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喉炎

耳鼻喉科疾病 耳鼻喉科 喉炎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màn xìng hóu yán

2 英文參考

chronic laryngitis[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化學藥品和生物製品]

a clergyman’s sore throat[朗道漢英字典]

laryngitis chronic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LC[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慢性喉炎(chronic laryngitis)是指喉部黏膜的非特異性病菌感染所引起的慢性炎症,可分爲慢性單純性喉炎、肥厚性喉炎、萎縮性喉炎[1]

引起慢性喉炎的原因包括急性喉炎反覆發作或遷延不愈、用聲過度,發聲不當、吸入有害氣體、鼻、鼻竇、咽部的感染、下呼吸道感染的膿性分泌物與喉部長期接觸等。

聲嘶啞是慢性喉炎的最主要的症狀患者聲音變低沉、粗糙,晨起症狀較重多講話又使症狀加重,呈間歇性,日久演變爲持續性,喉部分泌物增加,喉部乾燥,說話時感喉痛。

慢性喉炎中醫慢喉瘖久瘖相類似,可參照治療。

4 疾病分類

耳鼻喉科

5 慢性喉炎病因

1、急性喉炎反覆發作或遷延不愈的結果。

2、用聲過度,發聲不當,常見於教師、演員、歌唱家、紗廠女工,或不一定是職業用聲者,過強或過多用聲,常期持續演講,過高、過長時間的演唱。

3、吸入有害氣體如工業氣體、吸菸、化學粉塵均可使聲帶增厚。

4、鼻、鼻竇、咽部的感染亦是喉部慢性刺激的來源。

5、下呼吸道感染的膿性分泌物與咽長期接觸,亦易發生慢性喉炎

6 慢性喉炎的病理改變

喉粘膜慢性充血血管擴張,淋巴細胞浸潤,間質性水腫及炎性滲出物,粘膜上皮部分脫落,粘液腺的分泌增多。日久病變部位有成纖維細胞侵入,致有纖維組織增生和粘膜肥厚,粘液腺的分泌變爲稠厚。長期病變可呈萎縮

7 慢性喉炎的臨牀表現

(1)咽喉感覺異常:可爲異物感、乾燥感、燒灼感或疼痛[1]

(2)發聲功能改變:音調低沉粗糙,大量用聲後可加重,多講話後可出現疲倦或失聲[1]

(3)喉分泌物增加[1]

8 慢性喉炎的診斷

8.1 病史

注意各種發病原因,如過度吸菸飲酒、粉塵、炎性分泌物長期慢性刺激及過度發音史,注意呼吸、發聲、咳嗽的特點,有無伴發症狀,如聲嘶疼痛發熱吞嚥障礙等,有無鼻腔鼻竇、咽部及氣管、肺部病史。

8.2 體徵

鼻腔及咽部有無慢性病變。注意喉部的外形、動度,頸部淋巴結有無腫大。間接喉鏡檢查,必要時做直接喉鏡或纖維喉鏡檢查注意會厭、杓區、室帶、聲帶有無充血、肥厚及分泌物,聲帶運動、閉合是否良好,有無結節息肉、肥厚、腫瘤等,喉室、聲門下是否清晰,並在必要時作活檢及用喉動態鏡檢查聲帶振動功能

(1)慢性單純性喉炎:喉黏膜瀰漫性充血、腫脹,聲帶呈粉紅色,邊緣鈍,黏膜表面可見黏稠分泌物[1]

(2)肥厚性喉炎:喉黏膜肥厚,以杓間區明顯,聲帶肥厚成梭形,室帶肥厚可遮蓋部分聲帶[1]

(3)萎縮性喉炎:喉黏膜乾燥、變薄而發亮,杓間區、聲門下可見黃綠色或黑褐色幹痂[1]

8.3 X線檢查

包括喉部攝片胸部透視,有嗆咳者應行食管鋇劑檢查注意環狀軟骨板部後側軟組織有無增厚、梨狀窩及食管入口是否正常。

9 慢性喉炎的治療方案

慢性喉炎治療的關鍵是病因治療[1]

1.除去刺激因素,戒除菸酒[1]

2.適當聲帶休息,減少發聲[1]

3.正確使用嗓音,禁止大聲叫喊[1]。發音訓練,以矯正不當之發音方式。

4.積極治療鼻、咽等鄰近器官感染,減少分泌物對喉部的刺激[1]

5.控制喉咽反流等[1]

6.必要時可酌情使用霧化吸入治療(見“急性喉炎”),一日1次,每療程6次,可作2~3個療程[1]聲嘶可行蒸氣吸入氣溶療法

7.局部用藥如5%~10%硝酸銀液、5%~10%弱蛋白銀液塗布聲帶,或抗生素與皮質激素混合液滴聲帶

8.理療如超短波、感應電、碘離子透入療法鍼灸等。

9.聲帶小結或小息肉保守療法無效者,可行電灼或激光手術摘除。

10.中藥治療,可選用玄蔘胖大海玉蝴蝶桔梗、生甘草泡水飲之。

10 慢性喉炎患者日常保健

1、嚴禁菸、酒、辛辣食物,少喫冷飲;

2、飲食不宜過鹹、過甜、過幹、過燥、過飽;

3、生活、工作環境,要保持空氣清新,預防感冒

4、在變聲期、月經期感冒期要慎重用嗓。

11 參考資料

  1. ^ [1] 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92.

治療慢性喉炎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