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

細菌性食物中毒 疾病 細菌性感染 感染內科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概述

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食物中毒也稱嗜鹽菌食物中毒,是進食含有副溶血弧菌的食物所致。

溶血弧菌首先於1950年10月從日本大阪市發生的一起鹹沙丁魚食物中毒患者腸道排泄物和食物中首次分離出副溶血性弧菌。隨後1955年在日本新潟因食用近海魚類烏賊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有2萬居民得病。在日本,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約佔細菌性食物中毒的70%~80%。1958年上海市防疫站也從烤鴨所致食物中毒患者分離出此菌。以後在我國、日本、印度、美國等許多國家均陸續報道有本病的發生。副溶血弧菌是革蘭氏陰性形態桿菌或稍彎曲弧菌。本菌嗜鹽畏酸,主要來源於海產品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爲食物傳播,有時發生食物性暴發流行。其原因主要是:①食品加熱不徹底,未達到滅菌目的,生食海製品是最主要的傳播途徑;②製作不符合衛生要求,如熟食被接觸過生海產品的刀、砧板、容器等污染;③熟食保管不善,一旦受到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增代時間僅10min,故易於大量繁殖,達到足以致病菌量。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傳染源爲病人,集體發病時往往僅少數病情嚴重者住院,而多數未住院者可能成爲傳染源,但由於病人僅在疾病初期排菌較多,其後排菌迅速減少,故不至因病人散佈病菌而造成廣泛流行。本病普遍易感,雖然病後可獲低滴度抗體,但消失快,產生免疫力不持久,加之血清型亦多,故可反覆感染發病。男女老幼均可患病,但以青壯年爲多。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發病期多在5~11月,以7~9月爲高峯期。呈世界性分佈,我國和日本發病率最高。在我國多發生於夏秋沿海地區,常造成集體發病。近年來沿海地區發病有增多的趨勢。

該菌對人的致病性已經清楚,但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

溶血弧菌的致病因子爲該菌產生的耐熱溶血素(TDH)和不耐熱溶血素(TRH)。吞服10萬個以上活菌即可發病,個別可呈敗血症表現。該菌有侵襲作用,其產生的TDH和TRH的抗原性免疫性相似,皆有溶血活性和腸毒素作用,可引致腸袢腫脹、充血腸液瀦留,引起腹瀉。TDH對心臟特異性心臟毒,可引起心房纖維性顫動、期前收縮或心肌損害。最近有人發現脲酶與本病腹瀉有關。患者體質免疫力不同,臨牀表現輕重不一,呈多型性。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臨牀表現爲急性起病、腹痛、吐瀉、發熱等特徵。重症型常出現失水、休克症狀。本病有自限性,應用抗菌藥物治療可以明顯縮短病程和排菌時間。飲食以清淡爲宜,視病情輸入適量生理鹽水葡萄糖鹽水。腹痛時給解痙止痛劑,如阿托品山莨菪鹼血壓下降時,除補充血容量,糾正酸中毒外,尚可加用多巴胺間羥胺等升壓藥。大量便血可酌情輸血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應與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產腸毒素大腸桿菌類、沙門氏菌食物中毒、急性菌痢和霍亂等鑑別。

除個別老腸患者可引起死亡外,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一般預後良好。關鍵在於加強衛生宣傳,提高人們的衛生素質

3 英文名稱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intoxication

4 別名

Halobacterium salinarium food poisoning;vibrio parahaemolyticus food poisoning;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嗜鹽菌食物中毒致病性嗜鹽菌食物中毒

6 ICD號

A05.3

7 流行病學

7.1 傳染源

溶血性弧菌主要存在於淺海水中,附着海洋生物體表生長繁殖,故主要傳染源爲海產品食物,其中以烏賊、黃魚、蟶子海蜇頭等帶菌率較高,其帶菌部位主要是體表、鰓和排泄腔。我國尚發現在近海河中,淡水魚也有較高的帶菌率。在發病初期患者排菌量大,可作爲傳染源。雖然患者帶菌者可成爲傳染源,但患者帶菌時間短,僅3~5天。上海市一次健康人羣帶菌率調查,除水產工、漁民可達5%外,機關工作人員一般不超過0.5%,故患者帶菌者作爲傳染源意義不大。

7.2 傳播途徑

爲食物傳播,有時發生食物性暴發流行。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發生的原因主要是:①食品加熱不徹底,未達到滅菌目的,生食海製品是最主要的傳播途徑;②製作不符合衛生要求,如熟食被接觸過生海產品的刀、砧板、容器等污染;③熟食保管不善,一旦受到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增代時間僅10min,故易於大量繁殖,達到足以致病菌量。

