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太溪穴·內崑崙
內崑崙爲經穴別名[1][2]。出自《普濟方》。即太溪穴[2][2]。《千金翼方》:“治腳轉筋,針內崑崙穴,在內踝後陷中。”
穴位 | 太溪 | ||
---|---|---|---|
漢語拼音 | Taixi | ||
羅馬拼音 | Taishi | ||
美國英譯名 | Great Brook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KI3 | |
日本 | 3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R5 | |
富耶氏 | R3 | ||
德國 | N5 | ||
英國 | K6 | ||
美國 | Ki3 |
太溪爲經穴名(Tàixī KI3)[3]。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別名呂細(《針經指南·通玄指要賦》),內崑崙(《千金翼方》),大溪(《備急千金要方》)。屬足少陰腎經[3]。太溪是足太陰腎經的輸穴和原穴,五行屬土[3]。太意即甚大,溪即溝溪,此穴在內踝與跟腱的間隙中,如居溝溪,故名太溪[3]。太溪穴主治前陰,肺胸,五官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遺精,陽痿,遺溺,月經不調,經閉,疝瘕積聚,不眠,癲狂,咳喘,唾血,頭痛,牙痛,咽喉腫痛,鼻衄不止,耳鳴耳聾,熱病煩心,多汗,心痛,胸脅支滿,消渴,黃疸,痿症,腰痛,足跟腫痛,兩腿生瘡,頭痛目眩,齒痛,耳聾,耳鳴,氣喘,胸痛咯血,失眠,健忘,遺精,小便頻數,腰脊痛,下肢厥冷,內踝腫痛,眩暈,咳血,多夢,泄瀉,齒痛齦腫,視力減退,咳嗽,咯血,不寐,腰背痛,足跟痛,現代又多用太溪穴治療腎炎,膀胱炎,口腔炎,慢性咽炎,神經性耳聾,神經衰弱,乳腺炎,下肢癱瘓,腎炎,遺尿,肺氣腫,支氣管炎,哮喘,慢性喉炎,腰肌勞損,心內膜炎,膈肌痙攣等。
3.1 太溪穴的別名
呂細(《針經指南·通玄指要賦》),內崑崙(《千金翼方》),大溪(《備急千金要方》)。
3.2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注於太溪,太溪,內踝之後,跟骨之上陷者中也,爲輸。
3.3 穴名解
太意即甚大,溪即溝溪,此穴在內踝與跟腱的間隙中,如居溝溪,故名太溪[3]。
太,大之甚爲太。溪,水注川曰溪。詳審足少陰腎經各穴大意,起於湧泉之泉,出於然谷之谷,本穴則猶溪澗之溪也。且本穴出於內踝之後,凹隙大深之處,《黃帝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原》載:“陰中之太陰,腎也,其原出於太溪。”穴在內踝與跟腱間形如溪谷之處,乃人身孔穴中之尊貴者也。腎爲十二經生氣之原,太溪又爲腎之原穴,爲腎之原氣大會處,乃人身元氣旺盛與尊貴之處也。又《黃帝內經素問·金匿真言論》:“腎藏精,病在溪。”病與穴應更見其要。人身最深莫過於腎,本穴由足下通之,亦太溪之意也。古法診脈三部九候,太溪爲九候之一,取本穴以察少陰經疾患。[4]
3.4 特異性
3.5 所屬部位
足部[5]
3.6 太溪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太溪穴在足內側,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足少陰腎經的輸穴,原穴[6]。
太溪穴位於踝區,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中。仰臥或正坐垂足取穴[7]。
太溪穴在足部的位置
3.7 太溪穴的取法
太溪穴位於踝區,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中,仰臥或正坐垂足取穴[7]。
3.8 太溪穴穴位解剖
太溪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脛骨後肌腱、趾長屈肌腱與跟腱、蹠肌腱之間、趾長屈肌。前方有脛後動、靜脈。皮下組織內的淺靜脈向前歸流大隱靜脈,向後歸流小隱靜脈。跟腱前方及兩側脂肪組織較發達。分佈着小腿內側皮神經,當脛神經經過處。皮膚由隱神經的小腿內側支分佈。脛神經和脛後動脈體表投影的下點則在內踝和跟腱之間,神經在動脈的後方。脛骨後肌、趾長屈肌肌腱均受脛神經支配。
3.8.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脛骨後肌腱、趾長屈肌腱與跟腱、蹠肌腱之間→踇長屈肌[8]。
