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棒療法

近代 人物百科 醫療技術名 醫家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yào bàng liáo fǎ

2 英文參考

Drug stick therapy

3 概述

藥棒療法是用特製的木棒蘸上配製好的中藥液,在人體適當經脈穴位上進行叩擊的治病方法,多用木質堅硬,音響清脆的梨木或棗木爲原料,根據叩擊部位不同,製成長22~50cm不同形狀大小的木棒,表面磨光滑。藥物配製取川烏草烏沒藥三七細辛乳香等適量,按常法入白酒浸泡後濾液備用。根據病變部位、性質辨證選穴,一般原則是以痛爲腧、由點到面;局部取穴與遠端取穴相結合;經筋結聚處取穴。手持木棒,蘸上藥液,在取好的部位進行叩擊,叩擊頻率以病情虛實而定,一般實證在每分鐘200次左右,宜重叩、快叩;虛證在每分鐘150次以下,宜輕叩、慢叩。

此法是祖國醫學寶庫中獨具風格的一種外治方法,清代《醫宗金鑑》中稱爲“振挺”,並解釋雲:“振即振擊,挺即木棒”,即用木棒叩擊患部以治療疾病。近代醫家多不採用,但民間仍流行,將其稱爲“神棍”、“摩棒”、“打棒子”、“敲膀子”等。

本法具有舒筋通絡、活血化瘀、散結止痛等作用,主要適應於軟組織急慢性損傷風寒溼痹頭痛感冒眩暈等一些內科疾病。

4 藥棒療法的操作方法

取1根長26~40cm、寬1~2cm、厚o.7~lcm,表面光滑、略成弧形的木棒,在特製液中浸透數日後備用。在所選穴位上塗擦適當的藥水,然後用木棒以不同手法進行叩擊。經反覆塗藥、叩擊,直至局部出現斑塊皮膚橘皮狀,患者自感灼熱疼痛減輕或消失爲度。一次藥棒治療15分鐘,10次爲1個療程。根據病情和部位,可分別選用點、拍、打、甩等手法

1.點法將藥棒尾端放在食指和中指中節上,拇指壓棒,用腕力叩擊,棒點要叩在穴位上,力求準、穩,用力輕、着力勻、觸面小,使病人有痰、脹、麻並沿其經絡循行路線放散。點叩數分鐘後,皮下出現青紫或烏黑斑塊,患處感到發熱爲佳象。

2.拍法藥棒尾端放在食指中節中指無名指節第3節上,拇指壓在食、中指縫間,腕肘同時用力叩擊,藥棒頂端1.5~3cm之間接觸皮膚,對患處拍打。此法多適用於肌肉豐厚處或點到一定程度時。

3.打法藥棒尾端放在小指第3節上,手握棒,大拇指和食指鉗形握棒,手心向下,手背向上或略向外側偏斜,用藥棒側面叩打患處。此法用在點、拍之後。點拍時,皮膚出現斑塊由小而大,數塊連成一片,呈橘皮狀隆起,再使用此法,則患部發熱,療效更佳。

4.甩法藥棒尾端緊緊握在手心,腕、肘、背均可用力甩擊患處。甩擊時藥棒可在手心中翻動。甩法叩擊可迅速叩擊出包塊,但甩擊時塗擦藥水份量須爲上述三法所用量的2倍以上,叩擊後立即塗擦藥水,還要注意觀察,防止皮膚起泡破損。

本法所選叩擊穴位,除沿用循經取穴局部取穴方法外,還可根據藥棒叩擊的特殊性和藥棒療法適應證,採取凹陷取穴法和特殊取穴法。凹陷取穴法,係指選取人體面肌肉和骨骼凹陷處的穴位。特殊取穴法,係指在穴位的上下左右取其四周鄰近穴位叩擊。

5 藥棒療法治病

5.1 肩關節周圍炎

化瘀止痛棒(中醫雜誌1988;(3):39) 生川烏30g,生草烏30g,桂枝30g,紅花30g,細辛20g,樟腦20g,芒硝20g,雷公藤lOOg,白砂蓮60g。上述藥物研細末,用白酒6000ml浸泡10天后,以軟質木料製成叩擊錘,放入藥液浸泡後,取出叩擊患肩肩髃肩髎肩前肩後曲池阿是穴等,叩擊頻率90~100次/分,每次10~20分鐘,每日1次,5次爲1療程。功能活血化瘀溫經散寒止痛。主治血瘀風寒肩關節周圍炎

5.2 沙眼

海螵蛸藥棒(《中醫眼科學》) 用海螵蛸剔除堅硬外殼,切成小條狀,一端削成鴨舌狀,用高壓消毒浸泡於10 %黃連液或5%大蒜液中24小時,後取出涼幹備用。術前將患眼用1%地卡因表面麻醉,翻轉眼瞼充分暴露瞼結膜面濾泡簇集處,用海螵蛸鴨舌端緊貼病變處,略施壓力,來回摩擦,至輕出血沙眼之濾泡基本消失爲止。用消毒棉籤拭去殘血,點入黃連眼膏或抗生素眼膏,勿需包紮。每4~5日1次。功能解毒散結。主治浸潤進行期沙眼

6 注意事項

1.對胸部靠近心臟處及頭面部不能叩擊;腹部只能輕點;細小關節部位,如指、腕、踝、趾、鎖骨關節頸項部位,宜輕點、拍;腰部應輕點、拍、打;四肢肌肉較豐厚處,點、打、拍、甩四法皆可用,宜先輕後重四肢關節可重點、重拍、輕打、輕甩。

2.對年邁、體弱、病重、空腹、疲勞、酒後、過度緊張者,要防止暈棒,若見暈棒現象,可按暈針處理。

3.部分疾病需配合藥物鍼灸按摩方法綜合治療,以提高療效。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