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

生理學 輸血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uè yè

2 英文參考

blood

3 概述

血液是一種流體組織,充滿於心血系統中,在心臟的推動下不斷循環流動。如果流經體內任何器官血流量不足,均可能造成嚴重的組織損傷人體大量失血血液循環嚴重障礙,將危及生命血液醫學診斷上有重要價值,因爲很多疾病可導致血液組成成分或性質發生特徵性的變化。

血液內環境的演化血液是在動物進化過程中出現的。生命最初出現在海洋中。當在遠古的海洋中出現比較複雜的多細胞生物時,機體的部分細胞已不可能與浸浴着整個機體的海洋環境直接接觸;這時,機體內開始出現了細胞外液,它一方面作爲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同時又是機體與外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可以認爲在進化中,最初的細胞外液可能是由包繞在機體內部的那部分海水形成的,因而它主要是一種鹽溶液,其基本成分可能與遠古的海水十分相似。以後,機體內出現了循環系統細胞外液也進一步分化成爲血管內的血漿血管外的組織間隙液(簡稱組織液)。組織液仍然主要是鹽溶液,是直接浸浴着絕大部分機體細胞的液體環境;而血管內的液體,則又溶入了多種蛋白質,並逐步出現了各種血細胞,於是形成了血液

人體內除細胞外液外,尚有更多的液體(約爲前者的2倍)存在於細胞內部,稱爲細胞內液。細胞外液和細胞內液總稱爲體液,約佔機體總重量的60%。一般來說,細胞內液是細胞內各種生物化學反應得以進行的場所,細胞外液則是細胞直接生活的液體環境。因此,如果大氣是整個人體的外環境細胞外液就是第一個細胞生活的具體環境,故稱爲內環境。在細胞外液中,4/5在血管外構成組織液,1/5在血管內成爲血漿的組成部分;而後者由於能在血管中不斷循環流動,是內環境中最爲活躍的部分,成爲溝通各部分組織液以及和外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中間環節。

血液內環境穩態在一些疾病情況下,常可出現內環境理化性質的較大變化,如高熱酸中毒、缺氧等,均將引起機體細胞功能的嚴重紊亂。在灌流離體器官的動物實驗中,所用灌流液的化學成分、含氧量、Ph、溫度與滲透壓等,必須與這些動物的血漿十分相近,離體器官才能在一段時間內保持接近於正常功能活動狀態。這些都說明,內環境理化性質的相對穩定,對於維持整個人體和體內所有細胞的正常功能都是非常必要的。這就是爲什麼早在19世紀時,Claude Bernard就指出:內環境穩定是“機體自由獨立生活的必要條件”。

然而在機體生活期間,干擾內環境理化性質的因素是不斷出現的。機體細胞細胞外液的物質交換,經常改變着內環境的理化性質;一些外環境因素的急劇變化也傾向於直接或間接(通過機體活動變化)改變內環境的理化性質。但與此同時,消化道不斷補充營養物質,肺不斷補充氧和排出二氧化碳,腎不斷排出各種代謝尾產物、調整水與各種無機鹽及小分子物質的排泄量,皮膚也不斷散失代謝所產生的熱量;而且,這些活動都處於整體的神經體液調節之下,從而使內環境的理化性質只能作較小幅度的波動,保持着動態平衡。這一狀態稱爲穩態(homeostasis)。

血液本身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它的每個組成部分都具有特定的任務:紅血球將氧氣運送到全身各處;血漿運送蛋白質(包括抗體和凝血因子)以及葡萄糖營養物質;白血球有抵禦疾病的作用血小板保證了止血血液同時將身體中產生的廢物運送到排泄器官

一個成人身體中血液平均量約爲4—5升,約占人體總重量的8%。每立方毫米血液中有400—500萬個紅血球,4000—11000個白血球,15—40萬個血小板。通常情況下,紅血球能夠存活120天,而白血球能夠存活3—9天。人體內總是在產生着新的血液細胞

一個健康的人在一年內可以安全地獻3—4次血。在抽血後身體需要36小時才能重造等量的體液容量,要21天才能使血細胞恢復到正常水平。

健康的血液就是不含有任何病毒寄生蟲藥物酒精或其他能夠使受血者遭受損害、危險或疾病的物質的血液獻血者必須身體健康,沒有也未曾得過任何嚴重的疾病。

正常血液爲紅色粘稠液體,其比重在1.050~1.060之間。血液由液體成分血漿和有形成分血細胞兩部分組成。有形成分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血漿溶解有多種化學物質。按容積計算,血漿佔55%,血細胞(主要是紅細胞)約佔45%。血漿含有大量水分和一定量溶質,這些成分乃是血漿理化特性和生理功能的物質基礎。測定血漿的化學成分,可反映體內物質代謝狀況。

