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經痛神經血管減壓術

手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4 ICD編碼

04.4101

5 概述

1967年Jannetta繼Gardner發現原發性三叉神經痛人中,在神經根進入腦幹的區域,受到小腦腦橋角處異常血管襻的壓迫是致病的主要原因。在這區域內神經受異常血管襻的搏動性壓迫後,髓鞘和軸突都可以發生變性,並使傳出纖維痛覺傳入纖維發生短路,或正常的觸覺傳入衝動亦引起疼痛發作。根據大宗病例報道,在三叉神經痛病例中,因血管壓迫神經根者佔78.8%~88.3%,因腫瘤引起者爲5.2%~9.8%,其中動脈壓迫佔58.9%,靜脈壓迫佔13.9%,動、靜脈混合壓迫佔2%。動脈中以小腦動脈小腦下前動脈爲主。目前,此法應用普遍(圖4.12.4-1)。

6 適應

三叉神經痛微血管減壓術適用於經藥物乙醇注射或射頻熱凝治療療效不明顯,仍有劇痛的病人。

7 禁忌症

高齡病人和重要器官有嚴重疾患者宜慎重考慮。

8 術前準備

按顱後窩手術前常規準備。對局麻病人應交代術中如何配合。

9 麻醉體位

局部或全身麻醉。取側臥位

10 手術步驟

10.1 1.切口

患側枕下、乳突後2cm做皮膚切口;或在乳突後做倒鉤形柺棍切口;或在耳後乳突上半部向後做橫切口,約4cm。

10.2 2.骨窗

做直徑3~4cm骨窗,上緣達橫竇,外側抵乙狀竇邊緣(圖4.12.4-2)。

10.3 3.硬腦膜瓣狀切開

基底連於橫竇,硬腦膜瓣翻向上,暴露顱後窩的外上部。

10.4 4.顯露三叉神經

小腦半球牽向下內方,放出腦脊液,待小腦下陷後,用微型剝離子小心剝開巖靜脈,必要時電凝後切斷。認清面、聽神經,顯露三叉神經根。剪開貼附在神經根上的蛛網膜,向內側分離神經根近橋腦處,再仔細向四周探查。

10.5 5.遊離壓迫神經根的血管

發現動脈襻或異常血管走行壓迫神經根後,先將鈍頭顯微剝離子插入動脈神經根間隙中進行遊離,如有粘連可用顯微剪刀剪開,分開動脈神經根後,在兩者之間插入一小塊Teflon棉團或墊片(圖4.12.4-3)。對靜脈壓迫的病例,將靜脈神經根表面遊離分開,雙極電凝後切斷。

10.6 6.縫合硬腦膜,常規關顱。

11 中注意要點

因本手術應用顯微外科技術,所以切口、骨窗無需過大,損傷小、出血少,併發症發生率較低。但應注意以下幾點:

1.要充分顯露三叉神經神經根,尤其是神經根進入腦幹處。

2.要仔細尋找血管,多數病例是單支壓迫,也不能漏掉多支血管中的細小動脈,常在神經根前緣,進入腦幹的入口處。

3.神經血管之間墊好Teflon後,病人面部疼痛應消失。如術中未發現血管壓迫。病人面部仍疼痛時,應將三叉神經感覺根外3/4切斷。

12 術後處理

顱後窩開顱後,如腦幹或後組顱神經損傷,常至吞嚥呼吸功能障礙,術後應行氣管切開,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用呼吸機輔助呼吸吞嚥未恢復前,可置胃管鼻飼。

如術後仍有微痛,可繼續服用鎮痛劑。

13 併發症

腦膜肌肉縫合不嚴,術區包紮不緊,可致腦脊液漏或假性囊腫,可致顱內和(或)術口感染、術口不癒合,處理十分困難。一旦發現,應及時縫合漏口。後組顱神經損傷會引起聲音嘶啞、嗆咳和吞嚥困難

據統計,有85%術後疼痛消失;2%~4%由於疼痛行二次手術;5%~13%疼痛復發,1%仍有劇痛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