7.3 人羣易感性

普遍易感,雖然病後可獲低滴度抗體,但消失快,產生免疫力不持久,加之血清型亦多,故可反覆感染發病。但有人觀察同時進餐者,沿海地區居民較外來人員發病率低,認爲沿海居民經常暴露少量細菌似能獲一定免疫力。男女老幼均可患病,但以青壯年爲多,病後免疫力不強,可重複感染

7.4 發病季節、地區及年齡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發病期多在5~11月,以7~9月爲高峯期。呈世界性分佈,我國和日本發病率最高。在我國多發生於夏秋沿海地區,常造成集體發病。近年來沿海地區發病有增多的趨勢。由於氣溫能影響海產品及被污染食物的細菌繁殖,故在氣溫較高的沿海及海島地區發病率較高,常呈暴發流行。各年齡組均可發病,最幼爲2月,最長81歲,其中以青壯年居多。

8 病因

溶血性弧菌系弧菌科弧菌屬,革蘭染色陰性莢膜桿菌,爲多形態的球桿菌及稍彎曲弧菌,大小不一,一般長度爲0.7~1.0μm。菌體一端有單根鞭毛,運動活潑。嗜鹽生長,最適宜的培養基爲含鹽2%~4%。最適宜的溫度爲37℃,pH7.4~8.5。菌落形態常因培養條件而異。在SS培養基或血瓊脂培養基上大多呈卵圓形,在食鹽蛋白腖瓊脂上則爲球桿菌

其致病因子爲該菌產生的耐熱溶血素(TDH)和不耐熱溶血素(TRH)。TDH的分子量爲42×103,100℃ 10min不能滅活。人、猴、狗、鼠的紅細胞對TDH敏感。曾經從腹瀉患者分離的副溶血性弧菌在Wagatsuma瓊脂上出現“神奈川現象陽性,故認爲發病可能與耐熱的溶血素有關。此外對實驗性小鼠的心臟毒性作用靜脈注入小劑量TDH數秒鐘即可使小鼠死亡。TRH分子量爲48×103,爲兩個分子量24×103的亞單位組成。TRH與TDH有68.6%的基因同源性,但TRH不耐熱,60℃ 10min即被滅活。兩種溶血素均可引起腸黏膜充血水腫、輕度糜爛,並可通過cAMP和cGMP途徑導致分泌性腸液瀦留及腹瀉

溶血性弧菌對酸較敏感,當pH6以下,即不能生長,在普通食醋中1~3min即死亡。在3%~6%氯化鈉溶液中繁殖迅速,每8~9min分鐘爲一週期,本菌嗜鹽性機制與K -H 反向轉運系統有關。對高溫抵抗力小,65℃時5~10min即可死亡;室溫下自來水中,1天內死亡;河水、塘水、井水中不超過2天死亡;但在海水中47天后仍可存活。在-20℃蛋白腖水中,經11周,仍能繼續存活,本菌對常用消毒劑抵抗力很弱,可被低濃度的酚和煤酚皁溶液殺滅。

溶血性弧菌有鞭毛(H)、莢膜多糖(K)和菌體(O)抗原鞭毛(H)抗原爲所有菌株共有,無助於分型。故O和K抗原血清型分型基礎。已知有12種O抗原,至少59種K抗原。根據其菌體O及鞭毛抗原H的不同可分爲25個血清型,B,E,H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血清型。按噬菌體分型,我國至少已獲九個型。

9 病機

溶血性弧菌對人的致病性已經清楚,但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

有資料表明,攝入一定數量活菌(105~107),可使人致病,細菌能侵入腸黏膜上皮細胞,屍體解剖中發現腸道內有病理性損害,說明細菌直接侵襲具重要的作用。現證實TDH和TRH的抗原性免疫性相似,除均有溶血活性外,還含有腸毒素作用,均可致腸襻腫脹,充血腸液瀦留,而引起腹瀉。副溶血性弧菌的致腹瀉機制認爲與弧菌脂多糖毒素成分有密切關係,類似霍亂弧菌的不耐熱毒素(CT),可通過cAMP和cGMP的介導而引起分泌性腹瀉。此外耐熱溶血素TDH有特異性心臟毒作用,可引起鼠、豚鼠心肌細胞發生病變,可引起人體心房纖維性顫動,期前收縮或心肌損害。病理變化爲急性小腸炎,以十二指腸、空腸及迴腸上部較明顯,可見腸黏膜瀰漫性充血水腫,可深達肌層及漿膜層,有輕度糜爛,但無潰瘍組織學中性粒細胞浸潤內臟(胃、肝、脾、肺)淤血

