軀體感染伴發的精神障礙

精神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qū tǐ gǎn rǎn bàn fā de jīng shén zhàng ài

2 疾病代碼

ICD:F06.8

3 疾病分類

精神

4 症狀體徵

1.軀體感染性精神病的臨牀共同特點 軀體感染伴發的精神障礙所表現的精神症狀雖因病因不同各有其特點,但在感染的急性期以及感染後的精神症狀有許多共同點。軀體感染伴發的精神障礙大致共同點可歸納爲以下5 大類。

(1)意識障礙:這是感染性精神病急性期時最常見的症狀意識障礙的程度不同,可自輕度的意識模糊到嚴重的譫妄精神錯亂以至昏迷。其中以意識模糊最多,譫妄狀態次之。意識障礙發生高熱期,並與體溫的升降相平行,少數病人發生在熱退後,極個別病人則在發熱前出現。有些病人意識障礙尚表現爲時起時伏、晝輕夜重的特點,有的病人可維持數分鐘至數小時的清醒期。病人意識障礙持續的時間也不同,短的僅有數小時,長的可達1 月以上。

(2)感染性幻覺症:發生於急性期,病人意識障礙可不明顯,或臨牀上不易發覺。幻覺中以幻聽爲多見,內容較固定,並較接近於現實。如住院患者可聽到醫生或護士喊他或批評他或病人在議論他。兒童病人可聽到媽媽在叫他,因而可產生相應的行爲,如表現叫喊等。有的病人對幻覺有部分判斷力,因而對行爲影響不大。此症狀可持續較長時間,但多能自動恢復。

(3)虛弱狀態:多見於急性感染病的末期或恢復期。其特徵是軀體或精神的虛弱或衰竭。這時可有感覺過敏、易受驚、易緊張。如病人不能忍受高聲和亮光,常感到全身不適、痠痛。短暫的檢查或片刻的談話,病人都感到精力和體力上的極度疲勞。情緒不穩定、脆弱、易激動抑鬱症狀,病人總是不滿意,看什麼都感到不順心,一切事物都在刺激他,使他煩悶、憤怒。病人精神萎靡、呻吟、抱怨。情緒易於激動,變得非常脆弱且不穩定。往往無端哭泣或是單調的嗚咽,這種哭泣並不伴有明顯的憂愁。睡眠淺而多夢注意力不能集中,記憶力減退。病人的這些症狀隨全身一般情況的好轉而逐漸恢復,這是與神經衰弱病人的鑑別要點。嚴重的病例,可呈明顯的抑制狀態,對外界反應微弱,僅能做一些簡單動作,如張口、伸舌等。回答問題緩慢,聲音低微或不能回答。在軀體方面常呈現顯著的消耗狀態,面色蒼白消瘦、無力、出汗心悸、食慾缺乏等。感染後虛弱狀態持續時間不一,有時需要長時間的休養和支持療法。

(4)遺忘症:發生在急性感染後,多見於中年老年人,主要表現爲對近事識記能力減弱或喪失,保持力也減弱。由於記憶障礙可出現定向障礙,但無虛構和錯構。這種記憶障礙是暫時的,一般可隨着軀體健康的好轉而逐漸恢復。少數病人遺忘現象可持續較長時間,達數月或數年。

(5)人格改變:多見於兒童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後,但在嚴重的全身感染後也可出現人格改變。患兒表現爲興奮性增高,好動,好說、行爲放蕩而殘忍。有的好說謊,偷竊。這類人格改變持續時間多較長,並且不易痊癒,而成爲持久的後遺症。

2.幾種常見的急性感染所致精神障礙

(1)流行性感冒所致精神障礙: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所引起的呼吸道傳染病,常可導致精神障礙。發病較急,症狀明顯,可分爲A 型及B 型兩種。其中B型發生神經系統症狀較爲多見而嚴重。流行性感冒時的精神症狀,多見於發熱期或發熱後期

流行性感冒時,精神症狀發生有一定的過程。精神症狀出現之前的最早症狀頭痛,全身衰弱,易疲勞,極度無力,白天嗜睡,夜間失眠。出現精神症狀的初期,可見嗜睡感知障礙非真實感,並伴有心前區疼痛感的恐怖發作,及帶有抑鬱色彩的情緒障礙發熱期出現焦慮抑鬱狀態,病人坐立不安,有自責自罪妄想,而被害妄想則少見。這種狀態爲時短暫。熱退後出現衰弱狀態或抑鬱狀態,病人表現注意力分散,思維聯想遲鈍,理解能力減弱,情緒抑鬱,這種狀態可持續一段時間,愈後不遺留任何後遺症。

有少數病人在高熱時出現意識障礙,但程度較輕,如出現嗜睡狀態及意識模糊。在意識模糊時,可出現一種特殊形式的“潮溼性幻覺”,爲流行性感冒時特有的精神障礙。“潮溼性幻覺”的主要表現爲病人感到彷彿有水或其他液體灌入身體,或感到彷彿用空針向體內注水以致身體感到腫脹,或看到氾濫的湖泊。在幻覺的同時,可出現被水淹沒的焦慮妄想觀念等。此症狀持續時間不長,數小時至數天。

流行性感冒時的精神症狀

A.抑鬱、衰弱狀態:多出現在發熱期或熱退後,以情緒低沉和神經衰弱症狀最爲突出,表現抑鬱寡歡、沉悶少語、呆滯少動、沮喪、食慾不振,甚至出現消極觀念。

B.意識障礙高熱、繼發感染時,可出現意識障礙,臨牀表現譫妄意識模糊或嗜睡狀態,可伴有抽搐驚厥

②軀體症狀包括神經症狀和體徵:

A.腦衰弱綜合徵

B.心動過緩、血管運動神經極度不穩定性。

C.自主神經功能紊亂。

D.嚴重時可出現膝反射不對稱或減低。

(2)肺炎所致精神障礙:各種肺炎均可產生精神障礙。精神症狀的產生與病毒細菌毒素引起機體功能代謝紊亂,直接或間接損壞腦細胞有關,最終導致腦功能障礙。肺部急性感染肺炎出現精神症狀多在高燒時,以意識障礙最爲多見。多數病人在早期就接受抗生素治療,所以出現的意識障礙較輕,常見意識模糊,嚴重的譫妄狀態少見。但在老年或小兒患者中,易產生譫妄狀態。急性肺部感染出現意識障礙細菌毒素脫水和大量出汗伴發的缺鈉、急性低氧血癥等因素有關。特別在患大葉性肺炎時,流經病變肺葉毛細血管中的血液肺泡氣體接觸不良,氧的攝取與二氧化碳排出均不完全,以致動脈血中氧分壓可急劇下降,形成低氧血癥,即可致意識障礙。在這種情況下,氧氣吸入治療最有效。意識障礙的時間一般不長,隨着肺炎控制而好轉。

在慢性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時,也可出現精神症狀。在慢性肺氣腫等呼吸阻力極度增大的病人中,由於呼吸系統感染等所致代謝亢進或生理性無效腔的增大。動脈二氧化碳分壓上升,神經細胞內pH 值下降,造成碳酸酐酶活性下降,對刺激傳導性降低,就可出現神經精神症狀。如出現記憶力減弱、健忘嗜睡、回答問題遲鈍、理解困難、時間和地點定向障礙,直至昏迷。或相反表現爲易激惹、情緒惡劣或躁狂狀態。神經系統檢查可見四肢震顫、抽搐,有時可見視盤水腫肺炎所致精神症狀

意識障礙:最爲多見。輕者呈嗜睡狀態,重則陷入昏迷。多數呈譫妄狀態,思維不連貫興奮、躁動不安、定向障礙錯覺幻覺等,意識障礙多在數天內隨肺炎控制而好轉。

癡呆綜合徵:部分患者可出現近事記憶障礙和智力減退,多見於原有慢性氣管炎及肺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

③類躁狂狀態:少數患者隨着體溫下降可出現緊張、坐立不安或興奮、語多、表情欣快等症狀

④腦衰弱綜合徵:在疾病恢復期,多數患者可出現虛弱、乏力失眠記憶力減退、抑鬱、多汗心悸症狀

(3)瘧疾所致精神障礙:瘧疾可伴有精神障礙,多發生腦型瘧疾。偶爾也可由間日瘧所致。腦型瘧是一種毒力強的親神經惡性瘧原蟲嚴重感染所致,多是在瘧疾暴發流行時期或在瘧疾免疫力的人羣中(如兒童、青少年及進入高瘧區的無免疫力的人)。由於血液原蟲數多,機體抵抗力差而引起的一種兇險型瘧疾。兇險型瘧疾常見類型有腦型、超高熱型、厥冷型、胃腸型,其中以腦型多見。

(4)急性細菌性痢疾所致精神障礙:成人患急性細菌性痢疾極少出現精神障礙,但在老年人兒童以及體質差者則較多。兒童痢疾時,精神症狀多在病前有精神創傷或軀體疾病的基礎上發生,最多見的精神症狀意識障礙,可出現初期譫妄發熱譫妄虛脫譫妄。也可出現妄想,如病兒因怕有人毒死他而拒絕進食,說有人要殺害他而恐懼等。另外兒童也可有癲癇樣發作。

