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黃

中醫內科學 常見病方藥治療 中醫學 常見病鍼灸治療 黃疸 中醫診斷學 中醫常見病 中醫病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jí huáng

2 英文參考

fulminant jaundic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fulminant jaundic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概述

急黃(fulminant jaundice[1][2])爲病名[3]。見《諸病源候論·黃病諸候》。爲黃疸病病勢急驟、險惡的一類[3]急黃可見於急性、亞急性肝壞死,化膿性膽管炎及鉤端螺旋體病黃疸出血型等[3]

4 急黃的定義

中醫藥學名詞》(2004):急黃病勢暴急兇險,伴有高熱,煩渴,神昏譫語,甚則嗜睡昏迷黃疸病[3]

中醫藥學名詞》(2010):急黃又稱瘟黃,是指以病勢暴急兇險,面目、皮膚小便驟然發黃,伴高熱,煩渴,甚則神昏譫語嗜睡舌紅絳,苔黃燥,脈弦洪或脈數爲主要表現的危急重證[3]

5 關於黃疸

黃疸(jaundice[3][3])爲病名[4]。是指以面目發黃、身黃、小便黃爲主要表現的疾病[4][4]。古代亦稱黃癉[5][5]目睛黃染尤爲黃疸的主要特徵[6]。主要由脾溼胃熱燻蒸肝膽、膽液不循常道而溢於肌膚所致[6]黃疸有屬陰屬陽,在髒在腑之分[6]。《臨證指南醫案·疸》:“黃疸,身黃目黃溺黃之謂也,病以溼得之,有陰有陽,在腑在髒。陽黃之作,溼從火化,瘀熱在裏膽熱液泄……燻蒸遏鬱,侵於肺則身目俱黃,熱流膀胱,溺色爲之變赤,黃如橘子色,陽主明,治在胃。陰黃之作,溼從寒水,脾陽不能化熱,膽液爲溼所阻,漬於脾,浸淫肌肉,溢於皮膚,色如燻黃,陰主晦,治在脾。”一般把黃疸分成陽證陰證兩大類,稱爲陽黃陰黃[6][6]。歷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黃黃疸二十八候等分類法[6]

黃帝內經素問·平人氣象論》:“溺黃赤安臥者,黃疸。”“目黃者曰黃疸。”

黃帝內經靈樞·論疾診尺》:“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

黃疸病應早發現,早治療。《金匱要略·黃疸病》提出:“黃疸之病,當以十八日爲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劇爲難治。”這說明黃疸病經過妥善治療,一般在短期內,黃疸即可消退。如果正不勝邪,病情反而加劇者,則較爲難治。

鍼灸治療急性黃疸性肝炎有顯著效果[7]。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效果較好;其他原因引起的黃疸鍼灸可作配合治療。

急性期應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

黃疸可見於肝細胞損傷壞死,各種原因引起的膽道阻塞、膽汁鬱滯及溶血性黃疸[7]

膽源性黃疸阻塞性黃疸溶血性黃疸等均屬“黃疸”範疇。

現代醫學的急慢性肝炎、胰腺炎膽囊炎、膽石症肝硬化等疾病,伴有黃疸證候者,可參照治療[7]

詳見黃疸條。

6 急黃病因病機

急黃多因溼熱毒邪深重、燔灼營血所致[7]

火熱極盛,熱毒壅盛,邪入營血內陷心包

7 急黃症狀

急黃症狀高熱煩渴,溲赤,卒然面目全身發黃(亦有初不發黃,死後身面發黃者),胸滿腹脹,甚則神昏譫語,吐衄,便血,發癍等[7]。脈多弦滑數,舌紅絳,苔黃膩或燥[7]急黃與後世所稱之瘟黃相似[7]

急黃發病急驟,黃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高熱煩渴,脅痛腹滿神昏譫語,或見衄血便血,或肌膚出現瘀斑,舌質紅絳,苔黃而燥,脈弦滑數或細數[7]

8 證候分析

溼熱夾毒,鬱而化火熱毒熾盛,故發病急驟,高熱煩渴。熱毒迫使膽汁外溢肌膚,則黃疸迅速加深,身面均黃,其色如金。熱毒內盛,氣機失調,故脅痛腹滿神昏譫語,爲熱毒內陷心營。如熱毒迫血妄行,則見衄血便血,或肌膚出現瘀斑。舌質紅絳,苔黃而燥,脈弦滑數或細數,均爲肝膽熱盛,灼傷津液之象。[7]

9 急黃辨證分型

9.1 熱毒熾盛證

急黃·熱毒熾盛證(fulminant jaundice with syndrome of blazing heat-toxin[7])是指熱毒熾盛,損傷肝膽,膽汁外溢,以黃疸急起,迅即加深,高熱煩渴,嘔吐頻作,脘腹滿脹,疼痛拒按大便祕結小便短少,煩躁不安,舌邊尖紅,苔黃糙,脈弦數或洪大等爲常見症的急黃證候[7]

9.2 熱毒內陷證

急黃·熱毒內陷證(fulminant jaundice with syndrome of interior invasion of heat-toxin[7])是指熱毒內陷營血,侵犯心包,以起病急驟,變化迅速,身黃如金,高熱尿閉,衄血便血,皮下癍疹,或躁動不安,甚則狂亂、抽搐,或神情恍惚,或神昏譫語舌苔穢濁、質紅絳,脈弦細而數等爲常見症的急黃證候[7]

11 急黃的方藥治療

方如《備急千金要方犀角散黃連解毒湯梔子丸神犀丹安宮牛黃丸[7]。並宜中西結合搶救治療[7]

可以犀角散[備註]犀角散(《備急千金要方》):犀角黃連升麻山梔茵陳加味。方中犀角黃連升麻梔子清熱涼營解毒茵陳清熱退黃。並可加生地、丹皮玄蔘石斛等藥以增強清熱涼血之力。如神昏譫語可配服安宮牛黃丸[備註]安宮牛黃丸(《溫病條辨》):牛黃鬱金犀角黃連硃砂冰片珍珠山梔雄黃黃芩麝香金箔至寶丹[備註]至寶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硃砂麝香安息香、金銀箔犀角牛黃琥珀雄黃玳瑁龍腦涼開透竅。如衄血便血或肌膚瘀斑重者,可加地榆炭、柏葉炭等涼血止血之品。如小便短少不利,或出現腹水者,可加木通白茅根車前草大腹皮等清熱利尿之品。[7]

12 急黃鍼灸治療

[7]

治法清熱解毒,涼營開竅

選穴:以督脈足厥陰肝經穴爲主。取大椎水溝肝俞膽俞合谷太沖陽陵泉

隨證配穴神昏譫語者,加中衝少衝點刺出血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並可點刺出血

方義:大椎爲諸陽經交會穴,可通陽而瀉熱,水溝穴有開竅醒神之功。肝俞膽俞疏利肝膽,配陽陵泉清化膽府之熱。合谷太沖又稱“開四關”,有助醒神清熱。

13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00.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25.
  5. ^ [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19.
  6. ^ [6]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86.
  7. ^ [7]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71-73.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