10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臨牀表現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潛伏期一般爲6~20h,最短1~3h,最長可達96h。起病急驟,先以畏寒發熱、全身不適、腹部不適開始,隨之出現上腹部、臍周陣發性絞痛,並伴有噁心嘔吐腹瀉大便天數次至20餘次不等,大便以黃色水樣便或黃糊便較多,少數爲血水樣便,極少數呈現膿血便,但很少有裏急後重感。嚴重腹瀉可導致脫水循環衰竭,伴聲音嘶啞和肌肉痙攣,個別病人血壓下降、面色蒼白或發紺,甚至出現神志意識障礙。兒童患者多以高熱起病,體溫多在38~40℃,中毒症狀顯著,腸道症狀較成人輕。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病程3~5天,可自限,除個別老弱患者可引起死亡外,一般預後良好。國外報道,本病臨牀表現除典型胃腸炎型外,尚有痢疾型、中毒休克型,慢性腸炎型。

11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併發症

嚴重腹瀉可導致脫水循環衰竭,伴聲音嘶啞和肌肉痙攣,甚至出現神志意識障礙。

12 實驗室檢查

12.1 血象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發病初期,白細胞總數增高,多在(10~20)×109/L,分類中性粒細胞80%以上。

12.2 糞便鏡檢

鏡檢可見白細胞或膿細胞,常伴有紅細胞,易被誤診爲菌痢。部分患者可見巨噬細胞

12.3 細菌培養

發病1~2天,糞便培養可檢出副溶血弧菌,陽性率高,2天后陽性率減低。可疑食物,如海產品、醃漬品等細菌培養,有時亦能分離細菌。目前用VITEK-AMS微生物自動分析系統進行腹瀉患者糞便細菌分析鑑定,可準確迅速診斷。

12.4 聚合酶鏈反應(PCR)技術檢測

聚合酶鏈反應(PCR)技術檢測溶血性弧菌DNA該技術簡便、快速、特異、靈敏度高。

12.5 血清凝集試驗

患病初期血清凝集效價較高,此後大多很快轉爲陰性。如效價達到1∶80~1∶160,可診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13 診斷

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的流行季節,根據進食可疑食物(醃漬品、海產品)、集體發病、潛伏期短而起病急驟、發熱腹痛均較其他腸道傳染病爲嚴重、腹瀉物呈血水樣或血水樣便、膿血黏液便、嘔吐、腹部壓痛、血壓下降、失水多見等特點,臨牀診斷即可成立,對可疑食物進行培養,有時可分離出和糞便中相同的副溶血弧菌。

14 鑑別診斷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應與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產腸毒素大腸桿菌類、沙門氏菌食物中毒、急性菌痢和霍亂等鑑別。

1.急性細菌性痢疾: 表現爲發熱腹瀉、膿血黏液便,有裏急後重,糞便培養有志賀痢疾桿菌生長

2.霍亂腹瀉頻繁,伴嘔吐,常常表現明顯失水,糞便培養有霍亂弧菌生長

3.出血腸炎:多見於兒童,與進食無關,爲散發病例。臨牀表現有血水樣大便,劇烈腹痛和臍周壓痛,有時腹部有固定壓痛,伴肌緊張,中毒症狀重,病程較長;糞培養無副溶血性弧菌生長

4.過敏性紫癜:有腹痛血便外,尚可見皮膚紫癜關節疼痛等,大便培養爲陰性

15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治療

15.1 一般治療及對症療法

飲食以清淡爲宜,視病情輸入適量生理鹽水葡萄糖鹽水。對輕度和中度脫水者亦可採用口服補鹽液(ORS),輕度脫水者ORS按50ml/kg體重,中度脫水者ORS 100ml/kg體重,4h內服完。重度脫水者最好先靜脈快速補液,待病情好轉後再改爲口服補液。腹痛時給解痙止痛劑,如阿托品山莨菪鹼血壓下降時,除補充血容量,糾正酸中毒外,尚可加用多巴胺間羥胺等升壓藥。大量便血可酌情輸血

15.2 抗菌藥物治療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一般自限性,應用抗菌藥物治療可以明顯縮短病程和排菌時間。輕者患者不用抗菌藥物,對病情較重而伴有高熱或黏液血便,可選用氟喹諾酮類、頭孢菌素類、氨基糖苷類、氯黴素抗生素。也可根據藥物敏感試驗,選用抗菌藥物。至症狀消失3~4天后停藥。

16 預後

除個別老腸患者可引起死亡外,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一般預後良好。

17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預防

關鍵在於加強衛生宣傳,提高人們的衛生素質。①加強海產品衛生處理。對海產品清洗、鹽漬、冷藏、運輸應嚴格按衛生規定管理。②防止生熟食物交叉污染,不生喫海產品。做到生菜和熟菜分開,防止交叉感染。對海產品要煮熟炒透。貯存的食品在進食前要重新煮透。不喫生成蟛蜞、生梭子蟹、鹹烤蝦等,如生喫,一定要用醋泡5min,殺死病原菌。③控制食品中細菌生長。通常食品應放在涼爽通風處,或保存在冰箱內。隔餐的剩菜,食前應充分加熱。不宜在室溫下放置過久。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