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經言》

清 莫枚士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三消說

古今諸家言消渴者不一,要當以《金匱》爲正。《金匱》首列厥陰病一條,是渴而不消;次列脾約症一條,是消而不渴;次列腎氣症一條,是消渴並作。其旨以飲、溲相較,而分爲三,最爲簡當,猶霍亂之分但吐、但瀉、吐瀉並作爲三也。其言飲一溲一者,乃較其出入之多寡以出診法也。推詳其意,似有可以飲多溲少、飲少溲多、飲溲相當爲三者,亦即就前三者而引申之也。其兼及能食、便難者,乃旁參他症以爲出治地也,並非三消必定如是。後人誤會其旨,所以說歧而義轉未備。泉嘗即《金匱》以推諸家之言知所謂能飲不能飲,及溲如麩片、如油,及溲數不數者,皆當作診法觀,不必致辨。總之,但渴者,有燥、溼兩種,五苓、白虎是也;但消者,有虛、實兩種,脾約、腎瀝是也。消渴並作者,有寒、熱兩種,黃連腎氣是也。其方備見唐人書中,但不以兼證測之,不確也,故諸家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