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aphonia of long-standing cas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pulmonary stagnant dysphoni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chronic hoarseness diseas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概述
久瘖爲病證名[1]。指因病久而音聲漸失之者或病瘖久不愈者。即慢喉瘖[2]。多屬虛證,宜滋養肺腎、益氣養血。
《類證治裁》卷二:“失音大都不越於肺,須分暴瘖、久瘖。暴瘖多是寒包熱邪,宜辛涼和解,肺虛傷風,喘咳聲嘶,火邪傷肺,咽痛聲啞;久病失音,氣虛夾痰,宜滋肺腎之化源,咽乾聲槁,潤肺爲主。”
慢喉瘖(chronic hoarseness disease)爲病證名。又稱久瘖(見《類證治裁》卷二)。屬喉瘖的一種[3]。是指以聲嘶失音,日久不愈爲主要表現的喉病。即(肺)金破不鳴[4]。多見於成人,男性較女性爲多,尤多見於教師、售貨員、演員等職業者。久瘖多屬虛證,宜滋養肺腎、益氣養血。
《類證治裁》卷二:“失音大都不越於肺,須分暴瘖、久瘖。暴瘖多是寒包熱邪,宜辛涼和解,肺虛傷風,喘咳聲嘶,火邪傷肺,咽痛聲啞;久病失音,氣虛夾痰,宜滋肺腎之化源,咽乾聲槁,潤肺爲主。”
4 久瘖的病因病機
久瘖多由肺、脾、腎虛損而致。因聲音出於肺而根於腎,肺主氣,脾爲氣之源,腎爲氣之根,腎精充沛,肺脾氣旺,則聲音清亮,反之肺脾腎虛損,或病久氣滯血瘀痰凝,致咽喉失於濡養,聲門開合不利,甚至聲竅阻滯,則有聲瘖之證。
《景嶽全書·雜證謨》卷二十八:“聲由氣而發,肺病則氣奪,此氣爲聲音之戶也。腎藏精,精化氣,陰虛則無氣,此腎爲聲音之根也。”
4.1 肺腎陰虛
久瘖以肺腎陰虛爲多。由於素體虛弱,或勞累太過,或久病失養,以致肺腎陰虧,肺金清肅不行,腎陰無以上承。又因陰虛內熱生,虛火上炎,蒸灼於喉,聲門失健而成瘖。
4.2 肺脾氣虛
過度發音,耗傷肺氣,或久病失調,肺脾氣虛,氣虛則無以鼓動聲門,以致少氣而瘖。
4.3 氣滯血瘀痰凝
咽喉病後餘邪未清,結聚於喉;或過度發聲,耗氣傷陰,喉嚨脈絡受損,皆可致氣滯血瘀痰凝,致聲帶腫脹不消,或形成小結、息肉,妨礙發音而爲瘖。
4.4 妊娠後期陰津不足
7 久瘖的治療
臨牀上久瘖以肺腎陰虛爲多,或氣陰俱虛,或兼氣滯血瘀痰凝慢喉瘖。治療上以養陰爲主,兼以益氣開音,或兼行氣活血祛痰而開音慢喉瘖。
7.1 辨證治療
7.1.1 肺腎陰虛
喉瘖·肺腎陰虛證(hoarseness disease with lung-kidney yin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肺腎陰虛,以聲音嘶啞日久,咽喉乾澀微痛,喉癢乾咳,痰少而黏,時時清嗓,喉黏膜及室帶、聲帶微紅腫,聲帶邊緣肥厚,或喉黏膜及聲帶乾燥、變薄,聲門閉合不全,伴顴紅脣赤、頭暈耳鳴、虛煩少寐、腰膝痠軟、手足心熱,舌紅少津,脈細數等爲常見症的喉瘖證候。
7.1.1.1 症狀
聲音低沉費力,講話不能持久,甚則嘶啞,日久不愈,每因勞累、多講話後症狀加重。咽喉乾澀微痛,喉癢乾咳,痰少而黏,常有“清嗓”習慣,當“吭喀”動作後,喉間自覺舒適。
檢查見喉黏膜及室帶、聲帶微紅腫,聲帶邊緣肥厚,或喉黏膜及聲帶乾燥、變薄,聲門閉合不全,喉關、喉底或紅或不紅。
全身或有顴紅脣赤,頭暈耳鳴,虛煩少寐,腰痠膝軟,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數。
7.1.1.2 證候分析
肺腎陰虛,喉失濡養,功能衰弱兼以虛火上炎,而致聲戶開合不利,放見聲音低沉費力,甚則聲音嘶啞,講話多則氣陰受耗傷,故講話不能持久。
