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證

中醫內科學 常見病方藥治療 常見病艾灸療法 常見病鍼灸治療 常見病推拿療法 內科 中醫證名 中醫常見病 常見病耳針療法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iào zhèng

2 概述

哮證爲證名,是指一種發作性的痰鳴氣喘疾患。簡稱哮。發時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氣促困難,甚則喘息不能平臥[1]。見《醫學正傳·哮喘》。由痰火內鬱風寒外束所致。《醫宗必讀》卷九:“別有哮證似喘而非,呼吸有聲,呀呷不已,良由痰火鬱於內,風寒束於外,或因坐臥寒溼,或因酸鹹過食,或因積火燻蒸,病根深久,難以卒除。”《症因脈治》卷二:“哮喘之症,短息倚肩,不能仰臥,傴僂伏坐,每發六七日,輕則三四日,或一月,或半月,起居失慎,則舊病復發。”其證喘急而喉中有痰如拉鋸聲,重證可見張口抬肩,目脹睛突,面色蒼白脣甲青紫,汗出似脫。反覆發作,可致髒氣虛衰,真元耗損。治宜培補脾腎。發作時宜祛邪,宣降肺氣滌痰平喘虛實挾雜,扶正與祛邪並用。根據致病原因和臨牀表現的不同,分爲冷哮熱哮痰哮、食哮、腎哮等。參見喘鳴喘喝呷嗽喘呼哮吼條。

內經雖無哮證之名,但有“喘鳴”的記載,與本病的發作特點相似。如《黃帝內經素問·陰陽別論篇》說“……起則燻肺,使人喘鳴。”《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篇:“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即指哮病發作時的證治。《痰飲咳嗽病》篇從病理角度,將其歸屬於痰飲病範疇,稱爲“伏飲”證,指出:“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𥆧劇,必有伏飲。”描述了哮證發作時的典型症狀。此後還有“呷嗽”、“哮吼”、“齁䶎”等形象性的病名。朱丹溪首創哮喘之名,闡明病機專主於痰,提出未發以扶正氣爲主,既發以攻邪氣爲急的治療原則。明代虞摶進一步對哮與喘作了明確的區別。後世醫家鑑於哮必兼喘,故一般通稱哮喘,而簡名哮證[1]

哮喘是一種發作性的痰鳴氣喘疾患,以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急促困難爲特徵。病理因素以痰爲主,因痰伏於肺,遇感誘發。發時痰阻氣道肺氣失於肅降,表現邪實之證;如反覆久發,氣陰耗損,肺、脾、腎漸虛,則在平時表現正虛的情況。當大發作時可見正虛與邪實相互錯雜。辨治原則根據已發、未發,分虛實施治。發時以邪實爲主,當攻邪治標,分別寒熱,予以溫化宣肺或清化肅肺,病久發時虛實夾雜者,又當兼顧。平時以正虛爲主,當扶正治本,審察陰陽,分別臟器,採用補肺、健脾、益腎等法。[1]

臨證必須注意寒熱的相兼、轉化,寒包熱證,寒痰化熱熱證轉從寒化等情況。瞭解邪實與正虛的錯雜爲患,一般病史不長者,發作時以邪實爲主;久病可兼虛象,平時則表現正虛爲主。治當根據病的新久,發作與否,區別邪正緩急、虛實主次,加以處理。重視平時治本的措施,區別肺、脾、腎的主次,在抓住重點的基礎上適當兼顧,因腎爲先天之本五臟之根,其中尤以補腎爲要着,精氣充足則根本得固。[1]

鍼灸哮病的療效較好[2]

採用推拿治療,對輕、中型哮喘療效較好,可以達到平喘化痰、利肺之效,對重型哮喘合併感染,應該綜合治療,以防止病情惡化[3]

有條件者夏日三伏天與冬季三九天時可去中醫院進行敷貼治療和預防[4]

此外,割治、埋線等療法,對本病也有一定的效果,可綜合應用,以提高療效。

3 哮證病因病機

哮證發生,爲宿痰內伏於肺,復加外感、飲食、情志、勞倦等因素,以致痰阻氣道肺氣上逆所致[4]

