纏腰火丹

蛇串瘡 常見病方藥治療 常見病艾灸療法 鍼灸學 中醫學 中醫皮膚科學 常見病鍼灸治療 中醫診斷學 中醫常見病 常見病耳針療法 中醫病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chán yāo huǒ dān

2 英文參考

herpes zoster[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snake-like sore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herpes zoster[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nake-like sor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herpes zoster[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概述

纏腰火丹爲病名[1]。生於腰肋間皰疹性皮膚病[1]。見《證治準繩·瘍醫》卷四。又名蛇串瘡火帶瘡蛇纏瘡蛇丹蛇纏虎帶[1]。相當於胸、腰部的帶狀皰疹[1]

蛇串瘡(snake-like sores;herpes zoster[2])爲病證名[3][4]。見《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又名蛇丹[4]纏腰火丹火帶瘡[5]蛇纏虎帶[5]纏腰龍[6]蜘蛛瘡。是指以集簇性水皰沿身體單側,斷續排列成帶,宛如蛇形,四畔焮紅,伴疼痛爲主要表現的皮膚疾病[6]。因皮損狀如蛇行,故名蛇串瘡;因每多纏腰而發,故又稱纏腰火丹。爲急性皰疹性皮膚病[6]。系由溼熱火毒,蘊蓄經絡而發[7]。以成簇水皰,沿一側周圍神經帶狀分佈,伴刺痛爲臨牀特徵。多見於成年人,好發於春秋季節。

清·《外科大成·纏腰火丹》稱此症“俗名蛇串瘡,初生於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皰,痛如火燎。”

纏腰火丹相當於西醫的帶狀皰疹[7]

4 纏腰火丹病因病機

蛇串瘡多爲肝膽火盛,溼熱內蘊,復感邪毒所致[7]

蛇串瘡多由心肝二經風火,或脾肺二經溼熱所致[7]

蛇串瘡多爲情志內傷肝鬱氣滯,久而化火肝經火毒,外溢肌膚而發;或飲食不節脾失健運溼邪內生,蘊而化熱溼熱內蘊,外溢肌膚而生;或感染毒邪,溼熱火毒蘊結於肌膚而成。年老體虛者,常因血虛肝旺,溼熱毒盛,氣血凝滯,以致疼痛劇烈,病程遷延。

現代醫學帶狀皰疹與本病類似,是由病毒引起的、沿周圍神經帶狀分佈皮膚皰疹[7]

5 纏腰火丹症狀

蛇串瘡好發於腰脅間的一種呈帶狀分佈皮膚皰疹性疾患[7]

外科大成》載其症“初生於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皰,痛如火燎”[7]。雖多發於腰及胸脅等處,其次是面部、四肢等其他部位[7][7]

發病前,局部常有疼痛,同時伴有微熱和全身不適、乏力症狀[7][7]。2~3天后,局部皮膚出現不規則的小紅癍,繼而患部出現簇集狀水皰綠豆或黃豆大小的,基底發紅,密集成羣,排列成柬帶狀,常伴較劇的灼痛或奇癢[7][7]。皰液初爲透明,以後轉爲渾濁,約3周後乾燥結痂而愈[7]

發生在軀幹或四肢時,常依次排列成帶狀[7]。即帶狀皰疹[7]

纏腰火丹起病突然、症見患部皮膚發紅燒灼刺痛紅疹集簇,繼而出現水皰,小如粟米,大如黃豆,皰液初呈透明,後轉渾濁;或間有出血壞死,累累如串珠,排列成束帶狀[7]。多發生在身體的一側[7]。老年患者有時疼痛可持續1~2月,甚至更長時間[7]。或伴有輕度發熱、疲乏、納差等全身症狀[7]

6 纏腰火丹的診斷

蛇串瘡患者一般先有輕度發熱、倦怠、食慾不振,以及患部皮膚灼熱感或神經痛等前驅症狀,但亦有無前驅症狀即發疹者。經l一3天后,患部發生不規則的紅斑,繼而出現多數和成簇的粟粒至綠豆大小丘皰疹,迅速變爲水皰聚集一處或數處,排列成帶狀,水皰往往成批發生,簇間隔以正常皮膚。皰液透明,5—7天后轉爲渾濁,或部分破潰、糜爛和滲液,最後乾燥結痂,再經數日,痂皮脫落而愈。少數患者,不發出典型水皰,僅僅出現紅斑、丘疹,或大皰,或血皰,或壞死;巖瘤患者或年老體弱者可在局部發疹後數日內,全身發生類似於水痘樣皮疹,常伴高熱,可併發肺、腦損害,病情嚴重,可致死亡。一般在發疹的局部,常伴有署核腫痛。

皮疹多發生於身體一側,不超過正中線,但有時在患部對側,亦可出現少數皮疹。皮損好發於腰肋、胸部、頭面、頸部,亦可見於四肢、陰部及眼、鼻、口等處。

疼痛爲本病的特徵之一,疼痛的程度可因年蛉、發病部位、損害輕重不同而有所差異,一般兒童患者沒有疼痛疼痛輕微,年齡愈大疼痛愈重;頭面部較其他部位疼痛劇烈;皮疹爲出血壞死者,往往疼痛嚴重。部分老年患者在皮疹完全消退後,仍遺留神經疼痛,持續數月之久。

蛇串瘡發生在眼部,可有角膜水皰潰瘍,愈後可因疤痕而影響視力,嚴重者可引起失明、腦炎,甚至死亡。若發生在耳部,可有外耳道或鼓膜皰疹、患側面癱輕重不等的耳鳴、耳聾症狀。此外,少數患者還可有運動麻痹、腦炎等。

