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線療法

醫療技術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ǐ wài xiàn liáo fǎ

2 英文參考

ultraviolet ray therapy

ultraviolet therapy

3 概述

紫外線療法是利用紫外線照射人體以治療疾病的方法紫外線也是不可見光線,醫用波長爲180~400nm。其生物學作用主要是光化學效應,對人體細胞體液神經末梢均有影響。紫外線照射具有抗佝僂和骨軟化、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快傷口癒合、提高機體免疫功能,以及殺菌、消炎、脫敏、止痛等作用,在皮膚可見的反應主要爲紅斑反應色素沉着。臨牀常用來治療多種皮膚病、佝僂病骨軟化症、老年性骨質疏鬆燒傷風溼性和類風溼性關節炎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產後缺乳等。採用紫外線治療要正確地確定照射劑量,不同疾病和不同部位有不同要求,一般以生物劑量或紅斑量爲標準劑量中醫臨牀目前也用紫外線穴位照射,或口服中藥(如補骨脂,作爲光敏劑)配合紫外線照射治療牛皮癬白癜風等。

4 適應

1.外科疾患 癤、癰、甲溝炎淋巴結炎、乳腺炎、蜂窩織炎丹毒創傷感染潰瘍褥瘡凍傷燒傷等。

2.內科疾患 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胸膜炎、風溼性關節炎、肌炎、結核性腹膜炎等。

3.神經科疾患 神經炎、神經痛、神經官能症、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

4.皮膚科疾患 瘙癢症毛囊炎玫瑰糠疹帶狀皰疹尋常痤瘡、脫髮、慢性溼疹花斑癬白癜風銀屑病等。

5.婦產科疾患 會陰撕裂、外陰炎陰道炎、宮頸炎盆腔炎功能性子宮出血、產後乳汁分泌不足等。

6.兒科疾患 佝僂病百日咳、痙攣性素質等。

7.五官科疾患 外耳炎、外耳道癤腫中耳炎、耳軟骨膜炎、鼻炎咽喉炎、口腔潰瘍扁桃體炎麥粒腫、角膜潰瘍等。

5 禁忌症

活動結核、重症動脈硬化、嚴重肝腎功能障礙、甲狀腺功能亢進系統性紅斑狼瘡惡性腫瘤、急性泛發性溼疹等,禁用大面積照射。

6 紫外線療法具體操作

6.1 操作方法

1.患者初次照射應先測定其生物劑量 (或用平均值)。

2.生物劑量測定法:①測定部位有下腹中線旁側、上臂內側、胸骨旁側、大腿內側,一般以下腹部測定爲多。②患者取合適體位,將測定器固定於所測部位,其餘部位遮蓋好。測定時,常用的燈距爲50cm。③待紫外線燈發光穩定後,將光源垂直對準測定器,酌情可按每隔5s、10s或15s依次抽動插板照射各孔,直至6孔全部照射完畢。④照射後6~12h觀察測定部位,以出現最弱紅斑孔的照射時間爲一個生物劑量。如在照射後24h觀察,則以尚存最弱紅斑的前一孔(此孔紅斑已消失)的照射時間爲一個生物劑量。⑤如照射後6個孔均未出現紅斑或全部出現紅斑,則應適當增減每孔照射時間,重新測定。⑥測定生物劑量之當天局部避免刺激,以免影響生物劑量的準確性。

3.生物劑量平均值測定法:以同等條件測得20名以上不同年齡、性別的正常成年人的生物劑量,求出平均值,即爲該燈的生物劑量平均值。每隔3~6個月重複測定1次,更換燈管時亦須重測。

4.全身照射法

(1)患者裸體(可穿短褲),戴好護目鏡。燈距一般爲50~100cm。

(2)全身照射可按醫囑分前後2區或4區進行。前後2區照射時,前區光源對準大腿上1/3中點;後區對準臀褶處。分4區照射時,前上區光源對準恥骨聯合至頭頂聯線中點,前下區對準膝關節,後上區對準尾骨尖至頭頂聯線中點,後下區對準膕窩處。

(3)全身照射劑量,一般從1/8、1/6、1/4或1/2生物劑量開始,以後按進度逐漸增加至5~6個生物劑量(小兒至2~3個生物劑量)。每日或隔日1次,20~25次爲1療程。療程間隔時間不少於4~6周。療程中如中斷 1周以上,恢復照射時,劑量應酌情調整。

