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ī shuài

2 全國中草藥彙編》:蟋蟀

2.1 拼音名

Xī Shuài

2.2 別名

蛐蛐、夜鳴蟲、將軍蟲、秋蟲、鬥雞

2.3 來源

蟋蟀科昆蟲蟋蟀Gryllulus chinensis Weber,以乾燥全體入藥。夏秋捕捉,開水燙死,曬乾

2.4 性味

辛、鹹,溫。有毒。

2.5 功能主治

利尿破血。用於水腫小便不通,尿路結石,肝硬化腹水

2.6 用法用量

2~6只,水煎或焙乾研粉服。

2.7 注意

體虛及孕婦忌服。

2.8 備註

(1)東北地區產一種蟋蟀爲Seapsipedu aspersus Walker,另有棺頭蟋蟀Loxoblemmus doenitzi Stein等在不同地區也供藥用。

2.9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3 《中華本草》:蟋蟀

3.1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3.2 拼音名

Xī Shuài

3.3 英文名

Chinese Cricket

3.4 別名

蚟孫、促織、吟蛩、將軍、屈屈、蛆蛆、叫雞、唧唧、鬥雞、蛐蛐、夜鳴蟲

3.5 來源

藥材基源:爲蟋蟀科動物蟋蟀成蟲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caopipedus aspersus Walker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于田間雜草堆下捕捉,捕後用沸水燙死,曬乾烘乾

3.6 形態

蟋蟀,全體黑色,有光澤。頭棕褐色,頭頂短圓,頭後有6條短而不規則縱溝。複眼大,半球形,黑褐色。單眼3個,位於頭頂兩端的較小,位於頭頂中間的1個較大。觸角細長,淡褐色。前翅棕褐色,後翅灰黃色。足3對,淡黃色,並在黑褐斑及彎曲的斜線,後足發達,背面有單行排列的棘,腿節膨大。腹部近似圓筒形,背面黑褐色,腹面灰黃色。

3.7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活於雜草叢中也見於枯枝爛葉及磚石之下。若蟲在洞中越冬,3-4月間開始爬出洞穴活動,以各種作物幼苗爲食。6月初變爲成蟲,7-8月間交尾產卵,9月後陸續死亡。卵期約30天。多夜間外出覓食。雄性善鳴喜鬥。

資源分佈:全國各地均有分佈

3.8 栽培

野生

3.9 性狀

性狀鑑別,全體呈長圓形,黑色,長1.5-2.2cm,寬約5mm。頭略呈三角形;複眼1對,橢圓形,長徑1mm,觸角1對多脫落。前胸背板略呈長方形,中後胸被翅所遮蓋,後胸末端有尾毛1對,長1-3mm。雌蟲在尾毛之間有一產卵管,長約1cm。胸足3對,多脫落。氣臭,味鹹。

3.10 化學成份

蟋蟀含4.86%總脂肪酸,其中棕櫚酸(palmitic acid)佔22.36%,硬脂酸(stearic acid)5.97%,油酸(oleic acid)29.32%,亞油酸(linoleic acid)24.20%,亞麻酸(linolenic acid)2.88%及其他未鑑定的酸15.24%。

非洲蟋蟀(Gryllotalpa africana)中含精氨酸(arginine),胱氨酸(cystine),組氨酸(histidine),賴氨酸(lysine),牛磺酸(taurine),穀氨酸(glutamic acid)等,且含量較高,而亮氨酸(leucine)僅含微量。

3.11 藥理作用

解痙作用,退熱作用,降壓作用

3.12 炮製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灰屑。

3.13 性味

味辛;鹹;性溫;小毒

3.14 歸經

膀胱小腸經

3.15 功能主治

利尿消腫。主癃閉水腫腹水小兒遺尿

3.16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4-6只;研末,1-3只。外用:適量,研末敷。

3.17 注意

孕婦禁服

3.18 附方

①治小水不通,痛脹不止:蟋蟀一個。陰陽瓦焙乾,爲末。白滾湯下,小兒減半。(《醫方集聽》)②治跌撲傷小肚,尿閉不出:蟋蟀一枚。煎服。(《養素園傳信方》)③治老人尿閉:蟋蟀四隻,螻蛄四隻,生甘草一錢。煎湯,分三次溫服。(《現代實用中藥》)④治小兒遺尿蟋蟀一個。焙,末,滾水下,照歲(數)服,如兒十一歲者,每次服一個,服至十一個爲止。(《慈航活人書》)⑤治腎虛陽痿蟋蟀、晴蜓、狗腎。共爲末,兌酒服。(《四川中藥志》)

3.19 各家論述

1.《藥性考》:能發痘。

2.《任城日記》:治水蠱

3.《綱目拾遺》:性通利,治小便切。

4.《四川中藥志》:治陽痿

5. 趙際昌:凡產不下,用幹看一枚,煎湯服。

3.20 摘錄

《中華本草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