(5)傷寒副傷寒所致精神障礙:這類傳染病較易出現精神症狀傷寒是由傷寒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常伴有精神症狀傷寒時的精神障礙是由細菌毒素引起的。在傷寒病的早期可出現一些前驅症狀,如頭痛睡眠障礙、疲乏感、表情呆板、遲鈍,並可在病後1 週末,大多數患者嗜睡表情呆板、反應遲鈍及譫妄。第2 周或第3 周,病情繼續發展則體溫持續升高,出現明顯精神症狀意識模糊或發熱譫妄、輾轉不安,喃喃自語或高聲吵鬧,可有片斷的幻覺錯覺,伴有緊張、恐懼情緒。少數病人還出現虛構症狀。體溫下降時,精神症狀即消失。在傷寒的恢復期可發生虛弱狀態。

其臨牀精神症狀可劃分爲如下3 類:

意識障礙:多發生高熱期,可表現爲意識模糊或譫妄狀態。表情淡漠、注意力渙散、自語、迷惘,常伴有視、聽幻覺,有的則表現興奮不安及片斷妄想,過後又轉爲意識模糊狀態。

幻覺妄想:多在發熱後出現。表現敏感多疑、被迫害及被監視感,不肯進食和服藥,妄想內容多不固定,和幻覺有一定聯繫。持續時間較長時,易誤診精神分裂症

③類躁狂狀態:多發生譫妄前或軀體疾病好轉期。表現興奮、話多、欣快、忙忙碌碌、情緒不穩,類似輕躁狂,但思維奔逸症狀不突出,持續時間短暫。

(6)流行性出血熱所致精神障礙:流行性出血熱,是一種以發熱出血爲主要表現的急性傳染病,病原可能爲病毒,其流行呈地方性及散發性。流行性出血熱腦部肉眼所見:腦膜、腦表面和腦實質有不同程度的血管充血、腦腫脹及腦疝形成。腦實質有不同程度的壞死竈。顯微鏡下,腦實質神經細胞呈慢性病變和缺血性改變,神經周圍有膠質細胞圍繞。流行性出血熱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伴發神經精神障礙更難以闡明。可能與細菌毒素高熱、腦部水腫缺氧和壞死,以及由於併發尿毒症肺水腫內臟出血心肌損害、衰竭等因素有關。本病約有1/3 的病例出現精神障礙。流行性出血熱臨牀表現分爲5 期:發熱期;低血壓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復期。精神神經症狀多發生低血壓期和少尿期,後者尤爲多見。以意識障礙爲主,可從嗜睡、昏睡直到昏迷狀態,也可有譫妄精神錯亂及朦朧狀態的表現。症狀持續時間爲1~2 周,如伴有嚴重併發症時,預後不良。

精神症狀

A.意識障礙:最多見,嚴重程度不同,可表現爲嗜睡、昏睡、昏迷、朦朧、譫妄以及精神錯亂等。其中以嗜睡譫妄較多。意識障礙易反覆波動。

B.興奮狀態:少數病例可呈現煩躁不安、興奮騷動,而意識障礙不明顯。

C.假性癡呆:偶可發現。

神經症狀:可出現癲癇樣痙攣發作,錐體束徵,腦膜刺激徵,去皮質綜合徵,顱內出血,眼底出血及震顫等。

(7)狂犬病所致精神障礙:由於狂犬病毒侵入機體,通過病毒及其毒素作用產生全身反應腦神經細胞損害,進而引起腦功能障礙。臨牀表現爲:

①腦衰弱綜合徵:多發生在疾病的前驅期,以疲乏、頭痛失眠厭食、虛弱、傷口痛癢及麻木感爲突出表現。

焦慮恐懼狀態:隨着病情進展繼而出現焦慮不安、恐懼感。對聲、光、風、水甚爲敏感,病人聞水聲或見到水即出現全身痙攣,但恐水症狀多出現在疾病晚期。

精神激越狀態:隨着病情發展,激越性增強,衝撞、喊叫,片刻不停,可伴有幻覺。這種激越狀態可有短暫緩解,但最終會導致軀體衰竭。躁動期間極少有傷人行爲

3.HIV/AIDS 相關精神衛生問題

(1)艾滋病的發現及其在全球的流行情況:

艾滋病時代的到來:1981 年6 月,位於亞特蘭大的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發表了1 份報道,稱有5 位男性同性戀者因患有非常罕見的卡氏肺囊蟲肺炎(P.carinii pneumonia)正在洛杉磯醫院接受治療。1 個月後,國立衛生署(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NIH)報道了26 例男性同性戀者被診斷患有卡波濟肉瘤(Kaposi’s sarcoma),而這一癌變通常只見於老年人和使用免疫抑制劑器官移植術後的病人。因爲這些病人均表現爲免疫功能極度低下且都是同性戀者,故NIH 最初將其命名爲GRID(gay-related immune deficiency),認爲這一病症可能與同性戀生活方式有關。不久,又發現異性戀者也成爲該病的受害者,遂更名爲AIDS(acquiredimmuno deficiencv syndrome)—即艾滋病。同年8 月,CDC 已經登記了104 例艾滋病患者,其中43 人已死亡。1983 年5 月,NIH 與法國巴斯德研究所共同發現了艾滋病傳播媒介即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v Virus,HIV),從而肯定艾滋病是一種傳染病

②HIV 及艾滋病在全球的流行情況:美國政府在艾滋病流行的初期所採取的漠視態度,導致了這一“世紀瘟疫”在美國的泛濫:根據CDC 1998 年的報道,1996 年全美前10 位死因中,艾滋病佔第7 位,而在22~44 歲年齡組中則佔第3位;截止1998 年12 月,登記的艾滋病病例累積達68.8 萬人(其中41 萬人已經死亡),同時有65 萬~90 萬人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在全球範圍內,據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的估測,目前有3300 萬人是艾滋病病人或病毒攜帶者,到1998 年底,累計已有1400 萬人死於艾滋病。1998 年就新增病毒感染者580 萬人。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一些非洲國家,病毒感染率高達30%,甚至50%。在亞洲,有720 萬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其中120 萬是1998 年新增的病例。已有資料顯示,南亞及東南亞成爲艾滋病病毒感染增長最快的地區。與我國毗鄰的柬埔寨、泰國、緬甸和印度是亞洲艾滋病病毒感染率最高的國家。1985 年中國發現了第1 例艾滋病患者,這是一位來自境外的旅遊者。其後幾年的艾滋病病例報道也均是來華外國人和海外華人,僅在浙江發現4 例因使用美國Amour 公司進口的凝血因子Ⅷ感染HIV 的感染者。1989 年8 月19 日,負責雲南省艾滋病監測工作的病毒科科長馬瑛利用同學關係,到瑞麗市戒毒所採得吸毒人員血清50 份,檢測發現HIV 陽性者26 份。此後,在雲南吸毒人羣中共發現HIV 感染者146 例,這標誌着艾滋病已由從國外輸入發展到在國內的播散。截止到1999 年9 月,全國31 個省市自治區已發現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15,088 例,其中艾滋病人477 例,死亡240 例。但由於普查的困難和艾滋病的隱蔽性等因素,2000 年5 月據有關專家保守地估計,我國艾滋病毒感染的實際人數已超過50 萬人。如果控制不力,到2010 年中國的HIV 感染人數將會超過1000 萬。

③HIV 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的人口學特點:在美國,艾滋病病例中按暴露因素分類,男同性戀者(或更準確地稱爲與男性有性關係的男子,Men who havesexwith men,MSM)佔48%,靜脈吸毒者26%,異性戀者尤其是與靜脈吸毒者有性接觸者佔10%。值得注意的是,艾滋病感染率和患病率在黑人及西班牙裔中遠高於白人,同時,艾滋病在婦女中的傳播速度也逐年上升。在非洲和亞洲等發展中國家,異性傳播艾滋病的主要傳播方式。在中國,2/3 的HIV 感染者是通過注射毒品感染,10%是因性接觸傳播。如鄭錫文等發現,在雲南德宏州瑞麗、隴川縣等地的靜脈吸毒人羣中,HIV 陽性率高達80%,年血清陽轉率達40%以上(鄭錫文,1994)。靜脈吸毒者中的HIV 感染高發現象已向內地蔓延,如王紹志等對四川省勞教所有使用毒品史的1649 名在教人員進行了HIV 血清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單用靜脈注射方式的HIV 檢出率最高,達5.3%,僅承認口吸者爲0.65%(王紹志,1998)。近年來性傳播包括同性性行爲輸血傳播的比例有所上升。如我國福建省從1987~1997 年共檢測樣本56.9870 萬份,發現HIV 抗體陽性70 例。其中75%爲異性性接觸傳播(嚴延生,1999)。中國的少數民族在總人口的比例只佔到8%,但在登記的HIV 陽性病例中,少數民族佔36%。如在雲南,80%的感染者是傣族和景頗族等少數民族。

④促進HIV 在中國傳播的危險因素:

A.吸毒在我國的死灰復燃:我國1998 年登記在冊的吸毒者有59.6 萬,公安部門估計吸毒者的實際數量是登記數量的幾倍,85%以上是35 歲以下的青少年,且吸毒方式由口吸轉向靜脈注射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在注射毒品者中,有相當高的比例共用針具,而且不安全的性行爲的比例也較高。如吳尊友等對雲南192 例靜脈吸毒者的調查發現,73%的人共用注射用具。在所有吸毒者中,婚前/婚外性行爲是非吸毒者的4 倍,僅有2.5%的不安全性行爲中使用了避孕套(吳尊友,1998)。

