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三針

經穴 鍼灸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huái sān zhēn

2 英文參考

Jiěxī ST41[中國鍼灸學詞典]

Kūnlún BL60[中國鍼灸學詞典]

Tàixī KI3[中國鍼灸學詞典]

3 概述

踝三針指踝部治療踝關節痛、足下垂等疾患的三個常用穴位,即解溪崑崙太溪[1]

4 解溪·踝三針

解溪經穴名(Jiěxī ST41)。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屬足陽明胃經經穴五行屬火。解:分解;溪:溝溪。這裏“解”,指踝關節;溪,指體表較小的凹陷。穴在踝關節陷中,故名。在踝區,踝關節前面中央凹陷中,當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正坐取穴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距骨。有健脾化滯、清熱寧神的作用。主治頭面、脾胃、足踝關節等疾患,如頭痛目赤眩暈面腫腹脹霍亂氣逆發噎、飢不欲食便祕癲狂瘈瘲驚悸咳喘、膝重轉筋腳軟無力。現又多用以治療神經頭痛消化不良、胃炎腸炎腎炎面神經麻痹、足下垂、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炎等。一般直刺0.5~0.8寸;可灸。[2]

解溪[2]

5 崑崙·踝三針

崑崙經穴名(Kūnlún BL60)。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屬足太陽膀胱經經穴五行屬火。崑崙:指山名。外踝高突如山,穴在其後,故名。位於踝區,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中。正坐或俯側臥取之。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跟腱前方的疏鬆結締組織中。有疏風通絡、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頭項、腰腿、膝脛等疾患。如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鼻塞鼻衄齒痛頰腫、項背強痛、腰痛如折、腿股疼痛、膕筋攣急、腨跟痛、浮腫喘逆腹滿大便難瘧疾腳氣癲狂、癇症、女子難產胞衣不下等。現代又多用以治療神經頭痛甲狀腺腫大、坐骨神經痛、腰部軟組織損傷、下肢癱瘓、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炎等。一般直刺0.5~0.8寸,孕婦禁針;可灸。[3]

[3]

6 太溪·踝三針

太溪經穴名( Tàixī KI3)。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屬足少陰腎經本經輸穴原穴五行屬土。大:甚大;溪:溝溪。穴在內踝與跟腱的間隙中,如居溝溪,故名。位於踝區,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中。仰臥或正坐垂足取穴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脛骨肌腱、趾長屈肌腱與跟腱、蹠肌腱之間→踇長屈肌。有益腎、清熱、安神、健腰的作用。主治前陰、肺胸、五官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遺精陽痿遺溺月經不調經閉疝瘕積聚、不眠、癲狂咳喘唾血頭痛牙痛咽喉腫痛鼻衄不止、耳鳴耳聾熱病煩心多汗心痛胸脅支滿消渴黃疸、痿症、腰痛、足跟腫痛、兩腿生瘡等。現代又多用以治療腎炎膀胱炎口腔炎、慢性咽炎神經耳聾神經衰弱、乳腺炎、下肢癱瘓等。一般直刺0.5~0.8寸;可灸。[4]

[4]

7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0.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19.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30.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96.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