3.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隱神經分支和大隱靜脈屬支分佈;深層有脛神經和脛後動脈分支分佈,並有脛神經乾和脛後動脈幹經過[9]。
3.9 太溪穴的功效與作用
太溪穴爲足少陰腎經之輸穴,位於足內踝關節之處,“輸主體重節痛”,故可治療內踝關節扭傷等病症[10]。
太溪穴爲腎經之原穴,乃原氣輸注之處,《黃帝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原》曰:“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因此本穴可治療腎陰虛、腎陽虛、腎氣虛等病證[10]。
足少陰腎經脈“絡心”,交接於手厥陰心包經,腎主骨生髓,腦爲髓海,元神之府,故取太溪穴可治療神志病[10]。
太溪穴有調補腎氣、通利三焦之功,主治咽乾,齒痛,耳聾,耳鳴,頭暈,咯血,氣喘,消渴,月經不調,不寐,遺精,陽痿,小便頻數,腰脊痛[10]。
3.10 太溪穴主治病證
太溪穴主治前陰,肺胸,五官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遺精,陽痿,遺溺,月經不調,經閉,疝瘕積聚,不眠,癲狂,咳喘,唾血,頭痛,牙痛,咽喉腫痛,鼻衄不止,耳鳴耳聾,熱病煩心,多汗,心痛,胸脅支滿,消渴,黃疸,痿症,腰痛,足跟腫痛,兩腿生瘡,頭痛目眩,齒痛,耳聾,耳鳴,氣喘,胸痛咯血,失眠,健忘,遺精,小便頻數,腰脊痛,下肢厥冷,內踝腫痛,眩暈,咳血,多夢,泄瀉,齒痛齦腫,視力減退,咳嗽,咯血,不寐,腰背痛,足跟痛,現代又多用太溪穴治療腎炎,膀胱炎,口腔炎,慢性咽炎,神經性耳聾,神經衰弱,乳腺炎,下肢癱瘓,腎炎,遺尿,肺氣腫,支氣管炎,哮喘,慢性喉炎,腰肌勞損,心內膜炎,膈肌痙攣等。
太溪穴主治前陰、肺胸、五官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遺精、陽痿、遺溺、月經不調、經閉、疝瘕積聚、不眠、癲狂、咳喘、唾血、頭痛、牙痛、咽喉腫痛、鼻衄不止、耳鳴耳聾、熱病煩心、多汗、心痛、胸脅支滿、消渴、黃疸、痿症、腰痛、足跟腫痛、兩腿生瘡等[10]。
太溪穴主治頭痛目眩、咽喉腫痛、齒痛、耳聾、耳鳴、氣喘、胸痛咯血、消渴、月經不調、失眠、健忘、遺精、陽痿、小便頻數、腰脊痛、下肢厥冷、內踝腫痛[10]。
太溪穴主治頭痛,眩暈,耳聾,耳鳴,咽喉腫痛,齒痛;咳喘,咳血;月經不調;遺精,陽痿;失眠,多夢;小便頻數,泄瀉;消渴,腰痛[10]。
太溪穴主治咽喉腫痛,齒痛齦腫,耳鳴,耳聾,視力減退,咳嗽,氣喘,咯血,消渴,不寐,遺精,陽痿,月經不調,小便頻數,腰背痛,足跟痛等[10]。
現代又多用太溪穴治療腎炎、膀胱炎、口腔炎、慢性咽炎、神經性耳聾、神經衰弱、乳腺炎、下肢癱瘓等[10]。
3.11 刺灸法
3.11.1 刺法
直刺0.5~0.8寸[10][10],局部有酸脹感[10],有觸電感向足底放散[10]。
3.11.2 灸法
3.12 太溪穴的配伍
太溪穴配飛揚,爲原絡配穴法,有滋陰補腎的作用,主治頭痛目眩。
太溪穴配腎俞、志室,有溫腎壯陽的作用,主治遺精。陽痿,腎虛腰痛。
3.13 文獻摘要
《黃帝內經靈樞·厥病》:厥心痛,痛如以錐針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
《鍼灸甲乙經》:熱病汗不出、默默嗜臥、溺黃、少腹熱、嗌中痛、腹脹內腫、涎下、厥心痛、如錐針刺,大溪主之。瘧、咳逆心悶不得臥、嘔甚、熱多寒少、欲閉戶牖而處、寒厥足熱,太溪主之。胸脅喘滿、不得俯仰、潰癰、咳逆上氣、咽喉喝有聲,太溪主之。厥氣上逆,太溪主之。
3.14 太溪穴研究進展
3.14.1 對呼吸功能的影響
針刺太溪可改善肺呼吸功能,針刺太溪、郄門、魚際可改善因開胸而引起的縱隔擺動,其效果遠比肺門周圍神經封閉優越[10]。
3.14.2 對腎功能的影響
針刺太溪、列缺,可使腎泌尿功能增強,酚紅排出量較針刺前增高,尿蛋白減少,高血壓下降,這種效應一般可維持2~3h,個別可達數日,水腫也減輕,甚至消失,對腎炎患者有一定治療效果[10]。
3.14.3 對嗜酸性粒細胞的影響
如在同一人身上,用同一手法針刺太溪,留針2 min嗜酸性粒細胞減少約33%,留針10 min則減少約44%[10]。
3.14.4 對機體細胞免疫的影響
有人對腎虛患者擇時針刺腎俞、太溪,用補法,隔日1次,15次爲一療程,療程前後一天中分別於卯時、酉時採末梢血,做紅細胞C3b受體花環實驗,結果發現,腎虛者紅細胞C3b受體花環形成率一天中卯時最高,酉時最低,說明鍼灸補腎療效最佳時間宜選在酉時[10]。
3.14.5 治療尿頻