3.1 外邪侵襲

外感風寒風熱之邪,未能及時表散,邪蘊於肺,壅阻肺氣,氣不布津,聚液生痰。如《臨證指南·哮》曾說:“宿哮……沉痼之病……寒入背腧,內合肺系,宿邪阻氣阻痰。”他如吸入花粉、煙塵,影響肺氣的宣降,津液凝聚,痰濁內蘊,亦可導致哮證[4]

3.2 飲食不當

貪食生冷,寒飲內停,或嗜食酸鹹甘肥,積痰蒸熱,或因進食海羶發物,而致脾失健運,飲食不歸正化痰濁內生,上幹於肺,壅阻肺氣,亦可致成哮證。《醫碥·喘哮》說:“哮者……得之食味酸成太過,滲透氣管,痰入結聚,一遇風寒氣鬱痰壅即發。”故古有“食哮”、“魚腥哮”、“滷哮”、“糖哮”、“醋哮”等名。[4]

3.3 體虛病後

素質不強,或病後體弱,如幼年患麻疹頓咳,或反覆感冒咳嗽日久等,以致肺氣耗損,氣不化津痰飲內生;或陰虛火盛,熱蒸液聚,痰熱膠固。素質不強者多以腎爲主,而病後導致者多以肺爲主。[4]

4 哮證的病理變化

病因病機可知,哮證的病理因素以痰爲主,痰的產生責之於肺不能佈散津液,脾不能運輸精微,腎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液凝聚成痰,伏藏於肺,成爲發病的“夙根”。此後如遇氣候突變、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勞累等多種誘因,均可引起發作。這些誘因每多互相關聯,其中尤以氣候爲主。如《景嶽全書·喘促》說:“喘有夙根,遇寒即發,或遇勞即發者,亦名哮喘。”《症因脈治·哮病》亦指出:“哮病之因,痰飲留伏,結成窠臼,潛伏於內,偶有七情之犯,飲食之傷,或外有時令風寒束其肌表,則哮喘之症作矣。”[4]

發作期的基本病理變化爲“伏痰”遇感引觸,痰隨氣升,氣因痰阻,相互搏結,壅塞氣道,肺管狹窄,通暢不利,肺氣宣降失常,引動停積之痰,而致痰鳴如吼,氣息喘促。《證治匯補·哮病》說:“哮即痰喘之久而常發者,因內有壅塞之氣,外有非時之感,膈有膠固之痰,三者相合,閉拒氣道,搏擊有聲,發爲哮病。”《醫學實在易·哮證》亦說:“一發則肺腧之寒氣,與肺膜之濁痰,狼狽相依,窒塞關隘,不容呼吸,而呼吸正氣,轉觸其痰,鼾齁有聲。”均扼要地指出哮證的病位主要在於肺系。發作時的病理環節爲痰阻氣閉,以邪實爲主,故以呼氣困難,自覺呼出爲快。若病因於寒,素體陽虛,痰從寒化,屬寒痰爲患,則發爲冷哮病因於熱,素體陽盛,痰從熱化,屬痰熱爲患,則表現爲熱哮。或由“痰熱內鬱風寒外束”(《類證治裁·哮證》),而見寒包熱證[4]

若長期反覆發作,寒痰傷及脾腎之陽,痰熱耗灼肺腎之陰,則可從實轉虛,在平時表現肺、脾、腎等髒氣虛弱之候。肺虛不能主氣氣不化津,則痰濁內蘊,肅降無權,並因衛外不固,而更易受外邪的侵襲誘發;脾虛不能化水谷爲精微,上輸養肺,反而積溼生痰,上貯於肺,影響肺氣的升降;腎虛精氣虧乏,攝納失常,則陽虛水泛爲痰,或陰虛虛火灼津成痰,上于于肺,而致肺氣出納失司。由於三髒之間的交互影響,可致合併同病,表現肺、脾、腎的氣虛陽虛,或肺腎的陰虛。在間歇期感覺短氣,疲乏,常有輕度哮症,難以全部消失。一旦大發作時,每易持續不解,邪實與正虛錯綜並見,肺腎兩虛痰濁又復壅盛,嚴重者因肺不能治理調節心血的運行,命門之火不能上濟於心,則心陽亦同時受累,甚至發生“喘脫”危候。[4]

