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解散

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bǎi jiě sǎn

2 概述

百解散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七首。

3 雞峯普濟方》卷五方百解散

3.1 組成

前胡柴胡人蔘白朮茯苓羌活桔梗川芎各一兩,甘草陳皮各二分[1]

前胡1兩,柴胡1兩,人蔘1兩,白朮1兩,茯苓1兩,羌活1兩,桔梗1兩,川芎1兩,甘草2分,陳皮2分。

3.2 製備方法

上藥爲細末[1]

3.3 功能主治

雞峯普濟方》卷五方百解散功能解表散邪,益氣扶正。治風溫疫氣,頭昏壯熱肢節煩疼[1]

主治風溼疫氣,頭昏壯熱肢節煩疼

3.4 用法用量

每服二錢,加生薑三片,水煎食後服[1]

每服2錢,水1盞,加生薑3片,同煎至6分,去滓,食後溫服

4 活幼心書》卷下方之百解散

4.1 處方

葛根二兩五錢,升麻赤芍藥各二兩,甘草一兩五錢,黃芩一兩,炙麻黃七錢五分,肉桂二錢五分[1]

幹葛75克 升麻 赤芍藥各60克 黃芩30克 麻黃22.5克 薄桂(去粗皮)7,5克 甘草45克

4.2 製法

上藥爲粗末[1]

上藥哎咀。

4.3 功能主治

活幼心書》卷下方之百解散主治小兒外感風寒鼻流清涕頭痛發熱,晝輕夜重[1]

4.4 用法用量

每服二錢,加生薑二片,蔥一根,水煎[1]

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薑3片、蔥1根,煎至100毫升,溫服

4.5 運用

風熱盛者,加薄荷

4.6 摘錄

活幼心書》卷下

5 普濟方》卷一三○引《護命方》之百解散

5.1 處方

前胡去毛)1分,柴胡去毛)1分,知母1分,貝母1分,牡丹皮去心)1分,桔梗1分,羌活1分,獨活1分,荊芥穗1分,黃芩1分,山茵陳1分,山梔1分,升麻1分,麻黃(去根)1分,大黃1分,麥門冬去心)1分,杏仁(去尖)1分,紫菀1分,玄蔘1分,秦艽(去皮,炒)1分。

5.2 製法

上藥爲末。

5.3 功能主治

普濟方》卷一三○引《護命方》之百解散主治傷寒四日、五日、六日不得汗,頭痛壯熱,渾身不知痛疼處,睡臥不安,心神煩躁脈氣洪大緊急,大便祕澀不得通。

5.4 用法用量

凡人患傷寒,忽熱病,經數日飲食不進,大便祕澀不通,醫者多以其飲食不進,胃氣虛弱,不肯疏轉,致令傾損性命。此緣熱毒之氣,蒸鬱臟腑,傷損正氣,所以不能食。凡患傷寒之人,經及5-6日,末曾得汗,頭痛壯熱,心神煩躁,渾身骨節,四肢八節俱痛,大便熱祕不通者,雖飲食不得,亦當疏轉,形不病,氣即自然平安,飲食增進。凡下疏藥,先當審五臟脈氣,觀何髒得病,然後下藥取之,即萬無一失,但三部之中,一部偏大緊者,是即其髒得病也。若脈候未精,只吃此百解散,永無差誤,緣此方,皆治五臟之病也。若是狂言妄語,急喫後面藥,轉下便安,效。

5.5 摘錄

普濟方》卷一三○引《護命方》

6 普濟方》卷三六九方之百解散

6.1 組成

貝母(炒黃)1兩,麥門冬去心)1兩,川升麻1兩,赤芍藥半兩,甘草(炙)半兩。

6.2 製備方法

上藥爲細末。

6.3 功能主治

普濟方》卷三六九方之百解散主治小兒傷風、瘡疹。

6.4 用法用量

每服1錢,水8分盞,加竹葉2片,煎至5分,去滓溫服

7 《百一選方》卷七引龔子治方之百解散

7.1 處方

防風去蘆)3兩半,麻黃(去根節)3兩半,白芷2兩,白芍藥2兩,川烏半兩(炮,去皮尖),甘菊(去枝葉)3兩,荊芥穗3兩,乾薑3兩。

7.2 製法

上藥爲細末。

7.3 功能主治

《百一選方》卷七引龔子治方之百解散功在解截四時傷寒,常服清神爽氣,瘟疫瘴癘不生。主治傷寒頭痛,肢體沉重,惡寒發熱,痰逆咳嗽,睏倦少力,及偏正頭痛瘟疫瘴癘。

7.4 用法用量

每服2錢,蔥茶或臘茶點下,煎服亦可,不拘時候。

7.5 摘錄

《百一選方》卷七引龔子治方

8 《治痘全書》卷十三方之百解散

8.1 處方

升麻白芍甘草葛根麻黃、薄桂、川芎黃芩白芷

8.2 製法

上藥爲散。

8.3 功能主治

《治痘全書》卷十三方之百解散主治痘瘡,表熱瘡色焦紫,不起發,寒熱往來者。

8.4 用法用量

內服。

8.5 摘錄

《治痘全書》卷十三

9 外科大成》卷四方之百解散

9.1 組成

升麻葛根赤芍黃芩連翹麻黃薄荷半夏荊芥金銀花甘草

9.2 功能主治

外科大成》卷四方之百解散主治小兒一切丹毒

9.3 用法用量

水煎,母子同服。

10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89.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