出本病是淋巴管炎症性阻塞、周圍神經腦垂體功能性疾病。因本病常繼發於感染,特別在鏈球菌感染後發病,故Curtis等認爲鏈球菌感染可引起粘多糖增加,使膠原纖維致敏,產生自身免疫而發病。有人用雌性激素塗裸鼠皮膚,產生非凹陷性水腫,提出本病與雌性激素有關。一些頑固病例合併中度至重度糖尿病,但皮損用抗糖尿病藥物胰島素苯乙雙胍等治療無效。一些病例有外傷史,也有合併多發性骨髓瘤

10 病理生理

1、發病機

因本病常繼發於感染,特別在鏈球菌感染後發病,故Curtis等認爲鏈球菌感染可引起粘多糖增加,使膠原纖維致敏,產生自身免疫而發病。有人用雌性激素塗裸鼠皮膚,產生非凹陷性水腫,提出本病與雌性激素有關。一些頑固病例合併中度至重度糖尿病,但皮損用抗糖尿病藥物胰島素苯乙雙胍等治療無效。一些病例有外傷史,也有合併多發性骨髓瘤

2、病理變化

表皮基本正常。真皮增厚,可較正常厚3倍,膠原增粗,且被清晰間隙所分離,產生所謂“膠原窗”。

表皮基本正常。真皮增厚,可較正常厚3倍,膠原增粗,且被清晰間隙所分離,產生所謂“膠原窗”。皮下脂肪緻密膠原束所取代。汗腺分泌腺管上移至真皮上部或中部,纖維細胞數量並不增加,可見肥大細胞增多,血管周圍有輕度細胞浸潤。多數早期病例,用組織化學染色(如膠性鐵染色)發現膠原束間特別是“窗區”有透明質酸。用酚紫和甲苯胺藍染色有異染性(pH7.0時最明顯,pH5變弱,pH1.5時缺乏),提示僅存在非硫酸鹽性酸性粘多糖

11 診斷檢查

實驗室檢查血沉中度增快,血清蛋白輕度異常,但無特異性。抗“O”值增高,兒童患者尤爲突出。亦見IgG、IgA副球蛋白血癥。

電鏡觀察見過多的原纖維間物質,膠原纖維凝結。舌、心肌骨骼肌受累時見肌束水腫橫紋橫紋消失。

1例尸解發現心、肝、脾瀰漫水腫胸膜腔心包滲出。

根據臨牀特點和組織病理,本病診斷並不困難,但應與下列疾病鑑別:①侷限性或系統性硬皮病,侷限性者起病緩慢,發病區象牙色,境界清楚,邊緣呈淡紫紅色;系統性硬皮病常有雷諾現象。

12 治療方案

除根治存在的感染或病竈外,其它爲支持或對症治療。報道的療法有體療(如按摩)、物理療法(如熱浴、紫外線、透熱療法等),局部皮損內注射透明質酸纖維蛋白溶酶皮質類固醇,內服皮質類固醇雌二醇垂體激素甲狀腺製劑、依地酸鈣鈉對氨基苯甲酸,但均無肯定效果。另可試用放射療法。

13 相關出處

皮膚病學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