5 哮證的類證鑑別

5.1

金元以前,哮證喘證統屬於喘促門。《醫學正傳·哮喘》將哮與喘分爲二證。指出:“哮以聲響名,喘以氣息言,夫喘促喉間如水雞聲者謂之哮,氣促而連續不能以息者謂之喘。”《臨證指南·哮》認爲喘證之因,若由外邪壅遏而致者,“邪散則喘亦止,後不復發……若因根本有虧,腎虛氣逆濁陰上衝而喘者,此不過一二日之間,勢必危篤……若夫哮證……邪伏於裏,留於肺俞,故頻發頻止,淹纏歲月。”分別從症狀特點及有無復發說明兩者的不同。概言之,哮指聲響言,爲喉中哮鳴音,是一種反覆發作的疾病;喘指氣息言,爲呼吸氣促困難,是多種急慢性疾病的一個症狀。兩者雖有類似之處,但又有各自的特殊之處,必須明確予以區別。[4]

另一方面,鑑於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哮病久延可發展成爲經常性的痰喘,而將哮列入喘證範圍。[4]

5.2 慢性咳嗽反覆發作而致的咳喘支飲

部分慢性咳嗽,經久反覆,發展而成咳喘支飲,雖然也有痰鳴氣喘症狀,但多逐漸進展而加重,病勢時輕時劇,與哮喘之反覆間歇發作,突然發病,迅速緩解,哮吼聲重而咳輕,均有顯著的不同,臨牀不難識別。[4]

6 哮證辨證治療

哮證特點呈發作性,發無定時,以夜間較多見。發時痰鳴有聲,呼吸困難,不能平臥。至於病勢輕重,發作頻度的稀密,發作時間的長短,則隨人而異,各有不同。發作短者僅幾分鐘,或幾小時,甚者持續數天。一般說來,發作和緩解均迅速,多爲突然而起,亦可有先兆症狀。如鼻喉作癢,噴嚏,鼻流清涕,呼吸不暢,胸中不適,暖氣,嘔吐情緒不寧等。繼則咽塞胸悶,微咳幹嗆,以至呼吸困難,呼氣延長,喉中痰鳴有聲,痰粘量少,咯吐不利,甚則張口抬肩,目脹睛突,不能平臥,端坐俯伏較舒,煩躁不安,面色蒼白脣甲青紫,額汗淋漓,或伴有寒熱。若能將大量粘痰暢利地咳出,則窒悶之勢得以漸減,呼吸漸感通暢,痰嗚氣憋隨之緩解,似如常人,或感疲勞,納差。若病程日久,反覆發作,導致身體虛弱,可常有輕度哮證,在大發作時甚至持續難平。[4]

辨證總屬邪實正虛,已發作的以邪實爲主,未發作的以正虛爲主。邪實當分寒痰、熱痰的不同;正虛應審其陰陽之偏虛,區別臟腑之所屬,瞭解肺、脾、腎的主次。治療當根據“發時治標,平時治本”的原則。發時攻邪治標,去痰利氣,寒痰宜溫化宣肺熱痰當清化肅肺,反覆日久,發時正虛邪實者,又當兼顧,不可單純拘泥於攻邪。平時應扶正治本,陽氣虛者應予溫補陰虛者則予滋養,分別採取補肺、健脾、益腎等法,以冀減輕、減少或控制其發作。如寒熱虛實錯雜者,當兼以治之。《景嶽全書·喘促》說:“扶正氣者,須辨陰陽陰虛者補其陰,陽虛者補其陽,攻邪氣者,須分微甚,或散其風,或溫其寒,或清其痰火,然發久者,氣無不虛……若攻之太過,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堪爲哮證辨治的要領,臨證應用的準則。[4]

6.1 哮證發作期

6.1.1 寒哮/冷哮

6.1.1.1 寒哮症狀

寒哮者,呼吸急促,喉中哮鳴有聲,胸膈滿悶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面色晦滯帶青,口不渴或渴喜熱飲,天冷或受寒易發,形寒怕冷,或有惡寒發熱、頭身痛舌苔白滑,脈弦緊或浮緊。[4][4]

