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Z 18—2013 職業性皮膚病的診斷 總則

職業性皮膚病 職業衛生 皮膚病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職業衛生標準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GBZ 18—2013 zhí yè xìng pí fū bìng de zhěn duàn zǒng zé

2 英文參考

Diagnosis of occupational skin diseases—General guideline

ICS 13.100

C 6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職業衛生標準 GBZ 18—2013《職業性皮膚病的診斷 總則》(Diagnosis of occupational skin diseases—General guideline)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於2013年02月07日發佈,自2013年08月01日起實施,同時代替GBZ 18—2002。

3 前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制定本標準。

本標準按照GB/T 1.1—2009給出的規則起草。

本標準的6.1爲推薦性的,其餘爲強制性的。

本標準代替GBZ 18—2002《職業性皮膚病診斷標準總則》。

本標準與GBZ 18—2002相比主要修改如下:

——補充了職業性接觸性蕁麻疹、職業性皮膚癌兩種臨牀類型;

——修改了電光性皮炎定義;

——修改了藥疹樣皮炎定義;

——修改了職業性皮膚潰瘍定義;

——刪除放射性皮炎定義;

——增加了診斷要點;

——修改了正確使用本標準的說明;

——修改了斑貼試驗方法

——修改了皮膚斑貼試驗常用變應原標準系列。

本標準由衛生部職業病診斷標準專業委員會提出。

本標準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批准。

本標準負責起草單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職業衛生中毒控制所。

本標準參與起草單位:山東省淄博市職業病防治院、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內蒙古包鋼醫院、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黑龍江省第二醫院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包鋼(集團)公司預防保健中心。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王海華、薛春霄、王興剛、李鄰峯、陳濤、郭孔榮、楊惠敏、嚴月華、白永利、程秀榮。

本標準所代替標準的歷次發佈情況爲:

——GB 7804—1987;

——GBZ 18—2002。

職業性皮膚病的診斷 總則

4 1 範圍

本標準規定了職業性皮膚病診斷及處理原則。

本標準適用於職業活動中接觸有害因素引起的皮膚及其附屬器的疾病。

2 規範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於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於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於本文件。

GB/T 16180 勞動能力鑑定 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等級

GBZ 94 職業性腫瘤診斷標準

GBZ 185 職業性三氯乙烯藥疹樣皮炎診斷標準

5 3 診斷原則

根據明確的職業接觸史、皮損特點及臨牀表現,必要時結合皮膚斑貼試驗或其他特殊檢查結果,參考現場職業衛生學調查和同工種發病情況,綜合分析,並排除非職業因素引起的類似皮膚病,方可診斷。