B.不安全性行爲:指一個人在不瞭解對方HIV 感染狀況的情況下進行無保護性交的行爲。主要包括嫖娼行爲和多性夥伴行爲。根據公安部門的統計,1996年共抓獲賣淫嫖娼人員42 萬人,而實際從事賣淫嫖娼的人員數量可能在300~400 萬之間。與此相伴隨的是性病發生率的增加。1997 年全國報道性病病例數46.15 萬,比上年增加15.8%。婦教所收容的從事商業性活動的婦女中性病感染率平均爲30%。郭深淵等對859 名因性罪錯被拘留的人員進行性病監測,發現男性在押人員的性病患病率22.22%,女性爲24.77%,以梅毒患病率最高(郭深淵,1998)。從生理角度考慮,性病引起的生殖潰瘍會增加HIV 病毒侵入人體的機會。

C.人口流動性的增加:由於近20 年來我國社會經濟結構巨大變革,導致大批的人口特別是農村人口在全國範圍內的流動。粗略估計其總數在1.2 億左右。流動人口中存在許多HIV 的易感因素如低齡、生活壓力大、離開配偶、文化程度低、自我保護意識差等。如李河等對廣西、山東兩地的部分長途貨運司機的調查發現,淋病感染率在10%左右(李河,1998)。對外交往的增多,人員進出往來的不斷增加也給HIV 流行提供了機會。如1985~1994 年我國共篩查了400 萬餘人,發現HIV 抗體陽性者1774 例,其中回國的中國人151 例,佔8.5%,來華的外國人288 例,高達16%。北京衛生檢疫局對外籍留學生進行HIV 監測,甚至在持有政府醫院出具的陰性證明書的學生中也發現了HIV 陽性者。

(2)臨牀表現特徵:

病毒特點:艾滋病的病源HIV,是一種反轉錄RNA 病毒,由單股正鏈RNA基因組、反轉錄酶外殼結構蛋白組成。HIV 進入人體後,其表面膜糖蛋白的gp120 能和T 細胞表面的CD4 受體相結合,促使HIV 感染淋巴細胞病毒進入細胞後,在酶的作用下脫去蛋白外殼進入細胞核,以單股RNA 爲模板通過反轉錄酶轉錄爲雙股DNA,該雙股DNA 可與宿主細胞的DNA 整合然後複製出單股RNA,由蛋白酶組裝成新的HIV 病毒釋出。HIV 從侵入人體到結合到淋巴細胞DNA 上約需72h,這一過程一旦完成,HIV 感染就成爲終身感染,沒有任何藥物可以將其從體內清除。HIV 在體內主要侵害的淋巴細胞是T4 淋巴細胞,因其表面蛋白被命名爲CD4+而又被稱之爲CD4 細胞。HIV 在淋巴細胞內繁殖的結果是細胞的死亡,具體機制目前並不十分清楚,可能是因爲已感染淋巴細胞可以和其他未感染細胞融合,造成淋巴細胞數下降;所誘發的機體的細胞免疫反應產生的細胞毒性細胞可以殺傷感染了HIV 的輔助性T 細胞;HIV 在細胞內的複製、繁殖,多量的RNA 致使T 淋巴細胞破裂(王愛霞,1996)。

②HIV 的病毒分子流行病學:目前在世界上流行的HIV 主要是HIV-1,與1986年在西非發現的HIV-2 有所不同,後者的傳染性較弱,從感染到發病的時間也較長,因此全球流行最廣泛的是HIV-l 型。最早的HIV-1 可以追溯到1959 年在非洲採集的1 份血漿樣本。根據HIV-1 表面糖蛋白env 和gag 的變異,可將病毒分爲M 組和O 組,M 組包含從A 到J10 個亞型。目前在中國有8 種類型的毒株流行,B 亞型佔47%,主要來自泰國的吸毒人羣,分佈範圍最廣;C 亞型佔24%,主要來自印度的吸毒者,分佈雲貴川和新疆等地;來源於東南亞地區的E 亞型佔10%,主要見於西南和東南沿海;少數非洲回國勞工感染的非洲A、D 和G 亞型,散見於勞務輸出較多的內陸省份;主要見於南美的F 亞型僅見於廣東。研究HIV-1 的毒株亞型對掌握傳播來源、開發疫苗、制定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有重要意義(曾毅,1996)。

③臨牀分期:HIV 感染從病程上可以分爲7 期:

A.病毒傳播:通過性行爲血液接觸及母嬰途徑感染HIV 病毒

B.原發性HIV 感染:又稱爲急性HIV 感染,通常在感染病毒2~4 周後出現。常見症狀發熱腺體腫大、咽炎、皮疹、肌痛或關節痛、腹瀉頭痛噁心嘔吐、肝脾腫大、臼腔潰瘍。儘管大多數人會出現上述症狀,但在這一期能正確診斷的比例卻很低,因爲此時通常的HIV 抗體血清檢測陰性的,只有抗原檢測即HIV、RNA 或DNA 才能確診。

C.血清轉陽:人體在接觸HIV 病毒後,通常要3~12 周左右纔出現血清抗體陽性反應,這也是所謂的“窗口期”。

D.早期HIV 病:此期被定義爲血清陽性反應後的6 個月。研究顯示在此期開始治療與預後密切相關

E.無症狀感染:此期病毒數量逐漸增加,CD4 數目逐漸減少,但臨牀上除了廣泛性淋巴結腫大外,並無其他症狀

F.早期症狀性HIV 感染:在免疫功能低下時出現的各類感染腫瘤鵝口瘡口腔多毛性白斑、外周神經病變、反覆發作的帶狀皰疹、宮頸細發育異常、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李斯特菌病等。

G.艾滋病期:CD4 計數小於200/mm3,和(或)艾滋病的指徵表現,如反覆發作的細菌性肺炎、伴有黏膜潰瘍單純皰疹、播散性結核、卡波濟肉瘤浸潤宮頸癌組織胞質菌病、卡氏肺囊蟲肺炎弓形體病、隱球菌感染等等,同時伴隨淋巴瘤消瘦(體重減輕10%,以上並伴慢性腹瀉)、癡呆等非感染症狀

H.艾滋病進展期:此期病人的CD4 計數<50mm3。進入此期的病人平均生存期爲12~18 個月。實際±,幾乎所有的死於艾滋病合併症的CD4 計數都在這一數值範圍。如果不加治療,病人從發現血清抗體陽性至死亡平均生存期爲10 年。病毒負荷數與CD4 細胞計數是決定生存期長短的兩個重要因素。

也有人將艾滋病臨牀分3 期:帶毒期:可完全無症狀或僅有淋巴結綜合徵,但有與HIV 相關血清學異常;艾滋病相關綜合徵期:有持續性普遍性淋巴結病和一定程度的T 細胞功能缺陷,表現爲慢性發燒、慢性腹瀉體重下降、消瘦盜汗、疲乏以及淋巴結腫大,貧血血細胞減少和(或)血小板減少、IgG 增加、HIV抗體陽性等異常;艾滋病期:這是HIV 感染的充分發展期及晚期,主要是出現典型的免疫缺陷狀態,可出現各種各樣的機會感染,如卡氏肺囊蟲肺炎真菌鉅細胞病毒皰疹病毒寄生蟲伴發的很嚴重的感染,以及HIV 伴發的神經系統疾病。因HIV 爲親神經病毒,可侵犯中樞周圍神經系統,臨牀上表現爲伴有進行性癡呆的亞急性腦病、無菌腦膜炎、腦炎及外周神經疾病。三期的病例數之比約爲100∶10∶1。

④HIV/AIDS 心理特徵:與HIV/AIDS 相關心理精神症狀在未確診HIV 感染之前就可能出現。在艾滋病流行區,有過高危行爲靜脈注射毒品或性混亂者,因擔心自己染上艾滋病,會出現對疾病過度的恐慌,伴情緒焦慮、抑鬱,並可能有疑病甚至強迫症狀。這就是在艾滋病流行早期,多見於同性戀者的所謂“假艾滋病綜合徵”。目前這一現象在西方國家已較少出現,而在東方國家卻並非罕見。Miller 等研究了在日本的所謂“艾滋病神經症”,主要症狀表現是儘管血清檢查結果是陰性的,病人仍堅稱自己受到了感染,並伴有一系列的軀體、精神症狀如多種軀體不適主訴恐懼神經質。儘管其具體成因尚不清楚,但考慮這一現象可能與大衆傳播媒介對艾滋病的負性態度、不寬容的社會環境文化因素有關(Miller E,1998)。

在確診爲HIV 感染後,由於艾滋病本身的兇險性和伴隨的社會恥辱感,HIV陽性者可能會表現出強烈的心理反應如否認(要求醫生重複檢驗,否認自己有過任何高危行爲)、憤怒(認爲自己是受害者,甚至產生報復的念頭)、絕望(對今後生活喪失信心)、恐懼(擔心自己成爲家庭和社會的孤立者)。有人會在此階段以自殺逃避與疾病相關的種種負性後果。從最初的應激狀態到接受現實、以積極的人生態度配合治療,需要一個長短因人而異的心理轉換過程。

HIV 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若罹患精神障礙會導致各種行爲問題以及不加防護的性交,生活質量也隨之下降。更嚴重的是,併發的精神障礙會延誤診斷、造成醫患關係的緊張、干擾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療的依從性,甚至最終導致治療失敗。

