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

心理學與精神病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ué xí

2 英文參考

learning

3 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指的是學習活動的推動力,又稱"學習的動力"。它並不是某種單一的結構。學生的學習活動是由各種不同的動力因素組成的整個系統所引起的。

3.1 學習動機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包括:學習需要,對學習的必要性的認識及信念學習興趣、愛好或習慣等。從事學習活動,除要有學習需要外,還要有滿足這種需要學習目標。由於學習目標指引着學習的方向,可把它稱爲學習的誘因。學習目標同學生的需要一起,成爲學習動機的重要構成因素。

4 學習策略

對於學習策略學術界尚未統一界定,但歸納起來,大致可分爲三類,第一類,把學習策略看作是學習的規則系統,如都費(Duffy,1982)認爲,“學習策略是內隱的學習規則系統。”第二類,把學習策略看作是學習的過程和步驟,如,尼斯比特(Nisbett,1986)認爲,“學習策略是選擇、整合、應用學習技巧的一套操作過程。”第三類,把學習策略看作是具體的學習方法技能,如梅耶(Mayer,1988)認爲,“學習策略學習者有目的地影響自我信息加工的活動”,“是在學習活動中用以提高學習效率的任何活動。"

以上不盡相同的定義,從不同側面揭示了學習策略的特徵。我國學者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的認爲學習策略與認知策略等同。我們將從學習策略相關概念的辨析中來把握學習策略的涵義。

4.1 學習策略學習方法

學習方法學習者在一次具體的學習活動中爲達到一定的學習目的而採用的手段和措施。學習方法學習策略是有區別的:

(1)具體的學習方法與具體學習任務相聯繫,有較強的情境性,而學習策略既與具體任務相聯繫,又與一般學習過程相聯繫;

(2)學習方法學習者反覆運用,熟練掌握後,學習者在具體情境中往往憑習慣加以運用,而學習策略則是學習者經過對學習任務,學習者自身特點等各方面進行分析,反覆考慮之後才產生的方案;

(3)具體的學習方法可以用來達到一定的學習目的,完成學習任務,但不考慮最佳效益,而學習策略則是以追求最佳效益爲基本點的。例如,學生要記住一篇課文的內容,他必須採用一定的方法,因爲可以採用機械重複的方法,或嘗試背誦的方法,或擬定內容提綱進行記憶。只要他進入學習情況,就必然採取某種或優或劣的學習方法,而不同的學習方法所帶來的學習效果是不一樣的。

學習方法學習策略雖有區別,但又不能截然分開,因爲一方面學習策略雖不同於具體方法,但它又不能脫離具體方法學習策略的策劃最終要落腳到學習方法上,藉助學習方法表現出來;另一方面,只有那些經過學習者整體策劃之後,啓用的方法纔會獲得策略的性質,成爲學習策略系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否則,不動腦筋隨意運用的一種學習方法,不屬於學習策略的範疇。

4.2 學習策略與認知策略

認知策略這個術語最初由布魯納於1956年在其著名的人工概念的研究中提出,直到70年代加涅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學習記憶信息加工模型才明確地將認知策略劃分出來,在其學習結果分類中單列一類。

加涅認爲,認知主要是指人腦對信息的加工過程,如對信息編碼轉換、儲存。認知策略則是學習者用來調節自己內部注意記憶思維等過程的技能,其功能在於使學習者不斷反省自己的認知活動,“調節與控制概念和規則的使用”。

加涅在論述認知策略的同時,也提到與學習策略的關係。他說:“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如何學習,如何記憶,如何進行導致更多學習的反省性和分析思維。顯然個體不斷學會成爲自我教學的人,或者甚至成爲所謂的獨立學習者,其原因是他們逐漸獲得了調節自己內部過程的有效策略。”從這個論述看,認知策略與學習策略具有因果關係。認知策略的改進是學習策略改進的原因。

雖然,認知策略的學習有助於學習策略的發展,但認知策略並不等同於學習策略學習策略是比認知策略更廣的概念。有人將認知策略與學習策略等同看待,這是由於對學習策略本質特徵認識不周詳引起的,學習策略針對學習活動過程,儘管學習活動離不開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但認知只是學習活動一個部分和方面,學習的過程除了是信息加工的過程外,還表現出學習者個體生理的、情緒的、社會性的特徵等等,因此,把認知策略等同學習策略無疑縮小了學習策略的外延。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習策略比認知策略所包容的範圍更廣。