針刺太溪治療尿頻70例。主穴:太溪。配穴:伴有胃、心、胸部位疾病者,配內關、公孫、三陰交;失眠者加安眠穴;體虛者加關元、百會等。每日1次,3次爲一療程,結果:全部有效,多數患者僅1次即效。[10]
3.14.6 治療腎絞痛
太溪配照海、行間治療腎絞痛32例,26例疼痛消失,6例疼痛減輕[10]。
據報道刺雙側太溪,以患者有發麻發脹感向足跟部放射爲度,治療23例,經針1~3次,疼痛基本消失18例。
3.14.7 治療尿路結石
針刺太溪、飛揚、京門等穴治療尿路結石118例,太溪用補法,飛揚、三陰交用瀉法,京門用平補平瀉法,用毫針針刺,每日1次,10次爲一療程,同時可配合中藥治療。結果:痊癒72例,佔61.7%;顯效28例,佔23.7%;無效18例,佔15.2%。總有效率爲84.8%。[10]
3.14.8 治療腰痛
以太溪配腎俞治療腰痛,太溪、腎俞針刺用補法,得氣後留針30 min,每日1次,10次爲一療程,經治1個療程後腰痛減輕,2個療程後腰痛痊癒[10]。
3.14.9 治療咽炎
治療喉痹35例,風熱者用魚腥草注射液,虛火者用複方注射液;取太溪、照海,每穴注射藥液1 mL,每日1次,兩側交替進行。結果:治癒31例,中斷者3例,無效者1例[10]。
3.14.10 治療踝關節扭傷
針刺健側太溪治療急性踝關節扭傷37例,取健側太溪,直刺0.5~1寸,得氣後施提插捻轉瀉法,持續行鍼約30 s,留針20 min,囑患者活動患側踝關節,每5min行鍼1次,每日1次,14次爲一療程。結果:痊癒30例,佔81.1%;顯效3例,佔8.1%;好轉3例,佔8.1%;無效1例,佔3.7%。總有效率爲96.3%。[10]
4 崑崙·內崑崙
穴位 | 崑崙 | ||
---|---|---|---|
漢語拼音 | Kunglun | ||
羅馬拼音 | Kunlun | ||
美國英譯名 | K'un Lun Mountains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BL60 | |
日本 | 60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V60 | |
富耶氏 | V60 | ||
德國 | B60 | ||
英國 | B60 | ||
美國 | BI60 |
崑崙爲經穴名(Kūnlún BL60)[11]。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別名下崑崙[12]。屬足太陽膀胱經[12]。崑崙是足太陽膀胱經五輸穴的經穴,五行屬火[12][12]。崑崙爲山名,外踝高突如山,穴在其後,故名崑崙[12]。崑崙穴主治頭項、腰腿、膝脛等疾患:如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鼻塞鼻衄,齒痛頰腫,項背強痛,腰痛如折,腿股疼痛,膕筋攣急,腨跟痛,浮腫,喘逆,腹滿,大便難,瘧疾,腳氣,癲狂,癇症,女子難產,胞衣不下,頭痛,項強,目眩,鼻衄,肩背拘急,腰痛,腳跟痛,小兒癇證,難產,足跟腫痛,外踝疼痛,癲癇,小兒癲癇,下肢麻痹或癱瘓,坐骨神經痛,足踝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現代又多用崑崙穴治療神經性頭痛,甲狀腺腫大,腰部軟組織損傷,下肢癱瘓,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炎,坐骨神經痛,眩暈,膝關節炎,踝關節扭傷,膝關節周圍軟組織疾病,鼻出血,胎盤滯留,痔瘡等。
4.1 崑崙穴的別名
上崑崙、內崑崙(《太平聖惠方》),下崑崙(《鍼灸資生經》),足太陽(《灸法殘卷圖》)。
4.2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行於崑崙,崑崙,在外踝之後,跟骨之上,爲經。
4.3 穴名解
崑崙,是我國最大的山脈。《子午流注說難》中說本穴:“乃是太陽所行之經穴,膀胱爲水府,穴居足踝後,比井滎俞原各穴較高,崑崙乃水之高原。”足外踝突,較其他踝突爲高。以崑崙山爲最高山峯,取之以喻本穴。且兼該穴主治頭部疾患,即上病下取之意。養生家稱百會穴亦爲崑崙,又有高大之意,故以“崑崙”名之。[12]
4.4 特異性
4.5 所屬部位
足部[13]
4.6 崑崙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崑崙穴在足部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13]。
崑崙穴位於踝區,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中。正坐或俯側臥取之[13]。
