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方妙用》

清 陳念祖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癆症

前人分別名色最多。其實鋪張語。臨症之際。反啓人多岐之惑。大抵外感內傷七情過用。皆能致之。其症倦怠少食。或常畏寒。或常發熱。或寒熱往來氣色日見憔悴。肌肉日見消瘦。即將入癆症之門。若咳嗽不已。吐血時止時來。是既成癆症。法在不治。二症另立一門。宜參看。凡脈。極大極小極虛。皆癆也。但漸緩。則漸漸有生意。若漸數。則漸入死門。若數而兼緊弦。十不救一。左右關俱弦。死期不遠。昔人謂此症服寒涼之藥必死。愚以爲不盡然。火盛抽薪。正不可無權宜之計。火平即捨去。亦何害哉。且寒涼之藥不可久服。人人俱知也。唯滋陰降火。及不涼不溫之品。最足誤人。餘每遇癆病之家。未診時。見其案上有薛氏醫按景嶽全書醫方集解本草備要等書。曰以麥門冬代茶。則不復與診。知其中於藥魔。定其必死也。餘素不喜寒涼。姑以寒涼方之不可棄者。首列之。肺痿聲嘶喉痹咳血煩躁。宜

滋腎丸

(九十四)小便癃閉者。亦宜之。血熱妄行。脈洪大。身壯熱。或吐血。或衄血。宜

四生丸

(一目)吐血便血。婦人血崩血淋。及傷寒斑黃未已而吐血者。宜

犀角地黃湯

(九十九)骨蒸發熱。日靜夜劇。及婦人熱入血室胎前發熱者。宜

地骨皮散

(九十五)午後發熱盜汗不止者。宜

當歸大黃湯

(六十五)吐血衄血盈盆盈鬥者。忌驟用苦寒及辛溫之藥。急用後方。服後熟睡。勿觸其醒。則立可重生。一夜復元。宜

獨蔘湯

(八)胃中溼熱。身黃溺赤口瘡牙牀糜爛吐血衄血。宜

甘露飲

(八十七)感秋燥之氣。咳嗽不已。宜

瀉白散

(八十六)感秋燥之氣。灑淅惡寒。寒已發熱。漸至咳嗽誤以參木補之。致肺中之熱。無處可宣。急奔大腸。食入。則不待運化而出食不入。而腸中之垢。亦隨氣奔出。瀉痢不休。宜以潤肺之藥兼潤其腸。則源流俱清。寒熱咳嗽泄利。一劑俱止。此喻嘉言得意之法也。宜

