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衄

中醫病證名 中醫診斷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uè nǜ

2 英文參考

apostaxi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血衄爲病證名[1]血衄衄血[1]。《黃帝內經素問·大奇論》:“……血衄身熱者死。”

衄血:1.非外傷性所致的頭部諸竅及肌表出血;2.指鼻出血

4 外傷性所致的頭部諸竅及肌表出血·血衄

衄血指非外傷性所致的頭部諸竅及肌表出血[2]。《黃帝內經靈樞·百病始生》:“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陽絡指在上或屬表的絡脈而言[2]

4.1 齒衄

齒衄爲病名[3]。見《證治準繩·雜病》第三冊。又名牙齒出血牙衄牙血[3]。《景嶽全書》卷二十八:“血從齒縫牙齦中出者,名爲齒衄。此手、足陽明二經及足少陰腎家之病。”

病因過食辛辣炙煿陽明積熱所致者[3]症狀口臭便祕舌苔黃膩,齒齦紅腫疼痛,滲血多[3]。治療宜清胃瀉[3]。可選用清胃散玉女煎等加減[3]

此病由於腎陰不足,虛火上炎所致者[3]症狀齒齦不甚紅腫,牙齒浮動而微痛,滲血少而淡[3]。治療宜滋陰降火[3]。用知柏地黃湯加減[3]

此病有因脾虛統攝無權致齒衄[3]症狀口脣色淡,面蒼乏神,滲血少而纏綿不已[3]。治療宜補脾益氣、攝血[3]。用補中益氣湯歸脾湯等加減[3]

外傷亦可致齒衄[3]。此外,有的文獻把牙宣病亦列入齒衄中,如《證治準繩·雜病》:“血從齒縫中或齒齦中出謂之齒衄,亦曰牙宣[3]

4.2 耳衄

耳衄爲病證名[4]。指血從耳中流出[4]。《醫宗金鑑·雜病心法要訣》:“耳出血,曰耳衄。”腎開竅於耳,手足少陽經脈循行耳部,故耳衄常見於肝膽火旺、腎虛火旺以及飲酒多怒之人[4]

因肝膽火旺者,常有頭痛煩躁,夜寐不安,口苦咽乾關脈弦數等症[4]。治療宜清泄木火,選用柴胡疏肝湯、龍膽瀉肝湯[4]

腎虛火動者,多見性慾亢進煩躁遺精舌幹紅,脈弦細數等症[4]。治療宜滋陰降火,方如六味丸導赤散柴胡梅連散之類[4]。也可外治,用十灰散龍骨末吹耳中[4]

4.3 目衄

目衄爲病證名[5]。指眼內出血[5]。又名目血[5]

4.3.1 血自淚竅

目衄指血自淚竅[5]。《醫宗金鑑·雜病心法要訣》:“目出血,曰目衄。”唐容川《血證論》卷二:“淚竅出血,乃陽明燥熱所攻發,犀角地黃湯加歸尾、赤芍、銀花、白芷粉葛牛膝石膏、草梢治之。如風熱重,大便祕者,通脾瀉胃湯治之。”

4.3.2 目中流血淚

目衄指目中流血淚[5]。多因風熱邪所導致[5]。治療此病證宜祛風清熱,解毒涼血,可用驅風散熱飲子加減[5]

4.4 鼻衄

鼻衄爲病證名[6]。又名衄血鼻瀝血[6]。《諸病源候論》卷二十九:“腑臟有熱,熱乘血氣,血性得熱即流溢妄行,發於鼻者,爲鼻衄。”

肺熱上壅所致者,症見鼻衄鼻幹,咳嗆少痰[6]。治療宜清瀉肺熱,用桑丹瀉白散加減[6]

胃熱燻蒸所致者,有鼻衄鼻幹,兼口臭煩渴等症[6]。治療宜清解胃熱,用玉女煎加減[6]

肝火偏旺所致者,鼻衄頭痛眩暈目赤善怒,宜清肝瀉火,用龍膽瀉肝湯加減[6]陰虛於下,陽浮於上而鼻衄者,症見六脈浮大無力,兩尺尤弱[6]。治療宜引火歸元,潛鎮浮陽,用金匱腎氣丸加減[6]

肺腎陰虛所致者,鼻衄潮熱盜汗頭暈耳鳴,脈細數[6]。治療宜滋養肺腎,用知柏地黃丸加減[6]

有因外傷所致者,治療宜用棉片蘸藥塞鼻止血[6]

因熱性疾病或鼻部癌症等所致者,當先治其主要疾病[6]

鼻衄皆可用棉片蘸藥入鼻內止血,亦可用蒲黃血竭等爲末,置入鼻內止血[6]

4.5 舌衄

舌衄爲病證名[7]。見《證治要訣·諸血門》。又稱舌上出血[7]。指血液舌體流出[7]。《諸病源候論·血病諸候》:“心主血脈,而候於舌。若心藏有熱,則舌上出血湧泉。”舌乃心苗,舌本又爲肝脈所絡,故多因心肝火盛,熱迫血外出[7]

心火上炎者,可伴見舌紅舌脹心煩不寐[7]。治療宜清泄心火,方用瀉心湯,或導赤飲黃連連翹蒲黃[7]

肝火上擾者,多伴見頭痛目赤脅痛舌幹[7]。治療宜清肝瀉火,如文蛤散龍膽瀉肝湯當歸龍薈丸等方[7]

外治可用炒蒲黃末、炒槐花末等抹敷[7]。《景嶽全書·雜證謨》:“舌上無故出血如縷者,以心、脾、腎之脈皆及於舌,若此諸經有火,則皆能令舌出血。”又《雜病源流犀燭·諸血源流》:“有舌硬而出血者,宜木賊煎;有舌腫出血如泉者,宜塗舌丹;有舌上出血,竅如針孔者,宜紫金沙丸。”《血證論》認爲“胃火燻之,亦能出血。”故須詳審[7]

4.6 肌衄

肌衄爲病證名[8]。見《張氏醫通》卷五。指不因外傷的膚表出血[8]。又名血汗,亦稱紅汗[8]。《證治要訣·諸血門》:“血從毛孔而出,名曰肌衄。”此又稱爲血箭[8]

多因氣血虧虛,血隨氣散所致[8]。治療宜補血固表,可選用當歸補血湯黃芪建中湯保元湯等方[8]

陰虛火旺者,宜養陰清火,用涼血地黃湯當歸六黃湯[8]

亦有由膽熱而致者,用河間定命散(見《赤水玄珠》)[8]

本證可見於凝血酶原缺乏、毛細血管病變、血友病等疾病[8]

5 鼻出血·血衄

衄血鼻出血[8]。《丹溪心法·咳血》:“衄血者,鼻中出血也。”衄血除由血熱妄行陰虛火盛迫血妄行,或瘀血內阻血不歸經外,尚有陽虛不能固陰、脾虛不能攝血所致者[8]。治療除可用瀉火、清熱、涼血滋陰等法外,並可採用補氣攝血、導火歸元以及活血止血等法[8]

6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60.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43.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22.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71.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58.
  6.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94.
  7.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25.
  8. ^ [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80.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