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瘖·肺脾氣虛證

喉瘖 中醫咽喉科 中醫證名 慢喉瘖 中醫耳鼻喉科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hóu yīn ·fèi pí qì xū zhèng

2 英文參考

hoarseness disease with spleen-lung qi deficiency patter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定義

喉瘖·肺脾氣虛證(hoarseness disease with spleen-lung qi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肺脾氣虛,以聲嘶日久,高音費力,不能持久,勞則加重,喉黏膜色淡不紅,聲帶腫脹或不腫脹,鬆弛無力,聲門閉合不全,伴少氣懶言、倦怠乏力納呆便溏面色萎黃舌體胖有齒痕,苔白,脈細弱等爲常見症的喉瘖證候[1]

4 喉瘖·肺脾氣虛證症狀

喉瘖·肺脾氣虛證患者聲嘶日久,勞則加重,上午明顯,語言低微,高音費力,講話費力,不能持久[2][2]

檢查咽喉粘膜色淡不紅,聲帶腫脹或不腫脹,鬆弛無力,閉合不良[2][2]

全身可見少氣懶言,倦怠乏力納呆便溏面色萎黃,脣舌淡紅,舌體胖,有齒痕,苔白,脈細弱[2][2]

5 證候分析

肺脾氣虛氣不足以鼓動聲門,聲帶鬆弛無力,閉合不良,故語言低微,講話費力不能持久,甚則聲嘶[2]

勞則耗氣,氣更虧虛,故勞則加重[2]

上午爲陽氣初升而未盛,故氣虛者以上午症狀明顯[2]

氣少不達四肢,故倦怠乏力[2]

脾運不健,故納果便溏[2]

脣舌淡紅,舌體胖,苔白,脈虛弱均爲肺脾氣虛之證[2]

6 喉瘖·肺脾氣虛證的治療

6.1 方藥治療

6.1.1 治法

補益肺脾,益氣開音

6.1.2 方藥

可用補中益氣湯訶子石菖蒲等治療:補中益氣湯可補益肺脾之氣,加以訶子收斂肺氣,利喉開音,配合石菖蒲通竅開音[2]。溼重痰多者,可加法夏、茯苓扁豆等去溼除痰[2]

補中益氣湯李杲脾胃論》(《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加減處方黨蔘15克,北黃芪15克,白朮10克,當歸10克,升麻15克,柴胡10克,法夏12克,訶子10克,石菖蒲10克。水煎服。

6.1.3 中成藥

補中益氣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水蜜丸每次5~10克,水泛丸每次6克,每日2~3次。

6.2 外治法

含服鐵笛丸潤喉丸[2]

6.3 鍼灸治療

合谷足三裏等,用懸灸法,每日1次,每次15~20 min,或直接灸,每穴7~10壯[2]

6.4 食療

胖大海冰糖茶:胖大海4~6枚,洗淨放入碗內,加冰糖適量調味,衝入沸水,加蓋焗半小時左右,慢慢飲用,隔4小時再泡1次,每口2次。

明礬拌橄欖:取橄欖12枚,明礬1.5克,先用冷開水將橄欖洗淨,用刀將每枚橄欖切4~5條縱紋.再將明礬末摻入縱紋內,每 1~2小時喫2枚,細嚼慢吞,有痰吐痰,無痰將汁嚥下。

無花果冰糖水:無花果30克,冰糖適量,煲糖水服食,每日1次,連服3~5日。

7 慢喉瘖患者日常保健

生活有節,以防勞累耗傷氣陰,引致虛火上炎,加重病情。

減少發音,避免大聲呼叫,以防損傷聲帶脈絡,加重聲帶氣血瘀滯情況。

禁食煎炒炙煿禁忌酒刺激。

及早防治急喉瘖,是預防本病的關鍵。

8 關於慢喉瘖

慢喉瘖(chronic hoarseness disease)爲病證名。又稱久瘖(見《類證治裁》卷二)[2]。屬喉瘖的一種[2]。是指以聲嘶失音,日久不愈爲主要表現的喉病[2]。即(肺)金破不鳴[3]。多見於成人,男性較女性爲多,尤多見於教師、售貨員、演員等職業者。久瘖多屬虛證,宜滋養肺腎、益氣養血

類證治裁》卷二:“失音大都不越於肺,須分暴瘖久瘖暴瘖多是寒包熱邪,宜辛涼和解肺虛傷風喘咳聲嘶火邪傷肺,咽痛聲啞;久病失音氣虛夾痰,宜滋肺腎之化源咽乾聲槁,潤肺爲主。”

慢喉瘖與西醫的慢性喉炎相類似[3]。可見於西醫的聲帶麻痹喉癌慢性喉炎、喉部梅毒、喉部結核[3]

詳見慢喉瘖條。

9 關於喉瘖

喉瘖(hoarseness disease)爲病證名[3]。見《羅氏會約醫鏡》卷十四。是指以聲音不揚,甚至嘶啞失音爲主要表現的喉病[3]。瘖同喑[3]喉瘖失音[3]

《羅氏會約醫鏡》卷十四:“瘖者,謂有言無聲,非絕然之不語也[3]。”

臨牀上常可分爲暴瘖久瘖[3]

此外舌瘖是由中風舌強轉動不靈,語言謇澀,而喉咽聲音如故[3]

聾啞人因耳聾,不會說話,不屬於喉瘖[3]

詳見喉瘖條。

10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2. ^ [2]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83-85.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11.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