6.1.1.2 證候分析

寒痰伏肺,遇感觸發,痰升氣阻,痰氣相搏,以致呼吸急促而哮鳴有聲。痰不能從咳而出,肺氣鬱閉,不得宣暢,則見胸膈滿悶如塞,咳反不甚而咯痰量少,面色晦滯。陰盛於內,陽氣不能宣達,故面色晦滯帶青,形寒怕冷。病因於寒,內無鬱熱,故口不渴而喜熱飲。外寒每易引動內飲,故天冷或受寒則發,舌苔白滑,脈弦緊或浮緊,皆爲寒痰之象。[4][4]

6.1.1.3 治法

溫肺散寒化痰平喘[4]

6.1.1.4 治療寒哮的方藥

射干麻黃湯(《金匱要略方論》):射干麻黃細辛紫菀款冬花半夏五味子生薑大棗

小青龍湯(《傷寒論》):麻黃桂枝芍藥甘草乾薑細辛半夏五味子

藥用射干麻黃宣肺平喘,豁痰利咽乾薑細辛半夏溫肺蠲飲降逆;紫菀、款冬甘草化痰止咳五味子收斂肺氣大棗和中。痰湧喘逆不得臥,加葶藶子瀉肺滌痰,若表寒裏飲,寒象較甚者,可用小青龍湯。酌配杏仁蘇子白前橘皮化痰利氣。[4]

哮證劇甚者,可考慮在密切觀察下服用紫金丹[356]以劫痰定喘。每服米粒大5~10丸(不超過150毫克),臨臥冷茶下,忌飲酒,連服5~7日,服藥期間應慎加密切觀察有無反應,如需續服,宜停藥數日後再用。[4]

若病久,陰盛陽虛,發作頻繁,發時喉中痰鳴如鼾,聲低,氣短不足以息,咳痰清稀,面色蒼白,汗出肢冷,舌苔淡白,脈沉細者,當標本同治溫陽補虛,降氣化痰,用蘇子降氣湯[172]。酌配黨蔘、胡桃肉、坎臍、紫石英沉香訶子之類;陽虛明顯者,伍以附子補骨脂鐘乳石等。[4]

6.1.1.5 鍼灸治療寒哮

[4]

治法溫肺散寒,豁痰利竅

取穴:以手太陰肺經任脈穴爲主。取列缺尺澤風門肺俞天突

隨證配穴頭痛身痛者,加溫溜寒熱者,加外關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背部穴位加灸。

方義:肺俞列缺尺澤宣肅手太陰經氣風門疏風宣肺天突化痰止哮。

6.1.1.6 推拿按摩治療寒哮

[4]

選穴:風池肩井天突中脘天樞定喘大椎、橋弓、背部膀胱經

操作方法:先推一側橋弓穴,自上而下20~30遍,再推另一側橋弓穴。自額至下頜用分推法向左右兩側操作,往返2~3遍。然後在一側頭部膽經循行區域,自前上方向後下方用抹法操作10佘次,然後再在另一側治療。從頭頂部至枕部用五指拿法,自枕部到項部轉爲三指拿法,重複3~4遍。拿揉風池肩井穴。以一指禪推法或按揉法定喘大椎等穴操作,以酸脹得氣爲度。患者臥位,從肩背部開始到腰骶部橫擦,往返2~3遍。

6.1.1.7 艾灸治療寒哮

[4]

6.1.1.7.1 方法

選穴:定喘膻中百會腎俞大椎

灸法艾炷隔姜灸,將生薑切成2毫米厚的片,然後生薑片上扎出10個以上分佈均勻的小孔,上置如黃豆大小艾炷,點燃艾炷,待其將要燃盡皮膚灼熱感時移除,每穴5~7壯,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爲1個療程。

6.1.1.7.2 方法

選穴:至陽定喘命門肺俞膻中

灸法艾條溫和灸,每穴10~15分鐘,灸至皮膚紅暈溫熱即可,每日1次,10次爲1個療程,可長期間隔施灸。

6.1.2 熱哮

6.1.2.1 熱哮症狀

熱哮者,氣粗息湧,喉中痰鳴如吼,胸高脅脹,咳嗆陣作,咳痰色黃或白,粘濁稠厚,排吐不利,煩悶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飲,伴有發熱,不惡寒舌苔黃膩,舌質紅,脈滑數或弦滑。[4][4]