6 4 職業性皮膚病臨牀類型

6.1 4.1 職業性皮

6.1.1 4.1.1 接觸性皮炎

直接或間接接觸刺激物和(或)變應原引起的刺激性和(或)變應性接觸性皮炎

6.1.2 4.1.2 光接觸性皮炎

接觸光敏物並受到日光或人工紫外線光源照射引起的光毒性或光變應性接觸性皮炎

6.1.3 4.1.3 電光性皮

接觸人工紫外線光源(電焊等)引起的急性皮炎,常伴電光性眼炎

6.1.4 4.1.4 藥疹樣皮炎

接觸三氯乙烯等化學物後引起的皮膚、黏膜炎症反應,嚴重時伴發熱、肝損害和淺表淋巴結腫大(見GBZ 185)。

6.2 4.2 職業性皮膚色素變化

6.2.1 4.2.1 職業性黑變病

長期接觸煤焦油及礦物油、橡膠成品及其添加劑、某些顏(染)料及其中間體等引起的慢性皮色素沉着

6.2.2 4.2.2 職業性白斑

長期接觸苯基酚或烷基酚類等化學物引起的皮膚色素脫失斑。

6.3 4.3 職業性痤瘡

接觸煤焦油、頁岩油、天然石油及其高沸點分餾產品瀝青等引起的油痤瘡;接觸某些滷代芳烴、多氯酚及聚氯乙烯熱解物等引起的氯痤瘡

6.4 4.4 職業性皮膚潰瘍

接觸六價鉻、可溶性鈹鹽等化學物引起的皮膚潰瘍,多呈鳥眼狀。

6.5 4.5 職業性接觸性蕁麻疹

接觸天然橡膠、食品、動植物、藥物金屬及其他化學物等引起的皮膚風團反應,常伴有瘙癢及紅斑,嚴重時可出現全身症狀

6.6 4.6 職業性皮膚癌

長期接觸砷等引起的鱗狀細胞癌基底細胞癌及鮑溫(Bowen)病等(見GBZ 94)。

6.7 4.7 職業性感染性皮膚病

接觸某些細菌病毒微生物引起的皮膚炭疽類丹毒擠奶員結節等職業性皮膚損害。

6.8 4.8 職業性疣贅

長期接觸瀝青煤焦油、頁岩油及高沸點餾分礦物油等在接觸部位引起的扁平疣樣、尋常疣樣及乳頭瘤樣皮損,以及接觸石棉引起的石棉疣。

6.9 4.9 職業性角化過度、皸裂

接觸有機溶劑和鹼性物質以及機械性摩擦等引起的皮膚粗糙、增厚與裂隙

6.10 4.10 職業性癢疹

由蟎、尾蚴等生物性因素引起的丘疹性蕁麻疹樣損害。

6.11 4.11 職業性浸漬、糜爛

長期浸水作業引起的皮膚乳白色腫脹、起皺與糜爛

6.12 4.12 職業性毛髮改變

礦物油、瀝青等引起的毳毛折斷或增生等毛髮異常。

6.13 4.13 職業性指甲改變

長期接觸鹼類物質、礦物油及物理因素等引起的平甲、匙甲、甲剝離等甲損害。

6.14 4.14 其他

職業接觸有明確因果關係的其他職業性皮膚病,如接觸玻璃纖維、銅屑以及多種化學物粉塵氣體引起的皮膚瘙癢症等。

7 5 診斷要點

5.1 發病前應有明確的職業接觸史。

5.2 根據皮損部位、形態進行診斷。

5.3 皮損的初發部位常與接觸致病物的部位相一致。

5.4 皮損符合本標準的臨牀類型之一者。

5.5 排除非職業性因素引起的相似皮膚病。

5.6 參考作業環境的調查和同工種發病情況。

5.7 必要時進行皮膚斑貼試驗或其他特殊檢查皮膚斑貼試驗方法參見附錄A。皮膚斑貼試驗常用變應原濃度及賦形劑參見附錄B。

5.8 對疑有職業性接觸性皮炎而診斷根據又不足者,可採取暫時脫離接觸,動態觀察,經反覆證明脫離接觸則病癒,恢復接觸即發病者可予以診斷。

8 6 處理原則

8.1 6.1 治療原則

6.1.1 及時清除皮膚上殘留的致病物。

6.1.2 治療期間避免或減少接觸致病因素。

6.1.3 根據臨牀類型及病情對症處理。

8.2 6.2 其他處理

6.2.1 職業性藥疹樣皮炎、職業性皮膚癌、職業性黑變病職業性白斑確診後應調換工作,脫離發病環境

6.2.2 嚴重變應性反應,反覆發病長期不愈;聚合型或合併多發性毛囊炎囊腫職業性痤瘡,長期治療無效者,可脫離發病環境

6.2.3 如需勞動能力鑑定者,按GB/T 16180處理。

9 7 正確使用本標準說明

參見附錄C。

10 附錄A(規範性附錄)皮膚斑貼試驗方法

10.1 A.1 適用範圍

方法只適用於尋找由接觸過敏引起的變應性接觸性皮炎變應原。A.2 試驗材料和斑試變應原濃度

A.2.1 試驗材料:採用商品化的閉合性能良好的低敏斑試膠帶。

A.2.2 斑試變應原濃度:應採用對皮膚既無刺激又可誘發變態反應的濃度。某些常見的化學物斑試濃度參見附錄C。未列入附錄C的需要斑試變應原濃度,可參考有關資料酌定;無從參考者,可做動物試驗確定其最低的刺激濃度,再用低於該濃度的變應原皮膚試驗,並需用健康人作對照。

10.2 A.3 操作步驟

A.3.1 將斑試膠帶隔離紙剝除,斑試器朝上置於試驗檯上。

A.3.2 試驗物如爲固體或半固體可直接加入斑試器內,加入量略超過斑試器容積的1/2(約0.02 g);液體被試物可將濾紙浸溼(約0.02 mL)放入斑試器內。

A.3.3 立即將置有變應原斑試膠帶從下部開始縱向貼於脊柱兩側的正常皮膚上,同時逐個輕壓斑試器以驅除空氣,並使試驗物均勻分佈

A.3.4 試驗部位做好標記,以便觀察。

11 A.4 觀察與判定

11.1 A.4.1 觀察時間

貼敷48 h移去斑試器,用軟紙或棉籤清除殘留的斑試物,間隔30 min作首次觀察,並於去除斑試物後24 h、48 h分別作第2次與第3次觀察。必要時可於去除斑試物後第4天或第5天繼續觀察有無皮膚反應