(3)在HIV 陽性者及艾滋病患者中常見的精神障礙:

適應障礙:HIV 感染者不僅要面臨突然逼近的死亡,而且可能爲曾經感染或將來有可能感染他人而自責患者還會面臨社會各界,甚至親朋好友和家人的指責以及被拋棄的心理壓力,因而表現出對感染HIV 這一突發事件適應障礙和對感染HIV 後生活中的諸多困難的適應障礙患者一旦得知自己感染HIV,通常不能接受這一殘酷事實,他們的反應方式通常爲否認、憤怒、恐懼和抑鬱。

心境障礙:儘管情緒低在HIV 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中很常見,還是應該將其與其他症狀快感缺失、無價值感、自責內疚、輕生觀念、自主神經症狀等放在一起才能考慮做出重症抑鬱(major depression)的診斷。與憂傷、沮喪情緒相反,抑鬱並非艾滋病的必然後果。很多貌似抑鬱的病人只不過是嚴重貧血、低性激素水平、乏力等引起的。一般的流行學資料顯示,近20%的病人會出現重症抑鬱(major depression),同時有9%的病人,特別是在伴有癡呆的病人中會出現躁狂。近年來的研究發現,低膽固醇血癥與抑鬱發作有一定關係,而HIV 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中低膽固醇血癥的發生率高於正常對照,提示抑鬱的高發可能與此有關(Shor-Posner G,1997)。Koopman 等發現,HIV 陽性艾滋病患者中,情緒控制能力差、伴有持續的疼痛睡眠困難等與抑鬱的高發呈高度相關

焦慮性障礙焦慮性障礙感染者及病人中有較高的發生率。當病人確診爲艾滋病後,首先是否認或不相信自己患了艾滋病,隨後即產生焦慮症狀,可表現爲激越、驚恐發作厭食、心動過速、失眠。Van der Ryst 在南非的一項研究顯示HIV/AIDS 患者中,驚恐障礙流行率37%,聚會恐懼症9%,社交恐懼症15%,特異的恐懼症10%,強迫性障礙3%,廣泛性焦慮症21%。值得注意的是,在艾滋病患者中除了原發性焦慮障礙外,相當多的軀體及醫療狀況如內分泌紊亂、藥物副作用等均可引起焦慮情緒;隨疾病發展再加上醫療及社會心理上的刺激因素,使焦慮加重並出現抑鬱。

④抑鬱狀態:艾滋病病人最常出現的是抑鬱症狀,包括入睡困難、早醒、精神運動性抑制、食慾差、快感消失、注意渙散等。在疾病過程中,病人常對診斷的狐疑不定、無效的治療措施、社會的歧視、對患致命性疾病的厭惡以及對過去生活方式的追悔等,感到被社會所拋棄,產生社會性孤立、社會的失落感,以致病人焦慮抑鬱更加嚴重,或產生急性抑鬱狀態。並常出現自殺行爲

睡眠障礙:無論是原發性抑或是環境睡眠障礙特別是失眠,在感染者及病人中都是很常見的現象。Rubinstein 等對在艾滋病診所就診的115 例病人進行評定,發現73%的病人可以按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表(Pittsburgh SleepQuality Index)確定爲存在睡眠紊亂,而在有認知損害的病人中睡眠障礙更爲普遍(Rubinstein ML,1998)。睡眠障礙雖然不是嚴重的精神疾患。卻可極大地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

⑥較少見的還有與HIV 感染艾滋病有關的偏執狀態

⑦HIV 伴隨的癡呆(ICD-10 診斷術語:HIV associated dementia,HAD):在艾滋病感染人中最常見的腦器質性精神障礙艾滋病癡呆綜合徵,在多數情況下出現器質性綜合徵人格綜合徵可認爲是癡呆的早期階段。在認知方面可表現爲注意力不集中,遺忘精神模糊、思維遲鈍,運動方面有失平衡,腿無力,筆跡變形等,行爲方面病人與社會隔絕,情感淡漠行爲退縮等。晚期可出現程度不同的癡呆精神運動遲滯、緘默。共濟失調,肌張力增高,震顫,運動無力,癲癇發作等。

90%的艾滋病患者在屍檢時都會有腦器質性損害,即HIV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跡象。65%~80%的住院艾滋病患者會表現出器質性精神症狀。通常HAD 涵蓋了從輕微認知-運動損害障礙(HIV minor cognitive-motor disorder)到艾滋病癡呆複合徵(AIDS-dementia complex,ADC)的兩極。ADC 出現於艾滋病的終末期,CD4<200/mm3,流行率高達20%,年發病率達7%。ADC 爲皮質下癡呆,發病一般較潛隱,通常無竈性認知症狀如失語、失認、失用等症狀。最初以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困難爲表現,逐漸出現認知、行爲、運動功能的衰退,晚期出現全面性癡呆大小便失禁、輕癱、截癱和緘默。PET 顯示早期皮質下代謝亢進,晚期低下。HIV實際上並不能感染大腦神經元,但卻可以感染組織內的巨噬細胞和小神經膠質細胞,這些細胞炎症反應釋放出神經毒素及自由基,最終損傷大腦神經元,這也是所謂的艾滋病腦炎,嚴重者會造成癡呆。研究還發現,HIV 陽性者中,大腦內噬銀纖維斑(即澱粉樣變)的發生率遠高於同齡正常對照,提示HIV 伴隨的癡呆可能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此外,在艾滋病中常見的機會性感染也可造成中樞神經系統內的感染,如大腦弓形體病、隱球菌腦炎、麴菌病、真菌性腦炎、結核性腦膜炎等,不但可導致神經系統症狀,也可導致精神症狀。實際上,據Baldeweg 等人的研究,在已有臨牀軀體症狀HIV 感染者中,臨牀、神經心理神經生理等多項評定結果提示與無症狀者相比,病人存在着較多的心理精神功能的異常。說明即使在疾病的早期,艾滋病特徵性的、廣泛的免疫學神經認知功能損害出現之前,大腦已經開始出現可檢測得到的功能異常(Baldeweg T,1997)。

譫妄:在住院的艾滋病患者譫妄的流行率高達30%~40%,病因複雜,感染(尤其是卡氏肺囊蟲肺炎)、應用皮質醇代謝紊亂等都可能導致譫妄的出現。許多因素可以影響到HIV 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出現的精神障礙如:A.多種藥物治療:許多與艾滋病治療有關的藥物都有可能造成精神症狀。此外,相當部分的患者同時還是酒精、毒品的使用者,藥物相互作用無疑使問題更爲複雜;B.社會孤立與歧視:艾滋病在某些社會中往往成爲吸毒和性混亂的代名詞,一旦確診爲HIV 感染,病人可能會受到來自社會、家庭甚至醫務人員的疏遠、迴避和歧視。加之HIV 的受害者多爲青壯年,很難面對喪失家庭、工作和生命的威脅,極易使病人產生各種負性心理表現;C.自身形象的改變:在艾滋病後期,病人常會因極度消瘦、皮損而呈現所謂典型的“艾滋病外貌”(因治療手段的不斷進展,在發達國家已逐漸減少),使病人的自尊心受到傷害

(4)軀體症狀:HIV 感染後約經3~6 周潛伏期可出現繼發性感染症狀

①全身症狀:疲乏無力、消瘦體重減輕、慢性腹瀉發熱畏寒,也可出現低熱。

淋巴結腫大:常爲全身性,多在頸後、頜下或腋下淋巴結,並可伴發淋巴瘤

皮膚改變:皮疹、全身瘙癢、溼疣、蕁麻疹卡波西肉瘤等。

④併發各種機會性感染疾病:如卡氏肺囊蟲肺炎

中樞神經系統症狀:隨着疾病惡化,約有30%~40%的患者出現中樞神經病理改變,其特點是神經元減少,腦萎縮神經膠質結節和小竈性脫髓鞘。

5 疾病病因

各種急、慢性感染都是引起這類精神障礙的原因。可見於肺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出血熱傷寒瘧疾艾滋病或其他軀體感染的過程中。病原體細菌病毒引起的多見。

感染精神障礙的發病機制尚未闡明。一般認爲精神障礙的發生與很多因素有關。病原體的性質及毒素的強度、作用速度、時間、數量,以及因感染引起機體代謝的異常,或伴有腦組織暫時的水腫出血、缺氧等,而體溫升高和機體的消耗衰竭等,均可成爲精神障礙的致病因素。此外,同樣的感染在有的病人中可產生精神症狀,有的則不產生,這種情況與個體差異如年齡、健康狀態、神經系統的類型、反應性、免疫性應激性特點有關。如兒童患各種感染疾病時,多傾向於產生意識障礙。而在老年前期則易產生抑鬱焦慮狀態。這說明以上諸條件因素也影響臨牀表現。

巴甫洛夫學派認爲,在感染作用下,大腦皮質產生保護性抑制與位相狀態,以致影響皮質和皮質下部的正常協調功能。如果感染較輕,機體的抵抗力強,一般來說這類精神障礙的預後較好,反之,中毒加深則導致中樞神經細胞的破壞、衰竭,產生深度抑制,病人呈現嚴重意識障礙以致昏迷,預後多欠佳。

