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胃火熾盛證

中醫診斷學 中醫內科學 中醫證名 胃痛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wèi tòng ·wèi huǒ chì shèng zhèng

2 英文參考

stomachache with syndrome of blazing stomach fir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定義

胃痛·胃火熾盛證(stomachache with syndrome of blazing stomach fire[1])是指胃熱熾盛,氣機不利,以胃痛急迫或痞滿脹痛嘈雜吐酸心煩口乾口苦舌紅,苔黃或膩,脈數等爲常見症的胃痛證候[1]

5 證候分析

素體陽盛,或鬱久化熱,或熱邪犯胃,熱邪內迫,故胃痛急迫或痞滿脹痛。胃中鬱熱,逆而上衝,故嘈雜吐酸心煩胃火上乘,溼熱燻蒸,故口苦或粘。舌紅、苔黃或膩、脈數,爲胃有溼熱之象。[2]

6 胃痛·胃火熾盛證的治療

6.1 治法

胃痛·胃火熾盛證治宜清胃瀉火,和胃止痛[2]

6.2 鍼灸治療

[2]

選穴:以足陽明胃經穴爲主。取上脘梁丘行間內庭合谷

隨證配穴口苦舌紅甚者,加少府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

方義:上脘穴位胃上口,是任脈足陽明胃經交會穴,能開胃腑受納之門,降逆和胃梁丘足陽明郄穴,以治急性胃痛行間清瀉肝膽溼熱和胃止痛。胃經滎穴內庭合谷清瀉胃熱

7 關於胃痛

胃痛(gastralgia[3]、stomachache[3])爲病證名[4]。是指以胃脘近心窩處經常發生疼痛爲主要表現的疾病[4]。由於痛處近心窩部,所以古時亦稱心下痛心痛[5],但與真心痛有顯著區別。胃痛亦稱胃脘痛[6]心下痛[7]心痛[7]等 。

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說:“木鬱之發,民病胃脘當心而痛。”《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指出:“胃病者,腹膜脹,胃脘當心而痛。”《外臺祕要·心痛方》說:“足陽明爲胃之經,氣虛逆乘心而痛,其狀腹脹歸於心而痛甚。謂之胃心痛也。”這裏的心痛都是指胃脘痛。在《傷寒論》中所謂的心下痞,按之濡,或心下痞,按之痛等,實皆指胃部而言。古方九種心痛之說,亦多指胃痛而言。爲此,古代文獻多把屬於胃脘痛心痛和屬於心經本身病變的心痛混爲一談。後世醫家,根據各自的實踐經驗,對胃痛心痛,有了明確的區分。《證治準繩·心痛胃脘痛》曰:“或問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與胃各一髒,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處在心下,故有當心而痛之名,豈胃脘痛心痛者哉?”《醫學正傳·胃脘痛》也說:“古方九種心痛……詳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實不在於心也。”

胃痛相當於現代醫學的胃和十二指腸炎症、胃潰瘍胃痙攣等疾病[7]急性胃炎[7]慢性胃炎[7]消化潰瘍[7]胃腸神經官能症[7]、胃粘膜脫垂等引起的胃脘疼痛中醫胃痛”範疇。

詳見胃痛條。

8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 ^ [2]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61-64.
  3.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30.
  5. ^ [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2.
  6. ^ [6]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33.
  7.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32.

治療胃痛·胃火熾盛證的穴位

查看更多

你知道嗎?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