虛火灼爍津液而成痰,故見聲帶及喉間常有少許痰涎附於其上,通過“吭喀”動作後,將其附着之痰涎清除,故喉間自覺舒適。
虛火久鬱於喉間,加之發聲太過,損及聲門脈絡,而致氣滯血瘀痰凝,故見聲帶及喉間微紅腫,邊緣增厚,因病在喉嚨,故喉關、喉底可紅或不紅。
顴紅脣赤,頭暈耳鳴,虛煩失眠,腰膝痠軟,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數,均屬肺腎陰虛,虛火上炎之象。
7.1.1.3 方藥治療
滋養肺腎,降火利喉開音。
7.1.1.4 方藥
可用百合固金湯加減治療:方中以百合、生地、熟地滋養肺腎,麥冬、玄蔘滋陰降火而利咽喉,當歸、白芍養血和陰,桔梗、甘草、貝母利咽喉化痰,可加蟬衣、木蝴蝶以開音。
百合固金湯(汪昂《醫方集解》)加減處方:百合15克,生地黃15克,白芍15克,玄蔘15克,麥冬15克,桔梗12克,浙貝母12克,木蝴蝶12克,蟬蛻10克,殭蠶10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咽喉幹癢,咳嗽,焮熱感,可加把葉10克、黃芩12克。
咽喉幹癢,咳嗽,焮熱感爲主的陰虛肺燥之證,宜用甘露飲,以生津潤燥降氣。
7.1.1.5 中成藥
生脈飲,口服,片劑,每次6~8片,合劑每次10毫升,每日3次;沖劑每次l包,每日2次。
麥味地黃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
7.1.1.6 外治法
7.1.1.7 鍼灸治療
7.1.1.7.1 體針
取合谷、曲池、足三裏、天突等,每天1次,中等刺激,留針20~30 min。
7.1.1.7.2 耳針
7.1.2 肺脾氣虛
喉瘖·肺脾氣虛證(hoarseness disease with spleen-lung qi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肺脾氣虛,以聲嘶日久,高音費力,不能持久,勞則加重,喉黏膜色淡不紅,聲帶腫脹或不腫脹,鬆弛無力,聲門閉合不全,伴少氣懶言、倦怠乏力、納呆便溏、面色萎黃,舌體胖有齒痕,苔白,脈細弱等爲常見症的喉瘖證候。
7.1.2.1 症狀
聲嘶日久,勞則加重,上午明顯,語言低微,高音費力,講話費力,不能持久。
檢查咽喉粘膜色淡不紅,聲帶腫脹或不腫脹,鬆弛無力,閉合不良。
全身可見少氣懶言,倦怠乏力,納呆便溏,面色萎黃,脣舌淡紅,舌體胖,有齒痕,苔白,脈細弱。
7.1.2.2 證候分析
因肺脾氣虛,氣不足以鼓動聲門,聲帶鬆弛無力,閉合不良,故語言低微,講話費力不能持久,甚則聲嘶。
勞則耗氣,氣更虧虛,故勞則加重。
脾運不健,故納果便溏。
7.1.2.3 方藥治療
7.1.2.3.1 治法
7.1.2.3.2 方藥
可用補中益氣湯加訶子、石菖蒲等治療:補中益氣湯可補益肺脾之氣,加以訶子收斂肺氣,利喉開音,配合石菖蒲通竅開音。溼重痰多者,可加法夏、茯苓、扁豆等去溼除痰。
補中益氣湯(李杲《脾胃論》(《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加減處方:黨蔘15克,北黃芪15克,白朮10克,當歸10克,升麻15克,柴胡10克,法夏12克,訶子10克,石菖蒲10克。水煎服。
7.1.2.3.3 中成藥
補中益氣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水蜜丸每次5~10克,水泛丸每次6克,每日2~3次。
7.1.2.4 外治法
7.1.2.5 鍼灸治療
取合谷、足三裏等,用懸灸法,每日1次,每次15~20 min,或直接灸,每穴7~10壯。
7.1.3 氣滯血瘀痰凝
喉瘖·血瘀痰凝證(hoarseness disease with pattern of blood stasis and phlegm coagulation)是指血瘀痰凝,以聲嘶日久,講話費力,喉內異物感或有痰黏着感,常需清嗓,喉黏膜及室帶、聲帶、杓間暗紅肥厚,或聲帶邊緣有小結及息肉狀組織突起,其上多附有黏液,伴胸悶不舒,舌質暗紅或有瘀點,苔薄白或薄黃,脈細澀等爲常見症的喉瘖證候。