11.2 A.4.2 反應程度判定   

IR刺激反應

NT未試驗。

-陰性反應:受試局部皮膚反應

±可疑反應:受試局部皮膚呈輕度紅斑。

+弱陽性反應:受試局部皮膚呈紅斑、浸潤,可有少量丘疹

++強陽反應:受試局部皮膚呈紅斑、浸潤丘疹水皰

+++極強陽反應:受試局部皮膚出現大皰

11.3 A.4.3 結果解釋

A.4.3.1 斑貼試驗結果應經連續多次動態觀察、綜合分析來進行判斷

A.4.3.2 “+”及“+”以上的反應,在去除斑試物24 h或以後的觀察中持續存在,甚至加劇者,提示爲陽性變態反應

A.4.3.3 在斑貼試驗結果的判斷中,需注意假陽性反應假陰性反應的鑑別。鑑別要點見表A.1。

表A.1 假陽性反應假陰性反應的常見原因

假陽性反應

假陰性反應

濃度太高 原發刺激

濃度太低

激惹反應

賦形劑選擇不當

交叉反應

閉合

邊緣反應

接觸時間短

賦形劑反應

藥物造成的免疫抑制

膠帶反應

11.4 A.5 注意事項

A.5.1 皮炎急性期不宜作斑貼試驗

A.5.2 受試者在受試前2周及試驗期間不得應用糖皮質激素,試驗前3d及受試期間停用抗組胺藥物

A.5.3 斑試前應向受試者說明意義和可能出現的反應,以便取得完全合作。

A.5.4 應囑咐受試者,如發生強烈反應應立即去掉斑試物。

A.5.5 斑試期間不宜洗澡、飲酒及搔搓斑試部位,並避免激烈運動。

A.5.6 在反應程度判定中,要排除假陽性假陰性結果。

A.5.7 應以賦形劑作對照。必要時尚需以正常人對照。

12 附錄B(資料性附錄)皮膚斑貼試驗常用變應原濃度及賦形劑

皮膚斑貼試驗常用變應原濃度及賊形劑處表B.1。

表B.1 皮膚斑貼試驗常用變應原濃度及賦形劑

編號

化學物名稱

濃度

%

賦形劑

1

重鉻酸鉀(potassium dichromate)

0.5

凡士林

2

氯化鈷(cobalt chloride)

1

凡士林

3

硫酸鎳(nickel sulfate)

2.5~5

凡士林

4

硫酸新黴素(neomycin sulfate)

20

凡士林

5

鏈黴索(streptomycin)

50

蒸餾水

6

樟腦(camphor)

0

凡士林

7

鹽酸氯丙嗪(chlorpromazine hydrochloride)

0.1

蒸餾水

8

苯唑卡因(benzocaine)

5

凡士林

9

硫柳汞(thimerosal)

0.1

凡士林

10

祕魯香脂(balsam ofperu)

25

凡士林

11

羊毛脂醇(wool alcohols)

30

凡士林

12

亞乙基二胺(ethylenediamine dihydrochloride)

1

凡士林

13

羥基苯甲酸混合物(parabens mix)

15

凡士林

羥基苯甲酸甲酯(methyl-p-hydroxybenzoate)

3

凡士林

對羥基苯甲酸乙酯(ethyl-p-hydroxybenzoate)

3

凡士林

羥基苯甲酸丙酯(propyl-p-hydroxybenzoate)

3

凡士林

羥基苯甲酸丁酯(butyl-p-hydroxybenzoate)

3

凡士林

羥基苯甲酸苄酯(benzyl-p-hydroxybenzoate)

3

凡士林

14

咪唑烷基脲、潔美115 (imidazolidinyl urea、germall 115)

2

凡士林

15

夸特15、氯化氯烯丙基六亞甲基四胺(quaternium 15,chlorallyl methenamine chloride)

1

凡±林

16

溴硝丙醇(bronopol)

0.5

凡士林

17

卡松CG、5-氯-2-甲基-4-異噻唑啉-3-酮+2-甲基-4-異噻唑啉-3-酮(kathon CG,5-chloro-2-methyl-4-isothiazolin-3-one+2-methyl-4-isothiazolin-3-one)

