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脹·肝膽溼熱證

耳脹 中醫耳科 中醫證名 中醫耳鼻喉科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ěr zhàng ·gān dǎn shī rè zhèng

2 英文參考

ear distention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in liver and gallbladder[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定義

耳脹·肝膽溼熱證(ear distention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in liver and gallbladder)是指肝膽溼熱,以耳內脹悶堵塞感,重聽,自聽增強,鼓膜充血內陷,或見液平面,鼓膜穿刺可抽出黃色較黏稠的積液,或伴耳鳴煩躁易怒、口苦口乾胸脅苦悶,舌紅苔黃膩,脈弦數等爲常見症的耳脹證候[1]

4 耳脹·肝膽溼熱證症狀

耳脹·肝膽溼熱證患者耳內脹悶堵塞感,重聽,自聽增強,鼓膜充血內陷,或見液平面,鼓膜穿刺可抽出黃色較黏稠的積液,或伴耳鳴煩躁易怒、口苦口乾胸脅苦悶,舌紅苔黃膩,脈弦數[1][2]

5 證候分析

膽經氣偏盛,由風邪引動而上結於耳竅,則可致耳內脹悶,並有口苦咽乾舌紅、苔黃、脈弦數等症狀[2]

熱邪傷及耳膜,故耳膜充血內陷[2]

溼邪,則耳竅內有積液,表現爲耳膜後有一水平暗影,可隨頭位改變而移動[2]

6 耳脹·肝膽溼熱證的治療

6.1 方藥治療

6.1.1 治法

耳脹·肝膽溼熱證治宜清肝膽實熱[3]

6.1.2 方藥

可用龍膽瀉肝湯[備註]龍膽瀉肝湯(《醫宗金鑑》):龍膽草梔子黃芩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柴胡生地黃甘草加減治療[3]

可用龍膽瀉肝湯羚羊角(磨水沖服)治療[3]

6.2 外治法

1)宜用清熱祛風止痛藥物滴耳,如黃連滴耳液,或用新鮮虎耳草一枝黃花搗汁滴耳;亦可用田螺水冰片少許滴耳[3]

2)滴鼻靈或1%麻黃素液滴鼻,有助解除耳內脹悶症狀,對於有鼻塞流涕症狀患者更爲需要[3]

6.3 鍼灸治療

6.3.1 體針

可取聽官、聽會耳門翳風合谷內關等穴,每次選2~3穴,中強度刺激留針10~20 min,以達疏通經絡止痛目的[3]

6.3.2 耳針

內耳神門等穴或耳殼上的壓痛點,每次1~2穴,針刺或埋針。埋針期間,每天可按壓埋針處3~4次,以加強刺激[3]

6.4 其他療法

可行導引法以輔助治療。即用手指尖按壓耳屏,或用手指尖插入耳道口,一按一放,反覆多次,以疏通經氣,減輕症狀[3]

7 耳脹患者日常保健

耳脹初起,多有鼻塞流涕等症狀,要注意保持鼻腔清潔,適當使用滴鼻藥物,擤鼻涕要有正確方法,防止將鼻涕推入耳竅,加重耳脹痛症狀,或引起染毒,演變爲膿耳[3]

8 耳脹的預防

預防耳脹,要注意加強身體鍛鍊,增強體質,積極防治傷風感冒及鼻部疾病[3]

鳴天鼓導引法對本病有保健預防作用[3],操作方法:兩手掌按摩耳郭,再用雙手掌心捂緊兩耳,兩手食、中、無名指小指對稱地橫按在枕部,兩中指相接觸,再將兩食指翹起放在中指上,然後將食指從中指上用力滑下,重重地叩擊腦後枕部,叩聲洪亮清晰,響如擊鼓[3]

9 關於耳脹

耳脹(ear distention;acute nonsuppurative otitis media)爲病名。見《瘡瘍經驗全書》卷一。又稱耳脹痛[3]。是指以耳內脹悶堵塞感、耳脹且痛、耳鳴聽力下降,自聽聲增強,並見鼓膜充血內陷,或鼓室有積液爲主要表現的耳病[4]。病之久者,耳內如物阻隔,清竅閉塞,稱爲耳閉[4]

耳脹與西醫的急性非化膿性中耳炎相似[4]

耳脹耳閉、每兼耳鳴,妨礙聽覺,故也屬“卒聾”、“風聾”、“氣閉耳聾”範疇,可與“耳鳴、耳聾”互參[4]

詳見耳脹條。

10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2. ^ [2]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5-18.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73.
  4.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治療耳脹·肝膽溼熱證的方劑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