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中風

中醫病證名 中醫診斷學 中醫內科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lèi zhòng fēng

2 英文參考

parapoplexy[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概述

類中風爲病證名[1]。簡稱類中[1]

類中風:1.風從內生的中風病;2.類似中風的8種病證。

4 風從內生的中風病·類中風

指風從內生的中風[1]。見《醫經溯洄集·中風辨》。因非外中風邪,故亦稱非風[1]

4.1 病因病機

多由腎陰不足,心火熾盛,肝陽偏亢,肝風內動,或氣虛血虛,或爲溼痰壅盛,化熱生風所致[1]

臨證指南醫案·中風華岫雲按:“肝爲風髒,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榮,故肝陽偏亢,內風時起。”

類證治裁·中風》:“迄乎河間主火,謂心火暴盛,腎水虛衰;東垣主氣,謂猝中乃本氣自病;丹溪主痰,謂溼生痰,痰生熱,熱生風,……皆辨明類中之由,與真中症異。”

5 似中風的8種病證·類中風

指類似中風的8種病證,《醫宗必讀》分爲火中虛中溼中寒中暑中氣中食中惡中[1]。這些病證臨牀表現類似中風,但實非中風[1]

5.1 火中

火中爲病證名[2]類中風之一[2]。見《醫宗必讀·類中風》。又名中火[2]

5.1.1 病因病機

醫學心悟·類中風》:“一曰火中……良由將息失宜,心火暴盛,腎水虛衰,不能制之。”

5.1.2 症狀

症見猝然昏倒,不省人事,言語不出,口眼㖞斜癱瘓面赤,煩渴,便祕[2]

5.1.3 治療

心火盛實者,治宜清心瀉火宣竅寧神,方用牛黃清心丸涼膈散[2]

腎陰不足,虛火上炎者,宜滋水以斂火,選用六味地黃丸滅火湯。痰多者,用貝母瓜蔞散加減[2]

5.2 虛中

虛中爲病證名[3]類中風之一[3]。指元氣虛衰而致的卒然昏憒等症[3]

5.2.1 病因病機

醫宗必讀·類中風》:“虛中,東垣以卒倒昏憒,皆屬氣虛。過於勞役,耗損真元,脾胃虛衰,痰生氣壅,宜六君子湯;虛而下陷者,補中益氣湯;因於房勞者,六味地黃丸。”

5.2.2 症狀

證治準繩·雜病》:“中風,有元氣素弱,或過於勞役,或傷於嗜慾,而卒然厥僕,狀類中風者……亦有不僕而舌強語澀,痰壅,口眼斜,肢體不遂者。”

5.2.3 治療

類證治裁·中風》:“虛中,皆屬氣虛,煩勞氣陷補中湯房勞精脫生脈補精湯。”

治宜益氣爲主[3]。若見手撒、口開等症,急需大劑參芪以益氣固脫[3]氣虛有痰者,《丹溪心法》用濃煎蔘湯加竹瀝薑汁[3]

5.3 溼中

溼中爲病證名[4]類中風之一[4]。見《醫宗必讀·類中風》。又名痰中[4]。指痰溼釀熱生風而致突然昏僕之證[4]

5.3.1 病因病機及治療

醫學心悟·類中風》:“溼中者,即痰中也。凡人嗜食肥甘,或醇酒乳酪,則溼從內受。或山嵐瘴氣,久雨陰晦,或遠行涉水,坐臥溼地,則溼從外受。溼生痰,痰生熱,熱生風,故卒然昏倒無知也。蒼白二陳湯主之。”

5.4 寒中

寒中爲病證名[5]類中風之一[5]。又名中寒[5]

5.4.1 病因病機

由於暴中寒邪所[5]

5.4.2 症狀

醫宗必讀·類中風》:“寒中,身體強直口噤不語,四肢戰掉,卒然眩暈,身無汗者,此寒毒所中也。”

5.4.3 治療

治宜溫裏散寒[5]。用姜附湯附子麻黃湯加減[5]。重證先用蘇合香丸以開其閉[5]

5.5 暑中

暑中爲病證名[6]類中風之一[6]。見《醫宗必讀·類中風》。又名中暑(《萬病回春》列爲類中風之一)[6]

5.5.1 病因病機

因夏季酷熱,猝中暑邪所致[6]

5.5.2 症狀

症見面垢,悶倒,昏不知人,冷汗自出,手足微冷,或吐,或瀉,或喘,或滿,或渴[6]

5.5.3 治療

可先予通竅法,用蘇合香丸灌服[6]

醫學心悟·類中風》:“暑中暑氣逼迫,卒然昏倒,自汗面垢,昏不知人。急用《備急千金要方消暑丸灌之……灌醒後,以益元散清之,或以四味香薷飲厚朴丹蔘茯苓黃連治之。虛者加人蔘。”

5.6 氣中

氣中類中風證之一種[7]。又名中氣[7]

5.6.1 病因病機

多由七情氣結,或怒動肝氣氣逆上行所致[7]

5.6.2 症狀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附《指南總論》論諸風氣中:“因事激挫忿怒而不得宣泄,逆氣上行,忽然仆倒昏迷,不省人事,牙關緊急,手足拘攣,其狀與中風無異,但口內無涎聲。此證只是中氣,不可妄投取涎發汗等藥,反生他病。但可與七氣湯分解其氣,散其壅結。”

5.6.3 治療

醫宗必讀·類中風》:“但風中身溫,氣中身冷,……急以蘇合香丸灌之,候醒,以八味順氣散香附,或木香調氣散。”

5.7 食中

食中爲病證名[8]類中風類型之一[8]。見《醫宗必讀·類中風》。又名中食[8]

5.7.1 病因病機

多由醉飽過度,或感風寒,或着氣惱,以致食滯於中,胃氣不行,升降不通所致[8]

5.7.2 症狀

症見忽然昏倒,口不能言,肢不能舉,胸膈滿悶等[8]

5.7.3 治療

先用姜鹽湯探吐,再服疏邪化滯、理氣和胃之劑[8]。方用藿香正氣散神術散平胃散[8]

5.8 惡中

惡中爲病證名[9]類中風之一[9]。見《萬病回春》。又名中惡[9]

5.8.1 病因病機

因冒犯不正之氣所致[9]

5.8.2 症狀及治療

醫宗必讀·類中風》:“惡中,……手足逆冷,肌膚粟起,頭面青黑,精神不守,或錯言妄語,牙閉口緊,昏暈不知人。宜蘇合香丸灌之,俟少醒,服調氣平胃散。”

醫學心悟·類中風》:“惡中,登冢入廟,冷屋棲遲,以致邪氣相侵,卒然錯語妄言,或頭面青黯,昏不知人。急用蔥薑湯灌之,次以神術散調之。”

6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21.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76.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64.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73.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94.
  6.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15.
  7.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10.
  8. ^ [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70.
  9. ^ [9]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80.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