6 病理生理

Bonlioeffer(1908)提出了“外因反應型”精神病這個概念,他認爲,感染可引起大同小異的、由先天人格結構所決定的精神反應,即感染伴發的精神障礙不取決於感染疾病的性質而取決於人的“素質”。按這一理論,感染原雖不同,但引起的精神障礙是相類似的。這個見解有其一定的事實根據,但是感染原的特點對精神障礙也有一定的影響。

對各種感染性精神病在臨牀表現上的共同表現,Cyxapeba 認爲一是由於某些感染中毒作用是急性開始的,因而在一定時期病原體特異性不易顯露出來,而此時在大腦皮質內保護性抑制的防禦反應佔主要地位,故臨牀表現上多是各種意識障礙;二是因爲精神障礙發生傳染病的同一階段,如譫妄狀態多見於疾病的早期或嚴重期,精神錯亂多在疾病末期衰弱現象明顯時;三是還由於它們具有相同的病理生理機制。有專家證明,中樞神經系統除對某一毒性因素有特異性反應外,還有一般的反應

7 診斷檢查

診斷:軀體感染伴發的精神障礙總的診斷根據是:

1.現病史中有明顯的急性感染史,在體檢細菌免疫學檢查中可發現感染時的各種陽性所見。

2.精神症狀意識障礙爲主,其中尤以譫妄狀態更爲多見。

3.精神症狀往往是繼發於感染之後,因而常隨軀體疾病的變化而變化。

4.符合原發感染疾病的診斷標準。例如:

(1)流行性出血熱所致精神障礙診斷依據:

現病史中有明顯的急性感染史,在體檢細菌免疫學檢查中可發現感染時相應的陽性所見。

精神症狀意識障礙爲主,其中尤以譫妄狀態爲多見。

精神症狀繼發於感染之後,常隨軀體疾病的變化而變化。

(2)傷寒副傷寒伴發的精神障礙診斷依據:

現病史中有明顯的急性感染史,在體檢細菌免疫學檢查中可發現感染時相應的陽性所見。

精神症狀意識障礙爲主,其中尤以譫妄狀態爲多見。

精神症狀繼發於感染之後,常隨軀體疾病的變化而變化。

(3)HIV 診斷:

①在具有適當診斷技術條件的情況下,通過可靠的方法,確診病人具有1 種或幾種表明有細胞免疫缺陷的機會性感染及少見的惡性腫瘤,排除已知的其他能引起細胞免疫缺陷和機體抵抗力降低的原因,即完全符合艾滋病定義者。

②在診斷條件受限時,下列情況可做診斷。

A.至少具有2 種主要病徵和至少1 種次要病徵,而無已知的引起免疫抑制原因或其他已知原因。

B.主要病徵:體重減輕超過標準體重10%以上;慢性腹瀉超過1 個月以上;長期發熱,超過1 個月。

C.次要病徵:持久咳嗽超過1 個月;全身瘙癢性皮炎;反覆發作的帶狀皰疹口咽念珠菌病;慢性進行性及播散性單純皰疹感染;全身淋巴結病。

D.全身性卡波濟氏肉瘤隱球菌性腦膜炎者可診斷爲艾滋病

③可做病毒分離血清檢查,病原及血清抗體試驗陽性腦脊液檢查爲非特異性蛋白增多,淋巴細胞增多,糖減低。

④腦成像檢查,CT 檢查可見腦皮質萎縮。MRI 檢查有典型的皮質萎縮及中央白質密度減低。

腦電圖檢查可有異常。

⑥發病的高危人羣,是同性戀者、靜脈藥物成癮者、血友病患者、及與艾滋病毒攜帶者有性接觸者。

實驗室檢查:符合原發疾病實驗室陽性檢查結果。

其他輔助檢查:符合原發疾病輔助檢查陽性改變。

8 鑑別診斷

軀體感染伴發的精神障礙總的鑑別診斷根據是:

1.與其他疾病時的譫妄狀態相鑑別 感染性的譫妄狀態應與其他原因引起的譫妄狀態相鑑別,如各種中毒譫妄、震顫譫妄癔症意識障礙等。鑑別時注意病史、臨牀相及軀體病徵。

2.與伴有幻覺妄想精神分裂症相鑑別 感染性幻覺症,當出現與其相應的妄想時,應與以感染爲誘因的精神分裂症相鑑別,前者多少具有一定程度的意識障礙及虛弱狀態,幻覺妄想內容較少離奇荒謬,當感染消除後精神症狀也逐漸消失。精神分裂症時,於感染消除後,精神分裂症的臨牀特點反而顯露出來。

3.與神經官能症的鑑別 感染的初期,病人可出現疲乏無力,頭痛頭暈睡眠障礙情緒不穩等,應與神經官能症相鑑別。

4.針對各種不同原發感染疾病的鑑別診斷依據 如:

(1)流行性出血熱所致精神障礙鑑別診斷:

譫妄狀態的鑑別:感染性的譫妄狀態應與其他原因引起的譫妄狀態相鑑別,如各種中毒譫妄、震顫譫妄癔症意識障礙等。鑑別時注意病史、臨牀相及軀體病症。

幻覺症的鑑別感染性幻覺症當出現與其相應的妄想時,應與以感染爲誘因的精神分裂症相鑑別,前者多少具有一定程度的意識障礙及虛弱狀態,幻覺妄想內容較少離奇荒謬,當感染消除後精神症狀也逐漸消失,精神分裂症感染消除後,精神分裂症的臨牀表現反而暴露出來。

③衰弱狀態的鑑別感染初期,病人可出現疲乏無力、頭痛頭昏睡眠障礙情緒不穩等,應與神經官能症鑑別。

(2)傷寒副傷寒伴發的精神障礙鑑別診斷:

譫妄狀態的鑑別:感染性的譫妄狀態應與其他原因引起的譫妄狀態相鑑別,如各種中毒譫妄、震顫譫妄癔症意識障礙等。鑑別時注意病史、臨牀相及軀體病症。

幻覺症的鑑別感染性幻覺症當出現與其相應的妄想時,應與以感染爲誘因的精神分裂症相鑑別,前者多少具有一定程度的意識障礙及虛弱狀態,幻覺妄想內容較少離奇荒謬,當感染消除後精神症狀也逐漸消失,精神分裂症感染消除後,精神分裂症的臨牀表現反而暴露出來。

③衰弱狀態的鑑別感染初期,病人可出現疲乏無力、頭痛頭昏睡眠障礙情緒不穩等,應與神經官能症鑑別。

(3)HIV 鑑別診斷:

①與其他感染性疾病相鑑別:如結核系統性紅斑狼瘡結締組織病血液病的某些症狀相鑑別。

②與能引起淋巴結腫大的疾病相鑑別:如霍奇金病、卡波濟肉瘤淋巴瘤等。

③與其他皮膚病相鑑別:如皮膚病、黏膜紫癜血友病皮膚改變相鑑別。

④與梅毒淋病相鑑別。

⑤與使用免疫抑制劑或其他引起免疫抑制的疾病相鑑別。

⑥如產生焦慮、抑鬱、癡呆精神症狀需與抑鬱症阿爾茨海默病、多發梗死癡呆麻痹性癡呆等相鑑別。

9 治療方案

1.軀體感染伴發的精神障礙總的治療總則

(1)病因治療:根據感染病原體的種類和感染的性質,給予相應的抗感染治療,這是最根本的治療。抗感染治療要及時,藥量要充分。在給各種抗生素治療的同時,可給以中醫中藥治療。

(2)對精神症狀對症治療感染好轉後,精神症狀也會隨之好轉。但爲了及時控制興奮,防止病人衰竭,可選用地西泮(安定)、苯巴比妥、氟哌啶醇奮乃靜氯丙嗪異丙嗪肌內注射。年老體弱者或兒童,應用以上藥物時應減量。如病人有明顯的幻覺妄想和較長時間的興奮時,可進行抗精神病藥系統治療。一般在1~2 周或1~2 個月左右見效。如必要時可做胰島素低血糖治療

(3)支持療法:由於感染時體力和精力的消耗,必須補充營養水分注意糾正酸鹼平衡的失調及電解質紊亂,保持心血系統功能,並給以大量的B 族維生素維生素C。還可給以神經營養代謝藥物,以促進大腦神經細胞功能的恢復,如穀氨酸γ-氨酪酸三磷腺苷(三磷酸腺苷),輔酶A細胞色素C 或能量合劑,口服蜂皇精等,均可選擇應用。

(4)護理:環境要安靜,儘量減少外界各種不良刺激的影響,對幻覺妄想豐富、恐怖興奮的病人,應專人護理,以免發生自傷、傷人等意外事故

2.各類感染疾病所致障礙治療

(1)肺炎所致精神障礙治療:

控制感染

②對興奮躁動者可給予小劑量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如奮乃靜利培酮等。對抑鬱、焦慮症狀可給予抗抑鬱劑和抗焦慮劑治療,如氟西汀、艾司唑侖等。應注意由於副醛由呼吸道排出,有刺激性,氯丙嗪可誘發和加重意識障礙,此二藥應禁用。

(2)流行性感冒所致精神障礙治療:

①抗病毒及抗感染治療。

②軀體支持療法,臥位休息,營養支持,補液及補充維生素等。

③重度抑鬱患者可服用氟西汀20mg,1 次/d,飯後服失眠者可服用阿普唑侖(alprazolam)0.4~0.8mg,睡前服用。

(3)傷寒所致精神障礙治療:

①針對傷寒抗生素治療等。

②對幻覺妄想精神症狀可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如利培酮1~2mg,2 次/d,或奮乃靜2~4mg,2 次/d。對類躁狂症狀可選用苯二氮卓類藥物如氯硝西泮(氯硝安定)等,注意用藥劑量宜低,過度鎮靜可能會掩蓋腸穿孔、腸出血等併發症的早期症狀而貽誤診斷和治療。

(4)流行性出血熱所致精神障礙治療:

病因治療:根據感染病原體的種類和感染性質,給予相應的抗感染治療。抗感染治療要及時,藥量要充分。可配合中藥治療。

精神症狀的治療:對症治療的目的,一是及早控制精神症狀,特別是興奮、躁動不安的病人,往往會出現自傷、傷人等危險行爲;二是防止軀體功能失代償的進一步加劇,防止病人出現嚴重衰竭。可選用地西泮(安定)10mg 肌注,2 次/d。能口服者可給予氯硝西泮(氯硝基安定)2mg ,2 次/d,效果更佳。還可選用奮乃靜氯丙嗪藥物肌內注射。對年老體弱或兒童,在應用上述藥物時應減量。對有明顯幻覺妄想或有較長時間興奮的病人,可進行抗精神病藥系統治療。一般1~2 周或1~2 個月左右見效。必要時可做胰島素低血糖治療

③支持療法:注意糾正酸鹼平衡和水電解質紊亂,補充營養維生素B 族和維生素C。還可給予神經營養代謝藥物,以促進腦神經細胞功能的恢復,如穀氨酸γ-氨酪酸三磷腺苷(三磷酸腺苷),輔酶A細胞色素C,或能量合劑

④護理:環境要安靜,儘量避免不良刺激,對幻覺妄想豐富,恐懼興奮的病人要設專人護理,以免發生自傷、傷人等意外事故

(5)狂犬病所致精神障礙治療:

①將患者置於安靜蔽光室內,儘量減少外界刺激

②對焦慮及躁動不安者可給予苯二氮卓類藥物,如肌注地西泮(安定)5~10mg,氯硝西泮1~2mg 或苯巴比妥0.1~0.2g 肌注。

(6)HIV 所致精神障礙的治療:

①抗病毒治療:1985 年發現了艾滋病毒,1987 年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就批准了第1 個治療艾滋病藥物上市,這就是 齊多夫定(AZT)。此後十幾年相繼有數十種治療艾滋病藥物面市,有數百種正在研究當中,速度之快,在人類藥物開發史中也是罕見的。儘管1996 年在溫哥華舉行的第十屆國際艾滋病大會關於“艾滋病時代已經過去”的看法現在被認爲是過於樂觀,但如今不少專家都同意,有關艾滋病是不治之症的論斷應該修正艾滋病是一種“可以控制的慢性傳染性疾病”。這一變化主要基於藥物療效的不斷提高。目前治療艾滋病藥物可分爲3 大類,前兩類是核苷和非核苷反轉錄酶抑制劑,阻斷HIV 病毒的RNA 向DNA 的轉換,從而防止病毒感染宿主細胞。這兩類的代表藥物有:齊多夫定 (AZT)、去羥肌苷(Videx)、二脫氧胞苷(Hivid)、司坦夫定(Zerit)、拉米夫定(Epivir)、阿波卡韋(abacavir)、地拉韋定(delavirdine)、奈韋拉平(Viramune)、依發韋恩茨(Sustiva)、阿德福韋酯(adefovir dipivoxil)、阿波卡韋(abacavir)。後

一類藥物蛋白酶抑制劑,可以阻止病毒的片段組裝成完整的病毒。代表藥物有:沙奎那韋(Invirase)、茚地那韋(crixivan)、利托那韋(Norvir)、奈非那韋(Viracept)、沙奎那韋(Fortovase)。一個值得指出的問題是,HIV 毒株會產生突變,因而導致對藥物耐藥性包括交叉耐藥性使藥物的療效逐漸降低。爲此,美籍華裔科學家何大一(David Ho) 首先倡導“ 雞尾酒療法”(Cocktailtherapy),又稱“三聯療法”(Triple therapy),即將不同藥理作用抗病毒藥物聯合使用,以提高藥物療效,減少耐藥現象的發生。常用的藥物聯用如:茚地那韋/齊多夫定/去羥肌苷(Indinavir/AZT/ddI),奈非那韋/司坦夫定/拉米夫定(Nelfinavir/d4T/3TC)等,近來有研究者大力推薦去羥肌苷/司坦夫定/羥基脲(ddI/d4T/hydroxyurea)(一種抗腫瘤藥物)、齊多夫定/拉米夫定/阿波卡韋(AZT/3TC/abacavir)聯合治療方案爲治療的首選。

艾滋病疫苗:目前全世界有上百家研究機構在致力艾滋病疫苗的開發,有數種疫苗已獲准進入臨牀Ⅱ期試驗。但專家普遍對艾滋病疫苗不抱樂觀態度,認爲幾年之內還不能進入臨牀使用。

免疫治療:目前尚在研究階段,目的是殺滅被HIV 感染淋巴細胞而不傷害機體健康細胞

對症治療:主要指針對各種機會性感染的抗感染治療和提高機體營養狀況的輔助性治療措施。如新近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合成的人類生長激素可以顯著地增加病人的體重,改善病人的一般狀況;外用的抗卡波濟氏肉瘤皮膚損害的藥物可以有效緩解皮膚病變,這些藥物的引入使艾滋病患者令人生畏的典型外貌獲得了極大的改觀。

精神科治療:對於合併的精神症狀的處理,臨牀原則上並無特殊之處。對於一些嚴重影響病人生活質量和治療依從性的臨牀症候羣,精神藥物治療是必需的也是有效的。如Zisook 等報道在治療HIV 陽性者中伴發的重症抑鬱時,氟西汀的療效要明顯優於一般性的小組治療。在抗抑鬱治療時,如果病人存在慢性腹瀉外周神經病變,TCA 類會優於SSRI。這是由於前者上述症狀有益(Zisook S,1998)。在使用精神藥物時,要特別留意的是藥物相互作用艾滋病患者除了抗病毒藥物之外,很可能因各類感染和其他伴隨軀體疾患同時服用多種藥物。一些對肝酶影響較大的精神藥物應慎重使用,且藥物應以低劑量爲妥。如Singh 等報道以利培酮治療21 例合併精神病性障礙的HIV 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平均每天有效治療劑量爲3.3mg,以躁狂狀態反應最好(Singh AN,1997)。目前已有研究顯示,高效、聯合的抗病毒治療對HIV 伴隨的癡呆有效。若艾滋病患者出現譫妄,應儘量減少外界刺激,由熟悉的人陪伴。氟哌啶醇給藥途徑多,心血管、肝腎副作用小,是常用藥物。也可使用錐體外系副作用小的奧氮平。應避免安定類藥物的使用,以免加重意識障礙

⑥針對HIV 陽性者及艾滋病患者心理輔導、心理諮詢心理治療在HIV/AIDS 的治療中,心理輔導、心理諮詢心理治療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有效的心理干預不僅能夠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而且可以提高病人的對抗病毒治療的依從性,從而延長生存期。目前所採用的較成功的心理干預措施有以下幾個特徵:

A.階段化:針對HIV 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在疾病不同時期所面臨的不同問題,採用相應的應對策略、方法,使病人獲得最需要的幫助。包括:

a.危機干預:在患者初次獲悉自己HIV 狀況時,針對患者出現的強烈的負性情緒反應採取的緊急處理。Harrison 指出,成功的危機干預必須由有經驗的包括多學科專家的小組實施,要對患者進行迅速的心理評估並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同時爲病人下一步的軀體治療、心理治療做好安排。病人的牴觸、尚未解決的心理衝突和伴發的軀體疾病會增加危機干預的難度。

b.知識輔導:由於HIV 感染艾滋病牽涉到了全身的各個系統、臟器,即使專科醫生也難以對有關知識盡知其詳,加上治療的新信息層出不窮,病人常常會感到困惑、無能爲力。因此Hannan 等建議應建立相應的信息供給模式,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病人傳授有關病毒複製、聯合治療、治療依從性、交叉耐藥藥物副作用等病人最關心的內容,目的是幫助病人做出治療決策,以主動的身份參與到治療過程中來。

c.喪失的應對:由於治療手段的進步,HIV 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期大大延長,但這意味着病人可能有更多的機會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喪失,如由於疾病或持續性的治療使病人不得不放棄工作、放棄娛樂,家人或朋友的疏遠,朋友或伴侶的死亡等等。Aldana Garcia 提出在治療指導思想上應以“更好地生活”替代以往的“平靜的死亡”,通過性心理治療、往事回憶、生活深層分析、生活重建、運動及放鬆療法的方式,幫助病人面對現實,提高自尊心,改善生活質量

