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醬草

全草類 眼科常用中藥 中藥學 清熱解毒藥(眼科) 清熱解毒藥 中藥材 清熱藥(眼科) 清熱藥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bài jiàng cǎo

2 英文參考

dahurian patrinia herb[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white flower patrinia harb[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Herba Patriniae(拉)[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Herba Patriniae (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atrina glas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敗醬草

敗醬草

敗醬草中藥名,出《神農本草經》。爲敗醬科植物白花敗醬Patrinia villosa Juss.、黃花敗醬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或其近緣植物的帶根全草[1]

4 拉丁名

Herba Patriniae (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atrina glass (《中醫藥學名詞(2004)》)

Whiteflower Patrinia Herb

6 別名

敗醬

澤敗、鹿醬、苦菜、野苦菜[2]

7 來源

敗醬草敗醬科植物白花敗醬Patrinia villosa Juss.、黃花敗醬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或其近緣植物的帶根全草[2]

敗醬草敗醬科植物黃花龍芽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 或白花敗醬P.villosa Juss.等的根或全草[2]

敗醬草敗醬科植物白花敗醬Patrinia villosa Juss. 的全草。同屬植物黃花敗醬P.scabiosaefolia Fisch.同作敗醬草使用。

8 原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達1m。地下莖細長,地上莖直立,密被白色倒生粗生或僅兩側各有1列倒生粗毛。基生葉簇生,卵圓形,邊緣有粗齒,葉柄長;莖生葉對生,卵形或長卵形,長4~10cm,寬2~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1~2對羽狀分裂,基部裂片小;上部不裂,邊緣有粗齒,兩面有粗毛,近無柄。傘房狀圓錐聚傘花序花序分枝及梗上密生或僅2列粗毛;花萼不明顯;花冠白色,直徑4~6mm。瘦果倒卵形,基部貼生在增大的圓翅狀膜質苞片上,苞片近圓形。花期5~6月。

生於山坡草地、路旁。

9 產地

敗醬草產於四川、江西、福建等地[2]

除西北外,全國均有分佈

10 採收與初加工

夏季開花前採挖,曬至半乾,紮成束,再陰乾

11 性味歸經

敗醬草性涼,味辛、苦。

敗醬草味辛、苦,性微寒;入胃、大腸肝經[2]

12 敗醬草的功效與主治

敗醬草具有清熱解毒祛瘀排膿的功效,用於闌尾炎痢疾腸炎、肝炎、眼結膜炎、產後瘀血腹痛、癰腫疔瘡

敗醬草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排膿的功效[2]

敗醬草腸癰肺癰痢疾,產後瘀滯腹痛,瘡癰腫毒,眼結膜炎:煎服:9~15g(鮮品,60~120g)[2]

敗醬草鮮葉和生石膏搗敷流行性腮腺炎[2]

敗醬草鮮葉搗爛取汁外塗蛇咬傷[2]

敗醬草眼科常用清熱解毒藥,具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祛瘀止痛的功效:

(1)用於眼癰、眼丹針眼等。若未成者,常與金銀花蒲公英連翹配伍;若膿已形成,則可配伍薏苡仁魚腥草冬瓜仁等以助其排膿。

(2)用於外傷所致血灌瞳神,或伴有邪毒感染。本品既能清熱解毒,又具祛瘀活血之功。可與桃仁紅花配伍使用。

13 敗醬草的化學成分

敗醬草含白花敗醬甙(villoside)、莫羅忍冬甙(morroniside)、番木鱉甙(loganin) 等。

黃花龍芽根、根莖齊墩果酸,常青藤皁苷元及它們各自的糖苷。敗醬皁苷(Patrinoside)C、D、C1、D1,黃花敗醬皁苷(Scabioside) A、B、C、D、E、F、G;敗醬烯(Patrinene)、異敗醬烯等[2]

根尚含東莨菪素、馬粟樹皮素等,又含α-古芸烯等揮發油[2]

白花敗醬揮發油、黑芥子苷(Sinigrin)、莫羅忍冬苷(Morroniside)、番木鱉苷、白花敗醬苷(Villoside)等[2]

14 敗醬草的藥理作用

黃花龍芽有促進肝細胞再生、改善肝功能作用[2]

揮發油有鎮靜、催眠作用[2]

體外試驗,黃花龍芽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等有抑制作用[2]

敗醬抑制宮頸癌細胞[2]

黃花龍芽可升高小鼠白細胞刺激骨髓造血功能[2]

莫羅忍冬苷有苦味健胃作用[2]

15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47.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