4.3 學習策略元認知

美國心理學家費勞威爾(Flavell)及其同事於70年代初開始對兒童的元記憶進行研究,1976年,費勞威爾在《認知發展》一書中明確提出了元認知的概念及涵義。元認知是指人對自己的認知過程的認知。認知指向客觀外界,而元認知指向人自身的認知過程,它以認知過程本身的活動爲對象。

元認知具有兩個獨立但又相互聯繫的成分:元認知知識和觀念(存儲在長時記憶中);元認知監控(存儲在工作記憶中)。元認知知識就是有關認知的知識,即是關於什麼因素或變量以什麼方式起作用(或相互作用)來影響人的認知活動的過程與結果的知識、信念元認知知識又可分成三部分:①關於認知者認知特點(我們具有的有關自己和他人作爲認知着、思維着的認知加工者的一切特徵的知識),②關於任務特點的認識(關於不同的認知材料和任務目標對認知活動的不同影響的知識),③關於認知策略的知識。元認知監控是指在進行認知活動的全過程中,將自己正在進行的認知活動作爲意識對象,不斷地對其進行積極、自覺的監視、控制和調節,它主要包括:(1)制定計劃(2)實際控制(3)檢查結果(4)採取補救措施。

關於元認知學習策略之間的關係我國學者陳琦用下圖表示:

這一理論模型認爲,學習策略是存儲在長時記憶中的元認知知識,它包括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以及資源管理策略。元認知過程則是指在工作記憶中進行的、運用存儲在長時記憶中的元認知知識(包括學習策略知識)來管理和控制認知活動的過程,它包含監視和調節的過程。元認知過程是使用學習策略的過程。元認知能力則是指執行這一控制能力。這就是說,學習策略是有關學習的動態過程的靜態知識,而元認知過程則是使用靜態知識的動態過程。

5 學習變量

學習變量指影響學生學習的各種因素,包括主體因素與客觀情景因素。

5.1 主體因素

主體因素指的是學習者主體方面影響學習主客觀因素,主要有:

1.學習認知結構模式。主要指先前學習所獲得的知識在內容上與組織方面的特徵及其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認知策略。

2.學習者的元認知。即所謂認知的認知,指的是學習者用什麼樣的方式來監控學習的認知活動

3.發展上的準備。主要指學習者在某一智慧發展階段所特有的智慧功能活動方式。

4.動機和態度因素。主要指個人的求知慾、求成與自我提高的需要和對特殊學科的興趣

5.人格因素。主要指個人在氣質性格方面的特質和差異、學習習慣行爲方式等。

5.2 客觀情景因素

客觀情景因素則是指主體以外的屬於情景性的影響因素。

主要有:1.教師的水平和特徵。 如教師的認知能力、專業和學科水平、教學組織交往能力人格特徵和行爲品質等。

2.羣體特徵和社會因素。主要指校風、班風、合作與競賽、社會風尚、家庭環境、夥伴等。

3.教材安排。包括數量、難度、步子大小、內在邏輯體系、速度與教學手段的使用、課內外教學活動的安排。

4.練習安排。主要指練習的次數、分配、方法和一般條件等。

學習的主體因素和客觀情景因素在學習活動中以多種方式發生作用

6 學習的反饋

學習的反饋指將學習的結果信息提供給學習者。提供給學習者的信息一般說來有兩種:

1.來自有機體的效應器活動發生的動覺刺激,稱爲內反饋信息。如學習者在學習外語時,可以自己衡量聽說的流利性,以及記憶成績的自我估計而獲知自己在外語學習上所達到的水平和進步情況。

2.來自效應器活動所引起的種種現實變化,如外界的評價等,稱爲外反饋信息。外反饋信息包括外界對學習學習成績的評價,以及學習者通過與周圍其他人的學習水平進行比較而獲知的信息

學習的反饋信息不僅可對學習活動本身起檢驗、覈對和調節作用,且對學習動機強化作用或削弱作用。一般地,如果學習者能夠獲得正反饋信息,這將對學習者的學習起鼓勵作用;反之,如果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是負反饋,那麼很可能對學習產生消極的心理牴觸。因此,學習的反饋信息是有效學習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