7.1.3.1 症狀
聲嘶日久,講話費力,喉內異物感或有痰黏着感,常需清嗓。
檢查見喉黏膜及室帶、聲帶、杓間暗紅肥厚,或聲帶邊緣有小結及息肉狀組織突起,其上多附有黏液。
7.1.3.2 證候分析
因病久氣血瘀滯,脈絡不利,故聲帶暗滯,有小結或息肉,而聲嘶症狀較重,講話費力,喉內不適,有異物感,因有痰凝,粘附於聲帶上,故常作“吭喀”以除其痰而清其嗓。
7.1.3.3 方藥治療
7.1.3.3.1 治法
7.1.3.3.2 方藥
可用會厭逐瘀湯加減治療:會厭逐瘀湯以桃仁、紅花、當歸、赤芍、生地活血去瘀,配合柴胡、枳殼行氣理氣,佐以桔梗、甘草、玄蔘宣肺化痰、清利咽喉而開音。
根據患者之肺腎陰虛或肺脾氣虛情況,分別配用百合固金湯或補中益氣湯等。
7.1.3.3.3 中成藥
複方丹蔘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
7.1.3.3.4 單方驗方
丹青三甲散(幹祖望《名醫名方錄》)處方:三棱10克,莪術10克,穿山甲10克,地鱉蟲10克,蟬蛻6克,鱉甲10克(先煎),昆布12克,海藻10克,桃仁10克,紅花6克,落得打10克。水煎服。偏於氣滯者,加九香蟲、積殼。偏於瘀者,加五靈脂、王不留行。偏於頑痰者,加白芥子、萊菔子、川貝粉(吞服)。充血較甚者,加蒲公英、金銀花、蚤休。
7.1.3.4 外治法
7.1.3.5 手術療法
7.2 飲食療法
胖大海冰糖茶:胖大海4~6枚,洗淨放入碗內,加冰糖適量調味,衝入沸水,加蓋焗半小時左右,慢慢飲用,隔4小時再泡1次,每口2次。
明礬拌橄欖:取橄欖12枚,明礬1.5克,先用冷開水將橄欖洗淨,用刀將每枚橄欖切4~5條縱紋.再將明礬末摻入縱紋內,每 1~2小時喫2枚,細嚼慢吞,有痰吐痰,無痰將汁嚥下。
無花果冰糖水:無花果30克,冰糖適量,煲糖水服食,每日1次,連服3~5日。
7.3 參照
《景嶽全書·聲瘖》:瘖啞之病,當知虛實。實者其病在標,因竅閉而瘖也。虛者其病在本,因內奪而瘙也……內奪者有色慾之奪傷其腎也;憂思之奪傷其心也;大驚大恐之奪傷其膽也,飢餓疲勞之奪傷其脾也;此非各求其屬而大補元氣,安望其嘶敗者復完而殘損者復振乎。此皆虛邪之難治者也。虛損爲瘖者,凡聲音之病惟此最多,當辨而治之。凡色慾傷陰病在腎者,宜六味地黃丸、附桂八味丸、左歸丸、右歸丸、人蔘平肺湯、大補元煎之類主之,或兼肺火者宜一陰煎、四陰煎、人蔘同本丸之類擇而用之。凡飢餓疲勞而致中氣大損而爲瘖者,其病在脾,宜歸脾湯、理陰煎、補中益氣湯、補陰益氣煎、溫胃飲之類主之。凡憂思過度以致傷心脾而爲瘖者,宜七福飲、歸脾湯之類主之。凡病人久咳聲啞者,必由元氣大傷,肺腎俱敗,但宜補肺氣滋腎水,養金潤燥,其聲自出,或略加訶子、百藥煎之類,兼收斂以治其標,務宜先本後標,庶可保全,若見其假熱而過用寒涼,或見其痰盛而妄行消耗,則未有一免者矣。
7.4 醫案
喉痹失音治驗:李君,患失音有年,中西醫治絲毫無效,一日踵門求治,言談頗治,先視其喉,用牙押將舌押下,但聞鳴鳴之聲,甚響,張口極大時亦有聲出,繼察其會厭上下,以及懸雍垂等處,則紅絲繚繞,間有細白點,挾雜其中,食物咽津,微覺梗痛,餘曰,言爲心聲,心之脈貫腎,系舌本,舌爲發音之器,先生必重虛其陰,動搖其精,精俞虧而火愈旺,徒用滋陰,不宣痰氣,無益也,伊聞言,點頭稱是,乃爲用南沙蔘、細生地、川貝母、鵝管石、光杏仁、冬瓜仁各三錢,淡天冬、橘白絡、京元參各一錢半,仙半夏二錢,青蘆尖二尺,剪去節,水煎服,外加中白、柳華二散,少加祕藥,十日後複診,白點已除,鳴鳴之聲,亦細而少,改用西洋參半錢,金石斛三錢,淡天冬,橘白絡各一錢半,柏子仁、冬瓜仁、川貝母、大生地、京元參、肥玉竹備三錢,山萸肉二錢,另紫蛤殼一兩,先煎代水,共診六次,不外此方出入,多年痼疾,竟能霍然。(摘自《國醫萬病自療叢書·咽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