瀉白散

粳米。如黃芩阿膠杏仁夢遺失精。及夢與鬼交。宜

封髓丹

(七十四)午後發熱腰痛足酸。服六味丸不效者。宜

大補陰丸

(二十三)氣上逆。煩熱嘔吐。若驚悸不眠。宜

溫膽湯

加真阿膠棗仁。(九十)氣鬱之屬於肺者。屬於肺之燥也。諸痰喘嘔之屬於上者。亦屬於肺之燥也。宜

燥救肺湯。

(七十六)以上諸方。雖曰寒涼。卻能培養生氣。爲癆門不可少之方。亦是權宜暫用。爲癆門不可恃之方。癆字從火。未有癆症而不發熱者。世醫以若寒爲戒。謂滋陰一法。最爲妥當。而不知此症多是陰盛爲病。滋陰是益其病也。人皆曰。陰虛則火動。吾獨曰。陰盛則火動。何以言之。心肺在上。陽之位也。胸中之陽宣佈。如日月一出。爝火無光。何有發熱之病。唯下焦陰氣一盛。上幹陽位。足太陰脾之溼氣動而爲水飲。幹於手太陰肺。則咳嗽不已。足少陰腎之寒氣動而爲陰血。幹於手少陰心。則吐血不休。虛癆以此二症爲提綱。非陰盛所致而何。且心肺之位。如太空也。下焦陰氣上衝。陰霾密佈。白晝亦如長夜。不獨燈燭之火有光。即腐草螢蟲。俱能生光。豈非陰盛火動之一證乎。況人身中有龍雷之火。非諸經之火可比。然必陰雲四合。而龍雷方得遂其奔騰之勢。而烈日當空。雷龍潛伏矣。以下諸方。皆退熱之良法。學人須當細玩。一仲景法。以小建中湯爲主。方中桂枝生薑。宣胸中之陽。即所以除陰火也。後人識見不及古人。慮薑桂之熱。只用溫補之品。東垣雲。參甘草。爲瀉火之良藥。又云。甘溫除大熱。視古方雖低一格。猶有先民之矩。宣肺陽。則天氣清明地氣不能蒸溼而爲雲。而龍雷之火不作。爲退熱一大法。計八方。保元湯。(七)補中益氣湯。(五)當歸補血湯。(六)四君子湯。(一)六君子湯。(二)五味異功散。(四)香砂六君子湯。(三)歸脾湯。(二十一)以上八方。皆手足太陰藥補也。退熱進食除痰止血極驗。唯咳嗽一症。方由飲邪方中人參。其味甘苦屬陰。其質柔潤多液助溼非飲症所宜。故仲景於咳嗽症。去人蔘。加乾薑五味。或再加細辛三味爲主。寒熱燥溼之藥隨宜加入。其法最妙。不可不知。如肺燥肺熱人蔘又爲要藥。宣心陽。則離光普照。爝火無光。又爲退熱一大法。計十方。附子理中湯。(一百零七)近效術附湯。(一百零六)人蔘養榮湯。(十二)聖愈湯。(十八)正元丹。(二十)二加龍骨湯。(三十二)黑錫丹。(三十)術附湯。(一百零五)附湯。(一百零五)參附湯。(一百零五)以上十方。皆手足少陰之藥。治驗同前。通有流精氣元氣補火以攻水之妙。但吐血症。以理中湯照古法等分煎服神妙。或照仁齋直指。加木香當歸亦妙。所以妙者。血得暖。則循行經絡。乾薑甘草並相之功也。或用炙草四錢。乾薑炮黑二錢。三味子二錢煎服。亦妙。引火歸源。用八味丸。自薛立齋張景嶽以後。皆奉爲枕中之祕。其實治標之法。不可常服。餘每見久服滋陰之劑。發熱日甚。後醫翻前醫之案。謂熱藥固不可用。而以地黃滋陰之品。倍用以制其毒。則能引火歸源。其熱氣退。投以八味地黃湯等。初服一二劑如神。再服一二劑。不甚見效。再服三四劑。虛症大作。其熱如焚。病家或疑桂附之誤。而更醫。或信任不疑。而歸咎於附子之製法不佳。其肉桂之產非道地。視二藥如鴆。遂以滋陰者枉其歸陰。所以然之故。千古無一人悟。及餘謂一一明之。蓋陰氣居於陽位。邪火因而竊動。忽得桂附扶胸中之陽。則邪火自然退聽而不敢動。故初服而效。至三四服而不效者。習以爲常也。至五六服而發熱更甚者。桂附陽藥之少。不敵地黃一派陰藥之多也。或曰數方中陰藥數倍於陽藥。陽藥固掣肘而不盡其量。宜其不效。何以前效而後不效歟。餘曰。此問正不可少。箇中機關。必須識破。然後可以得病情。凡陰藥性柔而行緩。緩則相續而不絕。陽藥性剛而行急。急則迅發而無餘也。胃如分金之爐。一柔緩而逡巡不進。一剛急而捷足先登。入咽之後。但見桂附之扶陽。若忘地黃滋陰。故初服而效。至於數服。桂附雖烈。無如前日之地黃等藥。緩行未了。又得新入之地黃以助之。勢可相敵。故三四服不甚見效。乃服至五六劑而大發者奈何。蓋以每日所服之桂附。如火一發而無餘。而同劑中之地黃等藥。如水之漸注。不驟之積日多。些少之桂附。安能與之爲敵。宜其服之增熱也。天地間兩可之見。最爲誤事。不可不知。八味地黃湯。(十五)全真一氣湯。(三十一)十味地黃丸。(十九)癆症愈後。不可無調養之法。丸劑優於湯藥。宜八味地黃丸。(十四)天王補心丹。(十三)龜鹿二仙膏。(十七)還少丹。(十七)全鹿丸。(二十五)八味地黃丸。(十五)加味虎潛丸。(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