7 學習的模式

學習的模式指根據對有機體學習過程的實驗研究結果,推斷出的假設性結構,這些結構也靠實驗的數據不斷地加以驗證和充實。心理學家從不同的理論觀點出發提出各種不同的學習模式。行爲主義心理學家認爲,有機體習得的行爲是通過環境中的刺激反應之間的聯結而逐步建立起來的,學習的重要問題是促進新行爲發展的刺激強化。其學習模式的公式爲SR。認知心理學家反對把人看作是消極的受環境支配的生物體,認爲人是主動地獲得知識的,強調環境和人的影響。其學習模式的公式爲S—S。格式塔心理學最早主張這種觀點。他們認爲學習不僅是聯想的逐步建立,而且是知覺重組刺激產生影響,從而把它看成是新的模樣。人們致力於這種重組是一種主動過程,是在新頓悟過程中取得的成果。格式塔心理學家考夫卡認爲,作爲改變行爲學習過程,可以分析爲3種成分:1.特定過程的發生。2.這一過程的痕跡的形成。3.痕跡影響以後諸過程的效果。皮亞傑、布魯納、奧蘇貝爾則是認知發展學習模式的最新倡導者。加涅把學習過程比擬爲信息流的加工過程,博採各家模式的特點並加以發展,提出了信息的加工學習模式。

8 學習的結構

學習的結構學習過程(活動)的組成因素及各因素之間的關係。前蘇聯心理學家列昂捷夫認爲,學習是一種環狀的結構,由3個基本環節組成:

1.定向環節。它指由外界刺激引起的主體的分析器的一系列反應動作。它揭示刺激本身的特徵及其作用,建立調節行爲的“定向映象”。

2.行動環節。它是在定向映象調節支配下發生的,其作用在於把對新環境的定向付諸實現,對動作的對象施加作用

3.反饋環節。它是執行環節動作結果的回收,其功能在於矯正行動。西方許多心理學家傾向於從控制論信息論系統論觀點來探討學習的結構,認爲學習是一種信息傳遞過程,是由信息的輸入、輸出與反饋等環節構成的,信息加工的學習結構可以用下面的圖來表示:

同其他的學習反應一樣,信息加工的學習模型呈現的刺激反應是一特殊事件起點和終點。圖中詳細描繪的是假設介於這兩端之間的心理過程。虛線表示內部認知事件和外部世界之間的界限。我們從這一模型可見,如光、熱、壓力、聲這樣的物理刺激被人接收並暫時存儲在系統(STSS)中,受到注意信息便從STSS傳送到短時記憶(STM)和工作(WM)儲存系統中。倘若經過複述或編碼,STM或WM中的信息可能作爲注意焦點而被保持,或者被轉入長時記憶(LTM)中。

9 學習的準備

學習的準備又稱“學習的準備狀態”,指學生學習新知識時,那些促進或妨礙學習的個人生理、心理的發展水平和特點。它由多種影響學習的內部因素組成,包括個體的成熟、已有的知識經驗、個體的心理發展水平和當時的學習動機等。它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有縱向和橫向兩個維度。縱的方面是指學習者從出生到成熟時,出現在各個年齡階段的學習準備狀態;橫的方面是指每個年齡階段出現的上述各種內部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而組成的一個動力結構。該問題,實質上是學習與身心發展的辯證關係問題,學習既依賴於已有的發展水平,又可促進身心的發展。教學計劃的制定、課程的設置、材料的編寫、教學過程的組織及教學效果的考查等,都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準備狀態。

10 學習疲勞

因長時間持續進行學習,在生理、心理方面產生疲勞,致使學習效率下降,甚至頭暈目眩不能繼續學習的狀態。疲勞現象可分爲生理的(身體的)和心理的兩種。在科學文化學習中,常見的是心理疲勞

10.1 學習疲勞的常見原因

它主要有以下原因:

(1)在學習中過分緊張地注意、持續地積極思維記憶

(2)學習內容的單調或缺乏學習興趣

(3)在異常的氣溫、溼度、噪音和光線不足等外界環境的影響下學習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