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承氣湯

中醫學 方劑學 瀉下劑 方劑 中藥學 解毒藥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ān yī chéng qì tāng

2 概述

三一承氣湯方劑名,出自《宣明論方》卷六方[1]

4 組成

大黃芒硝厚朴枳實各半兩,甘草一兩[1]

大黃半兩(去皮),芒消半兩,厚朴半兩(去皮),枳實半兩,甘草1兩。

5 製備方法

爲粗末,加生薑三片,水煎[1]

6 用法用量

水1盞半,加生薑3片,煎至7分,納消,煎2沸,去滓服。

7 功效

通便瀉火解毒[1]

8 主治

傷寒雜病內外所傷,腹滿咽乾,煩渴譫妄心下按之硬痛,小便赤澀大便結滯;或溼熱內甚而爲滑滯;熱甚喘咳,悶亂驚悸癲狂,目疼口瘡舌腫喉痹腸癰陽明胃熱發斑,脈沉可下者,小兒熱極驚風,並斑疹黑陷小便不痛,腹滿欲死;或斑疹後熱不退,久不作痂,或作斑紋瘡癬久不已者;又新病卒暴心痛風痰酒呃,腸垢積滯,久壅風熱,暴傷酒食,心煩悶亂,脈數沉實;或腎水陰虛,陽熱獨甚而僵仆卒中暴喑不語;蓄熱內甚,陽厥極深,脈反沉細欲絕;或裏熱亢極,陽極似陰,反爲寒戰,脈微絕;或風熱燥甚,客於下焦大小便澀滯不通;及兩感表裏熱甚須下者[1]

傷寒雜病裏熱壅盛,大、小、調胃三承氣湯證兼備,腹滿實痛,譫語下利內熱不便;及中風僵仆風癇發作;產婦胞衣不下;小兒斑疹黑陷傷寒雜病內外所傷,日數遠近、煩渴譫妄心下按之硬痛,小便赤澀大便結滯;或溼熱內甚而爲滑泄,熱甚喘咳,悶亂驚悸,狂癲目疼,口瘡舌腫喉痹癰瘍,陽明胃熱發斑,脈沉可下者;小兒熱極,風驚抽搐氣喘昏塞,並斑疹黑陷小便不通腹滿欲死;或斑疹後熱不退,久不作痂;或作斑紋瘡癬,久不已者;怫熱內成疹癖;堅積黃瘦,卒暴心痛風痰酒隔,腸垢積滯,久壅風熱,暴傷酒食,煩心悶亂,脈數沉實;或腎水陰虛,陽熱獨甚,而僵仆卒中,一切暴暗不語,蓄熱內甚,陽厥極深,脈反沉細欲絕;或表之沖和正氣,與邪熱並之於裏,則裏熱亢極,陽極似陰,反爲寒戰,脈微而絕;或風熱燥甚,客於下焦,而大小便澀滯不通者;或產婦死胎不下,及兩感表裏熱甚,須可下者。傷寒結胸,雖脈浮而裏勢惡,雖可下者。玉莖中痛。傷寒大承氣湯腹滿實痛,調胃承氣湯譫語下利小承氣湯內熱不便,三一承氣湯合而爲一也。及治中風僵仆風癇發作。

9 臨牀應用

少陰伏暑:病者女,年十八歲。嫁未彌月,貪涼過食,患伏暑症,惡寒發熱,投發散風寒,佐以芳香透達,寒熱將罷,下利純清,脈象長洪,舌苔厚膩,色帶糙黃,系少陰熱證。仲景有急下之法,蓋暑雖屬於三焦膜原出入於陽明太陽之間,然腸胃有宿食少陰伏氣,燥屎不下,熱結旁流,所下非血也,若不急下,必致內焰亡陰,用三一承氣湯下之。大黃芒硝枳實厚朴甘草大便解後,黃苔即退,脈形洪大,轉爲柔軟,病即愈。

10 各家論述

1.《醫方類聚》引《修月魯般經》:此方河間先生所制,緩下急下,善開發而解鬱結,可通用三一承氣,最爲妙也。蓋大黃苦寒,而通九竅二便,除五臟六腑積熱芒硝鹹寒,破痰散熱,潤腸胃;枳實苦寒,爲佐使,散滯氣消痞滿,除腹脹厚朴辛溫,和脾胃,寬中通氣;四味雖下劑,有泄有補,加甘草以和其中。然以甘草之甘,能緩其急結,溼能潤燥,而又善以和合諸藥而成功,是三承氣而合成一也。善能隨證消息,但用此方,則不須用大、小承氣並調胃等方也。

2.《成方切用》:謂合三承氣爲一方也。成無已曰:若大承氣證,反用小承氣,則邪不服;若小承氣證,反用大承氣,則過傷元氣,而腹滿不能食。仲景所以分而治之,後人以三方合而爲一,雲通治三方之證,及傷寒雜病內外一切所傷。與仲景之方,甚相違戾,失軒歧緩急之旨,使病人暗受其害,將誰咎哉?

11 附註

三乙承氣湯(《世醫得效方》卷四)

12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7.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