病程在兒童及青年人,一般2—3周,老年人約3—4周。愈後很少復發。

7 需要纏腰火丹相鑑別的疾病

7.1 熱瘡

熱瘡發生皮膚粘膜交界處,皮疹爲針尖綠豆大小水皰,常爲一羣,l周左右痊癒,但易復發。

7.2 漆瘡膏藥

漆瘡膏藥風發病前有明確的接觸史,皮疹發生在接觸部位,與神經分佈無關。無疼痛,自覺灼熱、瘙癢。

8 纏腰火丹的治療

纏腰火丹治宜清熱解毒,瀉火去溼[7]。用龍膽瀉肝湯加減,外用黃連膏塗查[7]。並可配針刺合谷曲池血海太沖等穴及耳針治療[7]

8.1 辨證治療

8.1.1 肝經鬱熱

蛇串瘡·肝經鬱熱證(snake-like sore with pattern of heat stagnation in liver channel)是指肝經鬱熱,以皮損鮮紅,皰壁緊張,灼熱刺痛,伴口苦咽乾煩躁易怒,大便幹或小便黃,舌質紅,舌苔黃膩,脈弦滑數爲常見症的蛇串瘡證候[7]

8.1.1.1 症狀

皮損鮮紅,皰壁緊張,灼熱刺痛;伴口苦咽乾煩躁易怒,大便幹或小便黃;舌質紅,苔薄黃或黃厚,脈弦滑數。

8.1.1.2 辨證分析

肝氣鬱結氣鬱化火,外炎肌膚,故皮損鮮紅,皰壁緊張;氣滯溼熱鬱阻,則灼熱刺痛肝爲剛髒肝經鬱熱,肝膽火盛則煩躁易怒;口苦咽乾大便幹、小便黃、舌質紅、苔黃、脈弦滑數均爲熱盛之象。

8.1.1.3 治法

肝火熱毒

8.1.1.4 方藥治療

龍膽瀉肝湯紫草板藍根等。若發於面部,加菊花以乎肝解毒,引藥上行;大便乾結者,加生大黃以通腑瀉下;疼痛劇烈者,加川楝於、延胡索疏肝理氣止痛。

8.1.2 脾虛溼蘊/脾虛溼困

蛇串瘡·脾虛溼困證(snake-like sore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dampness retention)是指脾虛溼困,以皮損顏色較淡,皰壁鬆弛,伴口不渴,食少腹脹大便時溏,舌質淡,舌苔白或白膩,脈沉緩或滑爲常見症的蛇串瘡證候[7]

8.1.2.1 症狀

皮損顏色較淡,皰壁鬆弛,疼痛略輕。伴食少腹脹,門不渴,大便時溏;舌質淡,苔白或白膩,脈沉緩或滑。

8.1.2.2 辨證分析

飲食不節脾虛溼蘊,溼阻氣機;蘊滯肌膚,故見皮膚丘皰疹水皰:溼盛於熱則皮疹色較淡,瘡壁鬆弛,疼痛略輕;脾失健運則食少腹脹便溏;口不渴、舌質淡、苔白或白膩、脈沉緩或滑均爲溼盛之象。

8.1.2.3 治法

健脾利溼

8.1.2.4 方藥治療

除溼胃苓湯加減。

8.1.3 氣滯血瘀

蛇串瘡·氣滯血瘀證(snake-like sorewith pattern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是指氣滯血瘀,以皮損消退後局部疼痛不止,舌質暗,舌苔白,脈澀爲常見症的蛇串瘡證候[7]

8.1.3.1 症狀

皮疹消退後局部疼痛不止;舌質黯,苔白,脈弦細。

8.1.3.2 辨證分析

溼熱毒邪雖退,但氣血凝滯未解,不通則痛,故皮疹消退疼痛不止;舌質黯、苔白、脈弦細均爲氣滯血瘀之象。

8.1.3.3 治法

理氣活血,重鎮止痛。

8.1.3.4 方藥治療

桃紅四物湯加制香附延胡索莪術珍珠母、生牡蠣磁石等。若夜寐不安者,加酸棗仁以寧心安神;年老體虛者,加黃芪黨蔘益氣抗邪。

8.2 外治法

初起用玉露膏外敷;或外搽雙柏散三黃洗劑、清涼乳劑麻油加飽和石灰水上清液充分攪拌成乳狀)外塗;或鮮馬齒莧玉簪葉搗爛外敷。

水皰破後,用四黃膏青黛膏外塗;有壞死者,用九一丹換藥

水皰不破,可用三棱針消毒針頭挑破,使皰液流出,以減輕疼痛

8.3 鍼灸治療

鍼灸有較好的止痛收斂作用,如少數病例合併化膿感染,應配合相應處理[7]。此外,發病期應忌食辛辣、魚蝦等食物[7]

8.3.1 體針

先沿皰疹周用粗針行局部圍刺,微出血爲宜[7]然後曲池外關血海三陰交太沖陽陵泉等穴[7]。皰生頭面者加合谷內庭;皰生腰以上者加支溝內關;皰生腰以下者加委中陰陵泉[7]

8.3.2 耳針

取相應敏感點、神門、肺、肝、下屏尖屏間等穴,每次酌選2~3穴,強刺激[7]

8.3.3 灸法

沿皰疹周用細艾絨小米粒灸,或用燻灸器艾煙燻灸患處30分鐘左右[7]

8.3.4 皮膚針

沿皰疹四周中等叩刺[7]

9 纏腰火丹患者日常保健

1.保持局部乾燥清潔注意休息。

2.忌食辛辣肥甘厚味。

10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78.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82.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31.
  5. ^ [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30.
  6. ^ [6]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7.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83.

治療纏腰火丹的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