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龍湯

清熱劑 中醫學 方劑學 解表劑 方劑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dà qīng lóng tāng

2 英文參考

Daqinglong Tang[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3 概述

大青龍湯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兩首。

4 傷寒論》方之大青龍湯

4.1 方名

大青龍湯

4.2 別名

甘草湯

4.3 組成

麻黃(去節)六兩,桂枝(去皮)、炙甘草各二兩,杏仁(去皮尖)四十枚,生薑三兩,大棗十枚,石膏雞子大)一枚[1]

4.4 用法用量

先煮麻黃,去上沫,再入餘藥同煎,去渣,分三次服,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後服[1]

以水9升,先煮麻黃,減2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3升,去滓,溫服1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1服汗者,停後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4.5 功效主治

傷寒論》方之大青龍湯功能發汗解表,清熱除煩。治風寒表實,兼有裏熱,症見發熱惡寒身重疼痛無汗煩躁,脈浮緊;或溢飲四肢頭面腫,無汗煩躁,肢體疼痛[1]

風寒兩解。發汗定喘,解熱除煩,利小便以驅除水氣外感風寒,內有鬱熱,發熱惡寒俱重,頭痛身疼,無汗煩躁,脈浮緊;或咳嗽氣喘;或溢飲表證裏熱者。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病溢飲者。喘及咳嗽,渴欲飲水,上衝,或身疼,惡風寒者。用於急性熱病之初起高熱者,如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急性支氣管炎風寒型)、哮喘支氣管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病。

4.6 用藥禁忌

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

4.7 方解

本方爲麻黃湯加重麻黃甘草用量,再加石膏生薑大棗而成。方中麻黃湯發汗解表,重用麻黃在於加強發汗解表之力;石膏清熱除煩;倍甘草,加生薑大棗中氣,調營衛。諸藥合用,外可解風寒鬱閉,內可清熱除煩[1]

4.8 臨牀應用

1.感冒:康氏患感冒惡寒無汗,頭身痛煩躁呻吟,脈浮緊稍數。自處大青龍湯麻黃12g,石膏30g,桂枝6g,杏仁6g,甘草6g,大棗4枚,生薑9g,水煎服。藥後不及10分鐘,則見汗出津津,隨即惡寒發熱及周身疼痛見明顯減輕,煩躁呻吟亦除,遂得酣睡一夜。次日身仍潮潤,熱除身靜,病去七八。故改桂枝湯以和營衛,止頭痛,一劑即愈。

2.支氣管肺炎患者男性,年三十六。初因感冒咳嗽而起,後成肺炎,氣急,胸痛咳嗽痰中瘀血,病已兩週,高熱無汗,身疼痛,顏面及兩顴緋紅,煩躁譫語喘咳氣急,兩脅痛,脈弦緊,徑與大青龍湯鮮竹瀝,是夜大汗淋漓,即呈分利解熱,諸證悉退,病家驚爲神異。

3.溢飲浮腫:一婦人,產後浮腫腹滿大小便不利,飲食不進。其夫醫人也,躬親療之不驗,可一年而疾愈進,短氣微喘,時與桃花芒消湯無效。於是請救於師。師往診之,脈浮滑,按其腹,水聲漉漉然。因與大青龍,溫覆之。其夜大發熱,汗如流,翌又與如初,三四日小便通利,日數行,五六日間,腹滿如忘。與前方百餘帖復故。

4.9 各家論述

1.《尚論篇》:解肌發汗,而取義於青龍者,龍升而云興,雲興而雨降,鬱熱頓除,煩躁乃解。觀仲景制方之義,本是桂枝麻黃二湯合用,但因芍藥酸收,爲興龍致雨所不宜,故易以石膏之辛甘大寒。辛以散風、甘以散寒,寒以勝熱,一藥而三善俱備,且能助青龍升騰之勢,所以爲至當至神之法也。

2.《傷寒附翼》:此麻黃湯之劇者,故加味以治之也。喘者是寒鬱其氣,升降不得自如,故多用杏仁之苦以降氣煩躁是熱傷其氣,無津不能作汗,故特加石膏之甘以生津;然其性沉大寒,恐內熱頓除,而表寒不解,變爲寒中而挾熱下利,是引賊破家矣,故必備麻黃以發表,又倍甘草以和中,更用姜、棗以調營衛。一汗而表裏雙解風熱兩除,此大青龍清熱攘外之功,所以佐麻、桂二方之不及也。

4.10 附註

甘草湯(《聖濟總錄》卷十三)。

5 明·方賢着《奇效良方》之大青龍湯

5.1 處方

麻黃(去節)、石膏,各三錢。杏仁(去皮尖)、甘草(炙)、桂枝,各一錢。大棗五個,生薑一錢半。

5.2 功能主治

明·方賢着《奇效良方》之大青龍湯主治傷寒頭痛發熱惡寒無汗,燥煩,六脈浮緊。

5.3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鍾,煎至一鍾,不拘時服。

5.4 摘錄

明·方賢着《奇效良方

6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8.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