4 紅細胞

紅細胞體積很小,直徑只有7~8μm,形如圓盤,中間下凹,邊緣較厚。它具有彈性和可塑性,在通過直徑比它還小的毛細血管時,可以改變形狀,通過後仍恢復原形。正常成熟紅細胞沒有細胞核,也沒有高爾基複合體和線粒體細胞器,但它仍具有代謝功能紅細胞內充滿着豐富的血紅蛋白血紅蛋白約佔細胞重量的32%,水佔64%,其餘4%爲脂質、糖類和各種電介質。成年男性紅細胞正常值爲500萬/mm3,女性爲420萬/mm3。紅細胞數目可隨外界條件和年齡的不同而有所改變。高原居民和新生兒可達600萬/mm3以上。從事體育運動而經常鍛鍊的人紅細胞數量也較多。血紅蛋白含量,男性爲12~15g/100ml,女性爲11~13g/100ml。紅細胞的主要功能是運輸O2和CO2,此外還在酸鹼平衡中起一定的緩衝作用。這兩項功能都是通過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來實現的。如果紅細胞破裂,血紅蛋白釋放出來,溶解血漿中,即喪失上述功能

5 血紅蛋白(Hb)

血紅蛋白(Hb)由珠蛋白和亞鐵血紅素結合而成。血液呈現紅色就是因爲其中含有亞鐵血紅素的緣故。該分子中的Fe2 在氧分壓高時,與氧結合形成氧合血紅蛋白(HbO2);在氧分壓低時,又與氧解離,釋放出O2,成爲還原血紅蛋白,由此實現運輸氧的功能(見呼吸章)。血紅蛋白中Fe2 如氧化成Fe3 ,稱高鐵血紅蛋白,則喪失攜帶O2的能力血紅蛋白與CO的親和力比氧的大210倍,在空氣中CO濃度增高時,血紅蛋白與CO結合,因而喪失運輸O2的能力,可危及生命,稱爲CO(或煤氣中毒血紅蛋白在CO2的運輸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6 白細胞

白細胞無色呈球形,有細胞核,體積比紅細胞大,直徑在7~20μm之間。正常人白細胞計數在4000~10000/mm3範圍內,平均爲7000/mm3。白細胞不僅存在血液中,全身各處的結綈組織以及淋巴系統中,能以變形運動穿過毛細血管壁和淋巴管壁而進入周圍組織白細胞分爲嗜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單核細胞淋巴細胞,是機體防禦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吞噬和產生抗體等方式來抵禦和消滅入侵的病原微生物

7 血小板

血小板又稱血栓細胞,體積很小,直徑爲2~4μm,厚1μm,正常時呈圓盤狀,但有時可伸出僞足,是巨核細胞脫落下來的小塊胞質,而不是具有完整結構細胞血小板細胞核,但有完整的細胞膜血小板細胞質內含有多種細胞器線粒體緻密體(貯存5-羥色胺)、類溶酶體和各種分泌小泡。我國健康成人,血小板數爲10~30萬/mm3,平均爲15.6萬個。血小板數目可隨機體的機能狀態發生一定變化,如飯後和運動後數量增加,疾病時可減少,若血小板減少到5萬/mm3以下時,機體某些組織容易出血血小板功能有:(1)促進止血和加速凝血止血是指血管破損,出血得到制止。凝血是指血液凝固成塊。當血管損傷內皮細胞結構暴露時,膠原纖維血液中的血小板接觸,其外膜發生某些理化變化,從而使兩者粘附在一起。爾後,此處更多的血小板聚集成團,形成鬆軟的止血栓。血小板聚集與其本身釋放的ADP和前列腺素等活性物質有關。此外,在創傷出血時血小板還釋放出腎上腺素5-羥色胺,引起局部血管平滑肌收縮,使血管口徑縮小,有利於止血血小板因子Ⅲ與其他組織凝血因素一起加速血液凝固過程,促使血液凝塊的形成,堵塞出血傷口。由於血小板內收縮系統在Ca2 作用發生收縮,從而使血塊縮緊,成爲堅實的止血栓,牢固地封住血管傷口。(2)營養和支持作用血小板有維護毛細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同位素示蹤實驗證實,血小板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相互粘連與融合,從而填補不斷脫落的內皮細胞,使紅細胞不能透出血管外。當體內血小板數目銳減時,上述功能難以完成,紅細胞容易逸出,可發生自發性出血現象,出現紫瘢。

8 輸血醫學

輸血醫學中,血液指用於臨牀的全血成分血[1]

9 參考資料

  1.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WS/T 203—2001 輸血醫學常用術語[Z].2001-7-20.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