0.01

蒸餾水

18

甲醛(formaldehyde)

1~2

蒸餾水

19

山梨酸(sorbic acid)

3

凡士林

20

秋蘭姆混合物(thiuram mix)

1.0

凡士林

二硫化雙亞戊基秋蘭姆、促進劑PTD( dipentamethylenethiuram disulfide)

0.25

凡士林

二硫化四甲基秋蘭姆、促進劑TMTD(tetramethylthiuram disulfide)

0.25

凡士林

一硫化四甲基秋蘭姆、促進劑TMTM(tetramethylthiuram monosulfide)

0.25

凡士林

二硫化四乙基秋蘭姆、促進劑TETD (tetraethlthiuram disulfide)

0.25

凡士林

21

橡膠混合物(black rubber mix,PPD mix)

0.6

凡士林

N-環已基-N'-苯基-對苯二胺、防老劑4010

(N-cyclohexyl-N'-phenyl-p-phenylenediamine,CPPD)

0.25

凡士林

N-異丙基-N'-苯基-對苯二胺、防老劑4010NA

(N-isopropyl-N'-phenyl-p-phenylenediamine,IPPD)

0.10

凡士林

N,N'-二苯基-對苯二胺、防老劑PPD

(N,N'-diphenyl-p-phenylenediamine,DPPD)

0.25

凡士林

22

卡巴混合物(carba mix)

3

凡士林

1,3-二苯胍、促進劑D(1,3-diphenylguanidine,DPG)

1

凡土林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鋅、促進劑ZDC(zinc diethyldithiocarbamate)

1

凡士林

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鋅、促進劑BZ(zinc dibutyldithiocarbamate)

1

凡士林

23

巰基混合物(mercapto mix)

2

凡士林

N-環已基苯並噻唑次磺酸胺、促進劑CZ(N-cyclohexylbenzothiazyl sulfenamide,CBS)

0.5

凡士林

二硫化二苯並噻唑、促進劑DM(dibenzothiazyl disulfide,MBTS)

0.5

凡±林

2-巰基苯並噻唑、促進劑M(2-mercaptobenzothiazole,MBT)

0.5

凡士林

嗎啉巰基苯並噻唑(morpholinyl mercaptobenzothiazole,MOR)

0.5

凡士林

24

萘基混合物(naphthyl mix)

1

凡士林

N-苯基-2-萘胺(N-phenyl-2-naphthylamine)

0.5

凡士林

N,N'-二-β-萘基-對苯二胺、防老劑DNP

(N,N'-di-β-naphthyl-p-phenylenedamine)

0.5

凡士林

25

六亞甲基四胺、促進劑H(hexamethylenetetramine)

2

凡±林

26

苯基-β-萘基胺、防老劑D(phenyl-β-naphthylamine)

0.5

凡±林

27

香蘭素(vanillin)

10

凡士林

28

葵子麝香(musk ambrette)

1

凡士林

29

肉桂醇(cinnamic alcohol)

1

凡士林

30

肉桂醛(cinnamic aldehyde)

1

凡士林

31

羥基香茅醇(hydroxycitronellal)

1

凡士林

32

戊基香茅醇(amylcinnamaldehyde)

1

凡士林

33

香葉醇(geraniol)

1

凡士林

34

丁子香酚(eugenol)

1

凡士林

00

丁子香酚(isoeugenol)

1

凡士林

36

絕對橡苔(oak moss absolute)

1

凡士林

37

環氧樹脂(epoxy resin)

1

凡士林

38

對叔丁基酚醛樹脂(p-tert-Butylphcnol formaldehyde resin)

1

凡士林

39

松香(colophony)

20

凡士林

40

甲苯(toluene)

50

植物油

41

二甲苯(xylene)

50

植物油

42

對苯二胺(p-phenylenediamine)

1

凡士林

43

對苯二酚,氫醌(hydroquinone)

3

凡士林

44

可因混合物Ⅲ(came mixⅢ)

10%

凡士林

45

喹啉混合物(quinoline mix)

6%

凡士林

46

櫻草素(primin)

0.01%

凡土林

47

倍半萜烯內酯混合物(sesquiterpene lactone mix)

0.1%

凡士林

48

對氯間甲酚(p-chloro-m-cresol)

1%

凡士林

49

夫西地酸鈉(sodium fusidate)

2%

凡士林

50

重氮烷基脲、潔美Ⅱ(diazolidinyl urea,germallⅡ)

