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膿性關節炎的持續沖洗和吸引術

骨與關節感染的手術 手術 小兒外科手術 化膿性關節炎的手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huà nóng xìng guān jíe yán de chí xù chōng xǐ hé xī yǐn shù

2 英文參考

persistent infusion and aspiration of septic arthritis

5 分類

小兒外科/骨與關節感染的手術/化膿性關節炎的手術

6 ICD編碼

80.10

7 概述

化膿性關節炎的持續沖洗和吸引術用於化膿性關節炎的手術治療。骨與關節感染是導致肢體功能障礙的主要疾病之一,尤其對於處於生長發育期的兒童,治療和預後都表現出相當大的困難。骨與關節感染主要包括骨髓炎化膿性關節炎骨與關節結核

8 關於骨髓炎

骨髓炎是由感染微生物引起的骨的炎症骨髓炎可以是侷限性的,也可以經骨傳播而累及骨髓、骨皮質、骨膜和骨周圍的軟組織。根據感染的機制,骨髓炎可分爲外源性和血源性兩類(血液供應示意圖12.32.3.1-0-1)。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最常見的骨感染類型,在兒童中常見。血源骨髓炎是因身體其他部位有感染病竈,如扁桃腺炎、咽喉炎或軟組織膿腫,在人體局部或全身抵抗力下降的情況下,致病菌經血路播散到骨組織而形成的化膿性感染。常見的致病菌有金黃色葡萄球菌、B組鏈球菌大腸桿菌,而布氏桿菌厭氧菌比較少見。兒童血源骨髓炎發生長骨幹骺端,主要由於該部爲終末血管,且血管豐富和有大量血竇,使血流速度相對緩慢,因此,由血路而來的致病菌易在該部位停留、繁殖。如果機體抵抗力增強,致病菌毒力較低時,在局部形成局竈性膿腫Brodie膿腫),否則膿腫擴散,形成急性骨髓炎(圖12.32.3.1-0-2)。

急性化膿性骨髓炎,先在骨膜下形成膿腫骨膜膿腫剝離後,使該部骨皮質表層失去血液供應,引起骨缺血性壞死。同時也由於骨膜下膿腫經Haversian管或Volkman管進入骨髓腔,使髓腔內滋養血管及其分支受感染,形成炎症反應,滋養血管內形成血栓、栓塞,加速局部骨壞死發生。在化膿和死骨形成的同時,病竈周圍的骨膜炎症充血滲出液刺激而產生了新骨,包圍於原骨幹之外,形成骨外殼,或稱“骨痂”。新形成的骨殼,由於炎症繼續存在,骨殼本身亦遭破壞,骨殼不規則並形成許多孔道,這些孔道與皮下組織皮膚穿通,形成竇道。骨膿腫以及小的死骨塊,可隨竇道自行排出體外,但較大的死骨不能被排出,也不能被吸收,形成骨異物存在,致使膿腫不能癒合。感染長期存在,因而是形成慢性骨髓炎的病變基礎,當身體抵抗力減弱或引流不暢時,又可發生慢性骨髓炎急性發作(圖12.32.3.1-0-3)。

臨牀分型:根據病程長短和臨牀表現,將血源骨髓炎分爲3型:①急性骨髓炎:系指骨感染初期階段,局部嚴重腫脹,疼痛,並引起高熱白細胞增高和血沉增快等全身中毒症狀與體徵。Trueta(1959)基於病人年齡將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分爲3個亞型:嬰幼型,由於2歲以下兒童的骨生長板具有屏障作用,可阻滯幹骺端膿腫直接侵犯骨骺。又因幹骺端皮質較薄,使幹骺端膿腫易穿破幹骺端骨皮質,形成骨膜下膿腫,而不沿髓腔擴散,並保留骨內膜血運,因此,無死骨形成,並很少遷延成慢性骨髓炎。但易引起肢體短縮和成角畸形。然而,由於2歲以下兒童的幹骺端血管與骨骺血管有交通支,幹骺端處的細菌可通過交通支,引起骨骺感染,進而導致化膿性關節炎兒童或青少年型,2~12歲兒童的骨生長板仍可防止幹骺端感染直接蔓延至骨骺,但其骨皮質較厚而不易穿破,使幹骺端膿腫沿髓腔擴散到骨幹部,並破壞骨內膜血運。同時,骨外膜較厚,往往形成大塊死骨和轉化成慢性骨髓炎。然而由於骨生長板逐漸發育成熟,使幹骺端和骨骺血管交通支中斷,因此,此組兒童很少發生骨骺感染。成人型,當骨生長閉合後,急性骨髓炎的發病率則顯著減少。此外,因骨膜與骨皮質緊密相連,使骨膜下膿腫擴散緩慢,所以不易形成骨壞死,但骨皮質局部破壞可引起病理骨折。②亞急性骨髓炎:其臨牀表現爲隱匿出現的疼痛,不伴全身症狀,病人體溫正常或輕度升高。由於缺乏系統症狀和體徵,感染經常在2周或更長的時間內不被發現。診斷主要依據可疑的臨牀表現和X線影像表現來確定。骨組織破壞性病變內有大量感染肉芽組織,但無死骨和膿腫,有時須依靠活檢除外骨腫瘤後方可明確診斷。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是主要的病原菌。一般認爲,這種症狀較輕的病變過程可能與病人機體抵抗力較強,細菌毒力較低或在症狀出現前應用抗生素有關。根據Gledhill提出並由Roberts等改良的分類方法,將亞急性骨髓炎病變分爲6型:Ⅰ型,病變位於幹骺端中部;Ⅱ型,病變位於幹骺端,但病竈爲偏心性,伴有皮質骨破壞;Ⅲ型,骨幹皮質骨膿腫形成;Ⅳ型,骨幹髓腔內膿腫形成,無皮質骨破壞,但伴有骨膜反應;Ⅴ型,爲原發性骨骺骨髓炎;Ⅵ型,爲穿過骨骺的亞急性感染(圖12.32.3.1-0-4)。③慢性骨髓炎慢性骨髓炎急性骨髓炎遷延而來,此時全身症狀消退,但骨組織局部病竈可見膿液,死骨和感染肉芽組織。臨牀上表現爲病變部位間歇性急性發作,且往往有皮膚竇道和軟組織膿腫形成。