6.1.2.2 證候分析

熱哮者,痰熱壅肺,肺失清肅肺氣上逆,故喘而氣粗息湧,痰鳴如吼,胸高脅脹,咳嗆陣作。熱蒸液聚生痰,痰熱膠結,故咯痰粘濁稠厚不利,色黃或白。痰火鬱蒸,則煩悶,自汗面赤口苦病因於熱,肺無伏寒,故不惡寒口渴喜飲。喘息哮鳴,爲痰氣相搏,與冷哮無異;胸高氣粗,嗆咳陣作,痰稠黃膠粘,煩悶口渴,爲痰熱內伏於肺、肺氣壅盛的特徵。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均是痰熱內盛之徵。[4][4]

6.1.2.3 治法

清熱宣肺化痰定喘

6.1.2.4 治療熱哮的方藥

定喘湯(《攝生衆妙方》):白果麻黃桑白皮款冬花半夏杏仁蘇子黃芩甘草

藥用麻黃宣肺定喘黃芩桑白皮以清熱肅肺,杏仁半夏、款冬、蘇子化痰降逆;白果以斂肺氣甘草和中。若寒邪外束,肺熱內盛,可加石膏,以解肌清裏;表寒重者酌配桂枝生薑肺氣壅實,痰鳴息湧不得臥,加葶藶子廣地龍內熱壅盛,舌苔燥黃者可用大黃芒硝通腑以利肺;痰吐稠黃膠粘,酌配知母、海蛤粉、射干魚腥草等加強清化之力。[4]

若病久熱盛傷陰虛中夾實,氣急難續,咳嗆,痰少質粘,口燥咽乾煩熱顴紅舌紅少苔,脈細數者,又當養陰清熱,斂肺化痰,可用麥門冬湯[168]沙蔘冬蟲夏草五味子川貝母天花粉腎虛氣逆,酌配地黃當歸山萸肉、胡桃肉、紫石英訶子等。[4]

哮證發作時以痰氣壅實爲主,寒與熱俱不顯著,喘咳胸滿,但坐不得臥,痰涎湧盛,喉如曳鋸,咯痰粘膩難出,舌苔厚濁,脈滑實者。當滌痰利竅降氣平喘,用三子養親湯[19]厚朴半夏、光杏仁,另吞皂莢丸[198]。必要時可予控涎丹[321]瀉其壅痰。[4]

若久症正虛,發作時邪少虛多,肺腎兩虧,痰濁壅盛,甚至出現喘脫危候者,當參照喘證辨治。[4]

6.1.2.5 鍼灸治療熱哮

[4]

治法宣肺清熱,化痰降逆。

選穴:以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任脈穴爲主。取膻中合谷大椎豐隆中府孔最天突

隨證配穴:熱甚者,加曲池二間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

方義:合谷大椎疏表散熱。中府孔最肺平喘。豐隆化痰天突膻中降氣止哮。

6.1.2.6 推拿按摩治療熱哮

[4]

選穴:定喘風門肺俞、背部膀胱經

操作方法:直擦背部膀胱經,重點推擦風門肺俞穴,以透熱爲度。用三指拿法以按揉頸椎兩側,往返5~6遍。時間約3分鐘。

6.1.2.7 艾灸治療熱哮

[4]

選穴:曲池尺澤孔最大杼身柱

灸法艾條雀啄灸(即像麻雀進食時頭部一上一下地運動,艾條皮膚最近0.5~1釐米,從而產生一陣陣的灼熱感),每穴10~15分鐘,皮膚灼熱紅暈即可,每日1次,10次爲1個療程。

6.2 哮證緩解期

哮證反覆頻發,正氣必虛,故在平時緩解期,應培補正氣,從本調治,根據體質髒氣的不同虛候,分別從肺、脾、腎着手。[4]

6.2.1 肺虛

6.2.1.1 肺虛哮證症狀

肺虛者,平素自汗,怕風,常易感冒,每因氣候變化而誘發,發前打嚏,鼻塞清涕氣短聲低,或喉中常有輕度哮鳴音,咳痰清稀色白,面色㿠白舌苔薄白,質淡,脈細弱或虛大。[4][4]

6.2.1.2 證候分析

肺主氣,外合皮毛衛氣虛弱,不能充實腠理外邪易侵,故自汗,怕風,常易感冒,每因氣候變化而誘發。肺虛不能主氣氣不化津痰飲蘊肺,故氣短聲低,咯痰清稀色白。鼻塞噴嚏乃風寒外束之象。面色㿠白,舌淡苔白,脈象虛細,皆屬肺氣虛弱之徵。[4][4]