(4)長波紫外線(黑光燈)配合內服或外用光敏藥物,如8甲-氧基補骨脂素(8-MOP)等,可治療銀屑病白癜風等疾病(參見皮膚科常規光化學療法)。

5.局部照射法  ①患者取合適體位暴露治療部位,非照射區遮蓋好。②照射創面、潰瘍或有膿液痂皮的部位時,應先清洗創面。照射面積應包括病竈周圍健康組織1~2cm。③對某些需要用大劑量照射的邊緣不整的病竈,周圍健康皮膚應先塗以凡士林保護。④按醫囑定好燈距,將光源垂直於照射區中心。⑤紅斑量每次照射總面積,成人一般不超過 800cm2,小兒不超過300cm2,重複照射時應在前次紅斑消失後方能進行,並不得超出原照射部位的邊緣。⑥隔日或隔2~3日照射1次,一般5-10次爲1療程。

6.腔內照射法  ①先將腔內導子(石英玻璃)經75%乙醇浸泡30min後,用無菌紗布拭乾。②按醫囑選好石英導子,置入腔內,對準或直接接觸病竈照射。③治療劑量一般以皮膚生物劑量的2-3倍計算(或在粘膜上測定之生物劑量計算),隔日或每日1次,5-10次爲l療程。

7.改變燈距時的劑量換算法  治療時最好用測定生物劑量時的燈距,如需改變燈距,可參照下表換算。

不同燈距、同一劑量照射時的時間倍數(以50cm爲1)

燈距(cm)25304050607080100
同一劑量照射的時間倍數0.40.50.71.01.31.62.02.9
注:以50cm時照射10s爲一個生物劑量,則30cm時,10×0.5=5s;100cm時,10×2.9=29s。

6.2 常用局部照射方法舉例

1.病竈外照射法  如病竈局部因某種原因(如有石膏繃帶時)不能直接照射,或患者無法耐受(如嚴重的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時,可用病竈外照射法,照射附近或對側相應之健康皮膚

2.節段照射法  紫外線照射於軀體相應節段,可反射性引起該節段支配的某些內臟器官功能變化。如領區照射法,照射頸部、上背部(相當於頸3至胸2水平)、鎖骨上窩,用於調節顱內功能性及自主神經系統紊亂;照射乳腺區,用於反射性治療盆腔疾患等。

3.分區照射法  照射面積如超過600~ 800cm2時,可把治療部位分成數區依次進行。如坐骨神經疾患分區照射,一般分爲腰骶 (臀部)、大腿後側、小腿後側、大腿前側4區,每次照射1區。

4.中心加量照射法  急性感染性創面應用大劑量紫外線照射病竈局部,同時用適當紅斑量照射病竈周圍5~10cm範圍的健康皮膚。待創面感染控制後,應酌情減量。

5.穴位照射法  在布巾上開一個直徑約1~1.5cm的圓孔,將圓孔對準照射穴位,周圍遮好並固定。

6.多孔照射法  以900cm2白布,製成有200個小孔的多孔巾,每個小孔面積 1cm2,孔間距離1cm(小兒用巾之面積、孔數、孔徑可適當縮減)。將孔巾置於照射部位,每日或隔1~2日照射1次。下次照射時應更換照孔部位。

7.套式(封閉)照射法  此法用於四肢急性炎症。當病變仍在擴展時,用紫外線於病竈側近心端的健康皮膚作套式照射。首次用 6~10個生物劑量,一般隔日或3日1次,6~8次爲1療程。

6.3 注意事項

1.工作人員及患者應戴護目鏡,工作人員應戴白手套,室內應保持空氣流通。

2.照射時應將頭面部、創面與其他部位用蓋布分開,並保持清潔,創面蓋布須經消毒。創面有分泌物,應擦拭乾淨方能照射。

3.開燈後,經過3~5min,待發光穩定後方可進行治療。

4.首次紅斑量照射後,應檢查紅斑反應是否合適,以便調整劑量

5.儘可能預約患者集中時間進行照射,以減少開閉燈管次數。

6.治療中應注意電壓波動對紫外線強度的影響,有條件時應裝置穩壓器。

7.對內服或外用光敏藥物患者,應先測其生物劑量後方可照射,不能直接使用平均值。

8.紫外線燈有冷卻系統者應經常檢查,如有故障,立即檢修。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