B.個別化:構成HIV/AIDS 受害者主體的是靜脈吸毒者、男同性戀者、性混亂者,這其中少數民族(在美國是黑人、西班牙裔人)、青少年佔相當大的比例,與其在總人口中的比例遠不相稱。近年來,婦女的比例也開始上升。這些羣體有着自身的特點,如果不掌握這些特點,心理幫助往往事倍功半。如靜脈注射毒品者一般有這樣的心理特徵:只看重眼前,不管未來;尋求刺激卻不顧後果;行爲受強烈的情緒支配等。這些心理特徵會使病人繼續高危行爲並降低對治療的依從性;男性同性戀者不但因本身的性傾向,而且作爲艾滋病易感人羣受到社會的雙重歧視。Nord 認爲男性同性戀者更多將自己的性身份與HIV 狀況聯繫起來,容易對社會產生普遍的不信任、泛化的憤怒,情緒的波動性也較大。此外,同性戀伴侶關係較之異性戀脆弱,社會支持體系也較侷限,這都是心理干預中必須面對的問題(Nord D,1997);非洲裔美國人(African Americans)佔美國總人口13%,但卻佔HIV 感染者的56%,艾滋病患者的36%。在15~44 歲年齡組,艾滋病是死亡的頭號原因。除外貧窮、政治上受歧視等原因外,長久以來形成的對以白人爲主體的文明的不信任,也是美國黑人中HIV/AIDS 高發的原因。如在HIV來源已經日漸清晰的今天,仍有相當數量的黑人相信HIV 病毒是白人專門製造出來對付黑人的。由此可見,針對不同的對象,必須採取個別化(individualized)的心理干預措施。如Gore-Felton 等發現,心理干預的效果是有性別差異的。男性HIV 陽性者對以社會網絡重建爲主的小組治療反應更好,而女性HIV 陽性者在如何應對憤怒的訓練項目中獲益最多。

C.多樣化:在疾病的不同階段、針對不同的對象,可以採用多種的心理干預方法如對普遍問題的心理諮詢、一般性的心理輔導、支持性心理治療、小組心理治療、人際間心理治療(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認知.行爲治療傳統的動力性心理治療等。選擇心理干預手段時要考慮其目的。在HIV/AIDS 人羣中,同一羣體(如黑人靜脈吸毒者或女性性工作者)很可能會面臨同樣的心理和社會問題,將對象按性別、年齡、種族、性定向、是否使用成癮物質等分成不同的小組,進行小組治療,不失爲一種節省、有效的方法。Kelly 特別強調,針對HIV/AIDS的小組治療,應着重於:解決與HIV/AIDS 無關的伴行的心理問題、如何向他人公佈自己的HIV 血清陽性狀況、改變與傳播病毒有關的高危行爲、舒緩喪失伴侶友人所帶來的哀痛、減輕照料者的壓力、建立社會支持網絡、提高治療的依從性、發展積極的作爲一名HIV 陽性者的自我認同(Kelly JA,1998)。Summers 等證實,針對HIV 陽性婦女的小組治療,可以延長其生存期。對照研究還發現,簡短的小組支持治療可以有效地減輕HIV 感染者因沮喪而產生的痛苦。近年來較爲時興的人際間心理治療被認爲可以在不同的年齡組中有效地改善心境障礙甚至一些非心境障礙如貪食症、藥物依賴、人格障礙、軀體化障礙、社交恐懼症等。Markowitz等比較了不同的心理干預方式和抗抑鬱劑(丙米嗪)對HIV 感染者中抑鬱症狀的治療效果。結果發現人際間心理治療與抗抑鬱劑的療效相當,兩者都明顯優於支持性心理治療和認知-行爲治療(Markowitz JC,1998)。針對HIV/AIDS 的心理干預手段多種多樣,關鍵的問題是要決定在什麼情況下選用何種心理干預方式,其效果如何評價,這仍是需要進一步探討的課題(Leiberich P,1997)。

10 併發症

參見原發疾病有關章節。

11 預後及預防

預後:總體講軀體感染所致精神障礙大多數病例預後良好,但也有少數嚴重病例常伴隨繼發性腦炎,中毒性腦炎等,而且中樞神經系統的病變也較爲嚴重。HIV的預後,從HIV 感染艾滋病症狀出現,一般爲6 個月到5 年或更長。確診後在2~3 年內死亡,最長也在5 年內死亡。

預防:軀體感染所致精神障礙的預防,關鍵是預防原發感染性疾病。如在瘧疾死亡的病例中90%以上是腦型瘧疾,這是由一種毒力很強的親神經惡性瘧原蟲嚴重感染所引起的兇險型瘧疾。因此及時診斷,正確治療且治療充分,是預防腦型瘧疾的關鍵。重點提一下有關艾滋病的預防:

1.國家公共衛生政策

(1)公開性:由國家領導人向公衆談論艾滋病問題是需要政治勇氣的。至少要克服兩方面的擔心:擔心政府的聲譽會受到損害;擔心傳統道德受到挑戰。將一種疾病同道德聯繫在一起,並非由艾滋病始,至少聖經上就記載了行爲不檢者會患上“大麻風”。但恐怕歷史上沒有任何一種疾病像艾滋病一樣引起了如此激烈的道德爭論。正是由於存在這些顧慮,政治上保守的美國里根政府一直對艾滋病問題保持緘默。其結果是在里根上任之初,艾滋病僅是初露端倪,而在其連任期結束掛冠而去的時候,艾滋病已經是美國全國性的流行病。同樣的教訓也發生在印度。艾滋病剛露苗頭的時候,印度政府否認艾滋病的存在,因爲印度不存在“與艾滋病有關的道德敗壞行爲-同性戀和吸毒”。政府忽視和故意掩蓋的結果是如今印度擁有全世界最大的HIV 陽性人口達400 萬。相反的例子是烏干達。烏干達是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HIV 感染一度高達20%。但烏干達總統親自向公衆談論艾滋病危害並提倡使用避孕套,其他高層政府官員也在總統的感召下到基層宣傳艾滋病的有關知識。結果烏干達成爲非洲惟一一個HIV 感染率逐漸下降的國家。

(2)強制性檢查與強制性隔離艾滋病流行之初,出於對艾滋病病人病前生活方式厭惡,美國少數保守派人士曾提出要在全國範圍內進行HIV 抗體檢測陽性者予以強制隔離;對艾滋病病人進行拘禁性治療,直至死亡。而公衆出於對艾滋病的巨大恐懼,曾一度發生過禁止感染HIV 的幼童入學、焚燒HIV 陽性者住宅的事件。強制性血清檢測和強制性隔離措施最終被否決,是考慮到:如果沒有有效的治療措施,強制性檢查是沒有意義的;HIV 的傳播方式已經明確,強制性隔離沒有必要;對疾病受害者採取隔離措施有違人道。我國曾於1987 年開始規定對在境外生活過1 年以上、回國定居或居留超過1 年的中國人進行強制性HIV血清抗體檢測,但這一規定在各個海關的執行情況頗不一致。

(3)全民健康教育:從流行病學的角度來講,以全體人口爲對象的疾病干預是初級預防。初級預防通過廣播、電視、報紙、雜誌等媒體,講座、街頭掛圖等活動,內容包括:普及艾滋病的有關知識如艾滋病傳播方式,減少公衆對這種疾病的恐懼;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遠離毒品、忠實的一夫一妻關係等。全民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廣大民衆對艾滋病的警覺性、增加自我保護意識。但全民教育也有其侷限性,即它不能滿足各種不同人羣的需求,很難將有效的信息傳播易感人羣中。因此面向易感人羣的次級預防就是初級預防的必要補充。

2.針對特殊羣體艾滋病干預策略

(1)青少年:據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的統計,截止1998 年底,全世界3300萬攜帶艾滋病病毒生活者中,大約有1/3 是15~24 歲的年輕人。在新發生HIV感染中,大約一半發生在15~24 年齡組。青少年中各種HIV 高危行爲的高發,既有生理上的原因,也有社會的原因。近年來,在性態度上相對比較保守的我國,也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逐漸發生了變化。如韓彩萍對陝西西北大學大學生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年齡段爲17~24 歲的654 名男女學生中,有過性交行爲的男性爲11.6%,女性爲5%,同時有25.5%的人贊同非婚同居(韓彩萍,1997)。此數字雖然遠低於西方國家中學生的水平(如瑞士男性33%~46%,女性23%~51%),但也比以往有了顯著的增高。針對青少年中日益活躍的性行爲,在健康教育上有截然不同的兩種模式。一種是倡導復歸傳統道德,提倡禁慾,反對婚前性行爲,反對婚外性行爲;一種是主張性教育學習在性活動中如何自我保護,提倡使用安全套。前者認爲後者是鼓勵性亂,增加艾滋病流行的風險,而後者則認爲前者自欺欺人,行之無效。這兩種模式在美國就曾有過激烈的交鋒。里根政府的醫學總監在向公衆艾滋病問題發表談話時,提到安全套可以降低感染病毒風險並認爲性教育應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很快就有人指責他“教唆小孩子性交”,稱他是“陰莖套王”。在我國,對這一問題也存在着不同的甚至是十分對立的看法。可以參看中國健康教育研究所朱琪發表在“中國健康教育”上的“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國預防和控制艾滋病流行的策略基礎”及李建華髮表在“中外醫學哲學”上的“對當前藥物濫用艾滋病預防策略的反思”(朱琪,1997;李建華,1998)。

