腨腸

經穴別名 腧穴學 鍼灸學 中醫學 人體部位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uàn cháng

2 英文參考

Chéngjīn BL56[中國鍼灸學詞典]

3 概述

腨腸:1.經穴別名;2.腓腸

4 經穴別名·腨腸

腨腸經穴別名,即承筋[1]。出《鍼灸甲乙經》。《黃帝內經素問·刺禁論》:“刺腨腸內陷爲腫。”馬蒔注:“腨腸,足魚腹承筋穴。”

穴位承筋
漢語拼音Chengjin
羅馬拼音Chengchin
美國英譯名Supporting Ligaments
各國代號中國BL56
日本56
法國莫蘭特氏V56
富耶氏
德國B56
英國B56
美國BI56

承筋經穴名(Chéngjīn BL56)[2]。出《鍼灸甲乙經》。別名腨腸直腸[3]。屬足太陽膀胱經[3]。承即承受,筋即筋肉,此穴在腓腸肌處,是小腿承受重力主要筋肉,故名承筋[3]承筋穴主治腰腿、肛門等疾患:如腰背疼痛,腳踹酸重,霍亂轉筋足跟痛大便難痔瘡脫肛頭痛鼻衄,癲疾,癮疹腰背痛小腿痛,膝酸重,下肢麻痹,痔疾,腰背拘急便血直腸脫垂,腰腿拘急疼痛,現代又多用承筋穴治療腓腸肌痙攣,坐骨神經痛急性腰扭傷腓腸麻痹便祕等。

4.1 承筋的別名

腨腸直腸(《鍼灸甲乙經》),踹腸(《備急千金要方》),直腸(《太平聖惠方》)。

4.2 出處

鍼灸甲乙經》:霍亂,脛痹不仁承筋主之。

4.3 穴名

承即承受,筋即筋肉,此穴在腓腸肌處,是小腿承受重力主要筋肉,故名承筋[3]

承,有受義,迎也,又佐也。筋,指肌腱韌帶等。《說文》:“筋,肉之力也,從肉、從力、從竹,竹物之多筋者。”本穴在腨腸肌之凸,爲足太陽經筋。其別者,結於腨外,兩者相合,爲承受筋肉之力處,故名“承筋”,又名“腨腸”。[4]

4.4 所屬部位

小腿[5]

4.5 承筋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承筋穴在小腿後面,當委中承山的連線上,腓腸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6]

承筋穴位小腿後區,胭國橫紋下5寸,腓腸肌兩肌腹之間。俯臥取穴[6]

承筋穴位小腿後面,膕窩橫紋中點直下5寸,當腓腸肌肌腹中央;或於合陽承山兩穴連線的中點處取穴[6]。另說“在脛後,從腳跟上七寸”(《備急千金要方》);“從僕參量上合九寸。一法:居承山上一寸”(《循經考穴編》);“在合陽下二寸”(《鍼灸集成》)。

承筋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中的位置

承筋穴在小腿的位置

承筋穴的位置

承筋穴在小腿的位置

承筋穴的位置

承筋穴在小腿的位置(肌肉

承筋穴的位置

承筋穴在小腿的位置(骨骼神經血管

4.6 承筋穴的取法

俯臥或正坐垂足位,在合陽承山之,間腓腸肌肌腹中央取穴

承筋穴位小腿後區,胭國橫紋下5寸,腓腸肌兩肌腹之間。俯臥取穴[6]

俯臥位,於腓腸肌之中央取穴,當合陽承山之間[7]

4.7 承筋穴位解剖

承筋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小腿三頭肌、脛骨後肌。有小隱靜脈,深層爲脛後動、靜脈分佈腓腸內側皮神經,深層爲脛神經皮膚由股後皮神經分佈。脛神經在膕窩上角處由坐骨神經分出,然後垂直下降至膕窩下角,在膕窩內的位置最淺,即在膕動、靜脈的淺層。神經血管穿比目魚肌腱弓,進入小腿深、淺兩羣肌肉之間。神經由膕動脈的後方,漸至動脈外側下降,沒途發出若干分支,支配小腿後肌羣、膝關節及小腿皮膚。脛神經和膕動脈的體表投影在股骨內、外側髁連線中點,至內踝與跟腱連線中點的連線。

