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針麻醉

針刺麻醉 鍼灸學 中醫學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tóu zhēn má zuì

2 英文參考

anesthesia by encephal needling[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註解

頭針麻醉針刺麻醉法之一[1]。是在頭針療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針麻方法,即按針麻要求在頭針刺激區針刺以進行手術[1]。臨牀上可根據手術部位及手術所涉及的臟腑器官選取相應的刺激區[1]。一般均須取用手術部位對側的相應感覺區,其他均取雙側,大部分手術須配合體針穴位注射,如胃切除術可選取感覺區上五分之一,胃區足三裏穴位封閉[1]

頭針療法刺激區定位及主治作用表(表格出自《中醫大辭典》)

名稱

定位

主治

下肢、軀幹區

前後正中線(眉間和枕外粗隆頂點下緣的連線)中

本區上1/5處

對側下肢癱瘓

上肢區

點後0.5釐米(約同身寸的1/4)處爲上點,眉枕線

本區中間2/5處

對側上肢癱瘓

面區

眉中點上緣和枕外粗隆尖端的頭側面連線)和鬢角髮際前緣的交點爲下點作一連線爲本區

本區下2/5處

對側中樞面癱,運動性失語,流涎症,發音障礙

感覺

下肢、頭、軀幹區

運動區向後平移1.5釐米(同身寸的3/4)爲本區

本區上1/5處

對側腰腿痛麻木感覺異常,後頭部、頸項疼痛頭暈

上肢區

本區中2/5處

對側上肢麻木疼痛感覺異常

面區

本區下2/5處

對側偏頭痛三叉神經痛牙痛,顳頜關節炎,面部麻木

名稱

定位

主治

足運感區

前後正中線兩側旁開各1釐米,與該線平行,自感覺區上點後1釐米平齊處向前進針3釐米,爲本區

下肢癱瘓麻木疼痛急性腰扭傷,夜尿,子宮脫垂

舞蹈、震顫控制區

運動區向前平移1.5釐米爲本區

兒風溼性舞蹈病,帕金森病

血管舒縮區

自舞蹈震顴控制區向前平移1.5釐米爲本區

皮層性浮腫高血壓

暈聽區

耳尖直上1.5釐米處向前後各2釐米處作一水平線,計長4釐米,即爲本區

神經耳鳴頭暈聽力下降,內耳眩暈

言語2

自頂骨結節後下2釐米處,向後作平行正中線長3釐米的直線,即爲本區

命名性失語症

言語3

暈聽區中點向後平移4釐米爲本區

感覺性失語症

運用區

以頂骨結節起點,向下、前、後分別成40°角,刺三針,每針進針3釐米

失用症

視區

自枕外粗隆平齊,旁開1釐米處,向上與正中線平行作4釐米長直線,即爲本區

皮質性失盲症

平衡區

自枕外粗隆平齊,旁開3.5釐米處,向下與正中線平行作4釐米長直線,即爲本區

小腦疾病引起的平衡失調

胃區

瞳孔直上的髮際處爲起點,向後與正中線平行作2釐米長的直線,即爲本區

對上腹部不適有一定治療作用

肝膽區

胃區向前作2釐米長的直線,即爲本區

對右上腹及右季肋疼痛、慢性肝炎有一定治療作用

胸腔區

胃區前後正中線之間,以髮際爲中點向上、下各取2釐米長直線,即爲本區

哮喘,胸部不適,室上性陣發性心動過速

生殖區

胃區外側,以胃區胸腔區的距離向後作長2釐米的直線,即爲本區

功能性子宮出血,配足運感區可治子宮脫垂

參見頭針療法頭針療法爲又稱頭皮針療法[1]。是指針刺頭皮上特定刺激區的治療方法[1]。它是近年來我國醫務工作者,將針刺療法和現代醫學關於大腦皮層功能定位的理論相結合,在大腦皮層相應的頭皮投射區進行鍼刺,治療某些中樞神經系統疾患取得了良好效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針刺療法[1]。臨牀操作時,以毫針在選定的刺激區上,沿皮快速進針至一定深度,予以大幅度(720°~1080°)、高頻率(200次左右/分鐘)捻轉,出現針感後,仍持續捻轉3~5分鐘,留針10~20分鐘,期間可再行捻轉2次[1]。亦可加用電針刺激[1]。本法對中樞神經系統疾患效果較佳,如中風後遺症帕金森病、舞蹈病、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神經頭痛[1]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30.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