(2)婦女:艾滋病流行之初,男性感染者佔絕大多數。而如今在全世界HIV感染者中,43%是婦女。女性不僅在HIV 傳播中較男性處於更不利的地位(由於生理結構的差異,女性在性活動感染HIV 的可能性比男性大6 倍),更爲重要的是,感染了HIV 的婦女,可以在分娩和哺乳中病毒傳染嬰兒兒童感染了HIV 後,進展到艾滋病期的過程要快於成人。1998 年死於艾滋病的250 萬人中,有51 萬是15 歲以下的兒童。針對婦女的健康教育尤其是性教育往往會面臨更大的困難,由於社會對性角色的期待不同,婦女在性活動中很難主動提出使用避孕工具如安全套。有專門的心理輔導項目幫助女性在安全性行爲中扮演更爲積極的角色。同時,也推出了專爲女性設計的安全套

(3)吸毒者:吸毒者共用針具,並不完全是因爲潔淨針具難以獲得,靜脈注射毒品者分享毒品及注射用具,可以體驗到一種親密的“夥伴關係”,有助於增加心理快感。針對吸毒者的干預措施首先是戒毒;如果不能戒毒,應停止靜脈注射毒品;如果不能停止靜脈注射,應做到不共用注射器;如果共用注射器,則至少做到使用前對注射器消毒。興起於20 世紀70 年代的美沙酮維持療法(methadone maintenance therapy),儘管不斷引起爭議,但在實施的國家已有大量資料證實這一療法可以有效減少毒品濫用率、犯罪率和HIV 感染率,如果結合各種康復手段如心理輔導、家庭治療等更可大大提高治療的依從性和保持率 (湯宜朗,1997)。爲了降低頑固的吸毒者中HIV 的感染率,近幾年來開始的針具交換項目(needle exchange program)更是備受爭議,反對者認爲這是用納稅人的錢供養吸毒者而且免費供應潔淨針具會助長吸毒行爲。通過對實施這一項目的地區所進行的認真評估,發現針具交換項目確實可以顯著降低靜脈吸毒者中HIV的感染率。目前對此項目的異議主要是倫理和政治上的。

(4)同性戀者:曾有調查資料顯示0.5%的城市已婚居民和2.3%的農村居民自

稱曾有過同性性行爲。據此有人估計中國有男性同性戀者200 萬~800 萬人。儘管同性戀是否應歸入精神障礙在中國的精神病學界還有爭議,但不能否認的事實是我國存在着絕對數相當大的同性戀羣體,這一羣體正在成爲HIV 的高發人羣。目前尚無同性戀者中感染HIV 的確切數據,有人根據醫院收治的艾滋病人中同性戀者所佔的比例估計全國可能有10%的HIV 感染者是由不安全的同性性行爲引起的。同性戀者由於缺乏婚姻關係的約束,更換性伴侶或同時保持個性伴侶的比例都遠高於異性戀者。同性戀行爲在我國的法律條文中並無明確規定合法還是非法,但同性戀者普遍受到社會的歧視。大多數同性戀者採取了隱蔽的生活方式,很少主動就醫,對醫務人員的信任度較低,這給健康教育帶來一定的困難。此外,我國在這方面所做的研究甚少,有關同性戀者性行爲方式(肛交的比例)、安全套的使用等都缺乏可靠的資料,這也不利於制定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規劃。

(5)精神病人:精神病人由於認知損害、判斷力和控制力下降,更易出現HIV相關的高危行爲。Ayuso-Mateos 等對精神病院的住院病人的HIV 流行情況及相關因素進行了分析。他發現在390 名病人中,HIV 陽性率爲5.1%。靜脈藥物注射史與血清陽性反應呈顯著相關(Ayuso-Mateos JL,1997)。Hoff 等對退伍老兵的研究表明,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心境障礙精神障礙的存在會增加HIV 感染的危險性。如果PTSD 同時伴有物質依賴,則其危險性比通常情況大12 倍(HoffRA,1997)。Carey 等對社區中的慢性精神病人HIV/AIDS 高危行爲做了調查,發現48%的男性和37%的女性至少有一種高危行爲,同時發現病人對有關HIV 傳播及相應的保護措施不瞭解或者有誤解。而有心理精神障礙的青少年更易成爲HIV 感染的受害者。Lourie 等對平均年齡15 歲的精神科門診病人進行了研究,發現品行障礙合併抑鬱情緒會明顯增加發生HIV/AIDS 高危行爲的可能。進一步的分析發現,在這組青少年患者中,衝動性、性虐待史、不使用安全套的性行爲都高於單發障礙組。Brown 等對這一問題做了綜述,認爲患有精神障礙的青少年中不安全性行爲衝動性、自我毀滅的人生態度、認知上的不成熟藥物濫用、自傷行爲及性受虐史等的流行率均高於正常對照(Brown LK,1997)。對精神病人進行有關預防艾滋病的干預也是可行的。Kelly 等通過對照研究,發現接受認知.行爲干預合併親友參與訓練項目的精神病人,在隨訪中不安全性行爲、多個性夥伴的比例均有下降(Kelly JA,1997)。

(6)囚犯:囚犯很容易成爲HIV 流行的易感者。而且由於其所處的特殊環境和身份,在預防干預和治療上面臨不利的地位。Altice 對新判刑的975 名男性囚犯進行的研究,發現HIV 陽性率爲6.1%。靜脈吸毒史、黑人、西班牙裔人、合併精神障礙、有性傳播疾病史等是HIV 血清陽性的高危因素(Altice FL,1998)。

(7)軍隊:在軍隊中開展艾滋病的預防教育,關係重大。各國軍事部門都對此高度重視。韓光紅等對1058 名軍人進行了匿名調查,發現儘管相當部分的人對艾滋病有一定了解,但對有關傳染途徑、危險性等問題全部回答正確的只有8.5%。調查同時也表明,大多數被調查者希望獲得有關艾滋病的知識,並願意接受有關檢查(韓光紅,1996)。

(8)流動人口:在經濟發展、開發程度日益擴大的今天,流動人口至少包括了農村(和小城鎮、偏遠的城市)流向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的務工人員、來華旅遊的外籍人員、出國就學、就業、旅遊的回國人員。HIV 高發已由最初的外國人、回國勞務人員轉向了農村外流入口。這部分人羣由於流動性大、受教育水平參差不齊、家庭約束力薄弱、社會支持網絡少、社會地位低下、醫療保障不完善,是實施干預措施的難點。相關文獻也較少。

(9)商業性性服務提供者(國際上通稱爲性工作者):儘管我國法律明文規定賣淫嫖娼是違法行爲,但不容忽視的事實是賣淫嫖娼現象依舊存在。吳尊友等對雲南省德宏州酒吧、髮廊服務小姐的調查顯示,80%以上的被調查者承認提供性服務(吳尊友,1997)。何啓亞對旅遊服務行業中的“流動小姐”進行預防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發現干預後在性活動中使用安全套的比例較前上升了5~9 個百分點(何啓亞,1997)。

(10)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地區吸毒歷史長、經濟相對落後、文化教育水平低、缺乏專爲少數民族製作的健康教育材料等因素使得某些艾滋病高發地區,少數民族構成了感染者和發病者的主體。

(11)有償供血員:中國有兩種主要的血液來源,一種是強制或自願獻血,另一種是賣血。目前國內絕大部分血液製品靠賣血者的血液來製作。估計現有300萬賣血者,部分人是流動人口或失業者,以賣血爲生。這部分人存在着吸毒和性亂行爲

3.弱勢羣體與社會寬容 HIV/AIDS 易感者大多是社會的邊緣人羣,是社會排斥、孤立、歧視的對象。而一旦感染了HIV,就更容易成爲社會偏見的受害者。許多人呼籲在處理有關艾滋病的問題時,應該拋棄道德爭論,不對病人的行爲做價值判斷。醫生是病人的守護天使,而不是道德衛士。一個健康的醫療體系應該以科學、公正、人道的精神對待疾病和患者,而一個健康的社會也應該以寬容的精神對待社會中的每一個成員。從公共衛生的角度來說,一個社會如果不能保護少數人的健康,也同樣不能保護大多數人的健康。

作爲與HIV/AIDS 直接打交道的醫務工作人員,理應是健康教育的實施者、人道精神的體現者、寬容態度的倡導者。但據李曉亮等人對處於防治HIV/AIDS前線的雲南省昆明市8 家醫院的醫護人員所進行的有關“艾滋意識”的調查,發現有80%的醫護人員表示不願接觸HIV 感染者和艾滋病人,同時有82.5%的調查對象認爲他們很難做到對艾滋病人和其他病人一視同仁(李曉亮,1996)。

12 流行病學

隨着許多急性感染病的有效治療,以及貫徹預防爲主的衛生方針,加強對傳染病控制感染疾病已減少,即或是發生症狀也較輕,也較少出現精神症狀,伴有意識障礙的病例更是減少或少見。具體更詳細的有關軀體感染伴發的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資料上匱缺。

湖南醫學院(1963)89 例及上海精神病防治院(1974)122 例傳染病精神病的統計中,約3/4 的病人在病程中曾出現過意識障礙流行性感冒時的精神症狀,多見於發熱期或發熱後期。Cyxapeba 觀察14 例流行性感冒病人,精神障礙發生發熱期只有3 例,其他11 例發生發熱後期。1932 年在我國首先發現流行性出血熱,近年來哈爾濱、上海、武漢、西安等地都相繼有報道,並提及有關神經系統改變。1977 年於清漢等報道了此病所致精神障礙,在173 例中發現中樞神經系統症狀佔30.6%,其中有意識障礙精神症狀的80 人次,有神經症狀和體徵的37 人次。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