6.2.1.3 治法

補肺固衛。[4]

6.2.1.4 治療肺虛哮證的方藥

玉屏風散(《世醫得效方》):黃芪白朮防風

生脈散(《魯急千金要方》):人蔘麥冬五味子

藥用黃芪益氣固表白朮健脾補肺;防風祛風以助黃芪實表固衛。若怕冷畏風明顯,加桂枝白芍、姜棗等調和營衛。若氣陰兩虛,咳嗆,痰少質粘,口咽幹,舌質紅者,可用生脈散北沙蔘玉竹黃芪益氣養陰[4]

6.2.1.5 鍼灸治療肺虛哮證

[4]

治法補益肺氣化痰止哮。

選穴:以手太陰肺經背俞穴爲主。取定喘膏肓肺俞太淵

隨證配穴鼻塞癢者,加印堂迎香

刺灸方法:針用補法,或補瀉兼施,或用灸法

方義:定喘是止哮喘經驗穴。膏肓主治虛勞咳嗽哮喘,多用於慢性哮喘太淵手太陰經的土穴,配肺俞土生金,以求治本。

6.2.2 脾虛

6.2.2.1 脾虛哮證症狀

平素食少脘痞,大便不實,或食油膩易於腹瀉,往往因飲食失當而誘發,痰多,倦怠,氣短不足以息,語言無力,舌苔薄膩或白滑,質淡,脈細軟。[4][4]

6.2.2.2 證候分析

脾虛氣弱,健運無權,故食少脘痞,大便不實,常因飲食不當而引發。中氣不足則倦怠氣短,語言無力。脾虛不運,溼濁不化,聚而成痰,故平素痰多。舌苔薄膩或白滑,質淡,脈象細軟,皆屬脾虛氣弱之候。[4][4]

6.2.2.3 治法

健脾化痰[4]

6.2.2.4 治療脾虛哮證的方藥

六君子湯(《醫學正傳》):人蔘炙甘草茯苓白朮陳皮、制半夏

藥用黨蔘白朮茯苓甘草補氣健脾陳皮半夏理氣化痰;若脾陽不振形寒肢冷便溏桂枝乾薑溫脾化飲。[4]

6.2.2.5 鍼灸治療脾虛哮證

[4]

治法健脾益氣祛痰止哮。

選穴:以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穴背俞穴爲主。取定喘膏肓肺俞太淵脾俞足三裏太白豐隆

隨證配穴噁心者,加內關眩暈者,加百會氣海腹脹痛者,加天樞神闕

刺灸方法:針用補法,或用灸法

方義:定喘是止哮喘經驗穴。膏肓主治虛勞咳嗽哮喘,多用於慢性哮喘肺俞宣肅手太陰經氣太淵手太陰經的土穴,配肺俞土生金,以求治本。脾俞太白足三裏益脾胃,健運中州豐隆滌除痰溼

6.2.3 腎虛

6.2.3.1 腎虛哮證症狀

平素短氣息促,動則爲甚,吸氣不利,心慌腦轉耳鳴,腰疫腿軟,勞累後喘哮易發。或畏寒,下肢欠溫,自汗小便清長面色蒼白舌苔淡白,質胖嫩,脈沉細;或顴紅煩熱,汗出粘手,舌質紅少苔,脈沉細。[4][4]

6.2.3.2 證候分析

久病腎虛,攝納失常,氣不歸元,故氣短,動則喘甚,吸氣不利。腎虛精氣虧乏,不能充養,故腦轉耳鳴,腰疫腿軟,勞累易發,下肢欠溫,小便清長。若屬陽虛可見外寒之徵,陰虛則生內熱之候。[4][4]

6.2.3.3 治法

腎攝納[4]

6.2.3.4 治療腎虛哮證的方藥

金匱腎氣丸七味都氣丸,辨其陰陽進行化裁。

金匱腎氣丸(《金匱要略方論》):桂枝附子熟地黃山萸肉山藥茯苓丹皮澤瀉

七味都氣丸(《醫宗已任篇》):地黃山茱萸山藥茯苓丹皮澤瀉五味子

金匱腎氣丸偏於溫腎助陽,七味都氣丸偏於益腎納氣。陽虛明顯者加補骨脂仙靈脾鹿角片;陰虛溫補之品,配麥冬當歸龜版膠腎虛不能納氣者,加胡桃肉、冬蟲夏草紫石英,或予參蛤散[227]。並可常服紫河車粉。[4]

