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母丸

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hī mǔ wán

2 聖濟總錄》卷五十九

2.1 方名

知母丸

2.2 組成

知母(焙)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犀角(鎊)半兩,鉛霜半兩,雞膍胵(炙)半兩,土瓜根半兩,白茯苓(去黑皮)3分,黃連(去須)3分,金箔20片。

2.3 主治

消渴消中久不愈。

2.4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煎人蔘湯送下。

2.5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3 幼幼新書》卷十七引《嬰孺方》

3.1 方名

知母丸

3.2 組成

知母1兩,甘草(炙)1兩,常山1兩,麻黃(去節)2兩。

3.3 功效

除熱下氣

3.4 主治

少小瘧有痞,堅滿癖疾。

3.5 用法用量

每服5丸,1日3次。比至欲發,3服畢,非發日亦可服。

3.6 加減

若加大黃1兩,能治骨間熱,臥不安

3.7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小豆大。

4 普濟方》卷一九八

4.1 方名

知母丸

4.2 組成

知母貝母草果甘草鱉甲(酥浸9炙)、常山(細切,用淡豆豉1合,米泔1升,同煎幹)各等分

4.3 主治

瘧疾脾寒

4.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當發日入麝香酒送下。

4.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5 《聖惠》卷七十五

5.1 方名

知母丸

5.2 組成

知母2兩。

5.3 主治

妊娠月未足,似欲產,腹中痛妊娠頓僕。

5.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以粥飲下,不拘時候。

5.5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6 幼幼新書》卷二十二引《朱氏家傳》

6.1 方名

知母丸

6.2 組成

知母6分,鱉甲4分(炙),牡蠣3分,枳殼3分(炒,去瓤),大黃12分(紙裹,煨熟)。

6.3 主治

小兒腹痛不調,兼癖氣

6.4 用法用量

每服5丸,飲下。大人以意下服。

6.5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綠豆大。

7 普濟方》卷一六二

7.1 方名

知母丸

7.2 組成

知母貝母、甜葶藶(炒黃色)、杏仁(去皮,研)各等分

7.3 主治

遠年近日,一切咳嗽不得眠臥者;及遠年上氣喘嗽。

7.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後臨臥淡薑湯送下;蜜湯亦可。

7.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用餳糖籠內蒸7遍,與藥末相合爲丸,如豌豆大。

8 《外臺》卷十三引《廣濟方》

8.1 方名

知母丸

8.2 組成

知母3兩,常山3兩,甘草(炙)2兩,大黃2兩,麻黃(去節)2兩,黃芩2兩,杏仁2兩(去尖皮,熬),蜀漆(洗)1兩,牡蠣1兩(熬)。

8.3 功效

除熱消飲,治寒熱和胃氣,利小便

8.4 主治

瘦病,及久陰黃等。少小、大人脅下有疾,心下癖癥,頭中苦痛,微眩面黃,小便赤色,往來寒熱手足厥冷,不能飲食,夏秋轉甚,令人淋瀝;或苦手足煩躁,或瘧病之後,餘疹不除,朝瘥夕增,乍寒乍熱,心胸下有疹結,及連瘧後疾不止;或是溫疫,或欲作瘧,頭項苦強,或胸膈間痰熱癖飲;小兒痞疹,脅下癥堅;及傷寒後7-8日結熱,痰積不除,久則寒熱頭痛,逆害食飲,胃中煩躁,夜臥苦煩,朝愈夕甚,有如溫瘧,此是熱結不去,胸膈間痰熱留飲,面黃,小兒壯熱,諸癖。

8.5 用法用量

每服7丸,空心下。服後心悶即吐,是此病出候,不唾更漸加2丸。

8.6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8.7 用藥禁忌

豬肉、及蔥、酒、面、海藻菘菜生菜等。

9 聖濟總錄》卷三十五

9.1 方名

知母丸

9.2 組成

知母(焙)2兩半,烏梅肉(炒)2兩半,肉蓯蓉(切,焙)2兩,常山2兩,豉(炒)2兩,甘草(炙,銼)1兩半,人蔘1兩半,桂(去粗皮)1兩半。

9.3 主治

諸瘧。

9.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溫酒送下。

9.5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