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 藥棒療法 修訂歷史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關於藥棒療法

藥棒療法是用特製的木棒蘸上配製好的中藥液,在人體適當經脈的穴位上進行叩擊的治病方法,多用木質堅硬,音響清脆的梨木或棗木爲原料,根據叩擊部位不同,製成長22~50cm不同形狀及大小的木棒,表面磨光滑。藥物配製取川烏、草烏、沒藥、三七、細辛、乳香等適量,按常法入白酒內浸泡後濾液備用。根據病變部位、性質辨證選穴,一般原則是以痛爲腧、由點到面;局部取穴與遠端取穴相結合;經筋結聚處取穴。手持木棒,蘸上藥液,在取好的部位進行叩擊,叩擊頻率以病情虛實而定,一般實證在每分鐘200次左右,宜重叩、快叩;虛證在每分鐘150次以下,宜輕叩、慢叩。此法是祖國醫學寶庫中獨具風格的一種外治方法,清代《醫宗金鑑》中稱爲“振挺”,並解釋雲:“振即振擊,挺即木棒”,即用木棒叩擊患部以治療疾病。近代醫家多不採用,但民間仍流行,將其稱爲“神棍”、“摩棒”、“打棒子”、“敲膀子”等。本法具有舒筋通絡、活血化瘀、散結止痛等作用,主 ...

掃碼訪問

可用醫學百科App / 微信 / 手機瀏覽器 掃碼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