崑崙穴在足部的位置
崑崙穴在足部的位置
4.7 崑崙穴的取法
崑崙穴位於踝區,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中。正坐或俯側臥取之[13]。
垂足着地或俯臥位,外踝尖與跟腱水平連線之中點處取穴[14]。
4.8 崑崙穴穴位解剖
崑崙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腓骨長、短肌。皮膚由腓腸神經分佈。有小隱靜脈及外踝後動、靜脈。分佈着腓腸神經。該穴深層結構的血液營養來自腓動脈。該動脈是脛後動脈在膕肌下方2~3釐米發出的,經脛骨後面與(踇)長屈肌之間下降至外踝,終於跟外側皮。在外踝上方4~6釐米處,發出穿支,穿經肌肉和小腿肌間膜至小腿前面,與脛前動脈的分支吻合。該吻合對於小腿側支循環的形成和血液供應有實際應用意義。
4.8.1 層次解剖
4.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腓腸神經分支和小隱靜脈屬支分佈,並有腓腸神經本乾和小隱靜脈本幹經過;深層有外踝後動脈(發自腓動脈)分支分佈[15]。
4.9 崑崙穴的功效與作用
足太陽膀胱經脈起於目內眥,過頭、項、背部,根據“上病下取”之理,崑崙穴可治療頭面五官病[16]。
足太陽膀胱經經脈過腰部及下肢,止於足小趾部,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之理,崑崙穴可治療經脈病[16]。
崑崙穴爲膀胱經之經穴,屬足太陽經,位於外踝後,太溪爲腎經之原穴,屬足少陰經,位於內踝後,二穴陰陽相合,表裏相通,相互配合治療難產[16]。
崑崙穴配五行屬火,應於心,膀胱經經別入於心,心藏神,故可治療神志病[16]。
崑崙穴與內踝後足少陰腎經的太溪相對應,故相互配合以治療婦科病和踝關節病爲主[16]。
崑崙穴有疏風活絡作用。以其位於上也,又以其爲治頭病之總綱也。竊唯百會之稱崑崙,喻山之巔。本穴之稱崑崙,喻山之麓也。更以本穴之氣貫於巔頂,順勢下行猶崑崙之披瀝百川也。故能治頭痛、喘滿及胎衣不下諸症也。揣本穴名義及所治各病,則對本經經氣下貫有瀑然之勢矣。[16]
4.10 崑崙穴主治病證
崑崙穴主治頭項、腰腿、膝脛等疾患:如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鼻塞鼻衄,齒痛頰腫,項背強痛,腰痛如折,腿股疼痛,膕筋攣急,腨跟痛,浮腫,喘逆,腹滿,大便難,瘧疾,腳氣,癲狂,癇症,女子難產,胞衣不下,頭痛,項強,目眩,鼻衄,肩背拘急,腰痛,腳跟痛,小兒癇證,難產,足跟腫痛,外踝疼痛,癲癇,小兒癲癇,下肢麻痹或癱瘓,坐骨神經痛,足踝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現代又多用崑崙穴治療神經性頭痛,甲狀腺腫大,腰部軟組織損傷,下肢癱瘓,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炎,坐骨神經痛,眩暈,膝關節炎,踝關節扭傷,膝關節周圍軟組織疾病,鼻出血,胎盤滯留,痔瘡等。
崑崙穴主治頭項、腰腿、膝脛等疾患:如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鼻塞鼻衄、齒痛頰腫、項背強痛、腰痛如折、腿股疼痛、膕筋攣急、腨跟痛、浮腫、喘逆、腹滿、大便難、瘧疾、腳氣、癲狂、癇症、女子難產、胞衣不下等[16]。
崑崙穴主治頭痛、項強、目眩、鼻衄、瘧疾、肩背拘急、腰痛、腳跟痛、小兒癇證、難產[16]。
崑崙穴主治頭痛,目眩,鼻衄;項強,腰痛,足跟腫痛,外踝疼痛;難產;癲癇[16]。
崑崙穴主治頭痛,目眩,項強,鼻衄,腰痛,腳跟痛,小兒癲癇,難產,胞衣不下,下肢麻痹或癱瘓;以及坐骨神經痛,足踝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等[16]。
現代又多用崑崙穴治療神經性頭痛、甲狀腺腫大、坐骨神經痛、腰部軟組織損傷、下肢癱瘓、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炎等[16]。
2. 運動系統疾病:下肢癱瘓,膝關節炎,踝關節扭傷,膝關節周圍軟組織疾病;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直刺0.5~0.8寸[16][16][16],也可深刺透太溪[16],局部有酸脹感[16],可向足趾放散[16]。
1.直刺0.5~1寸,局部酸脹,;
3.向上斜刺2~3寸,局部酸脹,針感擴散至足跟或足趾,治療甲狀腺腫大。