4.7.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腓腸肌→比目魚[7]

4.7.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腓腸內側皮神經分支分佈;深層有脛神經和脛後動脈分支分佈,並有腓腸內側神經本幹、小隱靜脈、脛神經乾和脛後動脈本幹經過[8]

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深層爲脛神經;並有小隱靜脈和深層的脛後動、靜脈通過[8]

4.8 承筋穴的功效與作用

承筋穴具有舒筋活絡,強健腰膝,清泄腸熱的功效。

承筋穴有舒筋活血、調腸理氣作用[8]

承筋穴有舒筋利節之功,主治脛痹不仁、腳腨酸重、霍亂轉筋諸疾,腨腸主治筋,故本穴治症多在於筋,針之可使筋肉恢復承受作用[8]

承筋穴爲足太陽膀胱經腧穴膀胱經脈循行於下肢後面,取之可通調太陽經氣,常以治療下肢病爲主[9]

4.9 承筋穴主治病

承筋穴主治腰腿、肛門等疾患:如腰背疼痛,腳踹酸重,霍亂轉筋足跟痛大便難痔瘡脫肛頭痛鼻衄,癲疾,癮疹腰背痛小腿痛,膝酸重,下肢麻痹,痔疾,腰背拘急便血直腸脫垂,腰腿拘急疼痛,現代又多用承筋穴治療腓腸肌痙攣,坐骨神經痛急性腰扭傷腓腸麻痹便祕等。

承筋穴主治腰腿、肛門等疾患:如腰背疼痛、腳踹酸重、霍亂轉筋足跟痛大便難痔瘡脫肛頭痛鼻衄、癲疾、癮疹[9]

承筋穴主治腰背痛小腿痛,膝酸重,痔瘡霍亂轉筋;以及腓長肌痙攣,下肢麻痹[9]

承筋穴主治小腿痛、霍亂轉筋、痔疾、腰背拘急

承筋穴主治痔疾,便血直腸脫垂;腰腿拘急疼痛[9]

現代又多用承筋穴治療腓腸肌痙攣、坐骨神經痛[9]

1. 運動系統疾病:急性腰扭傷腓腸肌痙攣或麻痹

2. 其它:脫肛痔瘡便祕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9]

直刺1~1.5寸,局部有酸脹感,可向足底放散[9]

直刺1~2寸[9][9]

注意承筋穴深部正當脛後動、靜脈處,故針刺時應避開[9]

4.10.2 灸法

可灸[9][9][9]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9]

艾炷灸溫鍼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4.11 承筋穴的配伍

承筋陽陵泉足三裏,有健脾舒筋,活血通絡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承筋委中承山,治腓腸肌痙攣[9]

承筋承山支溝足三裏,治便祕[9]

承筋環跳委中陽陵泉崑崙,治腰腿痛、下肢麻木[9]

4.12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寒熱篡後出、瘛瘲、腳腨酸重、戰慄不能久立、腳急腫、跗痛筋足攣、少腹痛、引喉嗌大便難承筋主之。大腸實腰背痛寒痹轉筋頭眩痛,虛則鼻衄癲疾、腰痛,濺濺然汗出,令人慾食而走,承筋主之。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腰背拘急霍亂

太平聖惠方》:風勞熱、足煩腫痛、轉筋急痛、身癮疹大小便不止,肓門主之。

鍼灸大成》:主腰背拘急大便祕,腋腫,痔疾,脛痹不仁,腨酸,腳急跟痛,鼻鼽衄,霍亂轉筋

5 腓腸·腨腸

腨腸腓腸小腿肚。《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太陽之別也,上踝五寸,別入貫腨腸,出於委陽。”馬蒔注:“腨腓,即足腹也。”

6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15.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7.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59.
  4. ^ [4]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5.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0.
  6. ^ [6]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7.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55-256.
  8. ^ [8]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85-86.
  9.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55-256.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