治療原則:血源骨髓炎需要採取綜合治療措施,包括應用抗生素與全身支持療法,局部休息制動和外科手術治療。手術治療的目的是清除膿腫,摘除死骨,清除局部壞死組織修復組織皮膚缺損,特別是近年來顯微外科技術的應用,發展了很多皮瓣和肌皮瓣,爲修復組織皮膚缺損提供了可靠的方法。手術方法則根據其臨牀類型和病人具體情況決定。但是,無論選用哪種手術方法,手術前後都應做細菌培養藥敏試驗然後選擇有效的抗生素靜脈輸入,持續給藥3~4周後,改用口服抗生素1~2個月。對於典型的亞急性骨髓炎,推薦的治療方案是給予合適的抗生素6周;對於侵襲性的病變,或者診斷尚存在疑問時,建議進行病竈活檢刮除術,並選擇合適的抗生素抗生素治療時間要夠長,否則易致感染復發或形成慢性感染慢性骨髓炎多須外科治療,包括徹底的清創、死骨切除以及感染瘢痕化的骨質和軟組織的切除,從而通過建立一個有活力的、血液循環良好的環境來消滅感染

化膿性關節炎是由化膿性細菌引起的關節腔感染,往往會造成關節軟骨和骨組織的破壞,嚴重者導致病理性脫位關節強直血源性者在兒童發生較多,尤其1歲左右的幼兒更爲多見,常爲敗血症的併發症,也可因手術感染關節外傷感染關節火器傷所致。近年來因開放性損傷引起的化膿性關節炎有增多的趨勢,應引起重視。致病菌主要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鏈球菌。受累的關節多爲單一肢體大關節,最常受累者爲髖、膝關節。

化膿性關節炎的治療目標是既要減輕或消除全身中毒症狀,又要力爭保全關節結構功能。因此本病的治療應包括:①全身應用抗生素和對症支持;②受累肢體的休息和適當制動;③急性期及時切開引流;④晚期矯正關節和肢體的畸形。值得強調指出的是,經48h靜脈輸入抗生素治療後,關節腔穿刺吸出液呈膿性者,應施急診手術切開引流,以挽救關節結構功能

9 適應

化膿性關節炎的持續沖洗和吸引術適用於當四肢大關節如髖、膝、肩關節化膿性關節炎一旦確診,且關節穿刺吸出液混濁或呈膿性者,應立即手術。它不僅可減少和防止因反覆關節穿刺所致的繼發性關節混合感染,而且還能有效的引流膿液,減輕關節軟骨的溶解和破壞,並降低關節內壓力,可緩解疼痛,減少因壓力增高所致的髖關節病理性脫位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等併發症。下面以膝關節爲例,敘述本手術。

10 術前準備

1.靜脈輸入廣譜抗生素,糾正電解質紊亂和酸鹼平衡

2.準備硅膠管(直徑3mm)2~4根,每根長約0.8m;胸腔套管穿刺針2套;輸血用橡皮管2~4條和玻璃接頭4個。

11 麻醉體位

硬脊膜外腔阻滯麻醉全身麻醉病兒採取仰臥位,並使膝關節呈輕度屈曲位。

12 手術步驟

12.1 1.確定沖洗和吸引管入口

以髕骨爲標誌,分別在其內上側和外下側作爲出入口,並用亞甲藍標記。

12.2 2.關節腔插管

在預定的入口處,用尖刀做一皮膚切口,將套管針自切口刺入,沿髕骨下面斜行或從一側進入關節腔。術者固定套管針後,再把套管針的針柄拔出,此時可見膿液流出。收集膿液做塗片檢查細菌培養藥物敏感試驗然後,將硅膠管自套管針送入膝關節內,並調整套管針和硅膠管的方向和深度,見有大量膿液流出後,拔出套管針,保留硅膠管於關節腔內,並用絲線縫合和固定硅膠管。

在出口處用上述方法插入另一硅膠管進關節腔。一般把髕骨內上側的硅膠管作爲沖洗管,而髕骨外下側者爲吸引管(圖12.32.3.1-1)。

13 術後處理

化膿性關節炎的持續沖洗和吸引術術後做如下處理:

1.將沖洗管接含有抗生素溶液的吊瓶,而吸引管與負壓吸引器的橡皮管連接,即開始沖洗和吸引。

2.開始1~2d內沖洗溶液的入量和出量應稍多些,以病兒不覺關節脹痛爲宜。然後,當吸出液逐漸清晰透明時,可減少衝洗液灌注的速度。爲防止關節滑膜發生粘連,可每隔1小時交替將流入速度加快或流出速度減慢,保持關節囊適當膨脹,但應防止皮膚切口處漏液。

3.一般保留沖洗-吸引管7d左右。拔管前1d,先夾住沖洗管,但繼續吸引關節腔內的殘留液體。如病兒體溫不再上升、關節感染復發現象,觀察24h再拔出硅膠管幷包扎傷口。指導病兒開始主動練習關節活動,但應循序漸進。

4.應用抗生素治療。靜脈輸入抗生素3~4周後,改用口服抗生素,維持1~2個月。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