2%

凡士林

51

甲基二溴戊二腈(methyldibromoglutaromitrile)

0.3%

凡士林

52

4-氯-3,5-二甲酚(4-chloro-3,5-xylenol)

0.5%

凡士林

53

香料混合物Ⅱ(fragrance mixⅡ)

14%

凡士林

54

分散藍混合物(disperse blue mix 106/124)

1%

凡士林

00

菊屬植物混合物(compositae mix)

2.5%

凡士林

56

蜂膠(propolis)

10%

凡士林

57

亞硫酸氫鈉(sodium metabisulphite)

1%

凡士林

58

氯碘羥喹(clioquinol)

5%

凡±林

59

DMDM海因(DMDM hydantoin)

1%

凡士林

60

可卡米多丙必它因(cocamidopropyl betaine)

5%

凡士林

13 附錄C(資料性附錄)正確使用本標準的說明

C.1 本標準適用於職業性皮膚病的診斷。凡符合本標準中規定的臨牀類型者,均可按本標準進行診斷及處理。

C.2 根據總則臨牀類型,相繼頒佈了GBZ 19—2002《職業性電光性皮炎診斷標準》、GBZ 20—2002《職業性接觸性皮炎診斷標準》、GBZ 21—2006《職業性光接觸性皮炎診斷標準》、GBZ 22—2002《職業性黑變病診斷標準》、GBZ 55—2002《職業性痤瘡診斷標準》、GBZ 62—2002《職業性皮膚潰瘍診斷標準》、GBZ 236—2011《職業性白斑的診斷》,凡符合上述標準的臨牀類型均可按該標準的原則進行診斷及處理。

C.3 職業性皮膚病的致病因素衆多,臨牀類型各異。同一致病因素可引起不同臨牀表現,例如煤焦油可引起接觸性皮炎光毒性皮炎、黑變病痤瘡和疣贅等;同一臨牀表現又可由不同致病因素引起,如鉻(主要是6價鉻)的化合物和可溶性鈹鹽均可引起具有特殊形態皮膚潰瘍——鳥眼狀潰瘍。本標準中規定的臨牀類型基本上包括各種原因引起的職業性皮膚病。

C.4 職業性皮膚病應與非職業性皮膚病相鑑別。職業性皮膚病的皮損初發部位常與接觸部位相一致,但其臨牀表現又常與非職業因素所致者相似,多數無特異性,因此職業史對診斷具有決定性意義。

C.5 皮膚斑貼試驗是診斷職業性變應性接觸性皮炎的重要手段。本標準附錄C是在原標準的基礎上,參閱我國近十年斑貼試驗常見陽性變應原及歐洲變應原標準系列,北美、英國接觸性皮炎協作組推薦的標準變應原系列,結合我國當前的具體情況制定的。

C.6 職業性藥疹樣皮炎是指接觸三氯乙烯、荒酸二甲酯、丙烯腈甲胺磷樂果等化學物引起的多形紅斑、重症多形紅斑大皰表皮壞死鬆解症或剝脫性皮炎等型皮損,常累及黏膜,伴有發熱,嚴重時發生肝、腎或其他臟器損害。類似於某些藥物通過各種途徑進入人體後引起的藥物性皮炎。本病雖發病率不高,但病情常較嚴重,應引起重視。

C.7 發生職業性接觸性蕁麻疹的行業和工種比較廣泛,涉及化工、製藥、科研、醫藥衛生、美容美髮、食品加工、園藝、橡膠生產等。引起本型蕁麻疹的致病物質包括天然橡膠、食品、動植物、藥物金屬和其他化學物等幾類。開放性皮膚試驗是協助診斷職業性接觸性蕁麻疹的重要手段,必要時亦可通過封閉式斑貼試驗劃痕試驗點刺試驗等診斷接觸性蕁麻疹

C.8 雖然職業性皮膚癌與非職業性皮膚癌的臨牀表現及皮膚病理變化類似,但職業性皮膚癌往往可見前驅皮損,如砷所致角化過度和侷限性潰瘍等皮損。

C.9 診斷原則中規定的其他特殊檢查,是指光斑貼試驗皮膚組織病理學檢查毛囊蟲檢查真菌鏡檢及培養等,必要時可進行化學物及其代謝產物的檢測

C.10 某些化學物在引起職業性皮膚病的同時,尚可經皮膚、呼吸道或其他途徑吸收引起中毒。本標準不含化學物中毒引起的皮膚表現。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