肺虛脾虛腎虛雖有各自的特點,但臨牀每多錯雜並見,表現肺脾氣虛肺腎氣虛肺腎陰虛脾腎陽虛等證,治療既應區別主次,又需適當兼顧。[4]

6.2.3.5 鍼灸治療腎虛哮證

治法:固本培元,納氣止哮。

選穴:以足少陰腎經穴背俞穴爲主。取定喘膏肓肺俞氣海俞腎俞太淵太溪

隨證配穴五心煩熱盜汗者,加復溜陰郄浮腫者,加氣海水分。夜尿者,多加關元

刺灸方法:針用補法,或用灸法

方義:定喘是止哮喘經驗穴。膏肓主治虛勞咳嗽哮喘,多用於慢性哮喘肺俞宣肅手太陰經氣氣海俞腎俞可補腎氣太淵肺經原穴太溪腎經原穴,補之可益肺腎之氣,使上有所主而下有所攝,氣機得以升降。

6.2.4 哮證恢復期的推拿按摩治療

[4]

選穴:心俞肺俞脾俞腎俞命門

操作方法:重點橫擦前胸上部及背部心俞肺俞區域,均以透熱爲度。用輕柔的一指禪推法在兩側肺俞脾俞腎俞治療,每穴約1~2分鐘。

6.2.5 哮證恢復期的艾灸治療

[4]

6.2.5.1 方法

選穴:脾俞肺俞腎俞足三裏膏肓定喘

灸法艾炷無瘢痕灸,採用黃豆大艾炷,每穴灸9壯,每日1次,10次爲1個療程,平時間隔保健施灸。

6.2.5.2 方法

選穴:脾俞腎俞定喘關元太淵

灸法艾炷無瘢痕灸,用黃豆大艾炷,每穴10壯,每日1次,10次爲1個療程,可不拘時施灸。

7 哮證的其他療法

7.1 哮證未發

哮證未發之時可用平補肺腎之劑,如黨蔘黃芪五味子、胡桃肉、冬蟲夏草紫河車之類[4]

7.2 治療哮證的簡驗方

治療哮證的簡驗方甚多,但必須在辨證施治的原則下選擇應用,茲簡介如下[4]

曼陀羅葉製成捲菸狀,發作時點燃吸入,可緩解喘哮。

地龍焙乾,研粉,裝膠囊,每服3克,一日二次。或製成30%地龍注射液,每用2毫升肌肉注射,每日一次。用於熱哮

玉涎丹:蛞蝓(蜒蚰)20條,大貝母10克,共搗爲丸,每服1.5克,一日二次,或用活蛞蝓加糖水化服之。主治熱哮

皁角15克煎水,浸白芥子30克,12小時後焙乾,每次1~1.5克,一日三次,用於發時痰湧氣逆之證。

殭蠶5條,浸薑汁曬乾,瓦上焙脆,和入細茶適量,共研末,開水送服。

7.3 敷貼法治療哮證

敷貼法白芥子塗法):白芥子元胡索各20克,甘遂細辛各10克,共爲末,加麝香0.6克,和勻,在夏季三伏中,分三次用薑汁稠敷肺俞膏肓百勞等穴,約1~2小時去之,每十日敷一次[4]

7.4 耳針療法哮證

下屏尖腎上腺氣管皮質下交感。每次選2~3穴,強刺激留針5~10min[4]

7.5 對症治療

哮喘常伴有感冒咳嗽咳痰,臨牀可以根據伴隨症狀加用以下方法

7.5.1 感冒

選穴:風門風池

灸法艾條溫和灸,每穴10分鐘,每日2次,病癒即止。

7.5.2 咳嗽咳痰

選穴:列缺雲門

灸法艾條溫和灸,每穴10分鐘,每日2次,病癒即止。

8 醫案

劉××,女,34歲。哮喘已15年多,每逢寒冷季節易於復發,近半年來先後住院4次,經中西藥治療,哮喘始終未完全消失。近兩日又因受涼而加劇,頭痛身痛惡寒發熱咳嗽胸痛,喘不得已,整夜不能入睡而入院。用中西藥治療7日,進步不顯著,後停止其他藥物,採用化膿灸療法取大椎膻中兩穴,灸後第二日自覺症狀好轉,7日後能平臥,10日後症狀消失,主動出院。(鍼灸學簡編