4.11.2 灸法
4.12 崑崙穴的配伍
4.13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痙、脊強、頭眩痛、腳如結、腨如裂,崑崙主之。瘧、多汗、腰痛不可俯仰、目如脫、項如拔,崑崙主之。大風、頭多汗、腰尻腹痛、腨跟腫、上齒痛、脊背尻重不欲起、聞食臭、惡聞人音、泄風從頭至足,崑崙主之。女子字難,若胞衣不出,崑崙主之。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肩背拘急,咳喘暴滿,陰腫痛,小兒發癇瘛瘲。
4.14 崑崙穴研究進展
4.14.1 對消化功能的影響
針刺崑崙可使不蠕動及蠕動很弱的降結腸下部及直腸的蠕動增強,併產生便意[16]。
4.14.2 對血壓的影響
4.14.3 對痛閾的影響
用激光照射佐劑性關節炎大鼠的“崑崙”10 min,約10次後腫脹的關節改善,疼痛級別減少,與對照組差異顯著。激光照射對皮膚溫度、基礎痛閾均無明顯影響,激光照射後嘶叫閾有明顯提高,說明“崑崙”的即時鎮痛效果顯著。[16]
4.14.4 治療坐骨神經痛
用腧穴注射治療坐骨神經痛97例,用654-2注射液10 mL,注入崑崙,將針頭刺入0.5~0.8寸深,輕者隔日1次,重者每日1次,5次爲一療程。結果:痊癒44例,佔45.4%;顯效32例,佔33%;好轉16例,佔16.5%;無效5例,佔5.1%。總有效率爲94.9%。[16]
4.14.5 治療落枕
針刺崑崙治療落枕55例,崑崙穴刺入0.3~0.5寸,行提插捻轉瀉法,囑患者做頸椎旋轉活動,每日1次。結果:痊癒50例,佔90.9%;好轉4例,佔7.3%;無效1例,佔1.8%。總有效率爲98.2%。[16]
4.14.6 治療足跟痛
用崑崙透太溪治療足跟痛46例,針刺時使針感傳至足跟,同時配用外敷中藥法。結果:痊癒18例,顯效19例,好轉8例,無效1例。[16]
4.14.7 治療腰骶小關節滑膜嵌頓
在崑崙埋針治療腰骶小關節滑膜嵌頓27例,崑崙快速進針捻轉10~20 min,用膠布固定,並令患者抱膝,醫者輕輕地拍打腰部,最後讓患者下牀活動腰部,留針l~2h。結果:1次治癒18例,佔67%;2次治癒7例,佔26%;無效2例,佔7%。總有效率爲93%。[16]
4.14.8 治療眉棱骨痛
治療眉棱骨痛16例,以病側崑崙爲主,如當時不見效的則改爲健側崑崙,用1寸毫針針刺,以達針感。病程長者用平補平瀉手法,病程短者用瀉法。結果:痊癒15例,佔98.4%;無效1例,佔1.6%。[16]
4.14.9 提高顯影率
5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9.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83.
-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96.
- ^ [4]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7.
- ^ [6]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5.
- ^ [8]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66-267.
- ^ [9]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2.
- ^ [10]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66-267.
- ^ [1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30.
- ^ [1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37.
- ^ [13]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0.
- ^ [14]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57-258.
- ^ [1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86.
- ^ [1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57-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