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牛蒡子

清炒法 中藥飲片 炒法 中藥學 中藥炮製學 炒黃 中藥材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chǎo niú bàng zǐ

2 英文參考

stir-baked FRUCTUS ARCTII[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炒牛蒡子牛蒡子炮製品。牛蒡子的炒法唐代已有,見《食療本草》。牛蒡子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乾燥成熟果實[1]炒牛蒡子微鼓起,深灰色,微有光澤,略具香氣[1]牛蒡子能緩和寒滑之性,以免傷中,並且氣香,宣散作用更強,長於解毒透疹利咽散結,化痰止咳[1]。用於麻疹不透,咽喉腫痛風熱咳喘[1]

4 炒牛蒡子炮製方法

牛蒡子在《神農本草經》中名惡實[1]

唐代開始炒用(《食療本草》)[1]

宋代增加了制(《太平惠民和劑局方》)[1]

金元時有燒存性(《儒門事親》)[1]

明代有焙黃(《普濟方》)、水煮曬乾炒香(《證治準繩》)、酥炙(《外科啓玄》)、酒炒(《醫宗必讀》)等方法[1]

清代基本同前法[1]

現在主要的炮製方法有炒黃等[1]

牛蒡子的製法:取原藥材,篩去灰屑及雜質[1]。用時搗碎[1]

炒牛蒡子炮製方法:取淨牛蒡子,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鼓起,有爆裂聲,斷面淺黃色,略有香氣逸出時,取出[1]。用時搗碎[1]

5 炒牛蒡子性狀

牛蒡子呈長倒卵形,略扁,微彎曲[1]。表面灰褐色,帶紫黑色斑點,有數條縱棱[1]。果皮較硬,富油性[1]。味苦微辛而稍麻舌[1]

炒牛蒡子微鼓起,深灰色,微有光澤,略具香氣[1]

6 炒牛蒡子的質量要求

牛蒡子牛蒡苷(C27H34O11)不得少於5.0%[1]

7 牛蒡子性味歸經

牛蒡子味辛、苦,性寒[1][2]。歸肺、胃經[2][2]

8 牛蒡子的功效與主治

牛蒡子具有疏散風熱宣肺透疹解毒利咽功能[2]

牛蒡子疏風透疹利咽,消腫[2]

牛蒡子風熱感冒咳嗽,疹出不暢,咽喉腫痛蕁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癰腫瘡毒[2]

牛蒡子用於風熱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風疹咽喉腫痛痄腮丹毒,癰腫瘡毒(《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牛蒡子生品長於疏散風熱解毒散[2]。可用於風溫初起,痄腮腫痛,癰毒瘡瘍[2]。如治溫病初起的銀翹散(《溫病條辨》);治痄腮腫痛的普濟消毒飲(《東垣試效方》);治療瘡瘍乳癰初起,證見寒熱荊芥牛蒡湯(《醫宗金鑑》)[2]

炒牛蒡子能緩和寒滑之性,以免傷中,並且氣香,宣散作用更強,長於解毒透疹利咽散結,化痰止咳[2]。用於麻疹不透,咽喉腫痛風熱咳喘[2]。如治麻疹透發不暢的宣毒發表湯(《醫宗金鑑》);炒後還可殺酶保苷,利於煎出[2]

9 炒牛蒡子炮製作用

牛蒡子味辛、苦,性寒[2]。歸肺、胃經[2]。具有疏散風熱宣肺透疹解毒利咽功能[2]。生品長於疏散風熱解毒散[2]。可用於風溫初起,痄腮腫痛,癰毒瘡瘍[2]。如治溫病初起的銀翹散(《溫病條辨》);治痄腮腫痛的普濟消毒飲(《東垣試效方》);治療瘡瘍乳癰初起,證見寒熱荊芥牛蒡湯(《醫宗金鑑》)[2]

炒後能緩和寒滑之性,以免傷中,並且氣香,宣散作用更強,長於解毒透疹利咽散結,化痰止咳[2]。用於麻疹不透,咽喉腫痛風熱咳喘[2]。如治麻疹透發不暢的宣毒發表湯(《醫宗金鑑》);炒後還可殺酶保苷,利於煎出[2]

10 炒牛蒡子的貯存方法

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通風乾燥[2]。防蛀[2]

11 參考資料

  1. ^ [1] 龔千鋒主編.中藥炮製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110-111.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9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