患者陳某,男,16歲,學生。自幼哮喘體質虛弱,瘦小,有過敏史及家族史,凡氣候變化及季節轉換,時有發作,年均在6次以上,且平時不能正常參加體育課。經10次推拿治療,當年發病次數明顯減少,當年冬季和次年春季僅發作3次,且症狀明顯減輕。其後一直未見發作,體質明顯增強,胃口增大,已能參加體育訓練,並通過了高中生體育達標。[4]

梁某某,女,52歲。患哮喘近20年,每到下半夜爲甚,不能平臥。去當地醫院治療,用組織療法,僅能保持半個月之久。每隔半個月需要再去治療,若遲去1天,哮喘大發作,病情十分嚴重,現面青肌瘦,精神疲乏,不能工作。隔姜灸天突5壯,肺俞5壯,膏肓7壯,腎俞7壯,足三裏5壯。連灸8日,面色轉紅,已能安睡,諸證盡退矣。[4]

9 預後

哮證極爲頑固,經常反覆發作,遷延難愈。部分兒童、青少年至成年時,腎氣日盛,正氣漸充,輔以藥物治療,可以自行停止發作。中年、老年、體弱病久,腎氣漸衰,發作頻繁者則不易根除,或在平時亦有輕度哮鳴氣喘。若大發作時持續不已,喘急鼻煽,胸高氣促張口抬肩,汗出肢冷,面色青紫,甚則肢體浮腫煩躁昏昧者,提示喘脫危象,需及時搶救,按喘證辨治。[4]

10 哮證的預防

哮證應重視預防。

注意氣候影響,做好防寒保暖,防止外邪誘發。

忌吸菸和避免接觸刺激氣體、灰塵。

遠離刺激哮喘發作的誘發物,如花粉、灰塵,避寒保暖等。

飲食忌生冷、肥膩、辛辣、海羶等物,薄滋味,以杜生痰之源。

防止過度疲勞和情志刺激保持情緒樂觀,避免不良情緒刺激

11 文獻摘錄

諸病源候論·咳嗽病諸候·呷嗽候》:“呷嗽者……其胸膈痰飲多者,嗽則氣動於痰,上搏喉咽之間,痰氣相擊,隨嗽動息,呼呷有聲。”

諸病源候論·氣病諸候·上氣喉中如水雞鳴候》:“肺病令人上氣,兼胸膈痰滿,氣機壅滯,喘息不調,致咽喉有聲,如水雞之鳴也。”

丹溪心法·哮喘》:“哮喘必用薄滋味,專主於痰。”

醫學統旨》:“哮證喘吼如水雞之聲,牽引背胸,氣不得息,坐臥不安,或肺脹胸滿,或惡寒肢冷,病者夙有此根,又因感寒作勞氣惱,一時暴發,輕者三五日而寧,重者半月或一月而愈,治法專以去痰爲先,兼用解散。”

景嶽全書·喘促》:“喘有夙根,遇寒即發,或遇勞即發者,亦名哮喘。未發時以扶正氣爲主,既發時以攻邪氣爲主,扶正氣者須辨陰陽陰虛者補其陰,陽虛者補其陽。攻邪氣者,須分微甚,或散其風,或溫其寒,或清其痰火,然發久者,氣無不虛,故於消散中宜酌加溫補,或於溫補中宜量加消散。此等證候,當眷眷以元氣爲念,必使元氣漸充,庶可望其漸愈,若攻之太過,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

時方妙用·哮證》:“哮喘之病,寒邪伏於肺腧,痰窠結於肺膜,內外相應,一遇風寒暑溼燥火六氣之傷即發,傷酒傷食亦發,動怒動氣亦發,勞役房勞亦發。”

12 參考資料

  1. ^ [1]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59-64.
  2. ^ [2]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6-48.
  3. ^ [3] 柴鐵劬主編.推拿療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4. ^ [4] 柴鐵劬主編.灸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