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熱

鍼灸學 中醫學 疾病 中醫病證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gāo rè

2 英文參考

ardent fever

calor fervens

hyperpyrexia

hyperthermy

3 西醫治高熱

發熱是多種疾病的常見症狀高熱(High Fever)在臨牀上屬於危重症範疇。小兒正常體溫常以肛溫36.5~37.5℃,腋溫36~37℃衡量。通常情況下,腋溫比口溫舌下)低0.2~0.5℃,肛溫比腋溫約高0.5℃左右。肛溫雖比腋溫準確,但因種種原因常以腋溫爲準。若腋溫超過37.4℃,且一日間體溫波動超過1℃以上,可認爲發熱。所謂低熱,指腋溫爲37.5℃38、中度熱38.1~39℃、高熱39.1~40℃、超高熱則爲41℃以上。發熱時間超過兩週爲長期發熱

人體體溫調節中樞位於下丘腦。其前部爲散熱中樞,後部爲產熱中樞,這兩種調節中樞機能彼此相互制約,保持動態平衡,維持體溫相對穩定。小兒年齡愈小,體溫調節中樞機能愈不完善,可致體溫升高。新生兒汗腺發育相對不足,通過汗液蒸發散熱受到限制,故天氣炎熱時,也可致體溫增高。

發熱與病情輕重有時不一定平行。嬰幼兒高熱耐受力較強,即使體溫高達40℃,一般情況仍相當好,熱退後很快恢復。相反,體弱兒、新生兒即使感染很嚴重,體溫可不高甚或不升。年長兒體溫穩定,若體溫驟然升高,全身情況較差,常常反映有嚴重疾病存在。

熱型分爲稽留熱弛張熱間歇熱雙峯熱等。在一定範圍內,熱型對疾病的診斷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由於小兒對疾病的反應與成人不同,其熱型的表現不如成人典型。加之,近年來抗生素與皮質激素的廣泛應用於臨牀,熱型隨之發生變化,因而熱型的特點,在疾病的鑑別診斷中已失去其原有的重要性。

發熱是機體的一種防禦反應發熱可使吞噬細胞活動性增強,抗體生成增多,白細胞內酶的活力及肝臟解毒功能增強,抵禦疾病的侵襲,促進機體恢復。因此,如發熱不是太高,一般情況尚好,不應盲目或急於降溫治療。但是發熱過久或高熱持續不退,對機體有一定危害性。可使代謝加快,耗氧量增加,脂肪代謝發生紊亂而致酮血癥,發生自身蛋白質的破壞而致消瘦,腦皮質興奮抑制功能失調,消化液分泌減少,消化酶活力降低,胃腸功能紊亂等,出現一系列嚴重症狀,加重病情,影響機體恢復,因此應儘快查明原因。

3.1 病因病理病機

3.1.1 (一)急性高熱

1.感染性疾病 急性傳染病早期,各系統急性感染性疾病。

2.非感染疾病 暑熱症、新生兒脫水熱、顱內損傷、驚厥癲癇大發作等。

3.變態反應 過敏,異體血清疫苗接種反應輸液輸血反應等。

3.1.2 (二)長期高熱

1.常見病 敗血症沙門氏菌屬感染結核風溼熱、幼年類風溼症等。

2.少見病 惡性腫瘤白血病惡性淋巴瘤惡性組織細胞增生症)、結締組織病

4 中醫高熱

高熱爲病症名。指體溫超過39℃者。致病因素很多,以感受外邪病毒所致者居多。可見於現代醫學的急性感染、急性傳染病寄生蟲病中暑風溼熱結核病及惡性腫瘤等多種疾病中。[1]

高熱體溫超過39℃的急性症狀中醫文獻所稱“壯熱”、“實熱”、“日哺潮熱”等均屬高熱範疇。病因多由外感引起,亦有內傷發熱者。

本處主要討論外感發熱辨證及治療。

鍼灸退熱有很好效果;

針刺治療同時,須查明原因,明確診斷。

4.1 高熱病因病機

外感風熱之邪從口鼻而入,衛失宣散,肺失清肅;或溫邪疫毒侵襲人體,燔於氣分;或內陷營血,引起高熱,亦有因外感暑熱之邪內犯心包而致者。

4.2 高熱辨證分型

外感高熱:發病急,病程短,體溫在39℃以上,初起伴有惡風寒等外感症候。

風熱表證高熱惡寒,咽千,頭痛咳嗽舌紅苔黃,脈浮數。

肺熱證:伴有咳嗽,痰黃而稠,咽乾口渴等症。

熱在氣分高熱汗出,煩渴引飲,舌紅,脈洪數。

熱入營血高熱夜甚斑疹隱隱,吐血便血舌絳心煩,甚則出現神昏譫語抽搐

4.3 高熱的治療

鍼灸治療:取大椎曲池合谷等穴爲主。外感風熱者加風門魚際外關溫病氣分證商陽內庭關衝溫病血分證曲澤中衝委中暑熱蒙心者加十二井曲澤疫毒燻蒸者加委中陷谷外關。此外,咽痛少商神昏人中十宣煩躁印堂神門刮痧:用光滑的湯匙或瓷片,蘸食酒或清水潤滑,刮脊背及其兩側、頸部、胸部肋間、肩肘、肘窩及膕窩等處,刮至皮膚紫紅爲度。耳針:取耳尖神門上屏尖等穴,強刺激注意:本證的治療應以治療原發病爲主,鍼灸可作爲處理高熱的措施之一。[1]

4.3.1 刺灸法

治則

清瀉風熱

處方

大椎 十二井 十宣 曲池 合谷

方義

大椎督脈,爲諸陽之會,總督一身之陽;十二井十宣皆在四末,爲陰陽交接之處,三穴點刺,具有明顯的退熱作用曲池陽明合穴,配合谷清瀉陽明實熱。諸穴共奏疏解表邪,清瀉風熱之功。

隨證配穴

風熱魚際外關肺熱少商尺澤氣分熱盛內庭厲兌,熱入營血中衝內關

操作

毫針刺,瀉法,大椎十宣井穴點刺出血

4.3.2 耳針法

選穴

耳尖 耳背靜脈 腎上腺 神門

方法

耳尖、耳背靜脈三棱針點刺放血,餘穴用毫針刺,強刺激,每次留針15~30min。

4.3.3 刮痧法

選穴

脊柱兩側和背俞穴

方法

用特製刮痧板或瓷湯匙蘸食油或清水,刮脊柱兩側和背俞穴皮膚紅紫色爲度。

5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90.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